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天是个梦幻般的季节,正如青春萌发、勃勃向上的我们。2015年7月13日,我们来到了由《初中生世界》编辑部与江苏省青少年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2015《初中生世界》“文学之星”暑期夏令营的专家讲座现场,有幸采访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丁捷老师。
丁老师双眼炯炯有神,充满着活力,和蔼可亲,声音温和。他娓娓讲述了自己的文学人生,还有那些关于文学的情怀和自己的见解。在丁捷老师的故事里,一个有文学天赋的少年一路成长的画卷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那斑斓的青春岁月,仿佛遥不可及,但却是那样的真实。
一
追忆起自己的少年往事,丁老师回忆道:“我父亲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海安师范学校,他热爱文学,从我小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我读书的习惯。”在丁老师10岁时候,父亲送了一本书给他,这就是丁老师看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丁老师说,这是他们那个年代的孩子看的书,当时在青年中受到了极大的欢迎。由于识字不多,丁老师就借助一本小字典看完了这本书。“当时心情很激动——世界上还有书里面这样的女孩子,和身边的女孩子是不一样的。”丁老师说。这就是文学为他打开的第一扇窗户。
丁老师14岁时在《文汇报》发表了第一篇文艺随笔,12元的稿费寄过来,对当时的他来说是一笔巨款。后来丁老师又在《苏州杂志》发表了第一篇诗歌《落叶的漂白》。这两件事在丁老师的家乡引起了轰动,因为当地从来没人能连着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两篇文章,大家都说不得了了,县里出了个“小天才”。
回忆起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丁老师颇有感慨:“毕业之后我先在机关部门工作,但是对我来说这份工作太过清闲了,于是我向领导申请去支援边疆。”不久,丁老师告别了安逸的工作岗位,到新疆伊犁的哈萨克民族地区任职。
苍莽的原始森林、辽阔的大草原、荒凉的戈壁沙漠、古老的文化遗址……这里的一切让丁老师的情感得到释放,思想发生升华,心灵找到归属。回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和梳理,他开始从自己的援疆经历和生活体验中,找到了一根精神线索,以此创作了大散文《约定》。丁老师从内心出发,从精神出发,从大爱出发,用富于诗意的语言,写得酣畅淋漓。“我想把自己人生的一段才情,赋予边疆,抒写伊犁。”丁老师如是说。于是有了他与伊犁的这段刻骨铭心的缘分,有了他与伊犁的这份浪漫的约定。
在新疆这三年的时光又修复了他的人生,让他又变成了那个热爱读书、坚持写作的少年。是文学给了丁老师力量,让他在支援边疆的路上脚步铿锵。
二
“阅读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心中理想世界的坚持,还有对我们思想和心灵的升华与净化,进而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关于阅读,丁老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黄蓓佳老师曾在丁老师的书上写过这样一句话:当孩子热爱阅读,真善美和智慧就会蓬勃生长。谈到阅读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时,丁老师这样解释:“阅读的作用从微观角度来看并不明显,但从宏观角度来看,阅读与不阅读的距离,其实就是文明与蛮荒的距离,是智能生命与普通生命的距离,是多彩人生与混沌人生的距离。你热爱阅读,就具备了人生跨越的能力。”丁老师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看到这一点,希望通过阅读能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美好。
在丁老师看来,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放牧,是一种征途漫漫的经历,是开茅塞、养性灵的一种苦旅,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它能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精神生活的世界。一个人的阅读史,即是他的心灵发育史。阅读使人不致沦为活动木偶、行尸走肉,停止阅读就意味着切断了与世界的沟通、与心灵的沟通,人生也就进入了死循环。可以说,是阅读拯救了我们。
谈及现在的生活,丁老师说,他所选择的生活和现在的事业与自己的内心追求是一致的、吻合的,和现代社会是融洽的、平衡的。他觉得他的人生理想、文学理想在他的生活中得到了印证和兑现,这一切都来源于大量的阅读,是阅读使他畅游在文学的海洋里。
