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比克泰德生平简介
爱比克泰德(Epictetus)(约公元55年~约130年)出生于罗马东部的佛里吉亚,起初是在尼禄统治下的一名奴隶,后师从著名的斯多亚派哲学家穆索尼乌斯·鲁富斯(Musonius Rufus)。公元89年或93年,当罗马皇帝图密善(Domitian)由于害怕哲学家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威胁其王位,把所有的哲学家都逐出罗马时,他前往埃比洛的尼科普利斯。在那里,他开始建立学园向前来求学的人讲述哲学。而我们现在对于爱比克泰德哲学思想的了解,主要来源于历史学家F·阿利安诺斯(Flavius Arrianus)将他所听过的爱比克泰德的讲学内容整理成的《爱比克泰德论说集》,另外还有他将爱比克泰德的学说以简单的教义问答形式编纂出的一本《道德手册》。
爱比克泰德伦理哲学中体现的和谐思想
深受斯多亚派前辈学者,尤其是其老师鲁富斯伦理思想的影响,爱比克泰德把哲学看成只是一种美德的培养和对道德弊病的治疗。他在理论上将自然哲学上的理性求真之学与伦理实践上的求善之学相结合,力图把真和善统一于理性、神,将此作为人之为人的本质依据。爱比克泰德的伦理哲学究竟怎样体现了和谐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简单论述。
·认识理性的重要性
在《爱比克泰德论说集》的开篇,爱比克泰德就肯定道人具有一种神赐予的最可贵的能力,那就是人的理性。继承了希腊哲学一贯以来的重视理性的传统,爱比克泰德在其伦理思想中也首先强调了理性对人认识世界和实践生活的重要性。他认为除了理性以外,在人的身上所具有的各种能力中,没有一样是能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观察的,所以也就没有一样是能够针对自己的行动表示赞同或者否决的。对此他举例加以说明,比如我们具有语法能力和音乐能力,在这两种能力中前者能够使我们正确地分辨语言的书写表达,后者能够教我们正确分辨音律,他们看似也是对我们十分重要的能力。然而联想到现实中的场景,我们有时要考虑的是该不该写一封信给朋友,该不该在这个场合下说这句话,这时该不该弹琴、唱歌,或者应该选一首怎样的歌来抒发我们的情感等等,而我们的语法能力和音乐能力都无法帮助我们回答这些简单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另外的能力,“这就是理性的能力,因为只有我们这种从别处那里得来的能力,只有它才既能审查自己,审查自己到底是什么、自己有什么能力和自己有多大价值,同时又能审查所有其他各种能力”。
爱比克泰德一再地劝说人们要重视理性的作用,并言明了人们能如何从中受益:“如果你能关心这个能力,并且让它来管理你所有的一切,那么,你将再也不会遇到任何阻碍,你将再也不会受到束缚,你将再也不会悲伤哭泣,再也不会怨天尤人,再也不会媚言奉承他人”。的确,我们想要达到并一直维持内心和谐的状态,就必须借用理性这一我们本身已经拥有的强大力量。我们不仅要认识到理性的重要性,还要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具体途径来充分发挥我们理性的作用。
·“权能之内”与“权能之外”的划分
“什么是我们权能之内的事情,什么不是我们权能之内的事情”这是爱比克泰德伦理学说的中心命题,因为面对纷繁的世间万象我们首先有了这样的发问,才能了解到我们的理性能够在怎样的范围里发挥作用。
所谓“权能之内”,指的是在我们控制之下的东西,包括了我们自由的意愿和意愿下的行为;而“权能之外”在爱比克泰德看来是一些受“命运”支配的事物,包括我们的身体、财产、名誉、公职以及与我们交往相处的人等等,这些事物都是我们自身无法决定和改变的东西。爱比克泰德指出正确的生活态度应为“充分利用属于我们权能之内的东西,而至于其他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就只能让它顺其自然本性了”。按照他的说法我们应该关心和把握的,而且我们能关系和把握的,只有我们的心灵本身。所以他说道,“所谓受教育就是要学会,所有世上的事情是按照什么样子发生的,我们就把什么当做我们的愿望”。如果断章取义地来看这段话,我们会误以为爱比克泰德这是在教我们要逆来顺受地接受命运决定论,然而若是我们通读他的学说就会了解到他的观点应该被解读为: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在于遇到问题时总想着去改变事物的结构,而是学会审视自己的认识、决定与客观存在是否相符,我们应该做的是让我们的心与身边的事物和谐一致。
·正确地运用表象
爱比克泰德认为“所有的人都有天然认知,天然认知与天然认知互不矛盾”,例如对于有利的、好的事物的追求,这是我们都会赞同的。那么人与人之间何时出现矛盾呢?那就是当我们将天然认知运用到具体情况中的时候。要说明这个道理,爱比克泰德举了一个生动的事例,他说犹太人、叙利亚人、埃及人和罗马人之间的冲突并不在于是否赞同神性高于一切的观点,而是在于吃猪肉是否亵渎神灵。由此可见,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出现冲突和矛盾的关键在于,人们在运用天然认知来指导具体实践的时候都必然要加上自己个人的认识和看法,而这些认识和看法时常是错误的。而这些人们认识和看法上的错误根源就在于,人们对于表象的错误认识和运用。爱比克泰德指出,“表象有四种表现形式:第一,事物实际如此而且也如此表现;第二,事物实际并非如此而且也非如此表现;第三,事物实际如此,却并非如此表现;第四,事物实际并非如此却如此表现”,而我们应该做的是对这四种情况加以区分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如果有什么影响到我们对表象的正确认识,那么我们就应该从这方面加强自身的学习来抵制它对我们的干扰。
