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双方的利益得失明明白白摊开,是老板用能人的基本前提讲到用人,都说要用能人,但真正用了能人,有可能问题更大。
关于用人问题,战国四君子是一个极好的范例。所谓四君子,即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中君。按照西汉贾谊的说法:“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纵离横。”这四位在当时不可不谓能人,而且基本上都同所在国的君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都在一定时间内得到过君主的重用,但是,最终都没能维持长久的合作。
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就以孟尝君为例,好在这四个人的行为差不了多少,可以类推。孟尝君田文本来就是齐国宗室,其父亲田婴在齐国为相十多年。孟尝君在继承其父的封地爵位后,以养士而出名,食客数千,人才济济。贤能之名,蜚声诸侯,就连秦昭王,都曾一度打算请他担任丞相。由此才有了孟尝君逃离泰国时“鸡鸣狗盗”的故事。这样的人才,齐国能不用吗?于是,齐潘王任孟尝君为相,把国家大事全托付给他。但是,很快齐溽王就不大放心了,“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他的相职被免。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他不惜策动秦国攻打齐国,派人到秦国鼓动秦王放出要聘任孟尝君为相的风声,迫使齐王重用自己。当孟尝君在齐国呆不下去后,又到魏国担任丞相,这时,他丝毫不顾他与齐王同宗共祖的关系,齐王同翻脸,联合泰、赵、燕,打败了齐国,把齐潘王赶下台。齐襄王即位后,不得已又任孟尝君为相,直到去世。他死后不久,众子争嗣,齐魏合作,乘机灭了他的后裔。
孟尝君确实属于能人之列。尤其是在招揽人才方面,恐怕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数一数二的。所以,武侠小说谈到那些急公好义、求贤若渴的主儿,往往以“小孟尝”、“赛孟尝”之类的名号褒奖。但是,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忘了还有另一方面。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如果你是总经理,正好遇到了孟尝君的人物,你敢用吗?
第一答案是:不能不用。因为孟尝君手中拥有丰富的资源,尤其是人脉、关系等等。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拥有这样的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假如有一个人,拥有孟尝君式的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拿出来就能使自己的公司拥有技术或市场优势,甚至能把竞争对手搞得七零八落,你不用才怪。板有可能,你还会以高薪为饵,以高位为诱,不把他招到自己麾下不罢休。
但是且慢,还有第二答案:不得不防。当年的孟尝君确实与齐国唇齿相依,但利益并不完全一致。说白了,齐国是齐王的,不是孟尝君的。这种能人一旦到了决定公司成败的地步,要不就是把公司化为己有,要不就是跳槽对你构成致命威胁。孟尝君当上丞相,齐王的后脊梁就冒冷气,道理就在这儿。
实践中的老板,对于能人,尤其是那种了不得的能人,往往会又爱又怕。大势所趋,不用不行,而一旦重用,又会如芒刺在背。当然,如果孟尝君是无私奉献的活雷锋,那老板大可不必担心。但是,用人不能寄希望于对方是圣人,只能把他假设为常人。而经济学告诉我们,趋利避害是常人行为的基本逻辑。用能人,确实能使公司获利,而一旦发生利益冲突,往往也会使公司损失最大化。
克服这种两难问题的出路,在于老板与员工在利益上的一致化。现代管理中强调共同景,实际上就是力图解决无形利益的一致化问题;经理人控股、利润共享等等,实际上就是实现有形利益一致化的举措。没有利益上的一致化,就没有真正的“双赢”。你好我好的表面和气,只是掩饰利益冲突的鸵鸟式方案,而忍痛割肉的退让,由于存在单方面的利益损失,往往是更大冲突的前兆。所以,“亲兄弟明算账”,把双方的利益得失明明白白摊开,聪明人都自己会算账,这是用能人的基本前提。
关于用人问题,战国四君子是一个极好的范例。所谓四君子,即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中君。按照西汉贾谊的说法:“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纵离横。”这四位在当时不可不谓能人,而且基本上都同所在国的君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都在一定时间内得到过君主的重用,但是,最终都没能维持长久的合作。
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就以孟尝君为例,好在这四个人的行为差不了多少,可以类推。孟尝君田文本来就是齐国宗室,其父亲田婴在齐国为相十多年。孟尝君在继承其父的封地爵位后,以养士而出名,食客数千,人才济济。贤能之名,蜚声诸侯,就连秦昭王,都曾一度打算请他担任丞相。由此才有了孟尝君逃离泰国时“鸡鸣狗盗”的故事。这样的人才,齐国能不用吗?于是,齐潘王任孟尝君为相,把国家大事全托付给他。但是,很快齐溽王就不大放心了,“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他的相职被免。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他不惜策动秦国攻打齐国,派人到秦国鼓动秦王放出要聘任孟尝君为相的风声,迫使齐王重用自己。当孟尝君在齐国呆不下去后,又到魏国担任丞相,这时,他丝毫不顾他与齐王同宗共祖的关系,齐王同翻脸,联合泰、赵、燕,打败了齐国,把齐潘王赶下台。齐襄王即位后,不得已又任孟尝君为相,直到去世。他死后不久,众子争嗣,齐魏合作,乘机灭了他的后裔。
孟尝君确实属于能人之列。尤其是在招揽人才方面,恐怕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数一数二的。所以,武侠小说谈到那些急公好义、求贤若渴的主儿,往往以“小孟尝”、“赛孟尝”之类的名号褒奖。但是,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忘了还有另一方面。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如果你是总经理,正好遇到了孟尝君的人物,你敢用吗?
第一答案是:不能不用。因为孟尝君手中拥有丰富的资源,尤其是人脉、关系等等。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拥有这样的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假如有一个人,拥有孟尝君式的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拿出来就能使自己的公司拥有技术或市场优势,甚至能把竞争对手搞得七零八落,你不用才怪。板有可能,你还会以高薪为饵,以高位为诱,不把他招到自己麾下不罢休。
但是且慢,还有第二答案:不得不防。当年的孟尝君确实与齐国唇齿相依,但利益并不完全一致。说白了,齐国是齐王的,不是孟尝君的。这种能人一旦到了决定公司成败的地步,要不就是把公司化为己有,要不就是跳槽对你构成致命威胁。孟尝君当上丞相,齐王的后脊梁就冒冷气,道理就在这儿。
实践中的老板,对于能人,尤其是那种了不得的能人,往往会又爱又怕。大势所趋,不用不行,而一旦重用,又会如芒刺在背。当然,如果孟尝君是无私奉献的活雷锋,那老板大可不必担心。但是,用人不能寄希望于对方是圣人,只能把他假设为常人。而经济学告诉我们,趋利避害是常人行为的基本逻辑。用能人,确实能使公司获利,而一旦发生利益冲突,往往也会使公司损失最大化。
克服这种两难问题的出路,在于老板与员工在利益上的一致化。现代管理中强调共同景,实际上就是力图解决无形利益的一致化问题;经理人控股、利润共享等等,实际上就是实现有形利益一致化的举措。没有利益上的一致化,就没有真正的“双赢”。你好我好的表面和气,只是掩饰利益冲突的鸵鸟式方案,而忍痛割肉的退让,由于存在单方面的利益损失,往往是更大冲突的前兆。所以,“亲兄弟明算账”,把双方的利益得失明明白白摊开,聪明人都自己会算账,这是用能人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