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国家和企业对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提高,很多高校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之路。本研究通过构建工学类创新班教学体系,探讨创新班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创新班培养模式与管理模式。重点提出在学分制教育方式为基础的创新班理论教学和课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和方法,以保证本科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
关键词:创新班 创新实验 教学改革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21-01
1 创新班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
为了实现我国教育发展飞跃,我国自1999年起我国大规模扩招大学生,使更多的适龄青年享受高等教育。然而,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仍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缺乏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满足社会各行业的个性需求。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科教学应进行阶段性改革,应正确树立“实践、探索、创新”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深入推进我校工程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我校工程教育质量,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并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课程实验与创新设计实验有机结合,坚持把专业知识能力提高、素质培养贯穿于创新班教学始终的教学理念。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在教学体系、管理模式方面应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实现规定性实验向自主性实验转变,基础验证性实验向创新型实验转变,传统性实验室管理向全天开放式管理转变,创建国内一流的实验室环境和实验设备。
2 教学内容及体系改革
教育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必须随之而变革。学分制教育是工学类创新班建设的前提条件。学分制教育模式以学生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在学分制教育的统一模式下,国内很多高校仍进行《规划性》教学模式。例如,大学本科期间应修满学分为160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为38学分,占24%;专业必修课程为67学分,占42%;专业选修课程为35学分,占22%;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为20学分,占12%。以上学分安排从表面上看起来比较适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深厚,通晓专业知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从以上课程安排和学分分配来分析,各类课程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时应不缺少的课程。在培养方案中大部分学生应学习的课程数量高达整个课程安排数量的70%~80%左右,而学生自主选择授课的数量不到30%。但是从构建创新班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应用性的工学类专业技术人才时面临应授课的课程数量较多、学习任务较重、难以腾出充分的时间来进行创新设计实验和参与导师的部分科研项目。
3 课程内容与体系改革
大部分工学类的创新实验是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交叉研究。如,电子和通信,电子、通信和计算机,电子、通信和机械,计算机和自动化,土木和建筑等。因此,学生设计和实践软硬件系统时相对来说设计时间较长,必须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参与创新设计项目当中。为了给创新班学生设置充分的创新实验时间,在编写培养方案时可以考虑以下3个方案。
方案1:对部分通识教育课程的学时进行免修不免考政策,并减小授课学时的同时增加自学的学时。如,某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为2学分、32学时的理论课程。对创新班学生开设的該课程可以调整为2学分、16学时理论课程、16学时自主学习,并进行《免修不免考》政策。这样学生利用比较充分的时间来参与创新实验当中,同时利用晚间或其他业余时间来自学该课程。目前很多高校的培养方案中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期间普遍设有2门以上的通识课程,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对2门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以上模式时创新班学生在大一到大三期间每个学期至少腾出32学时的时间,并可以投入在创新设计实验当中。
方案2:编写创新班培养方案时在专业必修课程或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当中设置1学分32学时的独立的创新实验课程,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可以设置2~3门独立的创新实验课程。该课程不是创新班学生同时在一个实验室里做同样的实验,而是每名学生跟随指导老师的安排进行的独立的实验课程。
方案3:根据指导老师的研究领域,在第二学期到第七学期期间每位指导老师每个学期给创新班学生开设1门指导科研、创新设计所需要的课程(共6学分)。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以上3个方案可以同时来进行或部分进行。
4 培养模式改革
创新班学生的培养可以分为校内培养和校外培养等方式。在校内培养阶段:按各专业的要求,必须修完本科生的所需要的课程,并获得相应的学分,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利用免修不免考的政策,有些课程可自学。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可开设指导科研、创新设计所需要的课程。按学分制教学的要求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在校外培养阶段:根据企业需求以及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确定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按培养要求,学生可以分不同阶段到不同企业进行1周至3个月的中短期课程学习或工程实践。在企业培养过程中,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在企业培养阶段的学习与实践,并由双方导师共同为学生确定研发方向或课题,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
5 管理体系改革
在学生成绩管理方面,学生进入创新班后,可进行按学期考核,按优剩劣汰的原则进行管理。创新班学生存在专业课不及格或成绩警告时退出创新班,安排到普通班级,并从普通班级学生当中重新选拔创新班学生。第一学期安排专业导论,论文书写技巧等专业公共课程,了解专业的特点。第二学期开始配备指导老师,跟随指导老师结合工程项目和课题进行科研训练。每个学期创新班学生选课时,在指导老师推荐下可提前选择本研究领域相关的专业课程。本科毕业后,给创新班学生优先推荐到国外高校攻读硕士学位,优先推荐到国内知名企业和本专业研究生。
6 结语
创新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教学机制和体系下培养的大学生难以满足现阶段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和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适应社会的需求,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各高校应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把实验和实践教学摆到理论教学同等的地位。通过加强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合理设置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加以学校相关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使教师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达到增强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罗三桂.浅谈工科教学计划的优化[J]. 江苏高教,2000(4).
[2] 杨世明,卢英林.对工科教学内容和教材改革的几点认识[J].江苏高教,2000(5).
