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春汽车工业作为我国汽车工业的长子,创造了许多成绩和辉煌。但与我国汽车工业整体情况类似,长春市的整车生产企业目前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长春汽车企业的专利申请进行检索、比较、分析和研究,从专利的视角解读长春汽车的技术发展情况,并深入研究企业专利布局状况。
关键词:汽车;专利申请;专利分析;专利布局
中图分类号:G255.5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071
中国作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大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但是我国汽车工业的竞争力依然不强,国产品牌在乘用车和高端商用车的市场占有率不高。2015年1~9月,国产品牌乘用车共销售595.03万辆,同比增长11.7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0.90%,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3.28%;其中轿车销量170.35万辆,同比下降12.9%,市场份额20.79%,同比下降1%。
截至2014年末,在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长春市拥有一汽集团、一汽大众、长春丰越、华奥汽车和长春高新电动汽车公司整车企业,形成了全系列发展的、较为齐全的整车制造体系。汽车零部件方面,拥有规模以上零部件配套企业221户,涵盖发动机及附件、转向及传动、车身及内外饰、散热及空调、电子及电器、制动、底盘及附件等主要汽车配套系统。
由图1所示,截至2015年7月,长春市5家汽车整车生产企业专利申请总量共计2856件,企业平均拥有量为571.2件;98家零部件生产企业专利申请总量共计1089件,企业平均拥有量为11.1件。依托于一汽集团的专利储备实力,长春市整车企业整体专利储备能力优于零部件企业,但是存在一家独大的现象。
从专利申请趋势来看,长春市整车及零部件企业专利申请分别始于1985年和1986年,专利申请起步早,但是早期申请活跃度较低,近年来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长春市整车企业在1985~1999年期间年度专利申请为个位数,2000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年度专利申请量突破百件(118件),近5a专利申请增长率为26.1%。长春市零部件企业1985~2004年期间年度专利申请为个位数,并且在长达20a的时间里,仅有5a时间进行了专利申请,可见长春市零部件企业早期专利申请活跃度非常低。2005~2009年期间专利申请有所增长,年均申请量为26.8件,2010年年度专利申请量突破百件(110件),之后专利申请活跃度明显提升,近5a专利申请增长率为36.8%。
整体来看,长春市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均处于专利申请的快速发展阶段。从专利储备总量和专利申请总体活跃度两方面来看,长春市整车企业较零部件企业具有一定优势,值得注意的是长春市零部件企业近年专利申请活跃度高于整车企业[1]。
1 长春汽车企业专利/申请结构分析
由图2所示,长春市汽车整车企业发明专利占比高于零部件企业10.2%,从专利申请结构来看,长春市汽车整车企业专利结构较零部件企业略为合理。另外,长春市汽车整车企业在2005年之后不断调整专利申请结构,在2005~2015年11a的时间中,有6a发明专利占比高于长春市汽车整车企业整体发明专利占比(27.9%),尤其是2012年发明专利占比高于整体12.5%。从趋势来看,长春市汽车整车企业专利申请质量有望进一步提高[2]。
2 长春汽车企业专利/申请布局分析
2.1 长春汽车整车生产企业专利/申请布局状况
表1列举了长春整车生产企业的专利/申请布局状况,分别从企业概况、专利申请数量、申请态势、专利申请质量、海外布局、研发团队、协同创新和技术布局[3]等方面具体分析长春市5家汽车整车企业专利布局情况。
从5家企业性质来看,包括2家国有企业、2家合资企业以及1家民营企业,企业涵盖类型较为全面。
从5家企业涉及领域来看,3家企业已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
从5家企业专利申请数量来看,出现一家独大的现象。一汽集团在长春市专利申请量高达2837件,而一汽大众和吉林省高新电动汽车2家企业申请数量较少,长春丰越和长春华奥汽车2家企业尚无专利申请。以下专利方面的对比仅针对3家有专利申请的企业。
从3家企业专利申请趋势来看,一汽集团涉足专利申请历史较早,专利申请相对较为延续。而一汽大众和吉林省高新电动汽车2家公司专利申请较晚,尤其是吉林省高新电动汽车公司,专利申请始于2011年,并且于同年集中申请了3件专利,此后仅在2013年集中申请了4件专利。而一汽大众专利申请虽然始于2002年,但是仅在2011年出现了爆发式申请。
