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阅读教学整合是教学发展的潮流,具有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
一、两个特点
1.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点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提问、板书练习、教师辅导往往局限于少数学生,无法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和超文本的特点,实现了对教学信息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使教师的因材施教和教学面向全体成为现实。
2.体现大语文教育观的特点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使得语文学习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引进和利用网络上相关的学习资源,并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改变传统阅读教学内容的旧、窄、死,使之变得新、宽、活,使语文学习的内容更开放,成为一泓不断更新、永远流淌的活水。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传统的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每周只有区区几节。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则突破了时空限制。通过校园网、互联网,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与沟通,从而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实现五个转变: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二是学生地位的转变: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发现者;三是媒体的改变:由教师的演示、讲解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四是教学内容的转变:由单纯的讲解知识转变为构建知识、迁移能力;五是教学过程的改变:由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创设环境,学生探索、讨论、建构意义。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是以学生的个性为基础,把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征与网络自由性、交互性、开放性的特点相整合,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基于这样的认识,现以人教版小学第九册《三峡之秋》这一课为例谈谈我的设想和实践。
1.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三个“心中有数”。首先是对教材和教学要求以及教学重难点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要心中有数,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运用网络搜集分类学习资料的能力等等。再次,有关课文内容的网络资料繁多,这些资料与本节课教学内容并不都有密切关系,所以对教学所需信息资料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为了便于指导学生查找,在课前特意设计制作了专题网络课件,它包括“三峡简介”、“三峡视频资源”、“课文学习”、“三峡文化”、“网上交流”等相关内容。有了这个网络课件,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就有了着落。
2.引领学生步入文本,感悟课文内容
(1)从观赏《三峡风光》录像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三峡之秋有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梳理确立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登录教师课前制作的专题网页,自主学习课文,达到读通读懂课文、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5)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网络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自查、讨论等活动,培养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重点地选择课文的有关段落进行配乐诵读,体会课文的感情,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强化语言积淀的目的。
(7)再现三峡秋景,让学生朗读课文。
(8)学生网上交流欣赏学习成果,让自己的个性得以尽情发挥,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3.让学生实践操作,自由探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把目光牢牢地盯在书本上,认为唯有读课本才算是学习。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为学生开辟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对文本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对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所以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是网络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新学内容,让学生登录教师的专题网页,进行趣味作业,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可以留给时间让学生围绕课上学习的内容,自由地在网上搜集其他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知识。
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扩充信息量,拓宽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领域,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一、两个特点
1.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点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提问、板书练习、教师辅导往往局限于少数学生,无法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和超文本的特点,实现了对教学信息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使教师的因材施教和教学面向全体成为现实。
2.体现大语文教育观的特点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使得语文学习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引进和利用网络上相关的学习资源,并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改变传统阅读教学内容的旧、窄、死,使之变得新、宽、活,使语文学习的内容更开放,成为一泓不断更新、永远流淌的活水。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传统的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每周只有区区几节。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则突破了时空限制。通过校园网、互联网,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与沟通,从而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实现五个转变: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二是学生地位的转变: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发现者;三是媒体的改变:由教师的演示、讲解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四是教学内容的转变:由单纯的讲解知识转变为构建知识、迁移能力;五是教学过程的改变:由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创设环境,学生探索、讨论、建构意义。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是以学生的个性为基础,把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征与网络自由性、交互性、开放性的特点相整合,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基于这样的认识,现以人教版小学第九册《三峡之秋》这一课为例谈谈我的设想和实践。
1.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三个“心中有数”。首先是对教材和教学要求以及教学重难点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要心中有数,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运用网络搜集分类学习资料的能力等等。再次,有关课文内容的网络资料繁多,这些资料与本节课教学内容并不都有密切关系,所以对教学所需信息资料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为了便于指导学生查找,在课前特意设计制作了专题网络课件,它包括“三峡简介”、“三峡视频资源”、“课文学习”、“三峡文化”、“网上交流”等相关内容。有了这个网络课件,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就有了着落。
2.引领学生步入文本,感悟课文内容
(1)从观赏《三峡风光》录像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三峡之秋有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梳理确立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登录教师课前制作的专题网页,自主学习课文,达到读通读懂课文、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5)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网络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自查、讨论等活动,培养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重点地选择课文的有关段落进行配乐诵读,体会课文的感情,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强化语言积淀的目的。
(7)再现三峡秋景,让学生朗读课文。
(8)学生网上交流欣赏学习成果,让自己的个性得以尽情发挥,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3.让学生实践操作,自由探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把目光牢牢地盯在书本上,认为唯有读课本才算是学习。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为学生开辟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对文本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对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所以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是网络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新学内容,让学生登录教师的专题网页,进行趣味作业,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可以留给时间让学生围绕课上学习的内容,自由地在网上搜集其他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知识。
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扩充信息量,拓宽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领域,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优越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