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gA肾病的中医药治疗
【出 处】
:
家庭医学
【发表日期】
:
2001年1期
其他文献
我的生日在夏天。按阳历,最热的7月初。正是考试的关键时刻。 小时候过生日,老是紧紧张张的,弄得我很不愉快。好几次,过完了才想起来,就缠着妈妈要补,妈妈便笑嘻嘻地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生日礼物给我,差不多那总是一本精美的图书、一支新的笔或是一个笔记本。 那时家里经济不太宽裕,整盒的奶油蛋糕是生日的梦想。偶尔的,也许让大人带着,买一小块切好的长方形蛋糕,上头的奶油花纹已支离破碎,却很心满意足,还把沾上奶
期刊
我的童年,饥饿、寒冷、疾病伴随着我。一场大病刚好,冬天又到了。冬天很少下雪,可是地上常有霜。我没鞋穿,只好打赤脚,结了霜的地能直接凉到骨头,每一步都疼痛难忍。 不管天有多冷,地有多凉,我必须出去,不提水沒有喝的,不讨饭没有吃的。我把猪肝色的双脚用稻草裹起来,再拿草绳缠上,拖着竹竿防狗。这种“草鞋”不禁穿,走不了多远稻草就散了,我还得光脚板踩在地上。我只有快跑,都说“腊月叫花子如走马”,一点儿不假
期刊
我曾是被裹卷在中国两波历史大潮里的水滴:一波是上山下乡,2300万青年从城市到乡村大迁徙;一波是1977、1978年两次高考,1180万青年奔向考场,与分别只有5%和7%的录取率拼死一搏。半年里两次高考我都参加了。在被打入属于95%的失败大军后,我又咸鱼翻身,成了下一年7%的幸运儿之一。 1977年的高考是中国高考史上唯一的冬季考试。12月10日,570万人踏进考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下乡知青。
期刊
1953年初秋,我从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前身)毕业.当时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急需演员,我便被分进“东影”,成为新中国第一代职业电影演员,从此
期刊
我第一次到上海,是1984年,大概是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举办“《小说界》第一届文学奖”的颁奖活动,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荣幸获奖,我便得到走进这座大都市的机缘,心里踊跃着、兴奋着。整整二十年过去,尽管后来又到上海几次,想来竟然还是第一次留下的琐细记忆最为经久,最耐咀嚼。面对后来上海魔术般的变化,我常常有一种感动,更多一缕感慨。 第一次到上海,对我来说,有两个人生的第一次生活命题被突破。
期刊
1983年7月,我高考落榜,蹲在家里,羞于见人,整天闭门不出,不是睡懒觉就是闷头看书。当然,看的已不是高中课本了。 村主任王守西来到我家,说,寺沟村小学的一位老师去师范进修,缺一个代课教师,你去不去?我正闲着,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王主任说,你去代课,村上很穷,没多少钱,一月给你10元,全年120元。我说,工资多少无所谓,我就是闲得慌。村主任让我第二天就上班,说完就转身走了。 一人教仨年级 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