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茶叶世家的“坦洋工夫”梦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34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盛夏,茶香依然飘溢。在“坦洋工夫”红茶发源地——福安社口镇坦洋村,绿的是一畦畦齐整的茶园,红的则是家家户户烘制的“坦洋工夫”。就在这茶香弥漫的村落里,吴氏茶叶世家繁衍生息,与“坦洋工夫”结下了不解情缘。茶兴,则家族兴;茶落,则家道落。本文通过讲述一个平凡茶叶世家的悲欢故事,穿越百年风云,探究“坦洋工夫”的沉浮历史以及世代福安茶人对“坦洋工夫”那份亘古不变的执著与梦想。
  
  鼎盛:木桶挑银富甲一方
  
  “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白银用斗量,船泊清凤桥。”就在民谣朗朗传唱“坦洋工夫”好光景的年代,世代务农的吴氏家族从谷岭(今晓阳镇岭下村)迁居坦洋经营茶庄,开始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吴步云是那一代茶人的佼佼者,其为人宽厚,机敏过人,奔走闽粤,与洋人做茶叶生意,船装舶运,贩茶巨万,“不数年大获奇赢”。
  


  1903年,年仅20岁的吴庭元继承父亲吴步升、伯父吴步云的茶叶生意,打出“元记茶行”商号,精制“坦洋工夫”红茶。趁着火红茶市,茶行迅速崛起,拥有铺面36间,伙计百余人,茶山4座,精制茶厂1家,拣茶工、制茶师傅两三百人,年产精制“坦洋工夫”2000余件、200多吨,远销英国、俄国等地。他还在福州开设茶栈,挂英国人的牌照,专门接洽洋行和外商,并用自己的画像在香港注册“元记”商标。每件出自“元记茶行”的茶叶中。都会放置一张中英两种文字的“元记”商标。“元记”商标便随着“坦洋工夫”远涉重洋。
  讲述着祖父的辉煌茶事,吴庭元的孙子、现年71岁的吴润泉老人双眼闪烁着骄傲的光芒。当年与外商做生意,茶行采用先收银元后给茶叶的办法。每年二月初二刚过,吴庭元便赶往福州茶栈,向客商收取茶银定金。每千块银元装一桶。经水路运回村里,春末秋后再给客商发去一船船茶叶。几十担荼银首次运回时,坦洋沸腾了,人山人海争睹这一风光场面。啧喷的惊叹声、吱呀的扁担声、叮当的银元碰撞声,久久回荡在山村里。白花花的一桶桶银元挑进吴家大宅。吴庭元的老母亲还以为儿子哪里劫得的不义之财,霎时吓晕过去。
  “‘坦洋工夫’的鼎盛,成就了祖父辉煌显赫的一生。”坐在祖宅老屋里,品着刚刚制作的“坦洋工夫”,吴润泉老人满脸自豪。
  
  没落:老字号轰然倒下
  
  民国二十三年以后,战事连连,日寇侵华更是阻断了海路,“坦洋工夫”从兴盛的顶峰跌至谷底,产量由从前的10万箱降至4万余箱。据当时国民党第三战区政治部调查记录“福安只有茶户200户,茶农900人”。同一时期发行的《福安茶叶茶号》一书亦云,坦洋茶号仅剩11家。“坦洋工夫”中落,战后亦未能恢复元气,濒于绝境。
  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坦洋工夫”日渐冷落,“元记茶行”和吴氏家族踉踉跄跄一路前行。
  1934年,位于坦洋上街桥头的“元记茶行”突遭大火被焚为灰烬。茶行毁了,吴氏家族由此元气大伤,陷入困境。“吴老,这些钱不多,您先拿着,等来年茶银发放时再还吧。”吴庭元来到村里瓦匠家订购瓦片重建“元记茶行”时,这位瓦匠却给他捧来了一把银元。翌年,移到上街中段,“元记茶行”拔地而起,重新开张。村里也从此留下了“赓俞订瓦,反收订金”的佳话(注:吴庭元,字赓俞)。
  新建“元记茶行”拥有12个铺面,以“子丑寅卯”等12个生肖为序,逐一标注铺面门板及茶具。“元记茶行”浴火重生,可好景不长,蔓延的抗日战争让茶行再度陷入困境。通往欧美、东南亚的海路阻断,“坦洋工夫”的主要销路被堵死,昔日拥有大小30多家荼行、各类店铺140多家,繁盛一时的茶行街顿时空前寂寥。“茶叶没路走,茶农挖茶头;茶败坦洋败,两街凉溜溜;一路凄泪流,茶行变坟丘……”当年的坦洋民谣诉说着“坦洋工夫”的浮华变迁和沧桑记忆。
  精减伙计,缩小门面,红茶年产量从早年的数千件,锐减至两三百件,“元记茶行”顽强坚守了6年后,终因惨淡茶市倒在了战火烽烟中。日军投降后,吴润泉的父亲吴奇玉接过衣钵,关停了两年的“元记茶行”重新开业,年产“坦洋工夫”红茶五六百件,日渐复苏。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元记茶行”的生意难以为继,吴家祖辈创下的“老字号”轰然倒下。
  
