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新形势下的中等职业教育如何改革和发展,运用分级培养的模式,不失为一种较为成功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中职教育 教育模式 分级培养
一、当前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中职学生素质偏低
中职学校门槛低,入学容易,学生结构比较复杂,且多数学生都是层层选拔淘汰后才来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整体素质偏低。并且大多数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和未来就业方向都显得特别茫然,加之长期养成的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进取心,学生普遍好逸恶劳,怕苦怕累,缺乏锻炼,很难适应将来的就业需要。
2.中职教材缺少实用
随着的企业的发展,设备技术也不断在更新,而我们有的专业教材却一成不变,很难满足现行教学的需要。而且大多数教材实用性不强,理论偏多,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操作的内容太少,使学生不能很好的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
3.中职课程创新不足
职业技术学校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本是无可厚非。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有些学校削弱甚至取消人文教育,导致学生非专业知识的浅薄,文化素养较差,最终只能成为一台有用的机器。
4.中职师资缺乏实践
长期以来,受社会偏见和学校办学条件的限制,职业技术学校很难招收和留住高级师资力量,从而无法提升教学质量。此外,现有的教师,多数也未到企业生产活动的第一线实践过,无法真正体会生产过程技术的难点和要点,因此无法有针对的教育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二、实行分级培养模式,加强中职教育的改革
1、在一年级阶段,强化人文素养教育
从普通中学进去职业学校,大多数学生对职校感到无以适从,不知如何走好三年的职校之路,更是对未来感到茫然。因而学校应重点做好人文素质培养和专业引导的工作。
在职业技术院校,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事实上,实用技术教育只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项内容,其主要功能是让学生获得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如果我们仍从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观点出发,片面强调实用技术教育,忽略人文教育,可能会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技术纯良的“工具人”或“机器人”。
通过人文教育,人文素质可以转化为人的外在行为,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思想感情、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离不开人文教育。加强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更是为以后专业技能进一步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职业技术院校是一个文化摇篮,是一片弘扬人类文明的沃土,更应把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作为最基本的任务。
2、在二年级阶段,强化技能素养教育
经过一年学习,学生们已经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所认识,对未来就业自己所要面临的形势也有所了解,明白学好专业知识对自己而言意味着什么。此时的教育重心应放在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力度。
技工学校不是升学教育,而是培养合格技术人才的职前教育,学习目的也不是争高分,排名次,而是在于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成绩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懂技术,会操作,动手能力强才是一个合格的技校生。综合成绩作为考核的标准,激发学生动力,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操作技能积极性,自觉性。
培养学生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一直都是技工学校工作重点。所谓的操作技能是按一定要求完成操作程序的能力,具体归结到职教教学中就是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来熟练而准确地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要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依据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可以把中等职业教育中操作技能的获得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认知阶段。这一阶段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要在教师示范、言语描述和操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了解操作技能的各部分子技能及子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操作技能的关键点在哪里,从而理解整个操作技能的编制程序。学生在学习某项实际操作技能前,先要让他们了解操作的全过程以及全过程可分解成多少个简单动作,了解操作要求、操作的工具、工作方法和方式等内容以及操作过程如何自检、如何防止出错、如何注意安全等等。
联系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已经初步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练习,加强有用的反应,排除无用的反应,学生把各个子技能形成大的连锁。这一阶段特点是操作技能依赖视觉减弱,而增强了肌肉的感知力,各技能之间干扰减少,多余操作减少,发现错误能力增强。学生慢慢摆脱只对局部技能和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的学习,从而转向更高要求的发展,即要求用定理、公式、概念等方法解释一些技能,并用局部单元学习来整合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任务。这一阶段要求教师在学生中加强对技能由单一到综合、由局部到整体的讲解,并要求学生把各项子技能做出整体匹配。由于在第一阶段学习者已经牢固掌握了关于技能简单、局部的要求,这一阶段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学习者将局部、分散的知识结构汇总成某一专业领域内连贯、程序化的工作任务。教师依照动作顺序分别组织训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视觉形象。在视觉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来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把正确动作的视觉形象与动作表象相结合,化为自己的局部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巡回观察,及时纠错,以防止错误动作养成习惯,影响整个操作技能的形成。经过反复的操作训练,学生在动作视觉和动作实际效果的不断对比中,逐渐从依靠视觉控制动作发展到依靠动觉控制动作。在各个工序的动作技能形成的基础上,按照整个工艺过程,通过训练把局部的基本动作连贯起来,形成动作系统,进而掌握复杂的操作技能。在这一阶段中,要让学生学会把各个基本动作有机衔接起来,逐步消除动作间的过渡和干扰,增强协调性、稳定性、灵活性,使动作品质不断提高,速度不断加快,并使之成为自动化动作。 自动化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熟练地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各项技能已经达到协调完善,并达到高度自动化。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理论的传授者、讲解者,更多地是学生操作能力的观察者、协调者。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和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按操作熟练程度、工序完成的质量、速度和工作协调程度来评价自己的技能,调节自己的活动,最终形成协调和完善的操作技能。这一阶段训练中,训练作品要具有典型性,质量要求要高,这样才能提高训练的效率;同时,训练的多样性、趣味性会激发学生训练的兴趣,提高训练的主动性、自觉性,为整个技能的掌握提供保障。在整个技能培养过程中,应经常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进行检测,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以便下一步对教学进行调整。一般可以从局部动作训练开始进行量化评估,每一个基本动作、每一个工件都及时认真进行评估,会对整个技能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也可以采用现代化及多媒体等设施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反馈。在学期期中、期末考核中,把具体的操作技能的要求和熟练程度作为考核标准。这样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双向把握,不仅可以使学习者对操作步骤有细微的辨别和观察能力,也可以使学习者更轻松自如地运用所学的操作技能。
