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感谢大家对金融学会工作的支持。下面我讲几点意见同大家交流。
一、对当前海南金融工作的几点思考
海南省金融学会是全省金融机构、金融教学与科研机构以及金融科研工作者的群众性学术社团组织,学会工作的职能定位应立足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对于全省金融工作,我借此机会谈几点想法,作为今后学会开展工作的参考意见,同时与各位会员朋友共勉。
(一)抢抓发展机遇,增强金融工作紧迫感
十八大以后,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三沙市开发两个国家战略背景下推进海南金融改革发展,对当前金融学会和金融理论工作者来说是重大而紧迫的研究课题。我曾经讲过这样一个观点,每项重大政策出台后的头五年是政策效应集中释放期,如果不能利用好这个关键期及时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将政策优势转换为制度优势,那么政策比较优势是呈递减趋势的。历史证明,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往往是新思想、新理论不断涌现的地方。金融体制改革的每一个进程,都有一些重要理论问题急需研究和探讨;每一项金融政策贯彻落实,执行层面的问题都有待于实践中研究解决。当前,全国各地金融改革活动如火如荼,机遇稍纵即逝,形势催人奋进。唯有倍加努力工作,真抓实干,才能在未来激烈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立足海南省实际的同时,要充分借鉴、吸收发达地区开发开放的思路和做法,积极探索适合海南特色发展模式。国际旅游岛建设已将近4年,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金融改革发展有声有色、卓有成效,继续保持这种健康发展势头,必须进一步探索改革开放新举措,打造国际旅游岛升级版。
(二)强化特区意识,争创海南特色金融发展与改革的实践范例
特区优势不仅体现在政策、资源和要素的聚集,而且是勇于担当、乐于奉献以及敢闯敢试特区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海南错失了不少发展良机,而且同时期国内一般地区通过自身的争取和努力,获得了比海南特区更显著的成绩。当前国家发展战略与产业结构进行重大变革和深度调整,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不仅肩负着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历史使命,同时承担为改革试水、为开放探路的时代重任。海南能否成功实现经济转型,事关发展全局的大计。因此,要顺应外部环境变化,在特区政策领先优势减弱的情况下,争创海南特色金融发展与改革的实践范例,金融理论与实践工作者要有改革的抱负,深入研究思考全省金融发展问题。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多的努力,在金融业改革开放、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化机制建设、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和大胆尝试。
(三)发挥金融专业优势,努力破解经济工作难题
在海南省各部门中,金融系统的研究力量很强,研究风气比较浓厚,金融部门地位超脱,统计信息资源丰富,而且研究工作具有计量分析的优势,但是各单位的研究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更好地整合研究力量。首先,要深刻理解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找准金融工作的定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是当前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着力发展的产业,也是支撑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立身之本和本质要求所在,全省金融部门要围绕中心工作,大力推进金融创新与服务,加强对海洋经济、城镇化、特色旅游、新兴服务业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引导金融资源为地方经济服务。其二,发挥金融专业优势,以金融视角解析经济发展形势。要善于从金融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把经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搞深摸透,不要人云亦云。2013年年初,有媒体报道海南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迹象,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从房地产信贷统计、国库、支付结算、征信、外汇以及典型楼盘调查等方面进行分析,及时向省政府递交报告,客观反映房地产市场的真实状况,对维护海南省房地产市场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三,金融研究工作要有求真务实、深入扎实的态度。当前,我国多项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精细化设计时期。我们必须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坚持使用一手数据、一手资料,力求拨开事物表象,探寻事物发展内在规律,摸实情、讲实话、提建议。要做到知微见著,从微观现象透视宏观问题,为提升宏观政策执行效果、支持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二、海南金融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海南省金融业快速健康发展,形势令人欣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金融业发展受到一些结构性问题和突出矛盾的制约,离国际旅游岛的目标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海南考察时特别指出,海南具有许多独特的亮丽名片,每张名片都蕴藏着深厚发展潜力、孕育着重要发展生机,都可以做出一篇大文章、好文章。
(一)研究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现代服务业发展将是海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方向,要把握国际旅游岛建设和三沙市开发两个着力点,采用现代化的新技术和新服务方式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逐步发展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服务。金融支持现代服务业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加大对服务业信贷支持、创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金融环境,发挥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带动作用。
(二)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本质
探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定位、模式与步骤,分析城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找准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海南省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全省主要市县、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这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既关系到海口、三亚等城市发展规划,也包含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研究统筹兼顾陆地与海洋经济发展 海南省管辖海域广阔,海洋资源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加快发展海洋产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对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具有重大意义。积极进行涉海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动海洋旅游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完善海洋基础设施,努力使海洋经济成为海南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研究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突破传统金融发展思维定式,依托保税港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先行试验区,整合政策资源,加大产业集群培育力度,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积极支持金融市场创新,发展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债券品种,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同时,结合海南实际,实现主业鲜明、功能互补、运行高效、治理规范的金融功能布局,提升金融服务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准,探索海南金融国际化模式。
