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挝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家,没有出海口、基础设施极其落后等区位劣势一直严重制约了其经济发展。近年来老挝提出了“变陆锁国为陆联国”的“走廊国家”战略,希望能够发展基础设施,提升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水平,建成横贯中南半岛的交通运输走廊和经济走廊,改善当地民生、消除贫困。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的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因而老挝也成为东盟中最为积极、坚定支持“一带一路”的成员国之一。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开展,将从更深的层面和更广的范围推动中资企业赴老挝投资。
中资企业在老挝发展态势喜人,投资企业目前已经超过600家,投资运营的海外园区达到3个,位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第四。但同时中资企业在老挝的生存压力也不容忽视,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在困境中成长”将成为中资企业在老挝的“新常态”。
2017~2018年间,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联合老挝计划投资部进行了一次“中资企业在老挝的生存情况”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中资企业在老挝发展的情况如何呢?
企业入场较早,建材类居多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能源矿产行业价值大幅缩水,接近触底。当时的中国企业瞄准了矿产资源丰富的老挝,在2010年以后大规模地进入老挝。据调查,在老挝经营超过5年的中资企业已达到45.87%。2013年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老经贸合作从以能源投资为主转向电力、基建、矿产、农业、旅游、房地产、园区开发等多领域合作的新阶段。2014~2016年间,又一批中资企业大规模走进老挝,占比现有规模的51.38%。受市场规模、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2017年在老挝的新增中资企业数量明显下滑,占比仅为2.75%。尽管2017年在老挝的新增中资企业较少,但同年中国对老挝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3.8亿美元,同比增长139.1%,增长率位居东盟国家之首。这说明一方面,在老挝经营3年以上的中资企业已经逐渐适应了当地市场,并不断追加大额投资,成为具有较好成长性的“根植型企业”;另一方面,老挝市场已经趋近饱和,留给新进企业的空间有限。
从中资企业在老挝投资的行业来看,主要以建材为主(按企业数量统计)。其原因主要是矿业、电力以及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房地产业对建筑材料的强劲需求,推动了中资建材企业在老挝的发展壮大。从投资来源省份来看,前往老挝投资的中国企业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湖南、广东、山东、天津、上海、江苏以及河北等省份。
小微企业占据半壁江山,本地化用工程度高
调查显示,中资企业在老挝的资产规模相对不大,小微企业占比超过53%,而大型企业占比20.18%、中型企业占比26.61%。其中,大型企业以矿业、电力为主,占比超过63%;中型企业以建材、矿业、电力为主,分别占比13.79%、12.07%、10.34%;小微型企业以经营建材为主,分别占比25.64%、34.21%。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国大型央企、国企在采矿、电力等领域具有资金、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等垄断优势,需要推进企业在老挝的内部化来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中资中小微型企业拥有可服务老挝建材、建筑与其他服务行业的小规模技术,能较好地满足老挝细分市场的需求。
具体来看,44%的在老中资企业,其员工规模主要在30人以内,仅有14.68%的企业员工人数超过300人。老挝劳动力成本低廉,2018年5月上调后的最低用工标准为110万基普/月,折合人民币不到900元/月。因此,尽管老挝的劳动力素质不高,但大多数在老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经营的中资企业除了管理层、核心技术人员以及市场开拓人员以中方外派人员为主外,其余岗位主要雇佣老挝本地员工,本地化用工程度基本达到75%以上,不但为当地创造了就业,也为自身降低了运营成本。
中资对老投资选址的四大考量因素
1988~2016年间,中资企业对老挝的高投资额主要集中在首都万象市、北部的华潘省和南部的占巴赛省等。其中,在老的矿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巴松县、维拉布里县、他曲市、辛本县;电力投资主要集中在万塞县、帕塞县、普翁县等。研究发现,老挝低廉的劳动力与土地资源、丰富的矿产和水电资源、经济特区极其优惠的政策,以及老挝国内旺盛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是决定中资企业在老挝投资区位布局的四大重要考量因素。
不容忽视的生存压力
目前,中资企业在老挝的生存压力也不容忽视,在经营中面临来自市场、资金、法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諸多困难,中资企业落地老挝还需要较长的适应期。中资企业投资老挝前,预判不足,缺乏长远的经营规划,都是导致中资企业发展遭遇瓶颈的主要原因。
