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各种自然资源在人均分配上相对比较匮乏。因此,在现代化建设当中,实施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势在必行。通过统筹规划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治理,重点开展土地、矿产、林业等资源的管理,可有效实现自然资源的长期发展。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土地资源管理
引言
土地资源管理可为国家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并为各类资源管理开发工作提供依据,提升空间利用率。在土地资源管理中,村庄规划需向实用性转变,在现有框架内动态调整,充分考虑村庄建设中各主体的需求,确保村庄规划“好用、有用、管用”。
一、土地资源管理现状
1.1资金问题
根据相关增减挂钩项目规定表明,我国标準土地增减挂钩费用最低标准为10至20万元,同时,在进行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时,该费用来源具有唯一性,即国家政府拨款,因此,在项目具体实施阶段,这部分使用费针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而言,较为足够,但是针对房屋较多、人口密集等地区而言,土地增减挂钩指标有偿使用费不足以支撑这些地区开展综合整治,仅在旧房补偿方面就远远不够。为有效解决资金问题,首先,规定补偿原则。每一个标准的制定都需要一些原则来约束,因此,在制定补偿标准的时候要有一些明确的补偿原则来约束。当这些标准行不通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些原则来决判。首先,保护公共利益为首要原则。因为拆迁要牺牲个人的利益,公民的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但是社会资源有限,只有当公共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时候才能进行拆迁工作,不然再高贵的理由都不能成为牺牲公民权利的权柄。其次,补偿大于损失原则。因为拆迁工作牺牲的公民的个人利益和公民的生活权。许多公民已经在原来的地方生活了很多年的,这些地方已经成为公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拆迁不仅是拆掉公民的房屋,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变公民的生活环境。在这个基础上,拆迁时,只有补偿费大于损失费,才能平衡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矛盾,公民心甘情愿,才能减少冲突的发生。
1.2产权与利益分配问题
由于我国在进行城镇建设规划时,土地综合整治规模较大,因此,由于各种因素与相关增减挂钩制度不完善影响,产权与利益分配问题频发,致使大量的土地纠纷问题阻碍城镇化建设进程,从而影响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根据土地管理各项工作,成立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小组,小组成员应由项目实施部门人员、乡镇工作人员、相关技术人员、法律人员等组成。农村土地整治项目领导小组需要根据土地整治项目的各个环节进程,开展土地勘测、地质评估以及房屋产权确认、安置费补助等多项工作,并且应设立监理部门,对小组的各项工作安排进行监督,从而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具体实施为:上下联动、纵向监管。首先,构建“三级监察网络”即求相关纪检部门开展监察工作、相关公安、市政部门开展监察工作以及相关审判机关开展审查工作,从而保证土地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人监管。
二、基于城乡规划建设的土地资源管理探讨
2.1制定完善土地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主要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系统规定了土地使用期间涉及的各个环节,但土地管理内容较为繁琐复杂,法律体系也无法做到百分百全面包括,还有待完善土地资源开发、审批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对此,相关部门应针对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实际情况,完善调整相关法律机制,不断改进优化促进国家土地资源集约化管理与利用。同时,还应健全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将现阶段无偿使用的土地转变为有偿使用,并以书面形式规定土地有偿使用的相关制度条例,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趋势,明确合理可行的土地市场价格,征收使用费用,以更好的约束土地使用流程,避免过多占用土地资源,通过土地的合理流转,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水平。
2.2改革管理体制
为了能让土地利用规划指标与我国经济发展需求更为相符,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积极改革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制,提高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适应性,让土地利用规划指标能切实发挥作用。在此环节,应该积极探索土地利用分区管制制度,基于土地的自然与人文属性和宏观管理目标,开展土地功能性分区,然后确定功能区内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分区管理规则。当然,在确定土地分区管理规则和权限时,必须依法作业,为保障土地管理模式和机制的合法性、科学性与有效性奠定基础[1]。
2.3完善管理体制
