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澳版“中国威胁论”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ksong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军事担忧,实际上给中国军事外交提出了一个很重大的课题,即在中国迅速成为世界性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同时,如何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军事交流和对话。
  
  自从日本菅直人和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由于交流管道日开,双边军事和安全对话需求凸显,两国内部的“中国军事威胁论”声音渐小。出乎人们意外的是,近来澳大利亚却发出了很刺耳的此类声音。澳大利亚一战略研究机构发布题为《澳大利亚战略优势2030》的报告,称中国军力发展对澳大利亚构成需要“遏制”的威胁,澳需要发展包括核潜艇在内的非对称反制武力。此论在中国国内引发相当关注,逼使国人思考此前从未上过中外军事关系台面的新议题。
  事实上,过去30年来,随着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崛起,澳大利亚可以说是最蒙受其利的国家,这提醒了人们注意到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即中国的经济崛起带动了地区经济版图的变化,而这些经济的成果也构成了地区国际权力改变的一个基础。传统澳大利亚与中国并无重大的经济利益,亦无相关的地缘或安全关涉,但随着两国经济力量的同步成长,同时,澳大利亚由于经济活力焕发也带动了移民人口和产业的增长,这些迅猛的成长都诱发了澳大利亚在军事安全上的担心和野心,推动其思考扮演更有分量的地区角色。
  这份报告要求澳大利亚购买美国核潜艇作为战略攻防装备,背后折射的正是一种地区性军事大国的秘密向往。换言之,影响未来亚太国际权力格局的主要因素还是以经济国力为代表的综合国力的衡量,而日益可闻的澳大利亚的军事声音,实际上正是近30年来澳大利亚经济力量成长的一个反映。
  现实的澳大利亚国防政策依赖于美国在亚太冷战期间形成的同盟战略结构。与澳大利亚和日本的军事同盟关系构成了美国在西太平洋和南太平洋的军事战略支撑点。从历史上看,澳大利亚在美国战时军事功能的分配中主要承担两点:一是作为美国的主要海空基地,支持美军对南太平洋、东南亚和印度洋的防御与攻势;二是在美军对东南亚和东亚进攻时,在联盟联合作战框架内提供海上反潜、巡逻、护航、两栖进攻力量,同时,澳大利亚也是美军战时在亚太前沿的主要后期和整备基地。
  冷战结束,在美军削减驻外力量,提倡所谓“全球到达”的理念背景下,澳大利亚在美国亚太军事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变得微妙起来,在此种情况下,如何借助新潜在敌人的描述,更新和保持有效的美澳军事合作,则是澳大利亚防务思想库面对的时代性课题,因此,澳大利亚加入“中国军事威胁论”的合唱,也反映了这一需要。
  澳大利亚的防务政策在全球战略的考量上,可以说完全依赖现有的美澳同盟关系框架,但除此之外,由于历史和地缘的原因,澳大利亚在大洋洲和东南亚有特别的国家利益。二战以后,特别是自上世纪50、60年代以降,随着老牌殖民主义者撤出该地区,作为该地区最大的比邻国际政治实体,澳国对该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经济投入,该地区自1960年代以来的经济成长,成为澳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地区经济利益的深度涉足,使得它不得不对该地区的安全问题发生自然的关切。而该地区从防御上讲,又构成了澳大利亚防御的战略纵深。自美军撤出菲律宾,冷战结束后,苏联势力也退出了在该地区陆地和海洋的角逐,这也在事实上给该地区造成了军事支配权力的真空,崛起的澳大利亚对这种状况既有焦虑,也有相当的野心。这是近年澳国内不断有升级军备的呼声的内在原因。
  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军事担忧,实际上给中国军事外交提出了一个很重大的课题,即在中国迅速成为世界性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同时,随着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发展,如何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军事交流和对话。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与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地区大国缺少制度化的军事安全对话结构和平台,近年的军事安全对话和军事外交主要针对美国,作为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地位日益重要的国家,中国将如何合理、正当地运用综合国力所转化的国防力量,如何与有关国家一道致力于建设更安全的世界,这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单方面宣示,更需要通过日益透明和坦诚的双边乃至多边制度化对话,以及集体安全平台予以澄清。因此,更加具有地区和全球视野的全方位军事外交和对话体系的建立,实为不亚于尖端武器打造的迫切课题。
