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部分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学习并不适应,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辍学,当然也有部分老师抱怨学生基础差,抄袭作业。面对这一现象,作为教师更应该重视中小学知识的完美衔接。
关键词:中小学;衔接;学习动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教育段之间的知识都存在着一定的衔接性。我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发现要做好中小学的衔接工作,必须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入手。
一、教师“教”的衔接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只有衔接好教师的教,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由小学到中学的过渡衔接。
1.教学管理上
学生进入中学后,由于课程的增加,环境的变化,教师要把握好起点,不能责怪学生基础差,这需要多与学生接触,中学由于人多,管理不及小学那样具体,有的学生认为没有束缚,不学习甚至会辍学。教师作为管理者就要根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纪律、学习、卫生、安全等方面对学生实行严格管理。
2.教学方法上
小学的记忆特点是以机械记忆为主,对于定义、法则,习惯于死记硬背,小学教师就一般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讲课比较详细,反复讲解,反复练习。学生到中学后,记忆和思维方式当然不能停留在机械上,就要逐步引导学生由“机械记忆”到“抽象思维”。每讲一个概念,要注意到如何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教会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的方法。如在教学数轴概念时,可列举直尺、温度计等,讲等式性质时借助天平,等学生对特殊的具体事物认识后,及时注意把握有关的抽象知识。初中教师多听小学课,小学教师也到中学多听课,(尤其六年级和七年级的老师)这对我们掌握学生的特点,有利于教师在教法上正确、合理、巧妙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好处的。
3.教学内容上
初中教师应该熟悉小学教材,因为小学教材有些内容呈现脱节,如在同类项中7a2b与52ba2,直接让学生观察的话,很容易让学生混淆,造成思维混乱。七年级教学内容与小学内容要处理恰当,注意教与学两方面的坡度,使步伐缩小一点,进行小跨步转化,在学习新知识时,七年级可以更好地利用小学的旧知识,形成新旧知识的正迁移。例如,在学习绝对值的内容时,教师可通过例子,小明家在学校北方5千米处,小花家在学校南方5千米处,若他们步速一样,谁先到达学校?为什么?这些都是小学学过的,南北距离相等,然后趁势画数轴,引入绝对值的概念,学生就会深入地了解。初中教师可运用小学知识来做背景引导学生。
4.师生交流上
小学教师爱与学生交往,经常与学生同活动,同学习,而中学教师由于面对的学生多,只注重上课,一般很少与学生有交流,老师的关注和与学生平等的相处,不仅能使学生感到安全,产生信任,也会使学生感到自身的价值,树立自信心。中学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和谐、充满爱心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掌握学习的方法。
5.评价学生上
小学教师爱鼓励学生,作业整齐、成绩稍高都会奖励糖和本子等东西,而中学教师不经常这样。因此,七年级新生同样要鼓励,要寻找鼓励的最佳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学”的衔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把学生引导到想学习、爱学习的正确道路上来,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
1.学习动机上
小学的学习动机是直接的,而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比较间接的。教师应采用新颖的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果照本宣科、死搬教条,只能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使学生获得更直观、形象的认识。丰富有趣、逻辑性和系统性强的教学内容,生动的教学方法及作业的多样化,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2.学习习惯上
(1)听课识记的习惯:小学生在初步养成习惯,而中学生要将学习习惯内化,形成自觉的行为。(2)勤学思考的习惯:小学生看书不注重思考,在进入中学后一定要注意抓学生专心听讲的同时,重视学生的思考。(3)总结归纳的习惯:中学每章每节的知识基本是分散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就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4)规范作业的习惯:小学生做作业往往重结果轻过程,进入中学后,就必须严格学生的书写规范,并要严禁学生抄作业的恶习,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当然还有其他各方面的习惯,我们都要重视。
小学阶段必须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中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七年级则要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小学和中学的衔接,是相互之间的弥补和融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做的无缝对接。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做好中小学的自然衔接,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平稳过渡,最大限度地推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注:课题名称:农村中、小学教学衔接的策略研究
