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的惯性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ju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彭敦运,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教科所所长,湖北省教科所兼职研究员,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级学科带头人,中央教科所德育专家,《校本研究网》后台编辑。长年坚持下校视导,近十年累计听课3000多节,亲自参与和帮助50多所学校完成了140多个市级以上规划课题的研究,在全省、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被誉为全国校本研究的领军人物。
  
  这是一节语文展示课,到现场观摩的有来自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以及各地市州的领导与专家。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该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课后,学校特意组织了一次案例剖析。本校22位语文教师“横挑鼻子竖挑眼”,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评教评学。说实话,这样的校本研究是少见的。全体参与评点的教师不是讨论语文的人文性与科学性,就是分析具体的字词句该怎么讲;不是谈课堂教学的气氛营造,就是说师生该怎么互动……既有肯定,又有批评,看不出半点做秀的样子。我也被这热烈和谐的气氛所感动,不过感动之余,我亦发现了一种惯性,一种源自传统教学的不自觉的关注惯性。
  在我的听课本上,清楚地记载着本节课教师一共提问55次,然而全班40位学生,却只有19人回答了问题,其中回答次数最多的一位为5次;而52.5%的学生,即使是高高地举起了手,教师也视而不见。其中有一个问题,即使学生的回答正确,但不合教师的预设答案,竟然反复问了4个人。而在37分钟的集体评课中,19人次发言,竟然没有一个人谈及上述问题。
  是因为这一问题不重要么?不是。推进新课程,不关注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不关注学生之间的均衡发展,关注什么?一节如此高规格的展示课都这样,那平时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又会怎样关注呢?是教师缺乏新的理念,还是不具备组织新课程教学的技能?都不是。只是因为一种思维惯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只关注“语文”,只关注知识体系的建构,而忘记了关注课堂上最该关注的人——需要全面发展,全过程参与教学,而且需要均衡发展的学生。在这些教师看来,语文教学,研究怎样教好“语”与“文”才是本位,至于育人,那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所以,他们宁愿走进反复推敲字词句的“象牙塔”,也不愿讨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三全(全体学生、全过程、全身心)参与”与教育均衡。
  这就是习惯,这就是思维惯性,一种从传统中走过来的教师近乎本能化的自然性。
  我在想,如果不破除这种思维惯性,教育能不能均衡发展,新课程是否能真正推进?师生全面而和谐的互动,是否能成为教学的核心?如果继续保持这种惯性,全体学生能不能全过程、全身心参与教学,学生能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若不扭转自己的思维惯性,不来一次深刻的革“心”,即使穿着新鞋,会不会又重新踏上了车轻驾熟的旧路?
其他文献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日童日童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和“旧符”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从五代十国时兴起,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并用于早期的学校教育。那最早把对联变成简化一点的对句,并作为学堂启蒙教育是源于何时呢?  相传明清以来,“对课”就成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母语教育方式了,其内容是学习怎样对对子。蔡元培先生说:“
介绍了一种基于PC机的图形自动编程及其特点。该系统的Windows98平台上 ,以VisualC ++6 .0为开发工具 ,建立了二维CAD平台 ,并与外部进行DXF图形数据交换。根据图形工艺信息从金属切削数据库中得到刀具和加工参数 ,再与相关的走刀方式形成刀位文件 ,经过后置处理自动生成NC代码 ,并由三维仿真检验其代码的正确性。该系统既能用于生产加工 ,又可作为CAI软件用于教学培训。
曾以生产青瓷著称的浙江龙泉,庞大的古代窑址支撑起了著名的龙泉窑。其烧制始于1700多年前,宋代达到鼎盛。诞生于汉代的青瓷,其瓷器质量以浙江的越窑为最好。  传统上,龙泉青瓷分哥窑与弟窑。传说古代时,在龙泉曾有兄弟二人烧窑。哥哥的烧造技术比弟弟高明,招致弟弟的忌恨。为破坏哥哥的声誉,弟弟就偷偷地在哥哥配好的釉料中添加了许多草木灰,而哥哥全无察觉。烧好后开窑一看,瓷器釉全裂开了,裂得很有趣味,有的像冰
分析了薄壁简形零件的成形工艺,阐述了软质凸模的成形机理,介绍了成形模具的结构特点及主要工作零件的结构设计。
期刊
斗彩是对斗彩瓷器的一种概括性极强的简单称谓,它是指瓷器彩绘工艺中的一种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具有特殊艺术效果的彩绘工艺.这种工艺的基本程序是:先在成型好的坯体上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