其他文献
在一个85厘米宽、60厘米长的塑料盒子里,放置着125个鸡蛋。这个四周布有狭小缝隙的盒子,是用来孵化小鸡的孵蛋器。当小鸡们艰难地破壳而出之后,会随即被丢进传送带,运往处理厂。  但是总有那么几个落后者,当其他新生儿已经被运上传送带之时,它们还在蛋壳里挣扎。工人们有时候会耐心等上一段时间,好让这些落后者从蛋壳里挣脱出来,但是耐心也是有限的,如果小鸡迟迟不能破壳而出,那么它们便会被重新放回孵化器中,和
远方的女友说起院子里的一棵树:“树叶快掉光了,需要一个人帮我一起把树抬进屋里,可是找谁呀?”我说找小区的保安,给他一包烟或者送个小礼物。她说,无法跟陌生人开口。继而她又说起一罐白乳胶:“怎么费力都拧不开啊,等了2个礼拜,台湾的朋友来做客,才让他帮我拧开。”哦,如果是我,就找卖白乳胶的店帮忙,或者干脆不要了。  独居女子常有咬噬性的小烦恼,可是单身久了,又会炼就百般本领。比如换灯泡杀病毒疏通下水道这
效法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把餐厅到处搬移,广邀民众一起来参与进食活动。    挑战“吃这件事”的可能性,我们所能想到的,世界各地都有人不断地在研发美食,在食物上可以尽其所能地巧夺天工,让人大快朵颐。  意大利设计团队ParkAssociati突发奇想,企图挑战味蕾以外的:效法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把餐厅到处搬移,广邀民众一起来参与进食活动,而且,最精彩的是餐厅的落脚位置:不是在山顶峭崖边便是在湖海
你常用的数据,首先被存到远远儿的网络服务器上,而不是自家的硬盘里,往后要用什么,用电脑、手机直接从那里调,你想修改啥,只要改一个地方,其他终端上的也就同时都改了。那远远儿的服务器,好像远在天边的一朵“云”。  然后,你最起码有一只手机,iPhone也行,Android也行,塞班的也行。一个疯狂的说法是,拿着它,就有了一切。脑子里随时想要的东西,用这个小小的终端都可以从遥远的“云”上下载,而且,它通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那名青年女子抬起手来,啪啪两声,宋教仁脸上已起了红印……  这些天,事情煞是热闹,一个叫做韩德强的同志赏了别人耳光,另一个叫做司马南的同志叫别人赏了鞋子。穿越到1912年8月25目的北京,还是在虎坊桥湖广会馆碰上了热闹:宋教仁被女将们打了一顿,大家都说好看好看。  这一天,是同盟会等六团体开大会宣布成立国民党的大日子呀!为了筹备本次大会,同盟会等六团体于8月18日已经选出了一堆
一个北京老人,在庙会上看到了一盏纸扎灯笼,激动得连声说:“对对,这就是我小时候的那盏!多少钱我都要买回去留个念想。”于是,这盏需要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的纯手工制作纸扎灯笼便被它的作者亲手送给了这位老人。  不少北京老手艺人,都会带着骄傲和欣慰,给你讲这个故事。不同的仅仅是当中的灯笼变成了绒花、毛猴或者别的什么老玩意儿。那些曾经代表了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老玩意儿,如今大部分都存在故事里。  这些老玩意儿卖
在北京生活了10年的16岁女孩丁旋,在过去的11年里,几乎取得了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能够获得的所有荣誉,但无论是过去的中考,还是即将到来的高考,对她而言都是一扇无法敲开的大门。只因为她是个“外地人”。现在“北京的高考考不了,温州老家又没有学籍“的这个高二借读生,只剩下美国留学这条路。    “喂,你好!我是章冬翠。”电话那头儿简短的自我介绍,普通话里带着浓重的南方味,接着就是一长串儿亲切爽朗的笑声。
约翰·威廉姆斯在美国加州纳帕谷经营葡萄酒园已经三十年了。因为料理葡萄藤有方,他经常被同行们叫做“绿手指”。但近年来,他发现自己经常要面对一些新问题,尤其关于全球变暖对葡萄的影响。  “我刚刚听说全球暖化这个字眼时,想到的是融化的冰山,淹没的城市,迁移的居民。但酒评家们却陆陆续续打来电话,问我气候变暖对于赤霞珠的口感有何改变。”他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酒评家们并不是在杞人忧天。2011年初,波尔多
乌代浦尔的古城依山而建,道路上坡接着下坡,高低起伏很大,几乎很难找到一条笔直平坦的路,沿着迷宫般的小路闲逛,最后总是能来到比焦尔湖(Lake Pichola)边,它是很多条道路的终点,似乎是故意把初来这里的人,引至这个城市中最赏心悦目的地方。  泛着光泽的湖水并不是清澈见底,但在终年烈日炎炎的印度拉贾斯坦邦,有个亲水之处,本身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最喜欢湖边风景的当然是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于是,当地
奥巴马政府正试图在全球范围内部署一整套“影子网络”,可以越过一些国家的控制,使该国反对派或特定人群得以用通信工具与外界进行自由沟通。那么,这套影子网络是互联网自由意志的体现,还是美国“网战”的又一次延伸?    在华盛顿一个名为“L”的街道上,有一间神秘的办公室。这间办公室汇聚了各界技术精英,在他们的巧思之下,各种硬件设备最后被组成了一个名为“手提箱网络”的系统原型。在美国国务院200万美元的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