(五)引导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
紧紧围绕“三农”、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推进普惠金融、民生金融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大型银行设立专门的小微企业融资部门。强化货币信贷政策的针对性,对小微企业实施差异化监管。大力推进征信、动产质押、支付体系建设,为小微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六)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日趋复杂,金融创新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推动金融深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金融创新也对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和金融监管制度提出挑战。关注表外业务、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中的系统性风险,在坚持审慎监管原则的前提下,切实防范地方法人机构等区域性金融风险,认真做好金融业发展与创新工作。
(七)加强对新兴金融业态的监管研究
当前,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型金融业态快速崛起,互联网金融作为具备互联网开发、自由等特质的金融新模式,对金融业是一种有益补充。同时,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和产品越来越复杂,其风险也正在集聚。主要风险是部分业务游离监管之外,容易演变为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行为,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比如有些网络信贷的利率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数倍,存在高利贷嫌疑。如何加强对新兴金融业态的有效监管,值得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研究分析。
(八)继续做好国内外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研究
及时把握经济金融运行中的苗头性问题和趋势性变化,加强经济金融形势监测分析。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金融监管发展趋势、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机制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大家研判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国际金融体系以及国内宏观政策走向,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对海南省经济的短期冲击和长期影响。
近年来,全省金融系统统筹运用全系统研究资源,深入开展经济金融重点、热点问题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完成了不少高质量的研究项目,多份材料得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和充分肯定。这将激励我们进一步拓宽研究思路,创新研究方法,发扬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精神,扎实推进特色研究和中长期基础性研究,为海南金融业发展、改革建言献策。
三、认真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加快金融改革创新的步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深化改革开放进行了全面部署,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和工作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下面,我就三中全会有关金融改革谈一点初步的学习体会。
(一)加快发展民间金融机构,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经过多年的金融改革和发展,我国大中企业、大中城市的融资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部分基层和农村地区仍然存在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加快发展民间金融机构,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稳步发展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是中央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政策,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对改善基层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金融服务本质上属于竞争性行业,竞争有助于改善供给、合理定价。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作为银行主发起人,使国有资本、非公经济、民营资本在平等的条件下进入银行业,能为实体经济提供必要的竞争性金融供给,解决部分基层地区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小微企业、普通百姓将得到更为便捷和高效的金融服务。
(二)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探讨市政债券发行机制和规模,完善城镇化建设融资机制。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强化市场约束和风险分担机制,提高市场运行透明度。积极探索发展股权交易市场,探索构建全国性和区域性市场协调发展的多层次股权交易市场体系。扩大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稳步推进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建设。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在统一规则的前提下,允许区域性市场根据当地实际进行差异化的制度安排。支持海南省上市公司重组和增发,增强证券期货公司整体实力。稳步扩大海南省大企业的债券市场发行规模,支持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等融资工具。
(三)推进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优化资金配置效率
利率和汇率改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要的价格机制和杠杠,是有效配置国内国际资金的决定性因素。稳步推进利率、汇率改革,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促进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四)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为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创造有利条件。转变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方式,从重行政审批转变为重监测分析。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进一步扩大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主体资格,并且有效增加投资额度。
(五)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
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制订巨灾保险具体方案,推动巨灾保险立法,建立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风险共担的多层次巨灾保险制度。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巨灾保险,加强制度建设和保险产品服务创新,不断提升保险业风险管理能力,以风险共担、分级负担为原则,利用再保险和资本市场分散巨灾风险。
(六)完善金融监管,采取有效措施维护金融稳定