首先,在市场方面,老挝基础设施薄弱,运营成本较高。目前老挝国内主要的运输方式是陆地运输、水陆运输(湄公河)和航空运输。但其国内这三种运输设施都不完善,运输能力非常有限,往往会导致运输费用高于生产成本。虽然老挝水电资源丰富,但电网建设跟不上,全国仍有1/6的村不通电,电力成本居高不下。《全球竞争力指数报告(2017-2018)》显示,老挝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全球137个国家中位列第102名,其中公路交通、电力、通信设施水平分别排名94位、75位和131位。因此,有54.84%的企业认为基础设施投资硬环境不理想是在老挝遇到的最大的市场问题。
而市场需求不足,也让投资实际与预期差别较大。2017年,老挝全国人口为685.82万人,还略低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的人口数量。老挝人口密度较小,仅为30人/平方公里,农业人口达到全国总人口的59.3%,1/3的民众日均消费在世界贫困线1.25美元以下。人口规模较小、国民收入水平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老挝民众的消费水平,很多行业市场特别是细分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调查发现,有51.15%的中资企业在老挝遇到市场需求不足、实际与预期差别大的问题。这也说明,超过一半的中资企业对老挝市场预期存在判断误差。 此外,老挝市场还面临竞争压力大,商品价格战激烈的问题。由于老挝市场容量小,进入该市场的企业往往会面临较为激烈的竞争。近年来除了中国外,泰国、越南、日本等各国企业纷纷抢滩老挝市场。中小型中资企业投资较为集中的建筑工程领域竞争尤为激烈。近年来,一些中资企业为了能在老挝市场立足,愿以微利甚至亏本的代价来竞标招揽工程,低价竞争不仅给自身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也对企业品牌造成较大的损害。“中国制造价廉质劣”的印象在老挝民众间普遍存在。具有较强消费能力的老挝中产阶级一般更青睐日本产品而不倾向于购买中国货。据调查,有47%的中资企业认为自己在老挝投资经营面临着来自泰、越、日等国的激烈竞争,发展空间进一步压缩。
其次,在法规政策方面,企业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
投资法律体系不完备,政策缺乏透明度。老挝现行投资法律体系仍不完备,经常出现相关法律法规定义不尽统一、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例如,在老挝新版的《投资促进法》中关于对外国投资者进行税收免征和降低进口关税的规定,并没有反映到税法里。立法内容的不协调和冲突、抵触,给很多中资企业带来困惑与不便。老挝在电力、通信、农业等行业至今仍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法规来鼓励外国投资。调查显示,有54.84%的中资企业认为老挝的投资政策不完备、不透明,导致不確定因素增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资企业对老挝市场的预测。
税务隐性成本较高,税收风险较大。老挝税法规定,所有境外承包商及分包商在老挝从事商业活动前都必须取得纳税证明。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中资企业无法自行申请该项证明,相关申请必须通过老挝当地的代理机构代为提交,由此增加了税务成本。尽管中国与老挝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但老挝国内没有明确规定当税收协定与国内法规发生冲突时,是否可优先执行税收协定条款。针对该种情况,老挝税务机关在实际操作中拥有较大的自主决定权,中资企业仍然面临承担较大税务隐性成本的风险。调查结果显示,有51.15%的企业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再者,在资金运营方面,企业主要面临外汇汇出便利化程度较低,市场拖欠现象比较常见,信用环境有待提高,汇率持续贬值,通胀风险居高不下等问题。
最后,在政治社会文化方面,中资企业还面临政府行政效率低,腐败现象较普遍,文化背景差异大,思维方式差距大等问题。
投资老挝?听听这些建议
面对现有的问题,投资老挝的中资企业可以通过强化合法合规经营意识,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用足用好社会资源,加强本土化管理,规避跨文化风险等方式,来推动企业在老挝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在用足用好社会资源方面,中资企业在老挝应当配有专人对接中国驻老挝大使馆,应与大使馆保持密切联系,并定期向使馆经济商务处汇报企业发展情况,以便于及时了解、领会中老最新的合作动向以及老挝政府新政新规的要点及影响。同时中资企业还要积极与老挝当地政府,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如财政部、经济部、劳工部、移民局等建立良好的关系。中资企业也可以通过老挝中国商会等组织,加强与其他中资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动,相互借鉴经验,共同成长。
·作者李好系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处长、博士
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作者苏立坡任职于老挝计划与投资部
中资企业在老挝发展态势喜人,投资企业目前已经超过600家,投资运营的海外园区达到3个,位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第四。但同时中资企业在老挝的生存压力也不容忽视,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在困境中成长”将成为中资企业在老挝的“新常态”。
2017~2018年间,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联合老挝计划投资部进行了一次“中资企业在老挝的生存情况”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中资企业在老挝发展的情况如何呢?