从3家企业专利申请质量来看,吉林省高新电动汽车公司专利质量相对较高,其发明专利占比高于长春市整车企业整体发明占比15.0%,但是由于该公司专利申请量较少,其整体质量有待进一步考察。一汽集团发明专利占比仅为27.8%,另外其发明授权率仅为18.0%,专利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汽大众发明专利占比为7.5%,低于长春市整车企业整体发明占比20.4%,且目前尚无发明授权专利,专利质量较低。
从3家企业海外布局情况来看,仅一汽集团进行了2件海外专利布局,海外布局严重不足[4]。
从3家企业研发团队情况来看,一汽集团规模最大,但是人均专利量仅为1.1件。参与研发最活跃的发明人为张克金(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监),涉及专利280件。TOP10发明人参与研发的专利量占总量的47.3%,而2183位发明人参与研发的专利仅为个位数。独立研发的发明人为186人,人均专利量为1.9件,独立研发最活跃的发明人为徐飞,涉及专利23件。整体来看,一汽集团研发团队规模大,主要以合作研发为主,0.4%的发明人参与了47.3%的专利研发,呈现出少数人参与大量专利研发以及多数人参与少量专利研究的两头分布现象。一汽大众和吉林省高新电动汽车研发团队规模相对较小,尤其是吉林省高新电动汽车公司,涉及研发人员仅21人,人均专利量仅为0.3件,该公司均为多人共同研发。 从3家企业协同创新情况来看,仅一汽集团和一汽大众进行了专利合作申请,一汽集团与企业、高校(吉林大学)都行进行了技术合作;一汽大众是与一汽集团及其内部企业进行合作。
从3家企业技术布局方向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一汽集团技术布局主要集中在排气装置领域;一汽大众技术布局集中在焊接相关设备、装配或分离的手动工具或台式设备;吉林省高新电动汽车技术布局主要集中在电池领域。从主要技术占比来看,一汽集团仅为8.08%,专利集中集中度较低。
整体来看,一汽集团在长春市汽车整车企业占据绝对领导地位,但是其在专利申请质量、海外布局策略、研发人员配置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将提高发明专利比重,加大海外布局力度以及合理规划和利用研发人员等作为专利工作的重点。针对其余4家整车生产企业,均存在专利储备实力不足的问题,应将专利申请数量的提升作为专利工作的重点[5]。
2.2 长春汽车零部件代表生产企业专利/申请布局状况
本文中包含的长春汽车零部件企业共计98家,根据各企业专利申请情况将其划分为3个水平,其中专利申请量大于50件的企业共计4家,在98家企业中具备一定的专利布局意识和布局能力,属于第一梯队企业;专利申请量在1~49件的企业共计47家,在98家企业中具备一定的布局意识,但是布局能力有待提高[6],属于第2梯队企业;截至目前尚无专利申请的企业共计47家,属于第3梯队企业。
图4为长春汽车零部件企业类型分布,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数量最多,其次是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企业数量分别为36家、27家、19家和10家。
结合企业专利布局能力来看,第1梯队包含2家国有企业(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和吉林东光奥威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1家外资企业(大陆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和1家合资企业(长春富维-江森自控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其中合资企业长春富维-江森自控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专利申请量最多,为231件。其次为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吉林东光奥威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和大陆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申请量依次为145件、92件和62件。从4家企业发明专利占比情况来看,除吉林东光奥威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发明占比低于长春市汽车零部件企业整体水平(17.7%)之外,其余3家企业发明专利占比均不同程度高于整体水平,尤其是长春富维-江森自控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发明专利占比为35.9%,高于整体水平18.2%。从研发团队规模来看,4家企业均拥有一定数量的研发人员。从技术合作情况来看,除大陆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外,其余3家企业均进行了一定数量的技术合作。整体来看,处于第一梯队的企业整体专利实力较强。