这一过程必须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协调。教师与学生是中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两者配合的协调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中职教学的效果。现代科学实践中不断出现新的技术难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求学生有积极的学习兴趣,把学习变成自己的愿望,也要求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发挥学习者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并认真地分析其产生原因,针对各种差异采取不同措施。因为技能形成不仅取决于练习的数量,更取决于学生本身的条件和特点。有些学生在练习中自觉地按照教师讲的内容和操作方法进行练习,进步较快。而有些学生则相反在操作技能的练习中也伴随着反馈,多次的练习与反馈使学习者知道练习的成败,使每次练习都有收获。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可以进行理论教学还要能进行实践指导。然而不得不承认,职校的多数教师未曾到过企业生产的第一线实践过,因而不能准确的掌握企业对人才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无法真正满足企业要求。因此,中职学校需要切实加强教师的技术业务的培训,应该建立起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每年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前往企业实地调查、学习,进行自身知识的更新,获得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的第一手材料,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了解企业需求及相关岗位从业人员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方向性、目的性,才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3、在三年级阶段,强化求职能力教育
创立就业指导中心,并把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中,定期开展教学活动。针对低年级学生出现的问题,就业指导课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该放在“学生所学专业今后就业情况以及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上,重点应在“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还定期组织学生观摩高年级的学生的技能比赛,或者参观企业生产的第一线等各类活动,这样能让学生全面的了解社会和自己所学专业,是学生端正学习的态度,明确了学习方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观,不断提高自己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要求的能力和素质。就业指导中心可以开展各项的“技能节”,让学生检验一下自己学习的结果。同时,利用就业指导课开展一系列讲座,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礼仪、人际关系、求职知识和技巧的教育。
关键词:中职教育 教育模式 分级培养
一、当前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中职学生素质偏低
中职学校门槛低,入学容易,学生结构比较复杂,且多数学生都是层层选拔淘汰后才来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整体素质偏低。并且大多数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和未来就业方向都显得特别茫然,加之长期养成的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进取心,学生普遍好逸恶劳,怕苦怕累,缺乏锻炼,很难适应将来的就业需要。
2.中职教材缺少实用
随着的企业的发展,设备技术也不断在更新,而我们有的专业教材却一成不变,很难满足现行教学的需要。而且大多数教材实用性不强,理论偏多,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操作的内容太少,使学生不能很好的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
3.中职课程创新不足
职业技术学校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本是无可厚非。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有些学校削弱甚至取消人文教育,导致学生非专业知识的浅薄,文化素养较差,最终只能成为一台有用的机器。
4.中职师资缺乏实践
长期以来,受社会偏见和学校办学条件的限制,职业技术学校很难招收和留住高级师资力量,从而无法提升教学质量。此外,现有的教师,多数也未到企业生产活动的第一线实践过,无法真正体会生产过程技术的难点和要点,因此无法有针对的教育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二、实行分级培养模式,加强中职教育的改革
1、在一年级阶段,强化人文素养教育
从普通中学进去职业学校,大多数学生对职校感到无以适从,不知如何走好三年的职校之路,更是对未来感到茫然。因而学校应重点做好人文素质培养和专业引导的工作。
在职业技术院校,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事实上,实用技术教育只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项内容,其主要功能是让学生获得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如果我们仍从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观点出发,片面强调实用技术教育,忽略人文教育,可能会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技术纯良的“工具人”或“机器人”。
通过人文教育,人文素质可以转化为人的外在行为,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思想感情、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离不开人文教育。加强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更是为以后专业技能进一步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职业技术院校是一个文化摇篮,是一片弘扬人类文明的沃土,更应把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作为最基本的任务。
2、在二年级阶段,强化技能素养教育
经过一年学习,学生们已经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所认识,对未来就业自己所要面临的形势也有所了解,明白学好专业知识对自己而言意味着什么。此时的教育重心应放在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力度。
技工学校不是升学教育,而是培养合格技术人才的职前教育,学习目的也不是争高分,排名次,而是在于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成绩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懂技术,会操作,动手能力强才是一个合格的技校生。综合成绩作为考核的标准,激发学生动力,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操作技能积极性,自觉性。
