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把创新、富民作为未来五年我省发展的主攻方向,强调以创新引领发展转型升级。这是我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抉择,是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要求、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必然要求,必将对我省进一步加快创新步伐、推进转型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我省正处于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省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经济总量超过一万亿美元,如果把江苏看作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在全球的排位已经在16位左右,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接近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平均发展水平。但在快速发展中江苏也积累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硬约束不断强化。同时,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我省的经济形态、产业结构、增长动力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弱化,人口红利、开放红利等趋于减弱。因此,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物质消耗、要素投入和低成本优势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根据“现代竞争战略之父”波特的理论,经济发展一般经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主要驱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抓住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浦东开放开发等重大机遇,先后实现“由农到工”、“由内而外”两次大的转型,现在正处在“由大到强”转型的关键时期,能不能冲出转型的关口、实现发展的凤凰涅槃,能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赢得优势,根本上取决于发展动力转换的速度,取决于创新这个驱动发展的新引擎能不能成为主动力。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就是着眼于我省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加快产业结构和发展动力转换,积极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推动经济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二、创新是引领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尤其是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进入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这与我省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形成了历史性交汇。只有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聚焦产业科技创新,提升江苏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才能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科技创新变革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面对发展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只有把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以制度创新激发发展活力,不断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才能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推动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江苏工作的明确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省份建设实现重要跃升,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了2.5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但与发达国家和先进省市相比,与转型发展的紧迫需求相比,我省创新投入、创新能力、创新效率和创新体系建设仍然有差距,特别是科技与经济相互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科技投入产出不够匹配、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考核评价标准不够科学、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够适应、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比较突出。全省上下必须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担当意识,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全面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大创新,让改革创新贯穿江苏一切工作,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成为江苏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和最强劲的动力。
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为我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明确了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径。从我省实际出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创新引领发展转型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明确主攻方向,着力提高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在新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生命健康、智能绿色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实现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重点突破,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产业向中高端攀升。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管理、品牌创新的融合,特别是要以互联网思维、技术和手段,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相结合,创造工业电子商务、创新金融、现代物流等供给新业态、新模式。
强化主体地位,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分配的导向作用,深入实施企业研发机构“百企示范、千企试点、万企行动”计划,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源头培育,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提升省产学研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建设水平,推进省技术转移联盟建设,探索“互联网+产学研”的新途径、新模式,引导更多创新资源服务企业技术创新。
完善创新布局,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发挥科教人才优势和开发开放优势,加强科技资源整合集聚和开放共享,激励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加快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各类开发区向创新型园区转型,统筹推进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园和科技创业园建设,构建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发挥“创新群”的整体效能。着眼于江苏的产业优势和发展方向,深化拓展与发达国家的研发合作,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产业创新合作伙伴关系网络,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
突出关键支撑,着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企业需求为重点,大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特别是既懂科技又通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加强优秀企业家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深化科研成果激励、人才评价、人才举荐、人才流动等制度改革。加大人才服务资源整合力度,构建统一的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加快载体建设,发展创业服务,集聚双创人才,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优化创新环境,着力构建良好创新生态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科技管理机制,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将政府管理重点转向制定完善规划和政策、优化创新环境、提供创新服务上来。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省建设,积极构建覆盖产业科技创新全过程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广泛开展面向基层的科普活动,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王 婷
一、我省正处于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省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经济总量超过一万亿美元,如果把江苏看作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在全球的排位已经在16位左右,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接近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平均发展水平。但在快速发展中江苏也积累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硬约束不断强化。同时,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我省的经济形态、产业结构、增长动力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弱化,人口红利、开放红利等趋于减弱。因此,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物质消耗、要素投入和低成本优势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根据“现代竞争战略之父”波特的理论,经济发展一般经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主要驱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抓住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浦东开放开发等重大机遇,先后实现“由农到工”、“由内而外”两次大的转型,现在正处在“由大到强”转型的关键时期,能不能冲出转型的关口、实现发展的凤凰涅槃,能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赢得优势,根本上取决于发展动力转换的速度,取决于创新这个驱动发展的新引擎能不能成为主动力。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就是着眼于我省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加快产业结构和发展动力转换,积极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推动经济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二、创新是引领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尤其是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进入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这与我省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形成了历史性交汇。只有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聚焦产业科技创新,提升江苏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才能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科技创新变革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面对发展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只有把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以制度创新激发发展活力,不断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才能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推动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江苏工作的明确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省份建设实现重要跃升,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了2.5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但与发达国家和先进省市相比,与转型发展的紧迫需求相比,我省创新投入、创新能力、创新效率和创新体系建设仍然有差距,特别是科技与经济相互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科技投入产出不够匹配、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考核评价标准不够科学、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够适应、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比较突出。全省上下必须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担当意识,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全面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大创新,让改革创新贯穿江苏一切工作,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成为江苏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和最强劲的动力。
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为我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明确了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径。从我省实际出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创新引领发展转型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明确主攻方向,着力提高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在新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生命健康、智能绿色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实现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重点突破,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产业向中高端攀升。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管理、品牌创新的融合,特别是要以互联网思维、技术和手段,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相结合,创造工业电子商务、创新金融、现代物流等供给新业态、新模式。
强化主体地位,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分配的导向作用,深入实施企业研发机构“百企示范、千企试点、万企行动”计划,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源头培育,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提升省产学研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建设水平,推进省技术转移联盟建设,探索“互联网+产学研”的新途径、新模式,引导更多创新资源服务企业技术创新。
完善创新布局,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发挥科教人才优势和开发开放优势,加强科技资源整合集聚和开放共享,激励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加快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各类开发区向创新型园区转型,统筹推进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园和科技创业园建设,构建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发挥“创新群”的整体效能。着眼于江苏的产业优势和发展方向,深化拓展与发达国家的研发合作,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产业创新合作伙伴关系网络,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
突出关键支撑,着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企业需求为重点,大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特别是既懂科技又通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加强优秀企业家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深化科研成果激励、人才评价、人才举荐、人才流动等制度改革。加大人才服务资源整合力度,构建统一的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加快载体建设,发展创业服务,集聚双创人才,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优化创新环境,着力构建良好创新生态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科技管理机制,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将政府管理重点转向制定完善规划和政策、优化创新环境、提供创新服务上来。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省建设,积极构建覆盖产业科技创新全过程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广泛开展面向基层的科普活动,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王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