企业入场较早,建材类居多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能源矿产行业价值大幅缩水,接近触底。当时的中国企业瞄准了矿产资源丰富的老挝,在2010年以后大规模地进入老挝。据调查,在老挝经营超过5年的中资企业已达到45.87%。2013年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老经贸合作从以能源投资为主转向电力、基建、矿产、农业、旅游、房地产、园区开发等多领域合作的新阶段。2014~2016年间,又一批中资企业大规模走进老挝,占比现有规模的51.38%。受市场规模、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2017年在老挝的新增中资企业数量明显下滑,占比仅为2.75%。尽管2017年在老挝的新增中资企业较少,但同年中国对老挝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3.8亿美元,同比增长139.1%,增长率位居东盟国家之首。这说明一方面,在老挝经营3年以上的中资企业已经逐渐适应了当地市场,并不断追加大额投资,成为具有较好成长性的“根植型企业”;另一方面,老挝市场已经趋近饱和,留给新进企业的空间有限。
从中资企业在老挝投资的行业来看,主要以建材为主(按企业数量统计)。其原因主要是矿业、电力以及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房地产业对建筑材料的强劲需求,推动了中资建材企业在老挝的发展壮大。从投资来源省份来看,前往老挝投资的中国企业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湖南、广东、山东、天津、上海、江苏以及河北等省份。
小微企业占据半壁江山,本地化用工程度高
调查显示,中资企业在老挝的资产规模相对不大,小微企业占比超过53%,而大型企业占比20.18%、中型企业占比26.61%。其中,大型企业以矿业、电力为主,占比超过63%;中型企业以建材、矿业、电力为主,分别占比13.79%、12.07%、10.34%;小微型企业以经营建材为主,分别占比25.64%、34.21%。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国大型央企、国企在采矿、电力等领域具有资金、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等垄断优势,需要推进企业在老挝的内部化来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中资中小微型企业拥有可服务老挝建材、建筑与其他服务行业的小规模技术,能较好地满足老挝细分市场的需求。
具体来看,44%的在老中资企业,其员工规模主要在30人以内,仅有14.68%的企业员工人数超过300人。老挝劳动力成本低廉,2018年5月上调后的最低用工标准为110万基普/月,折合人民币不到900元/月。因此,尽管老挝的劳动力素质不高,但大多数在老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经营的中资企业除了管理层、核心技术人员以及市场开拓人员以中方外派人员为主外,其余岗位主要雇佣老挝本地员工,本地化用工程度基本达到75%以上,不但为当地创造了就业,也为自身降低了运营成本。
中资对老投资选址的四大考量因素
1988~2016年间,中资企业对老挝的高投资额主要集中在首都万象市、北部的华潘省和南部的占巴赛省等。其中,在老的矿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巴松县、维拉布里县、他曲市、辛本县;电力投资主要集中在万塞县、帕塞县、普翁县等。研究发现,老挝低廉的劳动力与土地资源、丰富的矿产和水电资源、经济特区极其优惠的政策,以及老挝国内旺盛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是决定中资企业在老挝投资区位布局的四大重要考量因素。
不容忽视的生存压力
目前,中资企业在老挝的生存压力也不容忽视,在经营中面临来自市场、资金、法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諸多困难,中资企业落地老挝还需要较长的适应期。中资企业投资老挝前,预判不足,缺乏长远的经营规划,都是导致中资企业发展遭遇瓶颈的主要原因。
首先,在市场方面,老挝基础设施薄弱,运营成本较高。目前老挝国内主要的运输方式是陆地运输、水陆运输(湄公河)和航空运输。但其国内这三种运输设施都不完善,运输能力非常有限,往往会导致运输费用高于生产成本。虽然老挝水电资源丰富,但电网建设跟不上,全国仍有1/6的村不通电,电力成本居高不下。《全球竞争力指数报告(2017-2018)》显示,老挝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全球137个国家中位列第102名,其中公路交通、电力、通信设施水平分别排名94位、75位和131位。因此,有54.84%的企业认为基础设施投资硬环境不理想是在老挝遇到的最大的市场问题。
