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土地整理是通过对利用不充分的土地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土地整理对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土地整理对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等,然后作者针对土地整理中应注意的几个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土地整理 农村 生态环境
一、引言
土地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耕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正受到了人类不断的蚕食在迅速的减少,耕地保护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课题。实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与我国三大基本国策之一的“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一并被写入了我国的《土地管理法》。土地整理这一技术手段正逐渐成为保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二、土地整理的内涵
土地整理就是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地块物理形态改变和产权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利用方式的改变,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有效利用面积的工程技术手段和相应的政策措施,是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效利用农地资源,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土地整理对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1.土地整理带来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通过地块合并、农田平整、兴修水利、坡地改梯,修筑路网等措施,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插花地的调整可以通过土地置换、分割,聚零为整,变交错为整齐;破碎地可以通过土地调换或边角整治进行整理。
2.农村居民占用地整理带来的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主要包括:村庄内部改造,如“空心村”的治理;村庄搬迁,主要是整村或部分搬迁,另辟坡地或劣质耕地作为村庄用地,退出原有村庄占用的耕地或好地;村庄兼并,主要是小村合大村,统一建设,旧村退耕还田。
3.工矿废弃地及灾毁土地复垦整理带来的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由于采矿、乡镇企业搬迁、自然灾害等带来的工矿废弃地和灾毁地的存在,对农村的自 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有很大影响,对这一部分土地的复垦整理是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益
1.增加耕地面积
通过土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主要是通过废弃地复垦, 平整土地,对居民点、建设用地和零碎地块归并来实现。根据对一些地区的实地调查发现,通过土地整理可增加耕地面积10%~20%,其中,仅通过土地平整、 沟路渠的规划治理和地块归并等农地综合整理,即可新增耕地5%~10%。
2.控制水土流失,增强抗灾能力。通过对一些荒坡地和坡度较大且利用率不高的土地开展平整、坡改梯及绿化和水利建设等措施进行综合整治,在扩大耕地面积的同时,改善土地利用生态条件。
3.提高土地的质量与产出率
据调查,我国耕地质量不高,生产力水平一般较低,中低产田比例高达78.5%,且贫瘠化程度较高,土壤养分的投入量与植物吸收养分的数量之比仅为0.81。土地整理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它将显著提高我国耕地的质量和生产力。
4.提高耕地的集约化经营
我国一些地区由于耕种条件的限制以及人为的划分地块,使得地块划分过细,地块过小,不利于机械化操作。通过土地整理使原来零星、高低不平的田块整理成为田、林、路、沟、渠配套的标准化农田,有利于机械化操作,促进了土地集约化经营。
四、土地整理中应重视的几个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诚然,土地整理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在当前的土地管理乃至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整理目标定位等因素的制约,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如对景观生态设计不够重视、环境建设不力等问题,致使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未能随土地整理同步增强,影响着农村乃至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促进农村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土地整理工作还应做好下述方面的工作。
1.加强环境保护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整理中存在着农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和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 “三集中” 模式。这种模式理论上不仅可以节约土地, 增加耕地面积, 而且也有利于环境的整治与保护。
2.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众所周知,提高耕地质量是强化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功能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表明,土地整理后起初2年耕地质量不高,甚至有所下降。这要求人们对新增耕地加强管理,以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增加耕地肥力,提高农地质量。
3.将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土地整理的一项重要目标
因盲目扩大耕地面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生态灾难的事实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有鉴于此,未来应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土地整理的整体目标,不可偏废。
4.重视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景观可以理解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其内涵接近于土地生态系统的概念,可以认为每一地块就是一个景观单元,或者说景观主要体现于土地生态系统中。
当前在我国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进行土地整理时,存在一种误区,即过分追求高品位的设计,在田间大量铺设混凝土路面和沟渠,这种做法无疑减少了绿地面积和生物栖息的场所,不仅降低了景观的多样性,也使得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化,不利于系统功能的稳定与提高。在进行土地整理时,应尽可能改善农村生态系统现有结构简单、生态系统脆弱的状况,注意景观多样性的建设, 促进系统稳定性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利梅,杨珊,高瑞.土地整理对农业水环境的影响[J].甘肃农业,2006,(10).
[2]张文波.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J].国土资源导刊,2006, (02).
[3]孙 静.当前土地开发整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2002(增刊).