在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建筑的高低不一,道路建设也十分混乱。这些问题都对农村的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不符合城乡规划的整体要求。因此,有必要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来规范各种操作行为。首先,推动精细化管理,对相关的法律细则进行明确。当地政府部门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文件,发挥出城乡管理的重要作用。其次,对监督体制进行创新改革。要完善监督管理体系,明确评估指标,严惩违规操作行为。第三,完善农村就业机制。由于农村存在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再加上很多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完善就业制度,给农民提供培训与学习的机会,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切实地解决农民就业难的问题[2]。
2.4转变规划思维
在土地资源管理背景下,村庄规划应转变传统化思维。①“多规合一”思维。村庄规划需在土地资源管理指导下良好衔接市县级规划方案,整合村庄范围内各类资源,注重“多规合一”,加强生态空间管控,统筹乡村产业、土地资源,突出村庄特色,实现乡村地区的差异化建设;②区域统筹思维。实用性村庄规划需对区域内各居民点体系展开统筹,明确村庄职能,优化公共设施,以此提升村庄宜居性,引导村庄集聚发展,科学规划村庄类型,并以村庄类型为依据带动村庄发展,促进村庄区域性资源分配与共享局面的形成;③实用性规划。村庄所处地区、环境、资源等均有所差异,村庄规划应立足于实际,着眼于未来,在土地资源管理体系框架内做好动态调整规划,尊重村庄主体意愿,提升村庄规划的实用性。实用性面向村庄主体,在村庄规划时需尊重主体需求,在调研、讨论中明确规划重点及手段,使村庄规划真正做到“为民、利民”,为实现该目标,要求村庄规划人员深入调研,激发村庄土地“活性”,综合统筹村庄土地、水利、生态等资源[3]。
2.5重视生态建设
我国土地面积较大,各个地区土地资源情况各不相同,特征较为明显,且受气候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大多土地资源的价值在不断减小,出现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比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对此,在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过程中,应积极实行生态建设,实行种草、植树等防风固沙策略,丰富土地资源的利用途径,改善当前生态环境。由此看出,在土地资源利用与转型工作中,积极实行生态建设工程也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农村地区实施集中式楼群建设,一方面能够节约大量的耕地资源,而且在改良土壤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楼房式住宅相对农村传统住宅在功能上更加完善,而且能够让清洁能源代替燃烧秸秆等,既保护了环境,也保护了耕地[5]。
参考文献
[1]肖旭坤.基于城市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城镇规划建设策略研究[J].企业导报,20124):329-390.
[2]王爱华.小城镇规划建设现状评析及几点建议[J].知识经济,20116):420-453.
[3]黄耀志,李清宇.江南水网小城镇空间格局的生态化发展研究[J].规划师,2011(11):112-116.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土地资源管理
引言
土地资源管理可为国家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并为各类资源管理开发工作提供依据,提升空间利用率。在土地资源管理中,村庄规划需向实用性转变,在现有框架内动态调整,充分考虑村庄建设中各主体的需求,确保村庄规划“好用、有用、管用”。
一、土地资源管理现状
1.1资金问题
根据相关增减挂钩项目规定表明,我国标準土地增减挂钩费用最低标准为10至20万元,同时,在进行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时,该费用来源具有唯一性,即国家政府拨款,因此,在项目具体实施阶段,这部分使用费针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而言,较为足够,但是针对房屋较多、人口密集等地区而言,土地增减挂钩指标有偿使用费不足以支撑这些地区开展综合整治,仅在旧房补偿方面就远远不够。为有效解决资金问题,首先,规定补偿原则。每一个标准的制定都需要一些原则来约束,因此,在制定补偿标准的时候要有一些明确的补偿原则来约束。当这些标准行不通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些原则来决判。首先,保护公共利益为首要原则。因为拆迁要牺牲个人的利益,公民的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但是社会资源有限,只有当公共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时候才能进行拆迁工作,不然再高贵的理由都不能成为牺牲公民权利的权柄。其次,补偿大于损失原则。因为拆迁工作牺牲的公民的个人利益和公民的生活权。许多公民已经在原来的地方生活了很多年的,这些地方已经成为公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拆迁不仅是拆掉公民的房屋,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变公民的生活环境。在这个基础上,拆迁时,只有补偿费大于损失费,才能平衡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矛盾,公民心甘情愿,才能减少冲突的发生。
1.2产权与利益分配问题
由于我国在进行城镇建设规划时,土地综合整治规模较大,因此,由于各种因素与相关增减挂钩制度不完善影响,产权与利益分配问题频发,致使大量的土地纠纷问题阻碍城镇化建设进程,从而影响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根据土地管理各项工作,成立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小组,小组成员应由项目实施部门人员、乡镇工作人员、相关技术人员、法律人员等组成。农村土地整治项目领导小组需要根据土地整治项目的各个环节进程,开展土地勘测、地质评估以及房屋产权确认、安置费补助等多项工作,并且应设立监理部门,对小组的各项工作安排进行监督,从而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具体实施为:上下联动、纵向监管。首先,构建“三级监察网络”即求相关纪检部门开展监察工作、相关公安、市政部门开展监察工作以及相关审判机关开展审查工作,从而保证土地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人监管。