我们在上文中提到了“权能之内”与“权能之外”的划分,而属于“权能之内”的人的意愿有善恶之分。“权能之外”的事物是“权能之内”的意愿的材料,意愿在对这些材料的处理中就会获得自己的善恶。爱比克泰德对此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意愿对材料的认识和看法如果是对的,意愿就会善。如果是错误、扭曲的,就会恶”。所以爱比克泰德最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善的本质就是正确运用表象”。
·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不断进步
爱比克泰德在引导人们运用理性思维认识和处理表象的同时,也强调着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自己的伦理道德原则的重要性。在《道德手册》中我们可以看到爱比克泰德对人们说道,“永远不要自称是哲学家,也绝对不要对门外汉大谈你的哲学原则,应该通过具体行动做符合这些原则的事情”。正如羊不会把自己的饲料拿过来让牧羊人看自己到底吃了多少,而是把这些饲料在肚子里消化掉,然后长出羊毛、产出羊奶给牧羊人看。我们不应该仅仅拿学到的理论原则向别人炫耀,这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既然我们要追求的是幸福和谐的生活,而不是仅仅懂得一些别人教授的道理,我们就必须将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运用于现实生活,这才是正确的道路。
在《论说集》中爱比克泰德就结合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来教我们如何追寻内心的幸福。例如,爱比克泰德在《论说集》第一卷的第十八章中提出了“我们不应该因有人犯错而生气”的观点。爱比克泰德对此的看法是“人最大的不幸是不能拥有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而对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正确的意愿。无法拥有这样的东西,这对于他来说已经够不幸了,为什么你还要向他发脾气呢”。而在第二卷《论平静》一章中,爱比克泰德简单明了地指出了我们不该“瞪大了眼睛盯着的是外部的事物”,因为如果我们想要得到或回避的都是我们“权能之外”的事情,而总有人能够控制我们拼命想要得到或者回避的东西,如此一来我们就必然会任受别人的摆布,失去自由。
爱比克泰德认为德性并非人生而有之,它需要我们在后天经过教育与实践而逐渐形成,在此意义上,德性作为至善,作为使人内心宁静和谐的幸福,与其说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不如说是人在道德实践上日臻完美的一个过程。
爱比克泰德伦理哲学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爱比克泰德伦理哲学中所体现的和谐思想的论述,我们可以总结地说,爱比克泰德提倡人们去追求绝对道德的善和精神的自由,我们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以关注心灵、道德的高尚为唯一的目标,并在现实生活中实践我们的道德认识。
这种价值论虽然在今天看来有些绝对,因为毕竟意识无法离开物质这个基础,我们怎样也无法脱离物质世界的羁绊,然而这对于身处在现在这个信息迅速发展、物欲横流的时代里的人来说,将目光多一些些投注到人们的内心世界,将努力多一些放在追求内心和谐发展上是有利的。我们如果将从爱比克泰德的伦理哲学中学到的东西运用于生活,就该在适当的物质生活中努力维持内心的和谐,在现实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忠诚、正直、谦虚、诚信的道德品质。我们必须认识到人是不能违背普遍的自然规律的,当我们不能控制外界发生的事件时,就应该排除外在事件对我们心灵的消极影响。爱比克泰德把道德观念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它简单、平凡,表现于人们每天的行为举止中,而他的伦理哲学也变成了引导人们生活幸福的哲学。我们学习爱比克泰德的伦理哲学,挖掘其中的和谐思想,就是要借鉴它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也只有学会了保持个人内心的和谐,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整个社会氛围才会更和谐。