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需向汽车发出一个指令,就可以直接被送到目的地,驾驶员完全不需紧张的手握方向盘,甚至可以悠闲的上网、看报和聊天。请关注——
可能有一天,你在路上发现每辆车都有“眼睛”和“大脑”:车身装满了摄像头和雷达,而车厢内也做了诸多改装——后排坐椅上都放置了插满电线的控制系统,还有一台或两台笔记本电脑用于操控……不用感到惊奇,因为无人驾驶汽车来了。
无人驾驶技术方兴未艾
近日,Google公司公开了他们正在研发的自动驾驶汽车,这些汽车已经基本具备自动操作和行驶能力,车上装有摄像头、雷达传感器和激光探测器等先进的仪器,通过它们来感知公路的限速和路旁交通标志,以及周围的车子移动情况,如果要出发的话只需借助地图来导航即可。
与此同时,在德国,目前人们也可用自己的手机来打“无人的士”,科研人员推出命名为“德国制造”的无人驾驶汽车,乘客们只需利用iPad等智能手机向MIG打电话,MIG就可通过全球定位系统锁定乘客的方位并且带其到目的地。
国外无人驾驶汽车频繁出现,那么,我国目前的无人驾驶汽车研究状况如何?为此,笔者专门采访了无人驾驶技术研究的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汽车学院教授龚建伟老师。
据龚建伟介绍,无人驾驶技术在我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虽然投入很少,但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人才方面,我国几个五年计划的国家预研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项目,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人才。随着国外在这项新技术研发步伐的加快,我国也已启动了这项国家级的重大研究计划——“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项目。
这一项目主要是选择一些基本、基础和共性的测试内容来开展相关研究,同时为前一段时间在西安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提供测试环境、测试方法与技术、以及测试标准和评价体系。据了解,这次大赛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10支代表队,携各自研发的无人驾驶智能汽车展开激烈的角逐,可以说挑战赛达到了项目初级阶段的研究目标。
但是,目前我国无人驾驶技术距离国外还有相当的距离。龚建伟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传感器技术,从今年的“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参赛车上,重要的传感器全部都来自国外;其次是环境感知技术,目前我们的无人车辆还不能适应较复杂的场景,不能有效感知行驶环境,这一点与国外著名实验室还有很大差距。
多功用的“智能机器”技术
“实际上,无人驾驶汽车就是一种移动机器人,最早的研究动力是基于军事需求,为了减少伤亡以及寻找代替人在危害场合执行任务,它主要利用车载传感器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龚建伟解释道:这项智能技术主要有两方面的应用,第一个应用在民用汽车上,使其向新能源汽车以及更智能的方向发展,比如在主动安全、驾驶安全和行人安全方面等。另一个应用就是在军事方面,通过启用无人或遥控智能的武器平台来完成抢险救灾的工作甚至还包括一些更危险的军事环境下的应用。
纵观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它已在特定场合得到了很多应用,比如较好的战场环境、排爆地点、轨道驾驶环境、封闭的运输地段等。例如2010年7月至10月,意大利帕尔玛大学Vislab实验室的无人驾驶车辆穿越欧亚大陆,从罗马来到北京并到上海参加世博会,行驶的多为高速公路等结构化道路,且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
能否实现市场化众说纷纭
对于我国无人驾驶技术的前景龚建伟是无比看好的,他说无人智能汽车作为智能交通的一部分,更能遵守交通规则和更能解决交通拥堵,并且可以实时了解全局和局部的交通信息,自主选择交通路线。目前我们的科研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智能汽车的普及在将来从技术上是可以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智能车辆将来在我国肯定是可行的,其优点相当明显,因而可以实现市场化。今后5年,无人驾驶技术在我国一定会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但要真正市场化,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龚建伟认为,实现市场化首先是技术问题,即包括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制造技术等多方面技术的同步发展。而且目前用于无人驾驶的传感器都相当昂贵,更为可悲的是绝大部分传感器是产自国外。当这些传感器成本能够降低到车辆价格的一半之时,就是无人智能汽车量产之日。
其次是法律伦理问题。设想当一辆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所有的制造商都不会冒这个险来承担责任,因此如何平衡技术与伦理,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仍然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
但是一位与汽车生产销售有关的业内人士却认为无人驾驶智能车短期内尚不能胜任现实的城市路况,要想在中国实现市场化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他说,大多数汽车厂商都把注意力放在新能源车上,如纯电动车,很少关注无人驾驶汽车。虽然无人驾驶的一些技术已经在汽车制造中得到应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它们最有可能出现在相对封闭的区域内,如作为短途客运工具,或者代替人在战场、灾难现场等高危环境下完成各种任务。
此外,笔者留意了各大汽车门户网站上对于无人驾驶技术的讨论,发现网民们对于该项技术在中国的可行度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有一部分人认为,这项技术是可行的,而且也会给中国交通带来巨大便利,不少网民留言说如果大多数汽车都能装上这套系统,那么所有自动驾驶汽车的数据就可以通过无线方式共享,网络系统就可以通过每辆车的周边的路况对全部车辆进行调节,从而预测车流量,合理安排车辆的路线。
当然,另一部分人虽肯定这项技术的创新性,却认为此技术在付诸实践上还得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电子病毒、复杂的路况路障条件及政治军事因素。综合这些因素而言,无人驾驶汽车想要在市场上推广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的,至少在几年后上市还是很困难的。