第2梯队专利申请最活跃的企业为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23家合资企业申请总量占据第2梯队企业申请总量的57.9%,企业平均申请量为16.6件;11家民营企业申请总量占据第2梯队企业申请总量的14.1%,企业平均申请量为8.5件;7家国有企业申请总量占据第2梯队企业申请总量的18.9%,企业平均申请量为17.9件;5家外资企业申请总量占据第2梯队企业申请总量的8.3%,企业平均申请量为11.0件。由此可见,第2梯队企业专利申请主要来自合资企业,民营企业虽然整体较为活跃,但是个体实力不强。国有企业虽然数量较少,但是个体实力较强。
第3梯队企业主要以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为主,截至目前第3梯队企业尚无专利申请。
整体来看,长春市汽车零部件企业专利申请中合资企业专利申请较为活跃,并且整体实力较强,代表性企业包括长春富维-江森自控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长春海德世汽车拉索有限公司和长春派格汽车塑料技术有限公司。国有企业数量较少,但是拥有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吉林东光奥威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长春一东离合器股份有限公司和吉林大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实力较强的企业。民营企业专利申请较为活跃,但是个体实力均不强,代表性企业包括吉林东光集团有限公司和云顶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谢顺星,高荣英,瞿卫军.专利布局浅析[J].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2(08):24-29.
[2]李春燕,石荣 . 专利质量指标评价探索 [J].现代情报, 2008 (02):146-149.
[3]肖国华,王春,姜禾,郭婕婷.专利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J].图书情报工作, 2008 (03):96-99.
[4] 李慧,史芸,王丹,宋欢,刘静 . 我国企业向外专利布局策略浅析 [C]. 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知识产权论坛, 2014.
[5]许玲玲.运用专利分析进行竞争对手跟踪 [J]. 情报科学, 2006, 23(8):1271-1276.
[6]孙海英,翁天强 .我国汽车企业海外专利布局现状研究 [J].汽车工业研究, 2014(06):27-32 .
关键词:汽车;专利申请;专利分析;专利布局
中图分类号:G255.5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071
中国作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大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但是我国汽车工业的竞争力依然不强,国产品牌在乘用车和高端商用车的市场占有率不高。2015年1~9月,国产品牌乘用车共销售595.03万辆,同比增长11.7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0.90%,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3.28%;其中轿车销量170.35万辆,同比下降12.9%,市场份额20.79%,同比下降1%。
截至2014年末,在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长春市拥有一汽集团、一汽大众、长春丰越、华奥汽车和长春高新电动汽车公司整车企业,形成了全系列发展的、较为齐全的整车制造体系。汽车零部件方面,拥有规模以上零部件配套企业221户,涵盖发动机及附件、转向及传动、车身及内外饰、散热及空调、电子及电器、制动、底盘及附件等主要汽车配套系统。
由图1所示,截至2015年7月,长春市5家汽车整车生产企业专利申请总量共计2856件,企业平均拥有量为571.2件;98家零部件生产企业专利申请总量共计1089件,企业平均拥有量为11.1件。依托于一汽集团的专利储备实力,长春市整车企业整体专利储备能力优于零部件企业,但是存在一家独大的现象。
从专利申请趋势来看,长春市整车及零部件企业专利申请分别始于1985年和1986年,专利申请起步早,但是早期申请活跃度较低,近年来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长春市整车企业在1985~1999年期间年度专利申请为个位数,2000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年度专利申请量突破百件(118件),近5a专利申请增长率为26.1%。长春市零部件企业1985~2004年期间年度专利申请为个位数,并且在长达20a的时间里,仅有5a时间进行了专利申请,可见长春市零部件企业早期专利申请活跃度非常低。2005~2009年期间专利申请有所增长,年均申请量为26.8件,2010年年度专利申请量突破百件(110件),之后专利申请活跃度明显提升,近5a专利申请增长率为36.8%。