而市场需求不足,也让投资实际与预期差别较大。2017年,老挝全国人口为685.82万人,还略低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的人口数量。老挝人口密度较小,仅为30人/平方公里,农业人口达到全国总人口的59.3%,1/3的民众日均消费在世界贫困线1.25美元以下。人口规模较小、国民收入水平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老挝民众的消费水平,很多行业市场特别是细分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调查发现,有51.15%的中资企业在老挝遇到市场需求不足、实际与预期差别大的问题。这也说明,超过一半的中资企业对老挝市场预期存在判断误差。 此外,老挝市场还面临竞争压力大,商品价格战激烈的问题。由于老挝市场容量小,进入该市场的企业往往会面临较为激烈的竞争。近年来除了中国外,泰国、越南、日本等各国企业纷纷抢滩老挝市场。中小型中资企业投资较为集中的建筑工程领域竞争尤为激烈。近年来,一些中资企业为了能在老挝市场立足,愿以微利甚至亏本的代价来竞标招揽工程,低价竞争不仅给自身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也对企业品牌造成较大的损害。“中国制造价廉质劣”的印象在老挝民众间普遍存在。具有较强消费能力的老挝中产阶级一般更青睐日本产品而不倾向于购买中国货。据调查,有47%的中资企业认为自己在老挝投资经营面临着来自泰、越、日等国的激烈竞争,发展空间进一步压缩。
其次,在法规政策方面,企业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
投资法律体系不完备,政策缺乏透明度。老挝现行投资法律体系仍不完备,经常出现相关法律法规定义不尽统一、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例如,在老挝新版的《投资促进法》中关于对外国投资者进行税收免征和降低进口关税的规定,并没有反映到税法里。立法内容的不协调和冲突、抵触,给很多中资企业带来困惑与不便。老挝在电力、通信、农业等行业至今仍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法规来鼓励外国投资。调查显示,有54.84%的中资企业认为老挝的投资政策不完备、不透明,导致不確定因素增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资企业对老挝市场的预测。
税务隐性成本较高,税收风险较大。老挝税法规定,所有境外承包商及分包商在老挝从事商业活动前都必须取得纳税证明。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中资企业无法自行申请该项证明,相关申请必须通过老挝当地的代理机构代为提交,由此增加了税务成本。尽管中国与老挝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但老挝国内没有明确规定当税收协定与国内法规发生冲突时,是否可优先执行税收协定条款。针对该种情况,老挝税务机关在实际操作中拥有较大的自主决定权,中资企业仍然面临承担较大税务隐性成本的风险。调查结果显示,有51.15%的企业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再者,在资金运营方面,企业主要面临外汇汇出便利化程度较低,市场拖欠现象比较常见,信用环境有待提高,汇率持续贬值,通胀风险居高不下等问题。
最后,在政治社会文化方面,中资企业还面临政府行政效率低,腐败现象较普遍,文化背景差异大,思维方式差距大等问题。
投资老挝?听听这些建议
面对现有的问题,投资老挝的中资企业可以通过强化合法合规经营意识,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用足用好社会资源,加强本土化管理,规避跨文化风险等方式,来推动企业在老挝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在用足用好社会资源方面,中资企业在老挝应当配有专人对接中国驻老挝大使馆,应与大使馆保持密切联系,并定期向使馆经济商务处汇报企业发展情况,以便于及时了解、领会中老最新的合作动向以及老挝政府新政新规的要点及影响。同时中资企业还要积极与老挝当地政府,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如财政部、经济部、劳工部、移民局等建立良好的关系。中资企业也可以通过老挝中国商会等组织,加强与其他中资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动,相互借鉴经验,共同成长。
·作者李好系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处长、博士
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作者苏立坡任职于老挝计划与投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