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困难不少,金融业运行中的风险因素不容忽视。要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提高监管技术水平,维护金融稳定,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一是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预警和评估体系。建立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方法和操作框架,完善压力测试和金融机构稳健性现场评估等政策工具和手段,加强对重大风险的早期识别和预警,强化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二是提升金融业稳健性标准。积极稳妥推进银行业实施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提高资本质量和最低充足水平要求,强化流动性风险监管框架,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审慎性水平。三是加强金融监管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监管有效性,发挥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功能,实现金融信息共享,减少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复,形成监管合力。四是完善系统性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建立层次清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和清算安排,健全金融安全网,加快存款保险立法进程。五是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发挥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对地方金融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作用。
四、做好未来五年学会工作的几点要求
(一)加强学会自身建设,强化管理和服务职能
学会秘书处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努力成为学会工作合格的组织者和服务者。金融学会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完善学会内部管理,按章程要求开展科研组织工作。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密切团体会员单位的联系与合作。重视个人会员发展工作,不断吸收高素质金融人才、特别是中青年同志加入金融学会和参加金融学会活动,夯实金融学会人才基础。对各会员单位的调研工作加强指导和协调,把学会打造成研讨金融理论、宣传金融政策、培养金融人才、交流工作经验的创新型社团,使之成为金融系统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高效便捷的沟通平台。
(二)充分发挥平台效应,促进学会多层次交流
一是加大与中国金融学会的联系,依托高层次平台,把握最新信息资讯和金融研究前沿动态。二是加强省际金融学会合作交流,学习他们好的经验做法。三是加大会员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挖掘培养研究骨干力量,形成研究合力,促进研究成果交流。四是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精心筹办专题研讨和学术报告会,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会活动,激发金融工作者开展金融研究的积极性。
(三)灵活开展科研工作,积极探索成果转化途径
围绕不同时期金融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课题招投标工作。组织研究成果评审和应用,完善学会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利用学会多种渠道资源,探讨经济金融发展问题,传播金融理论知识,宣传金融业改革与发展成就。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深入开展经济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地方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分析报告和政策建议,有效发挥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撑作用。
(四)加强会刊管理,提升《海南金融》影响力
结合海南省金融工作实际,探索具有海南特色的办刊风格。增强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努力提高办刊质量,扩大刊物在全国金融系统的影响力。发挥《海南金融》指导辖区金融工作、提升金融服务和金融监管水平的作用。
(五)着力培养金融科研工作队伍
拥有一批热心金融事业、潜心金融科研的人才,是一个地区金融业蓬勃发展的基础。我们要从海南实际出发,加强金融科研人才培养和管理,营造有利于金融人才正向激励、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引导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社会氛围。
(六)加强组织领导,齐心协力做好学会工作
各会员单位要大力支持金融学会发展,热情关心金融科研工作,高度重视金融人才成长,经常出题目、交任务、压担子,及时拨经费、搭平台、推成果,为他们发挥作用、施展才干创造良好条件。
一、对当前海南金融工作的几点思考
海南省金融学会是全省金融机构、金融教学与科研机构以及金融科研工作者的群众性学术社团组织,学会工作的职能定位应立足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对于全省金融工作,我借此机会谈几点想法,作为今后学会开展工作的参考意见,同时与各位会员朋友共勉。
(一)抢抓发展机遇,增强金融工作紧迫感
十八大以后,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三沙市开发两个国家战略背景下推进海南金融改革发展,对当前金融学会和金融理论工作者来说是重大而紧迫的研究课题。我曾经讲过这样一个观点,每项重大政策出台后的头五年是政策效应集中释放期,如果不能利用好这个关键期及时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将政策优势转换为制度优势,那么政策比较优势是呈递减趋势的。历史证明,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往往是新思想、新理论不断涌现的地方。金融体制改革的每一个进程,都有一些重要理论问题急需研究和探讨;每一项金融政策贯彻落实,执行层面的问题都有待于实践中研究解决。当前,全国各地金融改革活动如火如荼,机遇稍纵即逝,形势催人奋进。唯有倍加努力工作,真抓实干,才能在未来激烈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立足海南省实际的同时,要充分借鉴、吸收发达地区开发开放的思路和做法,积极探索适合海南特色发展模式。国际旅游岛建设已将近4年,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金融改革发展有声有色、卓有成效,继续保持这种健康发展势头,必须进一步探索改革开放新举措,打造国际旅游岛升级版。
(二)强化特区意识,争创海南特色金融发展与改革的实践范例
特区优势不仅体现在政策、资源和要素的聚集,而且是勇于担当、乐于奉献以及敢闯敢试特区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海南错失了不少发展良机,而且同时期国内一般地区通过自身的争取和努力,获得了比海南特区更显著的成绩。当前国家发展战略与产业结构进行重大变革和深度调整,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不仅肩负着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历史使命,同时承担为改革试水、为开放探路的时代重任。海南能否成功实现经济转型,事关发展全局的大计。因此,要顺应外部环境变化,在特区政策领先优势减弱的情况下,争创海南特色金融发展与改革的实践范例,金融理论与实践工作者要有改革的抱负,深入研究思考全省金融发展问题。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多的努力,在金融业改革开放、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化机制建设、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和大胆尝试。
(三)发挥金融专业优势,努力破解经济工作难题
在海南省各部门中,金融系统的研究力量很强,研究风气比较浓厚,金融部门地位超脱,统计信息资源丰富,而且研究工作具有计量分析的优势,但是各单位的研究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更好地整合研究力量。首先,要深刻理解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找准金融工作的定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是当前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着力发展的产业,也是支撑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立身之本和本质要求所在,全省金融部门要围绕中心工作,大力推进金融创新与服务,加强对海洋经济、城镇化、特色旅游、新兴服务业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引导金融资源为地方经济服务。其二,发挥金融专业优势,以金融视角解析经济发展形势。要善于从金融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把经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搞深摸透,不要人云亦云。2013年年初,有媒体报道海南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迹象,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从房地产信贷统计、国库、支付结算、征信、外汇以及典型楼盘调查等方面进行分析,及时向省政府递交报告,客观反映房地产市场的真实状况,对维护海南省房地产市场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三,金融研究工作要有求真务实、深入扎实的态度。当前,我国多项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精细化设计时期。我们必须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坚持使用一手数据、一手资料,力求拨开事物表象,探寻事物发展内在规律,摸实情、讲实话、提建议。要做到知微见著,从微观现象透视宏观问题,为提升宏观政策执行效果、支持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二、海南金融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海南省金融业快速健康发展,形势令人欣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金融业发展受到一些结构性问题和突出矛盾的制约,离国际旅游岛的目标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海南考察时特别指出,海南具有许多独特的亮丽名片,每张名片都蕴藏着深厚发展潜力、孕育着重要发展生机,都可以做出一篇大文章、好文章。
