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治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大学生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拥有坚实的法治观念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当前,高校已经开设了法律基础课程并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基本的法治课程体系来建设。但是,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不能简单依靠一两位教师或一两个部门,观念的提升需要多方力量通力合作,共同促进。高校加强师资建设,就有必要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体、以党政学团干部队伍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为重要人力资源保障、以从事法律实务的兼职教师为补充的结构合理的法治教育师资队伍,而组建大学生普法教育辅导员工作室就是一项重要落地举措。
一、普法教育辅导员工作室职责
工作室的组建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致力于推动大学生法治教育与日常思政工作相融合,在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维护校园环境、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下开展活动。工作室应该以加强学校普法教育工作理论研究,提升辅导员知法、用法的工作能力,培养大学生尊法、守法的法律意识,服务辅导员和大学生两个群体为主要目的。
(一)打造团队,培养人才
立足高校本身,广泛吸引从事学生思想引领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理论研究有着浓厚兴趣的专兼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加入,按照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要求,通过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实地考察等卓有实效的形式,培养一支学习型、创新型、专家型的学生普法教育工作队伍。
(二)服务师生,指导实践
工作室以辅导员队伍为主体,以学生社团为承载体,配合高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门做好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的法治培训;结合涉及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的实际案例,指导二级学院更好开展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抓住时间节点,开展富有成效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打造普法教育工作品牌。
(三)理论研究,创新路径
积极组织工作室成员申报各级别普法教育课题,结合实际案例形成具有指导性的案例选编并汇集成册,争取在每个学年度都能够有优秀学术成果出现,在全校专兼职辅导员中营造从事学生普法教育工作实际、研究学生普法教育工作理论、探究学生普法教育工作方法的良好氛围。
(四)搭建平台,推广经验
以学生普法教育工作室为依托,通过方式灵活,内容丰富的活动形式,如送法进课堂、法治周末、案例研讨、情景剧、辩论赛等,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发掘各学院好的做法并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同时交流学习其他高校经验做法,开阔工作视野、拓宽工作渠道、提升工作能力。
二、普法教育辅导员工作室部门设置及具体职责
工作室致力于推动大学生法治教育与日常思政工作相融合,在具体开展工作过程中,应本着正常运转并发挥足够效能的原则来设置部门,结合工作室职责,可以设置办公室、理论研究室、文化宣传室、合作交流室。
(一)办公室职责
负责日常事务的开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传达上级有关普法教育的决定、意见和指示精神;负责起草工作室五年规划、年度计划,并督办实施;研究完善工作室规章制度、目标管理和考核办法;对正在实施的《规划》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召集例会并做好签到工作;筹办有关会议和指导开展普法活动;安排工作室日常值班及材料档案管理;定期向工作室汇报工作进展;做好团建工作,保持队伍团结稳定;完成其他日常事务和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理论研究室职责
负责相关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法律规范的收集、整理;法律精神解读、宣讲和理论重、难点问题的答疑解惑;经典案例的提炼整理;研究成果的撰写申报;调查研究的组织开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及时向主持人提出建议;定期向工作组成员汇报工作进展;对正在实施的《规划》提出修改意见;完成其他与理论研究相关的工作。
(三)文化宣传室职责
负责宣传设计和阵地建设,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对普法活动进行新闻写作和网络投稿;打造法律知识宣传主阵地,做好宣传平台建设;按照活动计划,制作视频、图文等多种宣传样式,在学校层面进行新媒体推送;定期向工作室汇报工作进展;对正在实施的《规划》提出修改意见;完成其他图文宣传工作。
(四)合作發展室职责
负责校内外的交流合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负责校院两级普法工作的沟通协调;做好与校外其他单位的交流合作,收集经验做法;邀请专家进行工作指导和理论宣讲;定期向工作室汇报工作进展;对正在实施的《规划》提出修改意见;完成其他对外洽谈和服务工作。
三、普法教育辅导员工作室成员的角色定位
提升大学生法治观念,师资队伍的打造是关键环节,而作为教育管理服务的一线学工人员,只有明晰角色定位,才能更有效开展普法教育。
(一)高校案例的整理者
主要包括案例收集和法律解读两个层面。团队成员要以案说法、以案释法,以身边人、身边事的鲜活案例,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用法律意识解读实际问题,做到送法面对面,守法心连心,服务零距离。要做到案例及时收集,用心整理,相关法律法规解读准确,释义清晰,将典型案例融入到新生入学教育、普法教育课程、日常学生管理中。