培养学生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一直都是技工学校工作重点。所谓的操作技能是按一定要求完成操作程序的能力,具体归结到职教教学中就是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来熟练而准确地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要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依据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可以把中等职业教育中操作技能的获得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认知阶段。这一阶段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要在教师示范、言语描述和操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了解操作技能的各部分子技能及子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操作技能的关键点在哪里,从而理解整个操作技能的编制程序。学生在学习某项实际操作技能前,先要让他们了解操作的全过程以及全过程可分解成多少个简单动作,了解操作要求、操作的工具、工作方法和方式等内容以及操作过程如何自检、如何防止出错、如何注意安全等等。
联系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已经初步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练习,加强有用的反应,排除无用的反应,学生把各个子技能形成大的连锁。这一阶段特点是操作技能依赖视觉减弱,而增强了肌肉的感知力,各技能之间干扰减少,多余操作减少,发现错误能力增强。学生慢慢摆脱只对局部技能和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的学习,从而转向更高要求的发展,即要求用定理、公式、概念等方法解释一些技能,并用局部单元学习来整合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任务。这一阶段要求教师在学生中加强对技能由单一到综合、由局部到整体的讲解,并要求学生把各项子技能做出整体匹配。由于在第一阶段学习者已经牢固掌握了关于技能简单、局部的要求,这一阶段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学习者将局部、分散的知识结构汇总成某一专业领域内连贯、程序化的工作任务。教师依照动作顺序分别组织训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视觉形象。在视觉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来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把正确动作的视觉形象与动作表象相结合,化为自己的局部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巡回观察,及时纠错,以防止错误动作养成习惯,影响整个操作技能的形成。经过反复的操作训练,学生在动作视觉和动作实际效果的不断对比中,逐渐从依靠视觉控制动作发展到依靠动觉控制动作。在各个工序的动作技能形成的基础上,按照整个工艺过程,通过训练把局部的基本动作连贯起来,形成动作系统,进而掌握复杂的操作技能。在这一阶段中,要让学生学会把各个基本动作有机衔接起来,逐步消除动作间的过渡和干扰,增强协调性、稳定性、灵活性,使动作品质不断提高,速度不断加快,并使之成为自动化动作。 自动化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熟练地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各项技能已经达到协调完善,并达到高度自动化。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理论的传授者、讲解者,更多地是学生操作能力的观察者、协调者。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和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按操作熟练程度、工序完成的质量、速度和工作协调程度来评价自己的技能,调节自己的活动,最终形成协调和完善的操作技能。这一阶段训练中,训练作品要具有典型性,质量要求要高,这样才能提高训练的效率;同时,训练的多样性、趣味性会激发学生训练的兴趣,提高训练的主动性、自觉性,为整个技能的掌握提供保障。在整个技能培养过程中,应经常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进行检测,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以便下一步对教学进行调整。一般可以从局部动作训练开始进行量化评估,每一个基本动作、每一个工件都及时认真进行评估,会对整个技能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也可以采用现代化及多媒体等设施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反馈。在学期期中、期末考核中,把具体的操作技能的要求和熟练程度作为考核标准。这样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双向把握,不仅可以使学习者对操作步骤有细微的辨别和观察能力,也可以使学习者更轻松自如地运用所学的操作技能。
这一过程必须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协调。教师与学生是中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两者配合的协调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中职教学的效果。现代科学实践中不断出现新的技术难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求学生有积极的学习兴趣,把学习变成自己的愿望,也要求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发挥学习者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并认真地分析其产生原因,针对各种差异采取不同措施。因为技能形成不仅取决于练习的数量,更取决于学生本身的条件和特点。有些学生在练习中自觉地按照教师讲的内容和操作方法进行练习,进步较快。而有些学生则相反在操作技能的练习中也伴随着反馈,多次的练习与反馈使学习者知道练习的成败,使每次练习都有收获。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可以进行理论教学还要能进行实践指导。然而不得不承认,职校的多数教师未曾到过企业生产的第一线实践过,因而不能准确的掌握企业对人才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无法真正满足企业要求。因此,中职学校需要切实加强教师的技术业务的培训,应该建立起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每年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前往企业实地调查、学习,进行自身知识的更新,获得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的第一手材料,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了解企业需求及相关岗位从业人员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方向性、目的性,才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3、在三年级阶段,强化求职能力教育
创立就业指导中心,并把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中,定期开展教学活动。针对低年级学生出现的问题,就业指导课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该放在“学生所学专业今后就业情况以及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上,重点应在“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还定期组织学生观摩高年级的学生的技能比赛,或者参观企业生产的第一线等各类活动,这样能让学生全面的了解社会和自己所学专业,是学生端正学习的态度,明确了学习方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观,不断提高自己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要求的能力和素质。就业指导中心可以开展各项的“技能节”,让学生检验一下自己学习的结果。同时,利用就业指导课开展一系列讲座,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礼仪、人际关系、求职知识和技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