(一)研究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现代服务业发展将是海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方向,要把握国际旅游岛建设和三沙市开发两个着力点,采用现代化的新技术和新服务方式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逐步发展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服务。金融支持现代服务业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加大对服务业信贷支持、创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金融环境,发挥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带动作用。
(二)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本质
探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定位、模式与步骤,分析城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找准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海南省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全省主要市县、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这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既关系到海口、三亚等城市发展规划,也包含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研究统筹兼顾陆地与海洋经济发展 海南省管辖海域广阔,海洋资源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加快发展海洋产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对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具有重大意义。积极进行涉海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动海洋旅游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完善海洋基础设施,努力使海洋经济成为海南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研究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突破传统金融发展思维定式,依托保税港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先行试验区,整合政策资源,加大产业集群培育力度,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积极支持金融市场创新,发展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债券品种,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同时,结合海南实际,实现主业鲜明、功能互补、运行高效、治理规范的金融功能布局,提升金融服务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准,探索海南金融国际化模式。
(五)引导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
紧紧围绕“三农”、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推进普惠金融、民生金融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大型银行设立专门的小微企业融资部门。强化货币信贷政策的针对性,对小微企业实施差异化监管。大力推进征信、动产质押、支付体系建设,为小微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六)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日趋复杂,金融创新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推动金融深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金融创新也对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和金融监管制度提出挑战。关注表外业务、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中的系统性风险,在坚持审慎监管原则的前提下,切实防范地方法人机构等区域性金融风险,认真做好金融业发展与创新工作。
(七)加强对新兴金融业态的监管研究
当前,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型金融业态快速崛起,互联网金融作为具备互联网开发、自由等特质的金融新模式,对金融业是一种有益补充。同时,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和产品越来越复杂,其风险也正在集聚。主要风险是部分业务游离监管之外,容易演变为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行为,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比如有些网络信贷的利率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数倍,存在高利贷嫌疑。如何加强对新兴金融业态的有效监管,值得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研究分析。
(八)继续做好国内外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研究
及时把握经济金融运行中的苗头性问题和趋势性变化,加强经济金融形势监测分析。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金融监管发展趋势、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机制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大家研判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国际金融体系以及国内宏观政策走向,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对海南省经济的短期冲击和长期影响。
近年来,全省金融系统统筹运用全系统研究资源,深入开展经济金融重点、热点问题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完成了不少高质量的研究项目,多份材料得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和充分肯定。这将激励我们进一步拓宽研究思路,创新研究方法,发扬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精神,扎实推进特色研究和中长期基础性研究,为海南金融业发展、改革建言献策。
三、认真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加快金融改革创新的步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深化改革开放进行了全面部署,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和工作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下面,我就三中全会有关金融改革谈一点初步的学习体会。