(科技日报)
可能有一天,你在路上发现每辆车都有“眼睛”和“大脑”:车身装满了摄像头和雷达,而车厢内也做了诸多改装——后排坐椅上都放置了插满电线的控制系统,还有一台或两台笔记本电脑用于操控……不用感到惊奇,因为无人驾驶汽车来了。
无人驾驶技术方兴未艾
近日,Google公司公开了他们正在研发的自动驾驶汽车,这些汽车已经基本具备自动操作和行驶能力,车上装有摄像头、雷达传感器和激光探测器等先进的仪器,通过它们来感知公路的限速和路旁交通标志,以及周围的车子移动情况,如果要出发的话只需借助地图来导航即可。
与此同时,在德国,目前人们也可用自己的手机来打“无人的士”,科研人员推出命名为“德国制造”的无人驾驶汽车,乘客们只需利用iPad等智能手机向MIG打电话,MIG就可通过全球定位系统锁定乘客的方位并且带其到目的地。
国外无人驾驶汽车频繁出现,那么,我国目前的无人驾驶汽车研究状况如何?为此,笔者专门采访了无人驾驶技术研究的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汽车学院教授龚建伟老师。
据龚建伟介绍,无人驾驶技术在我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虽然投入很少,但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人才方面,我国几个五年计划的国家预研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项目,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人才。随着国外在这项新技术研发步伐的加快,我国也已启动了这项国家级的重大研究计划——“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项目。
这一项目主要是选择一些基本、基础和共性的测试内容来开展相关研究,同时为前一段时间在西安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提供测试环境、测试方法与技术、以及测试标准和评价体系。据了解,这次大赛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10支代表队,携各自研发的无人驾驶智能汽车展开激烈的角逐,可以说挑战赛达到了项目初级阶段的研究目标。
但是,目前我国无人驾驶技术距离国外还有相当的距离。龚建伟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传感器技术,从今年的“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参赛车上,重要的传感器全部都来自国外;其次是环境感知技术,目前我们的无人车辆还不能适应较复杂的场景,不能有效感知行驶环境,这一点与国外著名实验室还有很大差距。
多功用的“智能机器”技术
“实际上,无人驾驶汽车就是一种移动机器人,最早的研究动力是基于军事需求,为了减少伤亡以及寻找代替人在危害场合执行任务,它主要利用车载传感器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龚建伟解释道:这项智能技术主要有两方面的应用,第一个应用在民用汽车上,使其向新能源汽车以及更智能的方向发展,比如在主动安全、驾驶安全和行人安全方面等。另一个应用就是在军事方面,通过启用无人或遥控智能的武器平台来完成抢险救灾的工作甚至还包括一些更危险的军事环境下的应用。
纵观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它已在特定场合得到了很多应用,比如较好的战场环境、排爆地点、轨道驾驶环境、封闭的运输地段等。例如2010年7月至10月,意大利帕尔玛大学Vislab实验室的无人驾驶车辆穿越欧亚大陆,从罗马来到北京并到上海参加世博会,行驶的多为高速公路等结构化道路,且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
能否实现市场化众说纷纭
对于我国无人驾驶技术的前景龚建伟是无比看好的,他说无人智能汽车作为智能交通的一部分,更能遵守交通规则和更能解决交通拥堵,并且可以实时了解全局和局部的交通信息,自主选择交通路线。目前我们的科研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智能汽车的普及在将来从技术上是可以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智能车辆将来在我国肯定是可行的,其优点相当明显,因而可以实现市场化。今后5年,无人驾驶技术在我国一定会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但要真正市场化,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龚建伟认为,实现市场化首先是技术问题,即包括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制造技术等多方面技术的同步发展。而且目前用于无人驾驶的传感器都相当昂贵,更为可悲的是绝大部分传感器是产自国外。当这些传感器成本能够降低到车辆价格的一半之时,就是无人智能汽车量产之日。
其次是法律伦理问题。设想当一辆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所有的制造商都不会冒这个险来承担责任,因此如何平衡技术与伦理,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仍然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
但是一位与汽车生产销售有关的业内人士却认为无人驾驶智能车短期内尚不能胜任现实的城市路况,要想在中国实现市场化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他说,大多数汽车厂商都把注意力放在新能源车上,如纯电动车,很少关注无人驾驶汽车。虽然无人驾驶的一些技术已经在汽车制造中得到应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它们最有可能出现在相对封闭的区域内,如作为短途客运工具,或者代替人在战场、灾难现场等高危环境下完成各种任务。
此外,笔者留意了各大汽车门户网站上对于无人驾驶技术的讨论,发现网民们对于该项技术在中国的可行度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有一部分人认为,这项技术是可行的,而且也会给中国交通带来巨大便利,不少网民留言说如果大多数汽车都能装上这套系统,那么所有自动驾驶汽车的数据就可以通过无线方式共享,网络系统就可以通过每辆车的周边的路况对全部车辆进行调节,从而预测车流量,合理安排车辆的路线。
当然,另一部分人虽肯定这项技术的创新性,却认为此技术在付诸实践上还得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电子病毒、复杂的路况路障条件及政治军事因素。综合这些因素而言,无人驾驶汽车想要在市场上推广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的,至少在几年后上市还是很困难的。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