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杭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与时俱进,着力于打造学习型城市,在所有杭州人中奏响了“文化强市”的时代强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伴随城市建设浪潮涌入杭州,并已成为杭州经济、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新杭州人”,他们的文化诉求和文化力量日益成为提升杭州城市建设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提升城建“新杭州人”文化素质成为一项重大的课题。综观当前形势,迫切需要长期被视作只是施工场所的建设工地跟上时代的步伐,打造“新杭州人工地文化家园”正逢其时,可期大成。
【关键词】杭州;杭州人;文化家园;
1 打造“新杭州人工地文化家园”是时代的呼唤
在“文化强市”战略的引导之下,全市广泛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实施“满城书香”建设工程。而“新杭州人”作为城市的重要建设者、主要养护者,饱含学习欲求,同时作为容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必然将成为建设学习型城市不可缺少的成员之一,以真正实现文化建设的全民参与。
2011年杭州为打造全国文明城市奋力一搏,其中文明工地建设成为全行业的重点和难点,在政府有力引导和行业的有效管理之下,文明工地最后也成为城市的一大亮点。但巩固发展全国文明城市成果是一个长效性课题,重点取决于人的意识与行动。而如何真正提升一线建设人员对“文明”的理解、实行、保护和发扬正是“工地文化家园”以民工学校为平台努力的目标。多年的办学实效已初显文化软实力的无限魅力,就企业而言,打造“工地文化家园”正如编制一件企业文化的外衣,是企业对外展示的最佳平台,是企业提升内部管理的有效手段,更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潜力所在。
目前,杭州作为“全国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十大城市”之一,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与服务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政府引导作用日益发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大环境下,打造“新杭州人工地文化家园”各项基础良好,条件已基本具备。
2 打造“新杭州人工地文化家园”需解决的难题
虽然打造“新杭州人工地文化家园”的基础条件已经基本具备,相关职能部门也已经积极着手在做这方面工作,但这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目标要求高、社会影响大,无论内涵定位,还是方式方法仍处在起步阶段,可能需要集多部门之力,利用三到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形成非常成熟、完整、有效的创建模式,目前仍有几个难题需要逐步解决,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一)“新杭州人工地文化家园”的概念和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清晰
工地文化家园应该是一个集文化实践、文化传播和文化创造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它基于民工学校又远高于民工学校。它应该是实践杭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城市精神和“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发展目标,实践社会人文关怀的前沿阵地;应该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各种专业技术知识的前沿阵地;应该是“新杭州人”创造具有自身特色文化产品的前沿阵地。
(二)“新杭州人”作为打造工地文化家园主力军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目前仍有一部分“新杭州人”对工地和个人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不足,行动主动性不够。他们从农村走向城市,与民工学校的磨合也正处于初级阶段。民工或是局限于“同乡”活动,或是出于一定的自卑性,即使在大城市参与建设工作,与外界接触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办学过程中,较多民工将教育、活动等仅仅视作为企业对外宣传的形式,上课成为一种任务,无法主动融于教学,造成其在接受民工学校中停留在“被教育”阶段,接受“填鸭式”提升。也极少在教学中发表个人意见,无法争取更多提高自身的机会。
(三)社会“大文化”与群体“小文化”、杭州城市文化与原生地文化在部分“新杭州人”身上依然存在矛盾
参与城市建设的“新杭州人”来自不同地域,具有参差不齐的文化水平,有着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他们往往是以地域为纽带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群体,这些群体的价值判断、文化素质等“小文化”有时与整个社会的“大文化”格格不入。同时,“新杭州人”原生地文化在他们的精神生活里已经根深蒂固,如何让他们融入杭州城市文化,身与心都在杭州安家,这也是一个难题。这些依然存在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给工地文化建设带来一定阻力。
3 打造“新杭州人工地文化家园”的对策建议
针对打造“工地文化家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结合多年来民工学校办学经验,我们认为要从抓思想观念入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不动摇,常抓不懈,保持长效。
(一)构建与杭州城市精神相适应的城建新杭州人核心价值观
在多年来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安家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杭州城市精神的宣传和引导,让更多“新杭州人”更好地融入杭州城市生活。
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杭州城市精神的宣教。要加强建设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杭州城市精神的现实体验,一方面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等教育基地,帮助建设者了解杭州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以建设者志愿者队伍和建设者智囊团等形式,激发他们参与杭州城市管理的热情,并将其作为民工学校的必修课之一。