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爱比克泰德(Epictetus)(约公元55年~约130年)出生于罗马东部的佛里吉亚,起初是在尼禄统治下的一名奴隶,后师从著名的斯多亚派哲学家穆索尼乌斯·鲁富斯(Musonius Rufus)。公元89年或93年,当罗马皇帝图密善(Domitian)由于害怕哲学家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威胁其王位,把所有的哲学家都逐出罗马时,他前往埃比洛的尼科普利斯。在那里,他开始建立学园向前来求学的人讲述哲学。而我们现在对于爱比克泰德哲学思想的了解,主要来源于历史学家F·阿利安诺斯(Flavius Arrianus)将他所听过的爱比克泰德的讲学内容整理成的《爱比克泰德论说集》,另外还有他将爱比克泰德的学说以简单的教义问答形式编纂出的一本《道德手册》。
爱比克泰德伦理哲学中体现的和谐思想
深受斯多亚派前辈学者,尤其是其老师鲁富斯伦理思想的影响,爱比克泰德把哲学看成只是一种美德的培养和对道德弊病的治疗。他在理论上将自然哲学上的理性求真之学与伦理实践上的求善之学相结合,力图把真和善统一于理性、神,将此作为人之为人的本质依据。爱比克泰德的伦理哲学究竟怎样体现了和谐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简单论述。
·认识理性的重要性
在《爱比克泰德论说集》的开篇,爱比克泰德就肯定道人具有一种神赐予的最可贵的能力,那就是人的理性。继承了希腊哲学一贯以来的重视理性的传统,爱比克泰德在其伦理思想中也首先强调了理性对人认识世界和实践生活的重要性。他认为除了理性以外,在人的身上所具有的各种能力中,没有一样是能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观察的,所以也就没有一样是能够针对自己的行动表示赞同或者否决的。对此他举例加以说明,比如我们具有语法能力和音乐能力,在这两种能力中前者能够使我们正确地分辨语言的书写表达,后者能够教我们正确分辨音律,他们看似也是对我们十分重要的能力。然而联想到现实中的场景,我们有时要考虑的是该不该写一封信给朋友,该不该在这个场合下说这句话,这时该不该弹琴、唱歌,或者应该选一首怎样的歌来抒发我们的情感等等,而我们的语法能力和音乐能力都无法帮助我们回答这些简单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另外的能力,“这就是理性的能力,因为只有我们这种从别处那里得来的能力,只有它才既能审查自己,审查自己到底是什么、自己有什么能力和自己有多大价值,同时又能审查所有其他各种能力”。
爱比克泰德一再地劝说人们要重视理性的作用,并言明了人们能如何从中受益:“如果你能关心这个能力,并且让它来管理你所有的一切,那么,你将再也不会遇到任何阻碍,你将再也不会受到束缚,你将再也不会悲伤哭泣,再也不会怨天尤人,再也不会媚言奉承他人”。的确,我们想要达到并一直维持内心和谐的状态,就必须借用理性这一我们本身已经拥有的强大力量。我们不仅要认识到理性的重要性,还要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具体途径来充分发挥我们理性的作用。
·“权能之内”与“权能之外”的划分
“什么是我们权能之内的事情,什么不是我们权能之内的事情”这是爱比克泰德伦理学说的中心命题,因为面对纷繁的世间万象我们首先有了这样的发问,才能了解到我们的理性能够在怎样的范围里发挥作用。
所谓“权能之内”,指的是在我们控制之下的东西,包括了我们自由的意愿和意愿下的行为;而“权能之外”在爱比克泰德看来是一些受“命运”支配的事物,包括我们的身体、财产、名誉、公职以及与我们交往相处的人等等,这些事物都是我们自身无法决定和改变的东西。爱比克泰德指出正确的生活态度应为“充分利用属于我们权能之内的东西,而至于其他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就只能让它顺其自然本性了”。按照他的说法我们应该关心和把握的,而且我们能关系和把握的,只有我们的心灵本身。所以他说道,“所谓受教育就是要学会,所有世上的事情是按照什么样子发生的,我们就把什么当做我们的愿望”。如果断章取义地来看这段话,我们会误以为爱比克泰德这是在教我们要逆来顺受地接受命运决定论,然而若是我们通读他的学说就会了解到他的观点应该被解读为: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在于遇到问题时总想着去改变事物的结构,而是学会审视自己的认识、决定与客观存在是否相符,我们应该做的是让我们的心与身边的事物和谐一致。
·正确地运用表象
爱比克泰德认为“所有的人都有天然认知,天然认知与天然认知互不矛盾”,例如对于有利的、好的事物的追求,这是我们都会赞同的。那么人与人之间何时出现矛盾呢?那就是当我们将天然认知运用到具体情况中的时候。要说明这个道理,爱比克泰德举了一个生动的事例,他说犹太人、叙利亚人、埃及人和罗马人之间的冲突并不在于是否赞同神性高于一切的观点,而是在于吃猪肉是否亵渎神灵。由此可见,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出现冲突和矛盾的关键在于,人们在运用天然认知来指导具体实践的时候都必然要加上自己个人的认识和看法,而这些认识和看法时常是错误的。而这些人们认识和看法上的错误根源就在于,人们对于表象的错误认识和运用。爱比克泰德指出,“表象有四种表现形式:第一,事物实际如此而且也如此表现;第二,事物实际并非如此而且也非如此表现;第三,事物实际如此,却并非如此表现;第四,事物实际并非如此却如此表现”,而我们应该做的是对这四种情况加以区分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如果有什么影响到我们对表象的正确认识,那么我们就应该从这方面加强自身的学习来抵制它对我们的干扰。
