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由于企业管理制度不尽完善、决策程序不规范、控制体系不健全等原因,致使企业产生了相当数量的不良资产。随着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在不良资产管理中暴露的问题,已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使企业资产效益发挥最大效用、不良资产最小化的问题摆在了国有企业的面前。
一、企业不良资产的范围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十条的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按照上述定义,企业不良资产应该是企业资产中处于呆滞状态、使用效能差,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收益,以及不再拥有或者控制的经济资源。企业不良资产虽然以资产形式存在,但由于技术、市场经济等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其实际价值已低于账面价值。因此,不良资产是一种特殊的资产,它具有以下的特征:一是不良资产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只是这种资产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明显变小,或基本上推动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二是不良资产是为企业所直接拥有的,或者既使不为企业所拥有,也是为企业所控制的,只是企业拥有或控制这种资产的程度明显减弱,或者已基本上不能拥有和控制它。三是不良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不良资产是现实的资产,而不是预期的资产。
具体来讲,不良资产包括已经从企业账面核销资产以及企业未核销但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各类资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实物类不良资产。实物类不良资产主要是指因市价持续下跌、技术陈旧、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设备、房屋建筑物以及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存货、在建工程等具有实物形态的不良资产。
(二)债权类不良资产。债权类不良资产是指长期难以回收的、预计可能产生坏账损失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担保损失及其他不良债权。
(三)股权类不良资产。股权类不良资产是指长期投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长期股权投资损失。
二、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成因
从国有企业清产核资以及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看,不良资产几乎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不良资产形成有外部体制原因,也有内部管理原因。其中由于企业管理不严、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不良资产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一)从体制方面看,部分国有企业尚未真正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由于国有资产出资人缺位和多头管理,缺少有效行使出资人职责的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大部分国有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这也是一些国有企业决策失误造成重大资产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同时规范董事会运作,完善决策程序,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决策失误造成的资产损失,为防范不良资产的产生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从企业方面看,部分国有企业缺乏一套严密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是造成不良资产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国有企业的上市部分按照资本市场的监管要求,依托原有管理基础,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内控体系;企业未上市部分也根据国资委的监管要求,借鉴企业上市部分的经验,进行了内控体系的建设。虽然企业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内控制度,但是还存在着诸多漏洞,尤其是容易多发和产生重大资产损失的管理薄弱环节,如资金管理、投资管理、高风险投资业务管理、境外资产管理等,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财务资金管理薄弱,企业总部整体管控能力有待加强。部分企业的内控程序(标准和内容)还不够完善,内控责任不明确,虽然表面上有一套内控制度,但执行不力,形同虚设,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过程控制缺失,加之不少企业管理链条过长,企业总部对子企业监管不力,造成管理“漏洞”较多。
2、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能力弱。企业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忽视经营风险控制,是一些企业形成不良资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有的企业盲目从事股票、外汇、期货等金融及衍生品高风险业务,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专业人才和有效监控机制,造成较大损失。
3、决策程序不规范。虽然中央为了促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规范决策行为,提高决策水平,防范决策风险,保证国有企业科学发展,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但是,部分企业受利益驱动,盲目地并购铺摊子,在一些重大决策前缺乏充分的可行性论证,甚至少数企业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责任心不强,造成决策走形式走过场,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有的个别人员甚至以权谋私,事后缺乏必要的追踪问效,给企业增加了很大的包袱。特别是在现代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决策的难度尤其大,造成的损失也会非常巨大,需要引起决策者的足够重视。
三、国有企业防范不良资产产生的应对措施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市场环境错综复杂,企业经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决策失误和管理漏洞,也难免会形成一定数量的资产损失。存在不良资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不良资产管理不能引起足够重视,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改进管理和堵塞漏洞,建立不良资产管理和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防范和减少不良资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笔者根据长期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减少决策失误。长期以来由于国有资产出资人缺位和多头管理,缺少有效行使出资人职责的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也是企业决策失误造成重大资产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规范企业领导班子的运作,完善决策程序,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决策失误造成的资产损失,为避免不良资产的产生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建立健全企业内控机制。不管具体原因如何,企业的不良资产都出自企业内部,那么,杜绝不良资产滋生的最终着力点也应在企业内部,这是任何其他外部因素都无法替代的。因此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推动业务流程再造,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减少不良资产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要加强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内部投融资决策、大额资金管理、预算管理、采购销售管理等制度建设,增强控制力和执行力。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对下属子公司的控制力,尤其是要加强对财务的集中管理,逐步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尽快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对各级子企业及附属单位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和资金使用的预算控制,发挥公司的整体优势,控制经营风险。要强化信用管理,加大应收账款清收力度,加快资金回笼,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要规范会计核算,足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真实客观反映企业不良资产状况,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真实。
(三)加强风险防范,提高监控能力。国有企业必须加强风险防范,提高监控能力。企业不得违反国家禁令,开展高风险业务或超范围经营,要对从事高风险投资业务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规范管理,涉足高风险业务的企业,应建立专门机构,专职负责各项高风险业务的监管工作和实时监控,通过内部审计等方式对企业开展的高风险投资业务建立定期核查和报告制度。要加快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四)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通过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现代化、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决策管理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和规范性,随时掌握和发现资产存量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实现资产存量的优化动态管理,才能使企业的存量资产管理到位、有效和得到充分保障。
(五)建立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开展效能监察。要认真落实资产损失责任,对每笔资产损失都要弄清事实,查明原因,认定责任。要坚持违规必究、过错必追的原则,对责任人进行追究和相应处罚,建立起不良资产管理的约束机制。要建立惩防结合的工作机制,达到既对资产损失责任人进行追究和惩罚,又对其他经营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和警示的目的。
