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经典史料再发掘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re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自信,归根结底其前提是要有文化,而且是要有足够可以自信的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史料典籍浩如烟海,数千年资源丰富无限。如今要复兴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要充分摸清传统文化的家底。几千年积累和沉淀的传统文化,要数清所有家珍,显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有许多宝藏,尚未得到充分挖掘。这是需要今天的文化史学界以及各个相关学科有所重视并进一步加以努力的方向。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张勇耀、韩兵强《孔天胤评传》(商务印书馆2017年12月版)具有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发掘以及史料整理和系统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孔天胤(1505-1581),字汝锡,号文谷子,汾州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第二人及第,因明朝规定藩亲不得在京任职,授陕西提学佥事;其后历祁州知州、浙江提学副使、陕西右布政使等,终河南左布政使;著有《霞海篇》《孔文谷集》《孔文谷续集》《孔文谷诗集》《文谷渔嬉稿》等。
  此外,《孔天胤评传》一书还特别考察了传主的文化出版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孔天胤一生刊刻图书多种,包括《资治通鉴》《文章正宗》《朱子晚年定论》等;另刻有王崇庆、林春、樊鹏等人的文集,还为杨慎、韩邦奇、何瑭的诗文集写序。这些无疑都可以为研究明中期政治、文化、文学等提供重要的文献基础。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对于这样一位在各个文化领域都具有很大建树的文学家、思想家,在目前所见的各类史著之中,却鲜见其事迹,鲜有其踪影,更不要说对其文学以及哲学贡献的系统研究了。
  如果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曾经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今天我们要全面深人地认识他,研究他,就应该厘清和熟知其每一条枝干,甚至是每一片叶子,我们才能真正把握这棵大树的全身面貌、筋骨血脉和内在精神。像孔天胤这样层次和贡献度的古代文化人物,也许还算不上史上之大家,但是,就其文化活动和文学创作的成就来看,也确实是曾经参与并影响了一方文化事业和发展;甚至其文学主张和诗文创作也有非常独特之处,在我们传统文化的构成之中,也确实应该具有一席之地。我们只有把这样一些同样层次的文人成就进行全面发掘整理,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大树,更加丰富茁壮。这是我们今天要复习伟大民族文化,加强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建设。
  从这样的意义上看,张勇耀、韩兵强《评传》一书,确实具有发掘和抢救珍贵史料,细化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孔天胤评传》一书完整梳理和书写了孔天胤生平、创作、政务、交游、思想、刊刻等,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孔天胤生平经历及其思想的重要著作。特别是第三章《诗歌创作及诗歌理论》,结合孔天胤行迹,对其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及理论全面整理和研究。明代诗学思想的主旋律是“复古”,孔天胤与前后七子及“唐宋派”等均有或深或浅的交游,而其诗歌创作及诗学理论,亦对明中期的诗学思想有着一定程度的呼应。因此,将其诗放在明代复古背景下加以考察,就会发现孔天胤之诗学路径及诗学思想的发展具有较高的成就与贡献。
  据《孔天胤评传》作者们的考证和研究,孔天胤的诗文创作,在当时已享有盛名,如林大春称其《霞海篇》“传之已久,为词林所宗”,其诗“在江湖而怀庙廊之忧,居京洛不忘山林之趣。是以性术兼该,而《骚》《雅》之道备也”(《刻孔文谷先生诗集序》)。薛蕙、高叔嗣对其诗评价也较高,如孔天胤弟子赵讷所言,“一时在世者不论,即如故祥符高苏门氏、毫州薛西原氏,诸子皆卓然以其诗文高视一世,独于先生之作推让焉”(《文谷孔先生文集序》);又如李开先《市井艳词又序》称“近多称孔文谷、乔三石不亚栗紫团,惜予林居,不多见其作”,可知当时之知名度。其诗也见于明清各种选本,如明人王兆云《皇明词林人物考》、俞宪《盛明百家诗》、曹学俭《太仓十二家诗选》,清人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赵瑾《晋风选》、朱彝尊《静志居诗话》、陈田《明诗纪事》等。嘉靖四十二年(1563)洪朝选爱其诗,而为其刊刻《孔文谷诗集》四卷,并称“捧诵佳章,如商彝,如周鼎,不事雕镂而古意宛然。且人情理路一齐进出,透彻无遗。真希世之奇文,昭代之名家。诚珍之宝之、爱之藏之,不啻百朋已也。居尝私谓我朝能诗者不过数家,近如何、李之作,皆道也。公诗当传于世”(孔天胤《纪言》)。