(二)法律知识的收集者
主要包括法律知识收集和文件分门别类。团队成员要收集涉及到高校教师(辅导员)层面的、学生层面的、师生共知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并结合所针对对象的不同,进行分门别类的梳理。
(三)普法队伍的塑造者
主要包括讲师团培养和学生法律社团(协会)打造。成员开展普法教育,必须先把自己打造成知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专业人士,工作室应组建一支以工作室成员为先锋、以校内法学专家为智囊、以校外公检法司部门人员为后盾的专业普法队伍。并在学生自主开展活动时,进行日常事务、创先争优、跟踪调研等方面的专业指导。
(四)普法形式的创新者
主要是指普法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成员要立足高校特点,在常规活动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特别是针对案例宣讲、法治讲座、知识竞赛、调查研究、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等多个方面,开展富有实效又灵活多样的活动,诸如送法进课堂、模拟法庭、法治周末、普法夏令营、法治信箱、法治周刊、外出参观、电影赏析、案例研讨、普法情景剧、普法讲座、公众号推送、法律援助、法治辩论赛、专题活动等。
(五)普法内容的生产者
主要是指普法教育的内容本身,更多涉及普法知识的文字宣传层面,特别是在原有既定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如何通过活灵活现的展现方式,让师生对法律知识更容易接受,让普法成效更容易彰显。特别是普法活动的新闻稿件写作,法治视频内容设计制作,师生感兴趣话题的分析梳理,形成具有工作室特色的宣传材料。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铸魂者和引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辅导员进行普法教育活动,能促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产生强烈认同,能深化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法治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能有助于依法治校建设和普法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落地和职责精细,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提升意义重大。普法教育辅导员工作室的组建,是高校普法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要明确,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提升,需要以全员育人为导向,凝聚法治合力,在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同时,更要坚持“大思政”视野下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调育人格局,要将法治意识的提升,融入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专业教师和干部队伍通力合作,党政机关部门有力保障,社会、家庭、学校共同携手,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提升之路才会走的更稳健、更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肖柯.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的有效路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6):83.
一、普法教育辅导员工作室职责
工作室的组建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致力于推动大学生法治教育与日常思政工作相融合,在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维护校园环境、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下开展活动。工作室应该以加强学校普法教育工作理论研究,提升辅导员知法、用法的工作能力,培养大学生尊法、守法的法律意识,服务辅导员和大学生两个群体为主要目的。
(一)打造团队,培养人才
立足高校本身,广泛吸引从事学生思想引领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理论研究有着浓厚兴趣的专兼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加入,按照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要求,通过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实地考察等卓有实效的形式,培养一支学习型、创新型、专家型的学生普法教育工作队伍。
(二)服务师生,指导实践
工作室以辅导员队伍为主体,以学生社团为承载体,配合高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门做好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的法治培训;结合涉及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的实际案例,指导二级学院更好开展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抓住时间节点,开展富有成效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打造普法教育工作品牌。
(三)理论研究,创新路径
积极组织工作室成员申报各级别普法教育课题,结合实际案例形成具有指导性的案例选编并汇集成册,争取在每个学年度都能够有优秀学术成果出现,在全校专兼职辅导员中营造从事学生普法教育工作实际、研究学生普法教育工作理论、探究学生普法教育工作方法的良好氛围。
(四)搭建平台,推广经验
以学生普法教育工作室为依托,通过方式灵活,内容丰富的活动形式,如送法进课堂、法治周末、案例研讨、情景剧、辩论赛等,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发掘各学院好的做法并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同时交流学习其他高校经验做法,开阔工作视野、拓宽工作渠道、提升工作能力。
