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另外选择2016年1月~12月收治的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急诊护理流程,观察组患者采用优化后的急诊护理流程,比较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时间、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抢救时间、溶栓治疗时间、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仅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降低复发率,利于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疾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是因为冠脉损伤引发大量血小板聚集形成的粥样斑块,一旦斑块发生破裂极易阻塞血管,造成心肌细胞因缺氧缺血坏死等。该病起病急、病情重,一旦发病,应当及时进行抢救,对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1]。虽然抢救过程由医生掌握主控权,但护理人员的配合对抢救的成功与否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前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现将其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另外选择2016年1月~12月收治的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44~76岁,平均(56.8±5.5)岁;发病到入院时间33~79min,平均(42.5±4.7)min。观察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42~75岁,平均(56.5±5.1)岁;发病到入院时间35~86min,平均(42.1±4.5)min。两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发病到入院时间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流程,患者进入急诊室后,由急诊护士指导患者卧床,给予吸氧处理,并对患者的生理指标进行检测,建立静脉通道,抽取静脉血完善相关生化检验。观察组给予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具体如下:①院前抢救:接到患者或其家属的急诊电话后,5min内完成出诊,出诊途中积极和家属联系,电话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急救处理,包括体位选择,心理安抚等。达到现场后,立即给予患者吸氧、输液等治疗,在运转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患者仰卧体位,同时平稳操作,患者转运上车后立刻建立静脉通道,予以生命体征检测,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除颤等抢救。途中与院方联系,备好抢救设施,溶栓治疗的相关药物。②溶栓前护理:患者送至监护室后,立即给予心电监护、吸氧、完善各项检查,并开放静脉通道,备好利多卡因、急救药、除颤仪等,溶栓前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及时沟通,并向患者与家属解释病情的可控性,缓解其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③溶栓治疗:由于患者在溶栓治疗期间可能再一次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一旦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所以护理人员在溶栓开始后,要对患者的心率变化进行严密的监护,防止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2],并对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疼痛程度以及用药后是否缓解仔细记录;护理人员应当每过2h对患者的心肌酶谱进行一次测量,并记录变化趋势,以对抢救想过进行评价;在溶栓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出血,护理人员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尤其是长时间使用抗凝药物和合并高血糖、高血压的患者,发生出血的可能性更高,护理人员要自信核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并详询病史,对于有淤血、消化道出血和血尿的患者要及时上报医生,适当的对溶栓方案进行调节或停止溶栓[3]。④溶栓护理:患者发病的1~3天需要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根据病情的恢复进行适当的活动,给予半流质、低糖低胆固醇饮食,防止便秘。每日对患者的血压进行严密的监护,并告知医师,一旦出现休克情况立即告知医师。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急诊球囊扩展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的病情复发情况[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抢救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急诊护理流程经优化后,患者的抢救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及病复发率均显著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一种急发病,病情发展迅速,发病初期引发的死亡率较高,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为炎性细胞因子的异常产生,这一变化会加重心肌梗死的病情和影响。除此之外,患者的情绪、吸烟、饮酒、寒冷刺激和便秘等都会成为疾病的诱因[5],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安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应当立即对患者采取抗血栓治疗,让已经梗死的血管得到及时有效的疏通,保证血液的畅通供应,这对患者的预后也有重要的影响。
在传统的急诊护理流程中,护理人员通常都是在接到医生的医嘱后再对患者进行处理,不仅没有主要的护理负责人,同时也缺乏护理规范,在出诊和入院抢救过程中容易造成手忙脚乱的局面,耽误抢救时机。在對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后,将首诊护士作为接诊护士,同时也是第一负责人,对患者在急诊的整个抢救过程进行负责,同时合理的协调抢救人员的工作分配,包括急诊工作和溶栓准备工作。让护理人员的工作分工更加明确,每一位参与抢救工作的护理人员能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工作责任,迅速的完成抢救工作与术前准备,由此可降低患者从急诊到手术室的时间,为患者的抢救争取了更多的时间,提高抢救的几率。
本次研究结果中也发现,在实施优化接诊护理流程后,除患者的住院时间无明显变化,患者的抢救时间、溶栓治疗时间及病复发率均显著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红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13(3):236-237.
[2]董琴娟.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4,25(18):108-110.
[3]薛雅瑜,徐琼英.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1(32):3637-3638.