二要进一步加大关爱“新杭州人”的力度。既要在生活上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难题,更要在精神层面加强对“新杭州人”的包容、理解和教育,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素质,摒弃不良习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平等的维权机制,坚决维护“新杭州人”的合法权益;工程沿线街道、社区要与工程参建单位一起,克服建设者流动性大等困难,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参建单位要进一步做好“关爱民工”工作,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三要充分尊重“新杭州人”原生地好的文化。每一个奋战在城市建设一线的“新杭州人”都有自己的原生地文化,要充分尊重这些地域文化中积极的方面,帮助他们摒弃消极的方面。要利用民工学校等平台,开展建设者原生地文化的展示活动,唤起他们对文化建设的共鸣。
(二)如何加强工地文化家园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结合
杭州现有9个国家级博物馆,25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街道、社区均建立了活动室、阅览室、文化室等文化服务设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当完备。近年来,在杭州市建委党委“民主促民生”机制的保障下,杭州各建设工地,特别是政府投资项目与周边街道、社区、单位的联系十分紧密,为“工地文化家园”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要进一步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骨干作用。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发挥牵头作用,鼓励杭州市群艺馆、艺术团等公益性文化单位加强与工地的联系,鼓励他们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多提供符合工程建设者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要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社会效益。进一步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并逐步将免费开放服务惠及“新杭州人”,突出社会公益属性,强化文化服务功能,增强文化建设活力。
三要进一步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要充分利用工程周边街道、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硬件资源和居民群众性文化团体软件资源,通过开展党建联建、社区共建,将工地文化建设纳入街道、社区属地管理范畴,实现街道、社区与“工地文化家园”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进一步加强工地文化在城建实践中的创造创新
一是以大型主题活动为载体,扩大工地文化建设社会影响。要延续杭州近年来围绕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组织开展建设者大型主题活动的良好传统,继续以赛歌会、赛诗会、文艺汇演等形式,充分展现城建“新杭州人”的良好风貌和文化素质,让更多人关注“新杭州人工地文化家园”建设。
二是以建设者特长类文化团体为突破口,打造工地文化建设亮点。要借鉴民工街舞团、民工合唱团等特长类文化团体的先进经验,挖掘在文艺、体育等方面有一定特长的建设者,以自愿报名、建设单位组织培训、政府职能部门统一登记管理的形式,组建各具特色、各有专长的城建“新杭州人”文化团队,为打造“新杭州人工地文化家园”服务。
三是以典型引领为手段,营造工地文化建设氛围。要以专业技术能手、民工学校优秀学员、工地文化建设标兵等评选为手段,在城建“新杭州人”中树立可学习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这些先进典型的作用,引领广大建设者积极投身到城市建设和“工地文化家园”建设中去。
4 结论
以蓬勃发展的民工学校为雏形,实施依法办学、惠民办学,增强民工追求文化的主动性;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调动各界打造文化家园的积极性,营造和吸收基层的浓厚文化氛围。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创建机制下全力打造“新杭州人工地文化家园”,而工地文化也将使“新杭州人”的形象渐入民心。
【关键词】杭州;杭州人;文化家园;
1 打造“新杭州人工地文化家园”是时代的呼唤
在“文化强市”战略的引导之下,全市广泛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实施“满城书香”建设工程。而“新杭州人”作为城市的重要建设者、主要养护者,饱含学习欲求,同时作为容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必然将成为建设学习型城市不可缺少的成员之一,以真正实现文化建设的全民参与。
2011年杭州为打造全国文明城市奋力一搏,其中文明工地建设成为全行业的重点和难点,在政府有力引导和行业的有效管理之下,文明工地最后也成为城市的一大亮点。但巩固发展全国文明城市成果是一个长效性课题,重点取决于人的意识与行动。而如何真正提升一线建设人员对“文明”的理解、实行、保护和发扬正是“工地文化家园”以民工学校为平台努力的目标。多年的办学实效已初显文化软实力的无限魅力,就企业而言,打造“工地文化家园”正如编制一件企业文化的外衣,是企业对外展示的最佳平台,是企业提升内部管理的有效手段,更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潜力所在。
目前,杭州作为“全国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十大城市”之一,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与服务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政府引导作用日益发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大环境下,打造“新杭州人工地文化家园”各项基础良好,条件已基本具备。
2 打造“新杭州人工地文化家园”需解决的难题
虽然打造“新杭州人工地文化家园”的基础条件已经基本具备,相关职能部门也已经积极着手在做这方面工作,但这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目标要求高、社会影响大,无论内涵定位,还是方式方法仍处在起步阶段,可能需要集多部门之力,利用三到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形成非常成熟、完整、有效的创建模式,目前仍有几个难题需要逐步解决,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一)“新杭州人工地文化家园”的概念和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清晰
工地文化家园应该是一个集文化实践、文化传播和文化创造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它基于民工学校又远高于民工学校。它应该是实践杭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城市精神和“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发展目标,实践社会人文关怀的前沿阵地;应该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各种专业技术知识的前沿阵地;应该是“新杭州人”创造具有自身特色文化产品的前沿阵地。