二、普法教育辅导员工作室部门设置及具体职责
工作室致力于推动大学生法治教育与日常思政工作相融合,在具体开展工作过程中,应本着正常运转并发挥足够效能的原则来设置部门,结合工作室职责,可以设置办公室、理论研究室、文化宣传室、合作交流室。
(一)办公室职责
负责日常事务的开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传达上级有关普法教育的决定、意见和指示精神;负责起草工作室五年规划、年度计划,并督办实施;研究完善工作室规章制度、目标管理和考核办法;对正在实施的《规划》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召集例会并做好签到工作;筹办有关会议和指导开展普法活动;安排工作室日常值班及材料档案管理;定期向工作室汇报工作进展;做好团建工作,保持队伍团结稳定;完成其他日常事务和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理论研究室职责
负责相关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法律规范的收集、整理;法律精神解读、宣讲和理论重、难点问题的答疑解惑;经典案例的提炼整理;研究成果的撰写申报;调查研究的组织开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及时向主持人提出建议;定期向工作组成员汇报工作进展;对正在实施的《规划》提出修改意见;完成其他与理论研究相关的工作。
(三)文化宣传室职责
负责宣传设计和阵地建设,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对普法活动进行新闻写作和网络投稿;打造法律知识宣传主阵地,做好宣传平台建设;按照活动计划,制作视频、图文等多种宣传样式,在学校层面进行新媒体推送;定期向工作室汇报工作进展;对正在实施的《规划》提出修改意见;完成其他图文宣传工作。
(四)合作發展室职责
负责校内外的交流合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负责校院两级普法工作的沟通协调;做好与校外其他单位的交流合作,收集经验做法;邀请专家进行工作指导和理论宣讲;定期向工作室汇报工作进展;对正在实施的《规划》提出修改意见;完成其他对外洽谈和服务工作。
三、普法教育辅导员工作室成员的角色定位
提升大学生法治观念,师资队伍的打造是关键环节,而作为教育管理服务的一线学工人员,只有明晰角色定位,才能更有效开展普法教育。
(一)高校案例的整理者
主要包括案例收集和法律解读两个层面。团队成员要以案说法、以案释法,以身边人、身边事的鲜活案例,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用法律意识解读实际问题,做到送法面对面,守法心连心,服务零距离。要做到案例及时收集,用心整理,相关法律法规解读准确,释义清晰,将典型案例融入到新生入学教育、普法教育课程、日常学生管理中。
(二)法律知识的收集者
主要包括法律知识收集和文件分门别类。团队成员要收集涉及到高校教师(辅导员)层面的、学生层面的、师生共知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并结合所针对对象的不同,进行分门别类的梳理。
(三)普法队伍的塑造者
主要包括讲师团培养和学生法律社团(协会)打造。成员开展普法教育,必须先把自己打造成知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专业人士,工作室应组建一支以工作室成员为先锋、以校内法学专家为智囊、以校外公检法司部门人员为后盾的专业普法队伍。并在学生自主开展活动时,进行日常事务、创先争优、跟踪调研等方面的专业指导。
(四)普法形式的创新者
主要是指普法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成员要立足高校特点,在常规活动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特别是针对案例宣讲、法治讲座、知识竞赛、调查研究、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等多个方面,开展富有实效又灵活多样的活动,诸如送法进课堂、模拟法庭、法治周末、普法夏令营、法治信箱、法治周刊、外出参观、电影赏析、案例研讨、普法情景剧、普法讲座、公众号推送、法律援助、法治辩论赛、专题活动等。
(五)普法内容的生产者
主要是指普法教育的内容本身,更多涉及普法知识的文字宣传层面,特别是在原有既定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如何通过活灵活现的展现方式,让师生对法律知识更容易接受,让普法成效更容易彰显。特别是普法活动的新闻稿件写作,法治视频内容设计制作,师生感兴趣话题的分析梳理,形成具有工作室特色的宣传材料。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铸魂者和引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辅导员进行普法教育活动,能促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产生强烈认同,能深化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法治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能有助于依法治校建设和普法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落地和职责精细,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提升意义重大。普法教育辅导员工作室的组建,是高校普法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要明确,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提升,需要以全员育人为导向,凝聚法治合力,在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同时,更要坚持“大思政”视野下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调育人格局,要将法治意识的提升,融入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专业教师和干部队伍通力合作,党政机关部门有力保障,社会、家庭、学校共同携手,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提升之路才会走的更稳健、更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肖柯.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的有效路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