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到期末复习阶段,同学们大概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自己平时学到的知识和做过的习题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可以和盘端出且光彩夺目,但要拿出来时却七零八落、不堪使用。而复习的意义就在于把这些珍珠串起来。那么,到哪里去寻找串珍珠的线呢?
一、利用书本上的纲目即书本的总体框架串线
美国著名教育家、结构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姆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同学们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运用不熟练、知识结构不系统,原因是忽视了对课本知识的整合。只有强化框架复习,将散乱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具体做法是:将大纲要求的每一个知识点,利用目录的表述把其线索化、系统化。也就是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下,形成“总体框架结构——学科主体内容——具体知识要点”这样一个面、线、点相结合的知识网络体系和整体的框架结构。
例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目录是“侵略与反抗”,从第一单元包括的五课的课题可以知道外国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四次大的侵华战争。有侵略必然有反抗,通过整理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这一主题的理解。可以列知识结构如下:
侵略 反抗
·鸦片战争·林则徐、关天培抗击英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洪秀全、李秀成等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黄海大战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这样,通过对教材整体知识结构的梳理,就能明确某一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又如: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可以充分利用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单元的目录整合相关知识,建立框架结构如下:
二、对一些散落的零星知识还可以进行合理的联系,利用其内在的联系把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来
我们要善于把同一时期或性质相同、相近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进行概括、比较。
进行知识联系,可以是一课内容中一个事件的逻辑发展关系,如关于长征中的重大事件及其时间,可以这样联系:1934年10月长征开始→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经过这样的联系,记忆起来不是更容易、更牢固吗?
进行知识联系,也可以是一个单元内的联系,如复习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就可以通过总结“20世纪30年代日军发动的侵华事变”这样一个问题把前两课内容中的重大事件放到一起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1937年七七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1937年八一三事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通过总结侵华事变,也同时总结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更契合了本单元的课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并且可以引出本单元第3课内容,总结出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三次著名战役(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铸就了抗日长城,我们才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如此利用“侵华事变——抗日”这一条线索,我们就轻松地把该单元内容联系起来了。
进行知识联系,还可以把散落在不同单元的知识围绕某一主题将其有机地联系起来。如学习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在学到魏源的思想主张和其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时,我们就会灵光一闪,这不是与洋务运动的内容非常相似吗?再通过对比时间,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40—1842年,而洋务运动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我们就会知道,魏源的思想主张对洋务运动影响很大。又如,我们可以围绕近代著名学校进行归纳: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化的第一所学校——京师同文馆;维新派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府——京师大学堂;掀起五四运动的学校——北京大学;培养革命军人的学校——黄埔军校。
脑子越用越灵光,通过这样的整理,慢慢地同学们就会自己进行多方联系、有机组合,把散落的知识当做珍珠,通过一条条线串起来,捡拾到自己的盘子里,为己所用。如此学习,既轻松省事知识掌握又牢固,不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吗?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一个快乐的学习者,掌握复习的技巧——“串珍珠”。[L]
一、利用书本上的纲目即书本的总体框架串线
美国著名教育家、结构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姆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同学们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运用不熟练、知识结构不系统,原因是忽视了对课本知识的整合。只有强化框架复习,将散乱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具体做法是:将大纲要求的每一个知识点,利用目录的表述把其线索化、系统化。也就是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下,形成“总体框架结构——学科主体内容——具体知识要点”这样一个面、线、点相结合的知识网络体系和整体的框架结构。
例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目录是“侵略与反抗”,从第一单元包括的五课的课题可以知道外国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四次大的侵华战争。有侵略必然有反抗,通过整理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这一主题的理解。可以列知识结构如下:
侵略 反抗
·鸦片战争·林则徐、关天培抗击英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洪秀全、李秀成等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黄海大战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这样,通过对教材整体知识结构的梳理,就能明确某一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又如: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可以充分利用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单元的目录整合相关知识,建立框架结构如下:
二、对一些散落的零星知识还可以进行合理的联系,利用其内在的联系把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来
我们要善于把同一时期或性质相同、相近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进行概括、比较。
进行知识联系,可以是一课内容中一个事件的逻辑发展关系,如关于长征中的重大事件及其时间,可以这样联系:1934年10月长征开始→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经过这样的联系,记忆起来不是更容易、更牢固吗?
进行知识联系,也可以是一个单元内的联系,如复习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就可以通过总结“20世纪30年代日军发动的侵华事变”这样一个问题把前两课内容中的重大事件放到一起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1937年七七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1937年八一三事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通过总结侵华事变,也同时总结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更契合了本单元的课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并且可以引出本单元第3课内容,总结出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三次著名战役(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铸就了抗日长城,我们才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如此利用“侵华事变——抗日”这一条线索,我们就轻松地把该单元内容联系起来了。
进行知识联系,还可以把散落在不同单元的知识围绕某一主题将其有机地联系起来。如学习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在学到魏源的思想主张和其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时,我们就会灵光一闪,这不是与洋务运动的内容非常相似吗?再通过对比时间,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40—1842年,而洋务运动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我们就会知道,魏源的思想主张对洋务运动影响很大。又如,我们可以围绕近代著名学校进行归纳: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化的第一所学校——京师同文馆;维新派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府——京师大学堂;掀起五四运动的学校——北京大学;培养革命军人的学校——黄埔军校。
脑子越用越灵光,通过这样的整理,慢慢地同学们就会自己进行多方联系、有机组合,把散落的知识当做珍珠,通过一条条线串起来,捡拾到自己的盘子里,为己所用。如此学习,既轻松省事知识掌握又牢固,不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吗?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一个快乐的学习者,掌握复习的技巧——“串珍珠”。[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