(一)加快发展民间金融机构,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经过多年的金融改革和发展,我国大中企业、大中城市的融资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部分基层和农村地区仍然存在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加快发展民间金融机构,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稳步发展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是中央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政策,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对改善基层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金融服务本质上属于竞争性行业,竞争有助于改善供给、合理定价。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作为银行主发起人,使国有资本、非公经济、民营资本在平等的条件下进入银行业,能为实体经济提供必要的竞争性金融供给,解决部分基层地区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小微企业、普通百姓将得到更为便捷和高效的金融服务。
(二)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探讨市政债券发行机制和规模,完善城镇化建设融资机制。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强化市场约束和风险分担机制,提高市场运行透明度。积极探索发展股权交易市场,探索构建全国性和区域性市场协调发展的多层次股权交易市场体系。扩大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稳步推进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建设。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在统一规则的前提下,允许区域性市场根据当地实际进行差异化的制度安排。支持海南省上市公司重组和增发,增强证券期货公司整体实力。稳步扩大海南省大企业的债券市场发行规模,支持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等融资工具。
(三)推进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优化资金配置效率
利率和汇率改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要的价格机制和杠杠,是有效配置国内国际资金的决定性因素。稳步推进利率、汇率改革,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促进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四)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为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创造有利条件。转变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方式,从重行政审批转变为重监测分析。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进一步扩大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主体资格,并且有效增加投资额度。
(五)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
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制订巨灾保险具体方案,推动巨灾保险立法,建立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风险共担的多层次巨灾保险制度。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巨灾保险,加强制度建设和保险产品服务创新,不断提升保险业风险管理能力,以风险共担、分级负担为原则,利用再保险和资本市场分散巨灾风险。
(六)完善金融监管,采取有效措施维护金融稳定
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困难不少,金融业运行中的风险因素不容忽视。要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提高监管技术水平,维护金融稳定,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一是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预警和评估体系。建立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方法和操作框架,完善压力测试和金融机构稳健性现场评估等政策工具和手段,加强对重大风险的早期识别和预警,强化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二是提升金融业稳健性标准。积极稳妥推进银行业实施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提高资本质量和最低充足水平要求,强化流动性风险监管框架,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审慎性水平。三是加强金融监管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监管有效性,发挥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功能,实现金融信息共享,减少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复,形成监管合力。四是完善系统性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建立层次清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和清算安排,健全金融安全网,加快存款保险立法进程。五是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发挥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对地方金融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作用。
四、做好未来五年学会工作的几点要求
(一)加强学会自身建设,强化管理和服务职能
学会秘书处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努力成为学会工作合格的组织者和服务者。金融学会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完善学会内部管理,按章程要求开展科研组织工作。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密切团体会员单位的联系与合作。重视个人会员发展工作,不断吸收高素质金融人才、特别是中青年同志加入金融学会和参加金融学会活动,夯实金融学会人才基础。对各会员单位的调研工作加强指导和协调,把学会打造成研讨金融理论、宣传金融政策、培养金融人才、交流工作经验的创新型社团,使之成为金融系统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高效便捷的沟通平台。
(二)充分发挥平台效应,促进学会多层次交流
一是加大与中国金融学会的联系,依托高层次平台,把握最新信息资讯和金融研究前沿动态。二是加强省际金融学会合作交流,学习他们好的经验做法。三是加大会员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挖掘培养研究骨干力量,形成研究合力,促进研究成果交流。四是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精心筹办专题研讨和学术报告会,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会活动,激发金融工作者开展金融研究的积极性。
(三)灵活开展科研工作,积极探索成果转化途径
围绕不同时期金融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课题招投标工作。组织研究成果评审和应用,完善学会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利用学会多种渠道资源,探讨经济金融发展问题,传播金融理论知识,宣传金融业改革与发展成就。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深入开展经济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地方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分析报告和政策建议,有效发挥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撑作用。
(四)加强会刊管理,提升《海南金融》影响力
结合海南省金融工作实际,探索具有海南特色的办刊风格。增强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努力提高办刊质量,扩大刊物在全国金融系统的影响力。发挥《海南金融》指导辖区金融工作、提升金融服务和金融监管水平的作用。
(五)着力培养金融科研工作队伍
拥有一批热心金融事业、潜心金融科研的人才,是一个地区金融业蓬勃发展的基础。我们要从海南实际出发,加强金融科研人才培养和管理,营造有利于金融人才正向激励、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引导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社会氛围。
(六)加强组织领导,齐心协力做好学会工作
各会员单位要大力支持金融学会发展,热情关心金融科研工作,高度重视金融人才成长,经常出题目、交任务、压担子,及时拨经费、搭平台、推成果,为他们发挥作用、施展才干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