(二)“新杭州人”作为打造工地文化家园主力军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目前仍有一部分“新杭州人”对工地和个人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不足,行动主动性不够。他们从农村走向城市,与民工学校的磨合也正处于初级阶段。民工或是局限于“同乡”活动,或是出于一定的自卑性,即使在大城市参与建设工作,与外界接触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办学过程中,较多民工将教育、活动等仅仅视作为企业对外宣传的形式,上课成为一种任务,无法主动融于教学,造成其在接受民工学校中停留在“被教育”阶段,接受“填鸭式”提升。也极少在教学中发表个人意见,无法争取更多提高自身的机会。
(三)社会“大文化”与群体“小文化”、杭州城市文化与原生地文化在部分“新杭州人”身上依然存在矛盾
参与城市建设的“新杭州人”来自不同地域,具有参差不齐的文化水平,有着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他们往往是以地域为纽带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群体,这些群体的价值判断、文化素质等“小文化”有时与整个社会的“大文化”格格不入。同时,“新杭州人”原生地文化在他们的精神生活里已经根深蒂固,如何让他们融入杭州城市文化,身与心都在杭州安家,这也是一个难题。这些依然存在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给工地文化建设带来一定阻力。
3 打造“新杭州人工地文化家园”的对策建议
针对打造“工地文化家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结合多年来民工学校办学经验,我们认为要从抓思想观念入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不动摇,常抓不懈,保持长效。
(一)构建与杭州城市精神相适应的城建新杭州人核心价值观
在多年来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安家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杭州城市精神的宣传和引导,让更多“新杭州人”更好地融入杭州城市生活。
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杭州城市精神的宣教。要加强建设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杭州城市精神的现实体验,一方面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等教育基地,帮助建设者了解杭州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以建设者志愿者队伍和建设者智囊团等形式,激发他们参与杭州城市管理的热情,并将其作为民工学校的必修课之一。
二要进一步加大关爱“新杭州人”的力度。既要在生活上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难题,更要在精神层面加强对“新杭州人”的包容、理解和教育,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素质,摒弃不良习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平等的维权机制,坚决维护“新杭州人”的合法权益;工程沿线街道、社区要与工程参建单位一起,克服建设者流动性大等困难,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参建单位要进一步做好“关爱民工”工作,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三要充分尊重“新杭州人”原生地好的文化。每一个奋战在城市建设一线的“新杭州人”都有自己的原生地文化,要充分尊重这些地域文化中积极的方面,帮助他们摒弃消极的方面。要利用民工学校等平台,开展建设者原生地文化的展示活动,唤起他们对文化建设的共鸣。
(二)如何加强工地文化家园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结合
杭州现有9个国家级博物馆,25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街道、社区均建立了活动室、阅览室、文化室等文化服务设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当完备。近年来,在杭州市建委党委“民主促民生”机制的保障下,杭州各建设工地,特别是政府投资项目与周边街道、社区、单位的联系十分紧密,为“工地文化家园”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要进一步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骨干作用。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发挥牵头作用,鼓励杭州市群艺馆、艺术团等公益性文化单位加强与工地的联系,鼓励他们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多提供符合工程建设者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要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社会效益。进一步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并逐步将免费开放服务惠及“新杭州人”,突出社会公益属性,强化文化服务功能,增强文化建设活力。
三要进一步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要充分利用工程周边街道、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硬件资源和居民群众性文化团体软件资源,通过开展党建联建、社区共建,将工地文化建设纳入街道、社区属地管理范畴,实现街道、社区与“工地文化家园”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进一步加强工地文化在城建实践中的创造创新
一是以大型主题活动为载体,扩大工地文化建设社会影响。要延续杭州近年来围绕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组织开展建设者大型主题活动的良好传统,继续以赛歌会、赛诗会、文艺汇演等形式,充分展现城建“新杭州人”的良好风貌和文化素质,让更多人关注“新杭州人工地文化家园”建设。
二是以建设者特长类文化团体为突破口,打造工地文化建设亮点。要借鉴民工街舞团、民工合唱团等特长类文化团体的先进经验,挖掘在文艺、体育等方面有一定特长的建设者,以自愿报名、建设单位组织培训、政府职能部门统一登记管理的形式,组建各具特色、各有专长的城建“新杭州人”文化团队,为打造“新杭州人工地文化家园”服务。
三是以典型引领为手段,营造工地文化建设氛围。要以专业技术能手、民工学校优秀学员、工地文化建设标兵等评选为手段,在城建“新杭州人”中树立可学习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这些先进典型的作用,引领广大建设者积极投身到城市建设和“工地文化家园”建设中去。
4 结论
以蓬勃发展的民工学校为雏形,实施依法办学、惠民办学,增强民工追求文化的主动性;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调动各界打造文化家园的积极性,营造和吸收基层的浓厚文化氛围。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创建机制下全力打造“新杭州人工地文化家园”,而工地文化也将使“新杭州人”的形象渐入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