[3] 谢志江,孙红岩,蒋和生,等.案例教学法在工科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
关键词:创新班 创新实验 教学改革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21-01
1 创新班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
为了实现我国教育发展飞跃,我国自1999年起我国大规模扩招大学生,使更多的适龄青年享受高等教育。然而,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仍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缺乏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满足社会各行业的个性需求。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科教学应进行阶段性改革,应正确树立“实践、探索、创新”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深入推进我校工程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我校工程教育质量,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并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课程实验与创新设计实验有机结合,坚持把专业知识能力提高、素质培养贯穿于创新班教学始终的教学理念。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在教学体系、管理模式方面应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实现规定性实验向自主性实验转变,基础验证性实验向创新型实验转变,传统性实验室管理向全天开放式管理转变,创建国内一流的实验室环境和实验设备。
2 教学内容及体系改革
教育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必须随之而变革。学分制教育是工学类创新班建设的前提条件。学分制教育模式以学生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在学分制教育的统一模式下,国内很多高校仍进行《规划性》教学模式。例如,大学本科期间应修满学分为160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为38学分,占24%;专业必修课程为67学分,占42%;专业选修课程为35学分,占22%;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为20学分,占12%。以上学分安排从表面上看起来比较适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深厚,通晓专业知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从以上课程安排和学分分配来分析,各类课程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时应不缺少的课程。在培养方案中大部分学生应学习的课程数量高达整个课程安排数量的70%~80%左右,而学生自主选择授课的数量不到30%。但是从构建创新班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应用性的工学类专业技术人才时面临应授课的课程数量较多、学习任务较重、难以腾出充分的时间来进行创新设计实验和参与导师的部分科研项目。
3 课程内容与体系改革
大部分工学类的创新实验是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交叉研究。如,电子和通信,电子、通信和计算机,电子、通信和机械,计算机和自动化,土木和建筑等。因此,学生设计和实践软硬件系统时相对来说设计时间较长,必须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参与创新设计项目当中。为了给创新班学生设置充分的创新实验时间,在编写培养方案时可以考虑以下3个方案。
方案1:对部分通识教育课程的学时进行免修不免考政策,并减小授课学时的同时增加自学的学时。如,某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为2学分、32学时的理论课程。对创新班学生开设的該课程可以调整为2学分、16学时理论课程、16学时自主学习,并进行《免修不免考》政策。这样学生利用比较充分的时间来参与创新实验当中,同时利用晚间或其他业余时间来自学该课程。目前很多高校的培养方案中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期间普遍设有2门以上的通识课程,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对2门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以上模式时创新班学生在大一到大三期间每个学期至少腾出32学时的时间,并可以投入在创新设计实验当中。
方案2:编写创新班培养方案时在专业必修课程或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当中设置1学分32学时的独立的创新实验课程,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可以设置2~3门独立的创新实验课程。该课程不是创新班学生同时在一个实验室里做同样的实验,而是每名学生跟随指导老师的安排进行的独立的实验课程。
方案3:根据指导老师的研究领域,在第二学期到第七学期期间每位指导老师每个学期给创新班学生开设1门指导科研、创新设计所需要的课程(共6学分)。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以上3个方案可以同时来进行或部分进行。
4 培养模式改革
创新班学生的培养可以分为校内培养和校外培养等方式。在校内培养阶段:按各专业的要求,必须修完本科生的所需要的课程,并获得相应的学分,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利用免修不免考的政策,有些课程可自学。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可开设指导科研、创新设计所需要的课程。按学分制教学的要求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在校外培养阶段:根据企业需求以及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确定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按培养要求,学生可以分不同阶段到不同企业进行1周至3个月的中短期课程学习或工程实践。在企业培养过程中,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在企业培养阶段的学习与实践,并由双方导师共同为学生确定研发方向或课题,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
5 管理体系改革
在学生成绩管理方面,学生进入创新班后,可进行按学期考核,按优剩劣汰的原则进行管理。创新班学生存在专业课不及格或成绩警告时退出创新班,安排到普通班级,并从普通班级学生当中重新选拔创新班学生。第一学期安排专业导论,论文书写技巧等专业公共课程,了解专业的特点。第二学期开始配备指导老师,跟随指导老师结合工程项目和课题进行科研训练。每个学期创新班学生选课时,在指导老师推荐下可提前选择本研究领域相关的专业课程。本科毕业后,给创新班学生优先推荐到国外高校攻读硕士学位,优先推荐到国内知名企业和本专业研究生。
6 结语
创新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教学机制和体系下培养的大学生难以满足现阶段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和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适应社会的需求,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各高校应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把实验和实践教学摆到理论教学同等的地位。通过加强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合理设置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加以学校相关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使教师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达到增强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罗三桂.浅谈工科教学计划的优化[J]. 江苏高教,2000(4).
[2] 杨世明,卢英林.对工科教学内容和教材改革的几点认识[J].江苏高教,2000(5).
[3] 谢志江,孙红岩,蒋和生,等.案例教学法在工科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