阅读书籍不光是要欣赏,同时我们也应该带着批判的眼光来读书。丁老师强调说:“如果我们一直百分之百认为书中写的与自己心里想的一样,那就没有自己个性化的认识了。我们要敢于探究和怀疑,敢于质疑权威,同时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要找一些资料来佐证,我的质疑是不是正确的。我们可以找几本相关的书来读,如果发现确实已经有人怀疑了,这会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也有可能自己的怀疑是错误的,不可取的,这时,我们可以立即更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三
很多同学一定也和我们一样好奇,阅读与写作究竟有什么关系呢?丁捷老师把阅读与写作比作两个不同的花园:前者繁花似锦,后者却是荒芜的待开采的。“我们同学就是待开垦的花园,想要建设这座花园,就必须不时去隔壁的花园观赏,在他人的花园里多多感受;必须对所有花都熟悉,对它们有感觉。但在建设自己的花园时,我们不可能完全去模仿隔壁的花园,这样就是抄袭,没有任何新意。但通过观赏,我们的素养和情感已经得到提高,完全可以自己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花园。”丁捷老师解释道。
苏轼曾说过:“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丁老师也认为阅读多了,写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一般来说,写作是从模仿开始的,不管多么伟大的作家,他最初的作品中都有其他人作品的影子。”丁老师说,“我最初的作品都是模仿别人的,现在自己看了都不好意思。我们为什么把中学生的文章称为作文,而不称为作品,就是因为其文章中有模仿的痕迹。模仿的作文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缺少自己的个性,那么作文就没有价值。”
“要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写作花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追问道。
丁捷老师说,首先,同学们要做到自觉阅读,不能全凭兴趣来读书。其次,要多阅读有关联性的作品。什么叫关联性呢?丁捷老师打比方说,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应及时去找一篇类似内容的、不同历史时期或者是不同国家的同题材的作品,比如《老人与海》,把两篇文章比较起来看。
采访的最后,丁捷老师叮嘱我们,对书要有一种敬畏感,要尊重作家。正是因为作家了解某种文化,才会把心中最有感触的东西写出来呈献给读者。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书里面便积累了许多优秀的、值得我们吸取的东西。
丁老师双眼炯炯有神,充满着活力,和蔼可亲,声音温和。他娓娓讲述了自己的文学人生,还有那些关于文学的情怀和自己的见解。在丁捷老师的故事里,一个有文学天赋的少年一路成长的画卷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那斑斓的青春岁月,仿佛遥不可及,但却是那样的真实。
一
追忆起自己的少年往事,丁老师回忆道:“我父亲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海安师范学校,他热爱文学,从我小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我读书的习惯。”在丁老师10岁时候,父亲送了一本书给他,这就是丁老师看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丁老师说,这是他们那个年代的孩子看的书,当时在青年中受到了极大的欢迎。由于识字不多,丁老师就借助一本小字典看完了这本书。“当时心情很激动——世界上还有书里面这样的女孩子,和身边的女孩子是不一样的。”丁老师说。这就是文学为他打开的第一扇窗户。
丁老师14岁时在《文汇报》发表了第一篇文艺随笔,12元的稿费寄过来,对当时的他来说是一笔巨款。后来丁老师又在《苏州杂志》发表了第一篇诗歌《落叶的漂白》。这两件事在丁老师的家乡引起了轰动,因为当地从来没人能连着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两篇文章,大家都说不得了了,县里出了个“小天才”。
回忆起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丁老师颇有感慨:“毕业之后我先在机关部门工作,但是对我来说这份工作太过清闲了,于是我向领导申请去支援边疆。”不久,丁老师告别了安逸的工作岗位,到新疆伊犁的哈萨克民族地区任职。
苍莽的原始森林、辽阔的大草原、荒凉的戈壁沙漠、古老的文化遗址……这里的一切让丁老师的情感得到释放,思想发生升华,心灵找到归属。回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和梳理,他开始从自己的援疆经历和生活体验中,找到了一根精神线索,以此创作了大散文《约定》。丁老师从内心出发,从精神出发,从大爱出发,用富于诗意的语言,写得酣畅淋漓。“我想把自己人生的一段才情,赋予边疆,抒写伊犁。”丁老师如是说。于是有了他与伊犁的这段刻骨铭心的缘分,有了他与伊犁的这份浪漫的约定。