  复兴:做最好的红茶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福安先后建立国营坦洋及福安茶厂,“坦洋工夫”一度重现生机。可进入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与苏联的茶叶贸易中断,红茶出口受阻。随之而来的茶叶布局调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尚存无几。近年,打造“坦洋工夫”品牌,重振百年老字号雄风,摆上了福安茶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坦洋工夫”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吴氏家族沉眠了30多年的茶叶梦被唤醒。
  凭着年少时在茶行里耳濡目染学得的制茶技艺。1982年,“元记茶行”第3代传人吴润民在社口镇区开垦荒山,发展茶园,创办茶庄,制作绿茶,正值壮年的吴润民开始了吴氏家族的茶业复兴之旅。但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次生意失败,却让吴润民几年来的积蓄付之东流。随后的日子,他心灰意冷,一直蜗居在坦洋祖宅里,每年做上几十斤的“坦洋工夫”红茶打发生计,但他依然是坦洋村沿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坦洋工夫”的几位老茶人之一。
  光阴荏苒,进入21世纪,福安打造“坦洋工夫”品牌、重塑百年名茗辉煌的种种力举,让吴润民又一次燃起了希望。
  “村里的茶商又多了起来,都是现钱交易。‘坦洋工夫’好的每公斤甚至能卖到四五千元。”已经68岁的吴润民今年开春就制作了200多公斤“坦洋工夫”红茶,且供不应求。40岁的侄儿吴高峰也向他学做红茶。两人还一起办起了“坦洋工夫”菜茶育苗场,插育茶苗2万多株,并复垦了三四十亩老茶园。
  “现在正是‘坦洋工夫’红茶再次红火的时候。”老人说,他和族人商议过,筹划着要将当年由于历史原因还在别人手里使用的“元记茶行”买回来,合股办茶厂,重新注册“元记茶行”商标,把沉寂了几十年的老字号打响,重现祖父当年的辉煌。
  “祖宗在坦洋,茶山在坦洋,人也在坦洋。我要把祖宗传下来的制茶工艺和‘元记’,商号传下去,做最好的‘坦洋工夫’红茶!”头发花白的吴润民,脸上写满了执著、信心和希望。
其他文献
近日幸得南方茶友寄来几款绿茶。在一个清闲的午后。邀上几位朋友,于办公斗室内,做一次“清心快乐的旅行”,是一件惬意的事。  何以小小的叶片,竞有如此大的魅力?因我不仅喜喝茶汤,更因在喝茶时能有一份快乐的冥想,好似一次净心愉悦的精神旅行。    新茶碧螺春    第一款选的是碧螺春(春茶),此茶产于苏州西山。  打开包装,一股春草气息涌动逸满鼻腔,茶丝弯曲、密集。茸茸的白毫,内掬一弯弯的祖母绿,用手指
期刊
飞机降落在天津机场,这里刚下过一场大雪,气候和西北相差无几。从天津机场沿京沪高速路驱车不到2小时,就来到河北省沧州市市区。这里东临渤海,北靠京津,与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隔海相望,距首都北京240公里,距天津120公里,距河北省会石家庄221公里,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这里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虽是富饶的海滨城市,但在这样的时节里,同样透着苍凉的意味。让我们惊讶的是,这个素有“武术之乡”美誉的地方,饮茶
期刊
《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因此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因此可以这么推举,没有澜沧江的滋养,就没有茶山的肥沃,更不会有普洱茶的醇香。而如果没有普洱茶,很多云南人的生活就失去一种味道。澜沧
期刊
