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有的一些特殊的反映效果。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气氛状态两个方面,教学中同时存在着师生间的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的交流回路。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注意以下几种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有效地把握教育契机。不断提高教学实效。
一、海潮效应。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潮大,引力小则潮小,引力过弱则潮无。这就是逋常所说的“海潮现象”。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兴趣是重要的支点。为此,教学时就要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的兴奋点,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受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思维的热潮,也就是产生“海潮效应”。
在现行教科书中增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内容。所谓“策略”就是“根据事情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对策”,实质上是对具体解决问题方法的理解、体会、提炼和升华,由于“策略”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就必须使学生把“策略”与具体的方法相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感悟“策略”的含义。特级教师徐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中是这样实现“海潮效应”的。徐老师开门见山地提出:“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策略吗?你们在哪里见过或者用过?”学生由《三国演义》说到《孙子兵法》,由《三顾茅庐》说到《田忌赛马》……通过讨论、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很快被激活了,把具体的方法与“策略”建立了有效的联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到了“策略”的意义。
二、近体效应。近体效应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之间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及心理、感情等方面的差距应尽可能地缩小。如果教师论证事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实际与知识水平,就会缩短彼此心理上的差距,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教学的正效应,从而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例如:有一次体育课上进行了篮球比赛,我班输得很惨,学生情绪非常激动,恰好下节数学课又要上新的内容“分数的大小比较”,于是我提早来到教室,先与同学们一起探讨本次比赛失败的原因,然后我问:两班投球几次。命中几次?命中的次数占到了投球次数的几分之几?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分别写上9/20、8/17。接着告诉学生我们还可以根据命中的次数占到了投球次数的几分之几(即命中率)进一步探讨失败的原因,那么,命中率究竟那班高呢?学生纷纷举手说:只要比较9/20和8/17的大小……就这样我们进入了“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学习,整堂课学生的学习情绪非常高涨,想出了多种比较的方法,还找到了比赛失败的原因。这节课不但把学生的情绪迁移到数学课的学习中来,他们还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的一切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归结为现实的需要。新的课程标准+分强调数学的应用,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形式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些生活实例构成了他们新知识的基础,是新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摩西奶奶效应。美国艺术家摩西奶奶,到暮年才发现自己有惊人的艺术天才,75岁开始学画。80岁举行首次个人画展。摩西奶奶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不去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它就会自行泯灭。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无限发展潜力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产生“摩西奶奶效应”,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巨大的发挥。例如:有一次课上,我出示这样一道应用题:“一个车间要装配288台洗衣机。工人们每小时装配36台,经过5小时,还剩多少念没有装?”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一般的解法是:288-36×5=108(台)。可是一位“后进生”在黑板上错误地列成“288÷36”,下面的学生沉不住气,纷纷举手要求发言,甚至窃窃私语,“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做错题的学生站在黑板前“手足无措”。这时我示意大家安静,然后对那位板演的学生说:“这道题你没有做错,只是没有做完。”在老师的启发下,这位“后进生”明白了:288+36=8(小时)。这一步求的是这个车间完成装配任务所需的时间,现在装配了5小时,还要装配8-5=3(小时)才能完成任务。还剩下没有装的是36×3=108(台)。这样,又得出了这道题的另一种解法36×(288+36-5)=108(台)。这位学生终于非常高兴地回到座位上。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不例外。因此想方设法把学生的错误想法引导到正道上来,让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我们教师的职责。
当然,我们在运用这些“心理效应”时也应该注意:一是要真正领会其中的含义,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显性的数学知识上,还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二是运用的时机要恰当。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一、海潮效应。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潮大,引力小则潮小,引力过弱则潮无。这就是逋常所说的“海潮现象”。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兴趣是重要的支点。为此,教学时就要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的兴奋点,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受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思维的热潮,也就是产生“海潮效应”。
在现行教科书中增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内容。所谓“策略”就是“根据事情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对策”,实质上是对具体解决问题方法的理解、体会、提炼和升华,由于“策略”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就必须使学生把“策略”与具体的方法相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感悟“策略”的含义。特级教师徐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中是这样实现“海潮效应”的。徐老师开门见山地提出:“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策略吗?你们在哪里见过或者用过?”学生由《三国演义》说到《孙子兵法》,由《三顾茅庐》说到《田忌赛马》……通过讨论、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很快被激活了,把具体的方法与“策略”建立了有效的联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到了“策略”的意义。
二、近体效应。近体效应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之间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及心理、感情等方面的差距应尽可能地缩小。如果教师论证事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实际与知识水平,就会缩短彼此心理上的差距,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教学的正效应,从而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例如:有一次体育课上进行了篮球比赛,我班输得很惨,学生情绪非常激动,恰好下节数学课又要上新的内容“分数的大小比较”,于是我提早来到教室,先与同学们一起探讨本次比赛失败的原因,然后我问:两班投球几次。命中几次?命中的次数占到了投球次数的几分之几?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分别写上9/20、8/17。接着告诉学生我们还可以根据命中的次数占到了投球次数的几分之几(即命中率)进一步探讨失败的原因,那么,命中率究竟那班高呢?学生纷纷举手说:只要比较9/20和8/17的大小……就这样我们进入了“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学习,整堂课学生的学习情绪非常高涨,想出了多种比较的方法,还找到了比赛失败的原因。这节课不但把学生的情绪迁移到数学课的学习中来,他们还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的一切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归结为现实的需要。新的课程标准+分强调数学的应用,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形式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些生活实例构成了他们新知识的基础,是新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摩西奶奶效应。美国艺术家摩西奶奶,到暮年才发现自己有惊人的艺术天才,75岁开始学画。80岁举行首次个人画展。摩西奶奶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不去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它就会自行泯灭。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无限发展潜力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产生“摩西奶奶效应”,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巨大的发挥。例如:有一次课上,我出示这样一道应用题:“一个车间要装配288台洗衣机。工人们每小时装配36台,经过5小时,还剩多少念没有装?”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一般的解法是:288-36×5=108(台)。可是一位“后进生”在黑板上错误地列成“288÷36”,下面的学生沉不住气,纷纷举手要求发言,甚至窃窃私语,“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做错题的学生站在黑板前“手足无措”。这时我示意大家安静,然后对那位板演的学生说:“这道题你没有做错,只是没有做完。”在老师的启发下,这位“后进生”明白了:288+36=8(小时)。这一步求的是这个车间完成装配任务所需的时间,现在装配了5小时,还要装配8-5=3(小时)才能完成任务。还剩下没有装的是36×3=108(台)。这样,又得出了这道题的另一种解法36×(288+36-5)=108(台)。这位学生终于非常高兴地回到座位上。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不例外。因此想方设法把学生的错误想法引导到正道上来,让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我们教师的职责。
当然,我们在运用这些“心理效应”时也应该注意:一是要真正领会其中的含义,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显性的数学知识上,还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二是运用的时机要恰当。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