  作为一位优秀的诗人和文学家,《孔天胤评传》一书认为,孔天胤除了写诗,也写了大量诗话。所以,对于孔天胤的研究,张勇耀、韩兵强二位作者还发现,他在晚年写给诗社好友王道行的信中说:“兹岁间申仰德之怀,某一岁中赋诗几百首,又草诗话数十条。”(《与王龙池方伯》)但其诗话大多散佚,只在谢榛《四溟诗话》及王士稹《池北偶谈》中收有数条,其余则零星见于其为他人诗集所作序言中。張勇耀、韩兵强二位作者精心搜集,全面爬梳,总结出其诗学思想的以下几大特点。
  一是对“情”“事”关系的思考。浙江时期为洪楩重刻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所写的序言中,孔天胤对诗歌“情事合一”的传统在宋、明的畸变有较为深入的分析,对明代“性情说”有一定批评,并用水木比喻“情”“事”关系,“如穷水木,或不喻其时代与人物,是既不晓事又安识所谓道情者与?夫所谓声调者,亦窾言也已”;二是对“诗必盛唐”的反思。谢榛嘉靖四十二年(1563)到四十四年(1565)曾游历山西,二人多有唱和,且对诗学有较多讨论。谢榛《四溟诗话》引述了两则关于孔天胤的诗话,如言“陈子昂之古风尚矣,其含光飞文,怀幽吐奇,郎庙而有江山之致,烟霞而兼黼黻之裁”,“杜子美称李太白诗清新俊逸,然却太快。太白谓子美诗苦,然却沉郁”,“王摩诘、孟浩然、韦应物,典雅冲穆,人妙通玄,观宝玉于东序,听广乐于钧天”等,在孔天胤的诗论中,初唐之陈子昂,盛唐之张说、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人皆有可取,而李白、杜甫亦各有短长;三是对“心”与“诗”关系的体味。孔天胤曾在浙江阳明心学大本营任职四年,与王畿、钱德洪等多有往来,故其讲学论文,多从“心”出发。反复强调心之于学的重要性,“学术之不明也,心术之不正也”,“一正心,而德明矣”。而其退归后的几篇序言中谈到作诗,亦多从“正心”“正情”“正志”出发;四是对“感兴”的体味。强调“感兴”,是“后七子”复古派的持论之一。嘉靖四十二年,孔天胤提出了“大夫之赋”的特点在于心志而后能感物,
  “赋者,敷也,敷在心之志而发之言也。大夫负经世之材,涵宰物之智,必也有是志乎?有是志而后有是言,方其含章渊默,则机缄莫窥;及其感物造端,则深美可见。”此外还有对薛蕙“清远”“神韵”的思考和重述等,也都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张勇耀、韩兵强二位作者的评传,无论在史料发现,还是在价值评述,以及在人物历史贡献的定位上,都有极为重要的学术开拓意义。
  作为纪实文学的人物传记,《孔天胤评传》当然不只是研究传主的文学与文化的重要成果和理论建树。传记必定还要注意到其具体的社会生活内容。在这方面,本书特别考察了传主的社会交往情况。从嘉靖十一年到三十三年(1554)出仕的二十二年间,以及致仕后到去世的二十七年间,交游极广。据张勇耀、韩兵强的考证,共计四百余人,且很多都是活跃在嘉、隆、万年间的政治、学术、文学名流,如王畿、钱德洪、薛蕙、高叔嗣、范钦、谢榛等人。其实,对于古代文人的社会交往的研究,其意义并不只是要还原作为传主的生活状态和交际范围,一方面可以反映传主的成长环境和思想影响来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精神风貌。对于这种古代文人传记来说,这样的考证和记述,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也增加了人物传记表现方法上的艺术厚度。
  当然,对于一位优秀的古代文人来说,文学创作的成就和贡献,还取决于其思想的高度和宽度,因此,《孔天胤评传》也重点研究了传主的哲学建树,这是研究古代文人文化地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哲学方面,孔天胤也多有思考和了悟。《评传》一书第六章亦有较为系统的梳理,在此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孔天胤的藩亲身份,以及曾参与浙江“西湖八社”“金兰社”“青莲社”,自己也结有“天真四友人社’’等,其创作对明中期的藩府研究及结社研究,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我国文学艺术和文化思想史上,像孔天胤这样的卓有成就的文人举不胜举,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和构成。由于长时期忽略这方面的研究,有些重要史料已经严重流失,我们急需深入发掘,全面整理。以进一步丰富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神宝库。张勇耀、韩兵强的《孔天胤评传》其传主虽然并不是我国历史上的顶级文人学士,却也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构成中不可缺少的一砖一瓦。对于今天我们的文化建设尤其是传统文化复兴大业来说,都是非常基础性的工作。这样的一部《评传》的确是非常重要的样本。
其他文献
在近年来为国内“二次元”文化研究带来巨大启发的《动物化的后现代》中,东浩纪在最后的致辞中直言不讳地表示,出版于2001年的该书中的内容已大多跟不上脚步,这是“亚文化难以避免的性质”。[1]193可见他本人对当时二次元文化的潜在变革已有所察觉。比如,在对世纪末最后一年二次元作品的举例中,东浩纪将Kev社的电子小说游戏Air作为由“情色的表现移转到萌要素组合”的代表:“对于游戏所要求的不是以往重视故事
期刊