[4]严金明,钟金发,池国仁.土地整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关键词】土地整理 农村 生态环境
一、引言
土地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耕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正受到了人类不断的蚕食在迅速的减少,耕地保护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课题。实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与我国三大基本国策之一的“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一并被写入了我国的《土地管理法》。土地整理这一技术手段正逐渐成为保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二、土地整理的内涵
土地整理就是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地块物理形态改变和产权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利用方式的改变,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有效利用面积的工程技术手段和相应的政策措施,是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效利用农地资源,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土地整理对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1.土地整理带来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通过地块合并、农田平整、兴修水利、坡地改梯,修筑路网等措施,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插花地的调整可以通过土地置换、分割,聚零为整,变交错为整齐;破碎地可以通过土地调换或边角整治进行整理。
2.农村居民占用地整理带来的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主要包括:村庄内部改造,如“空心村”的治理;村庄搬迁,主要是整村或部分搬迁,另辟坡地或劣质耕地作为村庄用地,退出原有村庄占用的耕地或好地;村庄兼并,主要是小村合大村,统一建设,旧村退耕还田。
3.工矿废弃地及灾毁土地复垦整理带来的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由于采矿、乡镇企业搬迁、自然灾害等带来的工矿废弃地和灾毁地的存在,对农村的自 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有很大影响,对这一部分土地的复垦整理是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益
1.增加耕地面积
通过土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主要是通过废弃地复垦, 平整土地,对居民点、建设用地和零碎地块归并来实现。根据对一些地区的实地调查发现,通过土地整理可增加耕地面积10%~20%,其中,仅通过土地平整、 沟路渠的规划治理和地块归并等农地综合整理,即可新增耕地5%~10%。
2.控制水土流失,增强抗灾能力。通过对一些荒坡地和坡度较大且利用率不高的土地开展平整、坡改梯及绿化和水利建设等措施进行综合整治,在扩大耕地面积的同时,改善土地利用生态条件。
3.提高土地的质量与产出率
据调查,我国耕地质量不高,生产力水平一般较低,中低产田比例高达78.5%,且贫瘠化程度较高,土壤养分的投入量与植物吸收养分的数量之比仅为0.81。土地整理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它将显著提高我国耕地的质量和生产力。
4.提高耕地的集约化经营
我国一些地区由于耕种条件的限制以及人为的划分地块,使得地块划分过细,地块过小,不利于机械化操作。通过土地整理使原来零星、高低不平的田块整理成为田、林、路、沟、渠配套的标准化农田,有利于机械化操作,促进了土地集约化经营。
四、土地整理中应重视的几个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诚然,土地整理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在当前的土地管理乃至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整理目标定位等因素的制约,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如对景观生态设计不够重视、环境建设不力等问题,致使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未能随土地整理同步增强,影响着农村乃至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促进农村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土地整理工作还应做好下述方面的工作。
1.加强环境保护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整理中存在着农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和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 “三集中” 模式。这种模式理论上不仅可以节约土地, 增加耕地面积, 而且也有利于环境的整治与保护。
2.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众所周知,提高耕地质量是强化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功能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表明,土地整理后起初2年耕地质量不高,甚至有所下降。这要求人们对新增耕地加强管理,以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增加耕地肥力,提高农地质量。
3.将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土地整理的一项重要目标
因盲目扩大耕地面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生态灾难的事实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有鉴于此,未来应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土地整理的整体目标,不可偏废。
4.重视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景观可以理解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其内涵接近于土地生态系统的概念,可以认为每一地块就是一个景观单元,或者说景观主要体现于土地生态系统中。
当前在我国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进行土地整理时,存在一种误区,即过分追求高品位的设计,在田间大量铺设混凝土路面和沟渠,这种做法无疑减少了绿地面积和生物栖息的场所,不仅降低了景观的多样性,也使得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化,不利于系统功能的稳定与提高。在进行土地整理时,应尽可能改善农村生态系统现有结构简单、生态系统脆弱的状况,注意景观多样性的建设, 促进系统稳定性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利梅,杨珊,高瑞.土地整理对农业水环境的影响[J].甘肃农业,2006,(10).
[2]张文波.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J].国土资源导刊,2006, (02).
[3]孙 静.当前土地开发整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2002(增刊).
[4]严金明,钟金发,池国仁.土地整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