[4]杨华,黄贵祥,曾俊等.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14(2):83-85.
[5]张玉香.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2015,22(22):66-68.
【关键词】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疾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是因为冠脉损伤引发大量血小板聚集形成的粥样斑块,一旦斑块发生破裂极易阻塞血管,造成心肌细胞因缺氧缺血坏死等。该病起病急、病情重,一旦发病,应当及时进行抢救,对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1]。虽然抢救过程由医生掌握主控权,但护理人员的配合对抢救的成功与否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前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现将其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另外选择2016年1月~12月收治的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44~76岁,平均(56.8±5.5)岁;发病到入院时间33~79min,平均(42.5±4.7)min。观察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42~75岁,平均(56.5±5.1)岁;发病到入院时间35~86min,平均(42.1±4.5)min。两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发病到入院时间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流程,患者进入急诊室后,由急诊护士指导患者卧床,给予吸氧处理,并对患者的生理指标进行检测,建立静脉通道,抽取静脉血完善相关生化检验。观察组给予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具体如下:①院前抢救:接到患者或其家属的急诊电话后,5min内完成出诊,出诊途中积极和家属联系,电话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急救处理,包括体位选择,心理安抚等。达到现场后,立即给予患者吸氧、输液等治疗,在运转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患者仰卧体位,同时平稳操作,患者转运上车后立刻建立静脉通道,予以生命体征检测,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除颤等抢救。途中与院方联系,备好抢救设施,溶栓治疗的相关药物。②溶栓前护理:患者送至监护室后,立即给予心电监护、吸氧、完善各项检查,并开放静脉通道,备好利多卡因、急救药、除颤仪等,溶栓前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及时沟通,并向患者与家属解释病情的可控性,缓解其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③溶栓治疗:由于患者在溶栓治疗期间可能再一次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一旦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所以护理人员在溶栓开始后,要对患者的心率变化进行严密的监护,防止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2],并对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疼痛程度以及用药后是否缓解仔细记录;护理人员应当每过2h对患者的心肌酶谱进行一次测量,并记录变化趋势,以对抢救想过进行评价;在溶栓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出血,护理人员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尤其是长时间使用抗凝药物和合并高血糖、高血压的患者,发生出血的可能性更高,护理人员要自信核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并详询病史,对于有淤血、消化道出血和血尿的患者要及时上报医生,适当的对溶栓方案进行调节或停止溶栓[3]。④溶栓护理:患者发病的1~3天需要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根据病情的恢复进行适当的活动,给予半流质、低糖低胆固醇饮食,防止便秘。每日对患者的血压进行严密的监护,并告知医师,一旦出现休克情况立即告知医师。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急诊球囊扩展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的病情复发情况[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抢救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急诊护理流程经优化后,患者的抢救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及病复发率均显著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一种急发病,病情发展迅速,发病初期引发的死亡率较高,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为炎性细胞因子的异常产生,这一变化会加重心肌梗死的病情和影响。除此之外,患者的情绪、吸烟、饮酒、寒冷刺激和便秘等都会成为疾病的诱因[5],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安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应当立即对患者采取抗血栓治疗,让已经梗死的血管得到及时有效的疏通,保证血液的畅通供应,这对患者的预后也有重要的影响。
在传统的急诊护理流程中,护理人员通常都是在接到医生的医嘱后再对患者进行处理,不仅没有主要的护理负责人,同时也缺乏护理规范,在出诊和入院抢救过程中容易造成手忙脚乱的局面,耽误抢救时机。在對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后,将首诊护士作为接诊护士,同时也是第一负责人,对患者在急诊的整个抢救过程进行负责,同时合理的协调抢救人员的工作分配,包括急诊工作和溶栓准备工作。让护理人员的工作分工更加明确,每一位参与抢救工作的护理人员能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工作责任,迅速的完成抢救工作与术前准备,由此可降低患者从急诊到手术室的时间,为患者的抢救争取了更多的时间,提高抢救的几率。
本次研究结果中也发现,在实施优化接诊护理流程后,除患者的住院时间无明显变化,患者的抢救时间、溶栓治疗时间及病复发率均显著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红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13(3):236-237.
[2]董琴娟.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4,25(18):108-110.
[3]薛雅瑜,徐琼英.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1(32):3637-3638.
[4]杨华,黄贵祥,曾俊等.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14(2):83-85.
[5]张玉香.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2015,22(2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