游戏学:  《游戏学》,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游戏史:  《游戏简史》,腾云智库、译言、木果编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年  《电竞简史:从游戏到体育》,戴众森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电子竞技史》,张轩、张大鹏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年  蓝皮书:  《中国游戏产业发展报告(2019)》,孙立军主编,刘跃军执行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期刊
三  布鲁门伯格的神话研究为我们观照思想意象、沉思文明进化的史诗提供了一个独到的视角。为了逼近文化的硬核,捕捉思想的原型,重整文明的架构,就必须克服两种阐释学的偏差:哲学阐释学和政治哲学化的阐释学。前者主张以今观古,古今之间的间距在扭曲之中消逝;后者主张以古鉴今,文化史都被阐释为是在执行“哲人王”的遗嘱,或者说,一切历史都被塑造为“王道历史”。哲学阐释学类似于卡西尔的象征形式哲学,志在从“目标”看
期刊
《中国故事到中国智慧》,蔡防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推荐理由】经济学名家蔡防先生聚焦中国当代經济发展全景,用大众理解的话语讲述在经济领域发生的令人瞩目的“身边事”,以思想解读,用数据说话,总结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深刻解读“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市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脱贫攻坚、就业优先等战略问题,为中国经济发展发表真知灼见。全书观点深刻,论证严谨,解读权威,概括展示
期刊
田建民教授的专著《启蒙先驱心态录——(野草)解读与研究》出版(人民出版社,2019年),笔者认为这起码应该说是鲁学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正如刘勇先生在给本书写的序中所说:“《野草》是鲁迅所有作品中最复杂、最私密也是最难懂的一部作品。这种‘难度’不仅来自《野草》诗文之间的文体特征,也不仅在于大量的象征手法,而在于《野草》实际上是鲁迅谈自己的心境。我们可以说鲁迅的小说是政治历史的镜子,是思想革命的镜子,
期刊
过去30多年,有关现当代旧体诗词在文学史中如何安置的问题,颇有讨论,但文学史书写实践远不如学理讨论来得热烈。这几年,才逐渐出现了相关的文学史著述。继国内出版了木山英雄的《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三联书店2016年版)一年之后,夏中义先生的这部《百年旧诗人文血脉》(上海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也惊艳问世。二书有相通的地方,比如木山笔下的聂绀弩、郑超麟、扬帆,正可以同夏中义笔下的聂绀弩、
期刊
粗略地回顾一下已经拥有百年历史的一部中国现当代小说史,即不难发现,从题材的角度来考量,成绩最显著者,大约莫过于旨在关注和表现农人生活的所谓乡村题材小说。这些乡村题材小说的写作者,主要由两部分人构成。一部分,是那些虽然在乡村度过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非常关键的青少年时期,但在成年后却进入现代化的大城市之中生活(其中,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在新时期文学早期,曾经出现过的“右派”与“知青”两大作家群体。这
期刊
“原真性”概念在城市问题领域中的提出,是对城市化特别是城市更新进程所引发的众多文化焦虑的集中反映。这和当今城市空间“中产阶级化”即“士绅化”的典型进程关系重大:在士绅化过程中,正是由资本、政府、媒体和消费者品位共同构成的文化力量推动着城市空间的不断更新和重构,这种更新催生出一种“城市居民对原真性起源的渴望”。[1]2沙朗·佐金由此注意到,正是这一渴望本身制造了一种“新原真性的开端”。这无疑就引出了
期刊
无论是几年前在日本国内引起轰动的《你的名字。》(2016),还是最近上映的《天气之子》(2019),新海诚的作品总是离不开“世界系”类型的故事,尽管这一类型的亚文化作品早已不像21世纪初那样流行。在这里,关于“世界系”,我们仍然沿用东浩纪的简明定义:“世界系”作品的特征在于,男女主角之间的“小小恋爱”被直接和“世界的存亡”这种大问题联系在一起,跳过社会关系的种种中介。这一文类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
期刊
一  儒学是内嵌于中国人生命气质之中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资源,它像一座富矿,蕴藏着对现代人的精神生命、未来人类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恒常价值。  关于儒家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传播及影响,是近年来学界探讨较多的一个话题。新加坡作为华族人口占据多数的国家,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其中,享誉东南亚的新加坡土生华人、担任私立厦门大学校长16年之久的林文庆博士,对儒学在新加坡的发展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郁达夫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