整体来看,长春市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均处于专利申请的快速发展阶段。从专利储备总量和专利申请总体活跃度两方面来看,长春市整车企业较零部件企业具有一定优势,值得注意的是长春市零部件企业近年专利申请活跃度高于整车企业[1]。
1 长春汽车企业专利/申请结构分析
由图2所示,长春市汽车整车企业发明专利占比高于零部件企业10.2%,从专利申请结构来看,长春市汽车整车企业专利结构较零部件企业略为合理。另外,长春市汽车整车企业在2005年之后不断调整专利申请结构,在2005~2015年11a的时间中,有6a发明专利占比高于长春市汽车整车企业整体发明专利占比(27.9%),尤其是2012年发明专利占比高于整体12.5%。从趋势来看,长春市汽车整车企业专利申请质量有望进一步提高[2]。
2 长春汽车企业专利/申请布局分析
2.1 长春汽车整车生产企业专利/申请布局状况
表1列举了长春整车生产企业的专利/申请布局状况,分别从企业概况、专利申请数量、申请态势、专利申请质量、海外布局、研发团队、协同创新和技术布局[3]等方面具体分析长春市5家汽车整车企业专利布局情况。
从5家企业性质来看,包括2家国有企业、2家合资企业以及1家民营企业,企业涵盖类型较为全面。
从5家企业涉及领域来看,3家企业已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
从5家企业专利申请数量来看,出现一家独大的现象。一汽集团在长春市专利申请量高达2837件,而一汽大众和吉林省高新电动汽车2家企业申请数量较少,长春丰越和长春华奥汽车2家企业尚无专利申请。以下专利方面的对比仅针对3家有专利申请的企业。
从3家企业专利申请趋势来看,一汽集团涉足专利申请历史较早,专利申请相对较为延续。而一汽大众和吉林省高新电动汽车2家公司专利申请较晚,尤其是吉林省高新电动汽车公司,专利申请始于2011年,并且于同年集中申请了3件专利,此后仅在2013年集中申请了4件专利。而一汽大众专利申请虽然始于2002年,但是仅在2011年出现了爆发式申请。
从3家企业专利申请质量来看,吉林省高新电动汽车公司专利质量相对较高,其发明专利占比高于长春市整车企业整体发明占比15.0%,但是由于该公司专利申请量较少,其整体质量有待进一步考察。一汽集团发明专利占比仅为27.8%,另外其发明授权率仅为18.0%,专利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汽大众发明专利占比为7.5%,低于长春市整车企业整体发明占比20.4%,且目前尚无发明授权专利,专利质量较低。
从3家企业海外布局情况来看,仅一汽集团进行了2件海外专利布局,海外布局严重不足[4]。
从3家企业研发团队情况来看,一汽集团规模最大,但是人均专利量仅为1.1件。参与研发最活跃的发明人为张克金(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监),涉及专利280件。TOP10发明人参与研发的专利量占总量的47.3%,而2183位发明人参与研发的专利仅为个位数。独立研发的发明人为186人,人均专利量为1.9件,独立研发最活跃的发明人为徐飞,涉及专利23件。整体来看,一汽集团研发团队规模大,主要以合作研发为主,0.4%的发明人参与了47.3%的专利研发,呈现出少数人参与大量专利研发以及多数人参与少量专利研究的两头分布现象。一汽大众和吉林省高新电动汽车研发团队规模相对较小,尤其是吉林省高新电动汽车公司,涉及研发人员仅21人,人均专利量仅为0.3件,该公司均为多人共同研发。 从3家企业协同创新情况来看,仅一汽集团和一汽大众进行了专利合作申请,一汽集团与企业、高校(吉林大学)都行进行了技术合作;一汽大众是与一汽集团及其内部企业进行合作。
从3家企业技术布局方向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一汽集团技术布局主要集中在排气装置领域;一汽大众技术布局集中在焊接相关设备、装配或分离的手动工具或台式设备;吉林省高新电动汽车技术布局主要集中在电池领域。从主要技术占比来看,一汽集团仅为8.08%,专利集中集中度较低。
整体来看,一汽集团在长春市汽车整车企业占据绝对领导地位,但是其在专利申请质量、海外布局策略、研发人员配置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将提高发明专利比重,加大海外布局力度以及合理规划和利用研发人员等作为专利工作的重点。针对其余4家整车生产企业,均存在专利储备实力不足的问题,应将专利申请数量的提升作为专利工作的重点[5]。
2.2 长春汽车零部件代表生产企业专利/申请布局状况
本文中包含的长春汽车零部件企业共计98家,根据各企业专利申请情况将其划分为3个水平,其中专利申请量大于50件的企业共计4家,在98家企业中具备一定的专利布局意识和布局能力,属于第一梯队企业;专利申请量在1~49件的企业共计47家,在98家企业中具备一定的布局意识,但是布局能力有待提高[6],属于第2梯队企业;截至目前尚无专利申请的企业共计47家,属于第3梯队企业。