一、企业不良资产的范围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十条的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按照上述定义,企业不良资产应该是企业资产中处于呆滞状态、使用效能差,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收益,以及不再拥有或者控制的经济资源。企业不良资产虽然以资产形式存在,但由于技术、市场经济等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其实际价值已低于账面价值。因此,不良资产是一种特殊的资产,它具有以下的特征:一是不良资产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只是这种资产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明显变小,或基本上推动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二是不良资产是为企业所直接拥有的,或者既使不为企业所拥有,也是为企业所控制的,只是企业拥有或控制这种资产的程度明显减弱,或者已基本上不能拥有和控制它。三是不良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不良资产是现实的资产,而不是预期的资产。
具体来讲,不良资产包括已经从企业账面核销资产以及企业未核销但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各类资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实物类不良资产。实物类不良资产主要是指因市价持续下跌、技术陈旧、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设备、房屋建筑物以及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存货、在建工程等具有实物形态的不良资产。
(二)债权类不良资产。债权类不良资产是指长期难以回收的、预计可能产生坏账损失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担保损失及其他不良债权。
(三)股权类不良资产。股权类不良资产是指长期投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长期股权投资损失。
二、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成因
从国有企业清产核资以及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看,不良资产几乎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不良资产形成有外部体制原因,也有内部管理原因。其中由于企业管理不严、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不良资产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一)从体制方面看,部分国有企业尚未真正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由于国有资产出资人缺位和多头管理,缺少有效行使出资人职责的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大部分国有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这也是一些国有企业决策失误造成重大资产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同时规范董事会运作,完善决策程序,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决策失误造成的资产损失,为防范不良资产的产生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从企业方面看,部分国有企业缺乏一套严密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是造成不良资产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国有企业的上市部分按照资本市场的监管要求,依托原有管理基础,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内控体系;企业未上市部分也根据国资委的监管要求,借鉴企业上市部分的经验,进行了内控体系的建设。虽然企业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内控制度,但是还存在着诸多漏洞,尤其是容易多发和产生重大资产损失的管理薄弱环节,如资金管理、投资管理、高风险投资业务管理、境外资产管理等,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财务资金管理薄弱,企业总部整体管控能力有待加强。部分企业的内控程序(标准和内容)还不够完善,内控责任不明确,虽然表面上有一套内控制度,但执行不力,形同虚设,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过程控制缺失,加之不少企业管理链条过长,企业总部对子企业监管不力,造成管理“漏洞”较多。
2、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能力弱。企业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忽视经营风险控制,是一些企业形成不良资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有的企业盲目从事股票、外汇、期货等金融及衍生品高风险业务,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专业人才和有效监控机制,造成较大损失。
3、决策程序不规范。虽然中央为了促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规范决策行为,提高决策水平,防范决策风险,保证国有企业科学发展,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但是,部分企业受利益驱动,盲目地并购铺摊子,在一些重大决策前缺乏充分的可行性论证,甚至少数企业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责任心不强,造成决策走形式走过场,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有的个别人员甚至以权谋私,事后缺乏必要的追踪问效,给企业增加了很大的包袱。特别是在现代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决策的难度尤其大,造成的损失也会非常巨大,需要引起决策者的足够重视。
三、国有企业防范不良资产产生的应对措施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市场环境错综复杂,企业经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决策失误和管理漏洞,也难免会形成一定数量的资产损失。存在不良资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不良资产管理不能引起足够重视,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改进管理和堵塞漏洞,建立不良资产管理和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防范和减少不良资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笔者根据长期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减少决策失误。长期以来由于国有资产出资人缺位和多头管理,缺少有效行使出资人职责的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也是企业决策失误造成重大资产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规范企业领导班子的运作,完善决策程序,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决策失误造成的资产损失,为避免不良资产的产生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建立健全企业内控机制。不管具体原因如何,企业的不良资产都出自企业内部,那么,杜绝不良资产滋生的最终着力点也应在企业内部,这是任何其他外部因素都无法替代的。因此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推动业务流程再造,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减少不良资产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要加强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内部投融资决策、大额资金管理、预算管理、采购销售管理等制度建设,增强控制力和执行力。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对下属子公司的控制力,尤其是要加强对财务的集中管理,逐步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尽快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对各级子企业及附属单位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和资金使用的预算控制,发挥公司的整体优势,控制经营风险。要强化信用管理,加大应收账款清收力度,加快资金回笼,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要规范会计核算,足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真实客观反映企业不良资产状况,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真实。
(三)加强风险防范,提高监控能力。国有企业必须加强风险防范,提高监控能力。企业不得违反国家禁令,开展高风险业务或超范围经营,要对从事高风险投资业务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规范管理,涉足高风险业务的企业,应建立专门机构,专职负责各项高风险业务的监管工作和实时监控,通过内部审计等方式对企业开展的高风险投资业务建立定期核查和报告制度。要加快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四)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通过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现代化、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决策管理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和规范性,随时掌握和发现资产存量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实现资产存量的优化动态管理,才能使企业的存量资产管理到位、有效和得到充分保障。
(五)建立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开展效能监察。要认真落实资产损失责任,对每笔资产损失都要弄清事实,查明原因,认定责任。要坚持违规必究、过错必追的原则,对责任人进行追究和相应处罚,建立起不良资产管理的约束机制。要建立惩防结合的工作机制,达到既对资产损失责任人进行追究和惩罚,又对其他经营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和警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