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弹笔记》中讲了一个故事:作者有3个朋友,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厌倦了白领生活,都热爱瑜伽,都向往旅游和度假生活的慵懒时光。
第一位朋友A,辞了工作,卖了家当,搬到哥斯达黎加成了一名瑜伽教练。一年后,她又回来上班了。问她发生了什么,她说自己不喜欢待在度假村里教游客做瑜伽,她想要环游世界,体验各地文化。但她没想到的是,当地人负担不起她的瑜伽费用,而且边工作边旅行令旅行的乐趣大打折扣,谋生的辛苦与坐办公室没什么两样。
第二位朋友B,也辞了工作,在一个拥有梦幻般美景的海滩度假村教游客做瑜伽。过了一年多,她也回来了。原因是她发现,教瑜伽是重复单调的,剥夺了自己做瑜伽时的乐趣。她一度向往的避风港成了更累人的职业。
第三位朋友C,10年前就辞了工作,一直没回来,现在在世界各地教瑜伽。为什么她与前面兩位不同呢?因为她着眼于小处,循序渐进,发现了在喜欢瑜伽背后,她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最开始,她还上着朝九晚五的班,只在周末的时候教一节课。因为热衷旅行,她利用假期尝试在不同的度假村里连续教一两周瑜伽,看看情况如何。结果发现这不适合她。但是,她没有损失,还收获了体验。后来她又试着当一名兼职静修教练。这回对了,她喜欢静修,这份工作让她获得了乐趣、亲密的人际关系以及可观的收入。她还学会了如何改善静修的方式,在当地创办了自己的静修班。C没有选择完全改变生活方式,而是采取了系统的方法,一步一步实现了目标。她带着耐心与好奇,每次只解决一个问题,促使改变的发生。这种有条不紊的方法最终使她成功过渡到了一种全然不同的生活状态,而且可以一直这样生活下去。
同样是认为自己热爱瑜伽,朋友A更爱的是环游世界;朋友B更喜欢自娱自乐,不享受传授他人的快乐;朋友C呢,喜欢瑜伽分支中的静修练习,找到了真正与自己契合的点。
有时我们以为自己喜欢什么,但事实上并不完全是,“不要轻易将兴趣变成职业”。的确,不应那么轻易,因为兴趣变为职业,得实现从“想干”到“能干”的转变,这一路尽是对你“喜欢的究竟是什么”“你热爱到什么程度”的重重考验。 (摘自《世界博览》)
第一位朋友A,辞了工作,卖了家当,搬到哥斯达黎加成了一名瑜伽教练。一年后,她又回来上班了。问她发生了什么,她说自己不喜欢待在度假村里教游客做瑜伽,她想要环游世界,体验各地文化。但她没想到的是,当地人负担不起她的瑜伽费用,而且边工作边旅行令旅行的乐趣大打折扣,谋生的辛苦与坐办公室没什么两样。
第二位朋友B,也辞了工作,在一个拥有梦幻般美景的海滩度假村教游客做瑜伽。过了一年多,她也回来了。原因是她发现,教瑜伽是重复单调的,剥夺了自己做瑜伽时的乐趣。她一度向往的避风港成了更累人的职业。
第三位朋友C,10年前就辞了工作,一直没回来,现在在世界各地教瑜伽。为什么她与前面兩位不同呢?因为她着眼于小处,循序渐进,发现了在喜欢瑜伽背后,她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最开始,她还上着朝九晚五的班,只在周末的时候教一节课。因为热衷旅行,她利用假期尝试在不同的度假村里连续教一两周瑜伽,看看情况如何。结果发现这不适合她。但是,她没有损失,还收获了体验。后来她又试着当一名兼职静修教练。这回对了,她喜欢静修,这份工作让她获得了乐趣、亲密的人际关系以及可观的收入。她还学会了如何改善静修的方式,在当地创办了自己的静修班。C没有选择完全改变生活方式,而是采取了系统的方法,一步一步实现了目标。她带着耐心与好奇,每次只解决一个问题,促使改变的发生。这种有条不紊的方法最终使她成功过渡到了一种全然不同的生活状态,而且可以一直这样生活下去。
同样是认为自己热爱瑜伽,朋友A更爱的是环游世界;朋友B更喜欢自娱自乐,不享受传授他人的快乐;朋友C呢,喜欢瑜伽分支中的静修练习,找到了真正与自己契合的点。
有时我们以为自己喜欢什么,但事实上并不完全是,“不要轻易将兴趣变成职业”。的确,不应那么轻易,因为兴趣变为职业,得实现从“想干”到“能干”的转变,这一路尽是对你“喜欢的究竟是什么”“你热爱到什么程度”的重重考验。 (摘自《世界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