图4为长春汽车零部件企业类型分布,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数量最多,其次是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企业数量分别为36家、27家、19家和10家。
结合企业专利布局能力来看,第1梯队包含2家国有企业(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和吉林东光奥威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1家外资企业(大陆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和1家合资企业(长春富维-江森自控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其中合资企业长春富维-江森自控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专利申请量最多,为231件。其次为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吉林东光奥威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和大陆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申请量依次为145件、92件和62件。从4家企业发明专利占比情况来看,除吉林东光奥威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发明占比低于长春市汽车零部件企业整体水平(17.7%)之外,其余3家企业发明专利占比均不同程度高于整体水平,尤其是长春富维-江森自控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发明专利占比为35.9%,高于整体水平18.2%。从研发团队规模来看,4家企业均拥有一定数量的研发人员。从技术合作情况来看,除大陆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外,其余3家企业均进行了一定数量的技术合作。整体来看,处于第一梯队的企业整体专利实力较强。
第2梯队专利申请最活跃的企业为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23家合资企业申请总量占据第2梯队企业申请总量的57.9%,企业平均申请量为16.6件;11家民营企业申请总量占据第2梯队企业申请总量的14.1%,企业平均申请量为8.5件;7家国有企业申请总量占据第2梯队企业申请总量的18.9%,企业平均申请量为17.9件;5家外资企业申请总量占据第2梯队企业申请总量的8.3%,企业平均申请量为11.0件。由此可见,第2梯队企业专利申请主要来自合资企业,民营企业虽然整体较为活跃,但是个体实力不强。国有企业虽然数量较少,但是个体实力较强。
第3梯队企业主要以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为主,截至目前第3梯队企业尚无专利申请。
整体来看,长春市汽车零部件企业专利申请中合资企业专利申请较为活跃,并且整体实力较强,代表性企业包括长春富维-江森自控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长春海德世汽车拉索有限公司和长春派格汽车塑料技术有限公司。国有企业数量较少,但是拥有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吉林东光奥威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长春一东离合器股份有限公司和吉林大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实力较强的企业。民营企业专利申请较为活跃,但是个体实力均不强,代表性企业包括吉林东光集团有限公司和云顶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谢顺星,高荣英,瞿卫军.专利布局浅析[J].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2(08):24-29.
[2]李春燕,石荣 . 专利质量指标评价探索 [J].现代情报, 2008 (02):146-149.
[3]肖国华,王春,姜禾,郭婕婷.专利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J].图书情报工作, 2008 (03):96-99.
[4] 李慧,史芸,王丹,宋欢,刘静 . 我国企业向外专利布局策略浅析 [C]. 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知识产权论坛, 2014.
[5]许玲玲.运用专利分析进行竞争对手跟踪 [J]. 情报科学, 2006, 23(8):1271-1276.
[6]孙海英,翁天强 .我国汽车企业海外专利布局现状研究 [J].汽车工业研究, 2014(06):27-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