课题类别: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2012】GSG575
(作者单位 甘肃省渭源县锹峪中学)
编辑 薛直艳
关键词:中小学;衔接;学习动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教育段之间的知识都存在着一定的衔接性。我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发现要做好中小学的衔接工作,必须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入手。
一、教师“教”的衔接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只有衔接好教师的教,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由小学到中学的过渡衔接。
1.教学管理上
学生进入中学后,由于课程的增加,环境的变化,教师要把握好起点,不能责怪学生基础差,这需要多与学生接触,中学由于人多,管理不及小学那样具体,有的学生认为没有束缚,不学习甚至会辍学。教师作为管理者就要根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纪律、学习、卫生、安全等方面对学生实行严格管理。
2.教学方法上
小学的记忆特点是以机械记忆为主,对于定义、法则,习惯于死记硬背,小学教师就一般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讲课比较详细,反复讲解,反复练习。学生到中学后,记忆和思维方式当然不能停留在机械上,就要逐步引导学生由“机械记忆”到“抽象思维”。每讲一个概念,要注意到如何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教会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的方法。如在教学数轴概念时,可列举直尺、温度计等,讲等式性质时借助天平,等学生对特殊的具体事物认识后,及时注意把握有关的抽象知识。初中教师多听小学课,小学教师也到中学多听课,(尤其六年级和七年级的老师)这对我们掌握学生的特点,有利于教师在教法上正确、合理、巧妙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好处的。
3.教学内容上
初中教师应该熟悉小学教材,因为小学教材有些内容呈现脱节,如在同类项中7a2b与52ba2,直接让学生观察的话,很容易让学生混淆,造成思维混乱。七年级教学内容与小学内容要处理恰当,注意教与学两方面的坡度,使步伐缩小一点,进行小跨步转化,在学习新知识时,七年级可以更好地利用小学的旧知识,形成新旧知识的正迁移。例如,在学习绝对值的内容时,教师可通过例子,小明家在学校北方5千米处,小花家在学校南方5千米处,若他们步速一样,谁先到达学校?为什么?这些都是小学学过的,南北距离相等,然后趁势画数轴,引入绝对值的概念,学生就会深入地了解。初中教师可运用小学知识来做背景引导学生。
4.师生交流上
小学教师爱与学生交往,经常与学生同活动,同学习,而中学教师由于面对的学生多,只注重上课,一般很少与学生有交流,老师的关注和与学生平等的相处,不仅能使学生感到安全,产生信任,也会使学生感到自身的价值,树立自信心。中学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和谐、充满爱心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掌握学习的方法。
5.评价学生上
小学教师爱鼓励学生,作业整齐、成绩稍高都会奖励糖和本子等东西,而中学教师不经常这样。因此,七年级新生同样要鼓励,要寻找鼓励的最佳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学”的衔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把学生引导到想学习、爱学习的正确道路上来,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
1.学习动机上
小学的学习动机是直接的,而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比较间接的。教师应采用新颖的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果照本宣科、死搬教条,只能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使学生获得更直观、形象的认识。丰富有趣、逻辑性和系统性强的教学内容,生动的教学方法及作业的多样化,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2.学习习惯上
(1)听课识记的习惯:小学生在初步养成习惯,而中学生要将学习习惯内化,形成自觉的行为。(2)勤学思考的习惯:小学生看书不注重思考,在进入中学后一定要注意抓学生专心听讲的同时,重视学生的思考。(3)总结归纳的习惯:中学每章每节的知识基本是分散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就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4)规范作业的习惯:小学生做作业往往重结果轻过程,进入中学后,就必须严格学生的书写规范,并要严禁学生抄作业的恶习,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当然还有其他各方面的习惯,我们都要重视。
小学阶段必须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中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七年级则要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小学和中学的衔接,是相互之间的弥补和融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做的无缝对接。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做好中小学的自然衔接,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平稳过渡,最大限度地推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注:课题名称:农村中、小学教学衔接的策略研究
课题类别: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2012】GSG575
(作者单位 甘肃省渭源县锹峪中学)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