二、基于城乡规划建设的土地资源管理探讨
2.1制定完善土地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主要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系统规定了土地使用期间涉及的各个环节,但土地管理内容较为繁琐复杂,法律体系也无法做到百分百全面包括,还有待完善土地资源开发、审批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对此,相关部门应针对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实际情况,完善调整相关法律机制,不断改进优化促进国家土地资源集约化管理与利用。同时,还应健全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将现阶段无偿使用的土地转变为有偿使用,并以书面形式规定土地有偿使用的相关制度条例,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趋势,明确合理可行的土地市场价格,征收使用费用,以更好的约束土地使用流程,避免过多占用土地资源,通过土地的合理流转,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水平。
2.2改革管理体制
为了能让土地利用规划指标与我国经济发展需求更为相符,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积极改革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制,提高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适应性,让土地利用规划指标能切实发挥作用。在此环节,应该积极探索土地利用分区管制制度,基于土地的自然与人文属性和宏观管理目标,开展土地功能性分区,然后确定功能区内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分区管理规则。当然,在确定土地分区管理规则和权限时,必须依法作业,为保障土地管理模式和机制的合法性、科学性与有效性奠定基础[1]。
2.3完善管理体制
在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建筑的高低不一,道路建设也十分混乱。这些问题都对农村的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不符合城乡规划的整体要求。因此,有必要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来规范各种操作行为。首先,推动精细化管理,对相关的法律细则进行明确。当地政府部门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文件,发挥出城乡管理的重要作用。其次,对监督体制进行创新改革。要完善监督管理体系,明确评估指标,严惩违规操作行为。第三,完善农村就业机制。由于农村存在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再加上很多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完善就业制度,给农民提供培训与学习的机会,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切实地解决农民就业难的问题[2]。
2.4转变规划思维
在土地资源管理背景下,村庄规划应转变传统化思维。①“多规合一”思维。村庄规划需在土地资源管理指导下良好衔接市县级规划方案,整合村庄范围内各类资源,注重“多规合一”,加强生态空间管控,统筹乡村产业、土地资源,突出村庄特色,实现乡村地区的差异化建设;②区域统筹思维。实用性村庄规划需对区域内各居民点体系展开统筹,明确村庄职能,优化公共设施,以此提升村庄宜居性,引导村庄集聚发展,科学规划村庄类型,并以村庄类型为依据带动村庄发展,促进村庄区域性资源分配与共享局面的形成;③实用性规划。村庄所处地区、环境、资源等均有所差异,村庄规划应立足于实际,着眼于未来,在土地资源管理体系框架内做好动态调整规划,尊重村庄主体意愿,提升村庄规划的实用性。实用性面向村庄主体,在村庄规划时需尊重主体需求,在调研、讨论中明确规划重点及手段,使村庄规划真正做到“为民、利民”,为实现该目标,要求村庄规划人员深入调研,激发村庄土地“活性”,综合统筹村庄土地、水利、生态等资源[3]。
2.5重视生态建设
我国土地面积较大,各个地区土地资源情况各不相同,特征较为明显,且受气候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大多土地资源的价值在不断减小,出现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比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对此,在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过程中,应积极实行生态建设,实行种草、植树等防风固沙策略,丰富土地资源的利用途径,改善当前生态环境。由此看出,在土地资源利用与转型工作中,积极实行生态建设工程也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农村地区实施集中式楼群建设,一方面能够节约大量的耕地资源,而且在改良土壤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楼房式住宅相对农村传统住宅在功能上更加完善,而且能够让清洁能源代替燃烧秸秆等,既保护了环境,也保护了耕地[5]。
参考文献
[1]肖旭坤.基于城市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城镇规划建设策略研究[J].企业导报,20124):329-390.
[2]王爱华.小城镇规划建设现状评析及几点建议[J].知识经济,20116):420-453.
[3]黄耀志,李清宇.江南水网小城镇空间格局的生态化发展研究[J].规划师,2011(11):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