在新疆这三年的时光又修复了他的人生,让他又变成了那个热爱读书、坚持写作的少年。是文学给了丁老师力量,让他在支援边疆的路上脚步铿锵。
二
“阅读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心中理想世界的坚持,还有对我们思想和心灵的升华与净化,进而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关于阅读,丁老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黄蓓佳老师曾在丁老师的书上写过这样一句话:当孩子热爱阅读,真善美和智慧就会蓬勃生长。谈到阅读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时,丁老师这样解释:“阅读的作用从微观角度来看并不明显,但从宏观角度来看,阅读与不阅读的距离,其实就是文明与蛮荒的距离,是智能生命与普通生命的距离,是多彩人生与混沌人生的距离。你热爱阅读,就具备了人生跨越的能力。”丁老师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看到这一点,希望通过阅读能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美好。
在丁老师看来,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放牧,是一种征途漫漫的经历,是开茅塞、养性灵的一种苦旅,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它能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精神生活的世界。一个人的阅读史,即是他的心灵发育史。阅读使人不致沦为活动木偶、行尸走肉,停止阅读就意味着切断了与世界的沟通、与心灵的沟通,人生也就进入了死循环。可以说,是阅读拯救了我们。
谈及现在的生活,丁老师说,他所选择的生活和现在的事业与自己的内心追求是一致的、吻合的,和现代社会是融洽的、平衡的。他觉得他的人生理想、文学理想在他的生活中得到了印证和兑现,这一切都来源于大量的阅读,是阅读使他畅游在文学的海洋里。
阅读书籍不光是要欣赏,同时我们也应该带着批判的眼光来读书。丁老师强调说:“如果我们一直百分之百认为书中写的与自己心里想的一样,那就没有自己个性化的认识了。我们要敢于探究和怀疑,敢于质疑权威,同时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要找一些资料来佐证,我的质疑是不是正确的。我们可以找几本相关的书来读,如果发现确实已经有人怀疑了,这会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也有可能自己的怀疑是错误的,不可取的,这时,我们可以立即更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三
很多同学一定也和我们一样好奇,阅读与写作究竟有什么关系呢?丁捷老师把阅读与写作比作两个不同的花园:前者繁花似锦,后者却是荒芜的待开采的。“我们同学就是待开垦的花园,想要建设这座花园,就必须不时去隔壁的花园观赏,在他人的花园里多多感受;必须对所有花都熟悉,对它们有感觉。但在建设自己的花园时,我们不可能完全去模仿隔壁的花园,这样就是抄袭,没有任何新意。但通过观赏,我们的素养和情感已经得到提高,完全可以自己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花园。”丁捷老师解释道。
苏轼曾说过:“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丁老师也认为阅读多了,写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一般来说,写作是从模仿开始的,不管多么伟大的作家,他最初的作品中都有其他人作品的影子。”丁老师说,“我最初的作品都是模仿别人的,现在自己看了都不好意思。我们为什么把中学生的文章称为作文,而不称为作品,就是因为其文章中有模仿的痕迹。模仿的作文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缺少自己的个性,那么作文就没有价值。”
“要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写作花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追问道。
丁捷老师说,首先,同学们要做到自觉阅读,不能全凭兴趣来读书。其次,要多阅读有关联性的作品。什么叫关联性呢?丁捷老师打比方说,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应及时去找一篇类似内容的、不同历史时期或者是不同国家的同题材的作品,比如《老人与海》,把两篇文章比较起来看。
采访的最后,丁捷老师叮嘱我们,对书要有一种敬畏感,要尊重作家。正是因为作家了解某种文化,才会把心中最有感触的东西写出来呈献给读者。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书里面便积累了许多优秀的、值得我们吸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