我们在上文中提到了“权能之内”与“权能之外”的划分,而属于“权能之内”的人的意愿有善恶之分。“权能之外”的事物是“权能之内”的意愿的材料,意愿在对这些材料的处理中就会获得自己的善恶。爱比克泰德对此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意愿对材料的认识和看法如果是对的,意愿就会善。如果是错误、扭曲的,就会恶”。所以爱比克泰德最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善的本质就是正确运用表象”。
·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不断进步
爱比克泰德在引导人们运用理性思维认识和处理表象的同时,也强调着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自己的伦理道德原则的重要性。在《道德手册》中我们可以看到爱比克泰德对人们说道,“永远不要自称是哲学家,也绝对不要对门外汉大谈你的哲学原则,应该通过具体行动做符合这些原则的事情”。正如羊不会把自己的饲料拿过来让牧羊人看自己到底吃了多少,而是把这些饲料在肚子里消化掉,然后长出羊毛、产出羊奶给牧羊人看。我们不应该仅仅拿学到的理论原则向别人炫耀,这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既然我们要追求的是幸福和谐的生活,而不是仅仅懂得一些别人教授的道理,我们就必须将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运用于现实生活,这才是正确的道路。
在《论说集》中爱比克泰德就结合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来教我们如何追寻内心的幸福。例如,爱比克泰德在《论说集》第一卷的第十八章中提出了“我们不应该因有人犯错而生气”的观点。爱比克泰德对此的看法是“人最大的不幸是不能拥有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而对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正确的意愿。无法拥有这样的东西,这对于他来说已经够不幸了,为什么你还要向他发脾气呢”。而在第二卷《论平静》一章中,爱比克泰德简单明了地指出了我们不该“瞪大了眼睛盯着的是外部的事物”,因为如果我们想要得到或回避的都是我们“权能之外”的事情,而总有人能够控制我们拼命想要得到或者回避的东西,如此一来我们就必然会任受别人的摆布,失去自由。
爱比克泰德认为德性并非人生而有之,它需要我们在后天经过教育与实践而逐渐形成,在此意义上,德性作为至善,作为使人内心宁静和谐的幸福,与其说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不如说是人在道德实践上日臻完美的一个过程。
爱比克泰德伦理哲学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爱比克泰德伦理哲学中所体现的和谐思想的论述,我们可以总结地说,爱比克泰德提倡人们去追求绝对道德的善和精神的自由,我们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以关注心灵、道德的高尚为唯一的目标,并在现实生活中实践我们的道德认识。
这种价值论虽然在今天看来有些绝对,因为毕竟意识无法离开物质这个基础,我们怎样也无法脱离物质世界的羁绊,然而这对于身处在现在这个信息迅速发展、物欲横流的时代里的人来说,将目光多一些些投注到人们的内心世界,将努力多一些放在追求内心和谐发展上是有利的。我们如果将从爱比克泰德的伦理哲学中学到的东西运用于生活,就该在适当的物质生活中努力维持内心的和谐,在现实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忠诚、正直、谦虚、诚信的道德品质。我们必须认识到人是不能违背普遍的自然规律的,当我们不能控制外界发生的事件时,就应该排除外在事件对我们心灵的消极影响。爱比克泰德把道德观念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它简单、平凡,表现于人们每天的行为举止中,而他的伦理哲学也变成了引导人们生活幸福的哲学。我们学习爱比克泰德的伦理哲学,挖掘其中的和谐思想,就是要借鉴它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也只有学会了保持个人内心的和谐,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整个社会氛围才会更和谐。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