元宵佳节品佳茗,高朋满座庆吉祥。中华民族自来就有传统佳节“烹香茗以待宾客”这一美好习俗。  2009年2月8日,正值元宵佳节之际,福州西湖宾馆迎宾楼内茶香悠悠,琴音绕梁。由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主办,海峡茶道杂志社、日春荼业股份公司、易安居古堞斜阳等联合协办的一场别开生面的元宵品茗联谊会在这里隆重举行。福建省领导梁绮萍、陈明义,黄瑞霖、张家坤,老同志袁启彤、何少川出席了联谊会。  此次品茗会共邀请了来自
期刊
海皋坞,万峰庵    庾村地处“东南第一山”莫干山东麓, “寻觅黄茶之旅”从这个小集镇开始。  德清农经作物技术推广站的胡建平副站长、高级农艺师方连根为我们作向导,探访莫干梅皋坞。  一路茶话,行至中村柏家头顶,巧遇了一位精神矍铄的老汉,方连根师傅介绍道:他们都曾参与了当年首批莫干黄芽的试制。胡建平兄当即提议“老、中、青”三代茶人合影,笔者按下了快门。后来经询问得知,那位不善言辞的古稀老者叫柏法
期刊
春染茶乡採新绿,白云山下铺碧玉,  坦洋工夫四海香,中华茶饮五洲誉。  ——松间月 诗    百岁老茶人张天福——深情追忆“坦洋工夫”    2009年2月21日,一场规模盛大的中国历史名茶“坦洋工夫”推介会在福州西营里茶叶市场隆重举行。省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会长李祖可、最高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陈明枢、茶界泰斗张天福等亲临推介会现场。福安市副市长林光华向来宾介绍了福安市恢复打造历史名茶“坦洋工夫”品
期刊
福建坦洋工夫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11月28日,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外贸、科研为一体的旗舰式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生态,和谐,健康,高贵”的经营理念,以“传承百年荣耀,再创今日辉煌”为出发点,定位“名人,名茶,名店”,致力于“坦洋工夫”的传承与发展。    现代企业理念    公司由7家法人股东组成,注册资金4580万元,是福安市人民政府授权“坦洋工夫”品牌特许生产经
期刊
2007年12月6日至9日,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的“第十届巴拿马中国贸易展览会”在巴拿马首都巴拿马城两洋会展中心举行。3200平方米的展厅里,来自中国13个省的100多家企业产品参加展出,中国历史名茶“坦洋工夫”红茶作为福建省的主要参展品参加了展销。  据史料记载,1915年“坦洋工夫”红茶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酒”一起获得金奖,从而奠定了世界名茶的地位,
期刊
“花货题材来源于生活,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素材,看创作者如何吸收,它没有拘束、没有局限性。对生活理解透彻,可以做出很多贴切大自然的作品。为什么我喜欢花货?因为生活中的美是一种毫无拘束的大美,如何将真善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就要看创作者的素养。就怕你想不到,只要你想到,紫砂绝对能做到。”  玩壶的人都熟知汪寅仙。她不仅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更是首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花货造诣上首屈一指
期刊
迷恋瓷器到了不可附加的地步,恨不得让所有的朋友都知道我在疯狂地学习瓷器,顶礼膜拜瓷器。偏执如我,朋友们也都无奈。其实这样没什么不好,因为朋友多,遇到好东西的可能性也大。这不,在朋友的介绍下我结识了隐匿于大市的林老师。遇见林老师是件很幸运的事,他博识、随和、幽默、低调。初次见面就相聊甚欢,以致我一再地感叹相见恨晚。  一个凉爽的傍晚,怀着愉悦好奇的心情准时地赴林老师的约。在电话里。林老师故意卖关子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