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骗者不仅眼盲,而且心盲。心盲的缘故,在于我们的制度,我们的文化,有漏洞可钻
一场很有意思的官司在北京海淀区法院开审。说它有意思,是因为这场官司与?“院士”有关。只是这个院士,既非科学院院士,也非工程院院士,而是某个骗子虚设的一个“中国管理科学院”的院士。
这不过是一个骗局,据说一共骗了280余万人民币,比起那些动辄骗到上亿的金融诈骗案来,顶多是个小巫而已。不过这个小巫规模的骗局,骗到的都是些“高人”——150多个著名企业高管和高校教授心甘情愿地把大把的银子递上去,换取那个一文不名的“中国管理科学院院士”头衔。
这种骗局其实相当低级,我没有查证,但估计差不多是这样的:骗子在香港以公司注册一个“中国管理科学院”的机构,通过关系找几个过气的政府高官挂名,开设相关网站,免得当事人查证的时候露馅,然后搜寻一下大陆社会科学行业中的那些有点名气、但名气还不足够大的学者,以及大型国企中有点地位、但地位还不足够高的高管,分别给他们发入选通知:
当初这个“科学院”也曾给我寄过入选通知,告诉我这个科学院的来头,多少个高官挂名,多少著名学者已经入选,并郑重通知我,鉴于我在某某方面的“卓越成就”,只要填一份看起来相当正规,也相当麻烦的表格,交一笔评审费,就可以戴上“院士帽”了。
可惜,我对这种“管理科学的最高荣誉”,很不在意,当笑话跟朋友聊聊,然后就丢废纸篓里了。真没想到,这种低级的骗局,居然真的骗了这么多高人。
这种招法,跟街头以利诱人的骗术骨子里是一样的,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只是,他们用以钓人的诱饵,不是利,而是虚荣。类似的虚荣骗术,其实已经流行很长时间了,从前是各种名目的世界名人录、全球杰出人物名人录,凡是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过文章的人,差不多都会收到入选通知,附带交一笔数百上千元的名录工本费。不久,厚厚的一大本“名人录”,就摆到你的案头了。我甚至在乡下的一个只会涂鸦的农民那里,看到过有他名字的世界美术家名人录。
不过,对于此案中受骗的众多高人来说,他们之所以被骗,倒不全因为虚荣。毕竟,院士的头衔太耀眼了,附带的利益也太大。虽然说,两院院士只是一种荣誉,不发工资,没有奖金,但有这个头衔,单位可以沾光,学科可以升级,博士点可以轻松拿下,重大课题可以得到,简直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因此,无论在什么地方,院士都拥有最好的待遇,据说相当于副部级;都有着最高的荣誉,乃至最后的决定权,一言九鼎。这样巨大的头衔附加值,谁见了能不眼红呢?
可惜目前中国有院士的领域,只限于理工领域,众多人文学科的高人,纵有天大的本事,也只能混个教授到顶,顶多在前面再加上个博导,或者“某某学者”。企业高管就更惨,无非是高级经济师,或者高级管理工程师,最多加个括号:教授级。
于是,前些年,这些领域里的高人,酝酿设立文科的院士,大约是分配不均,怎么也酝酿不出来,社科院只好自行其事,搞出一个“学部委员”了事。
现在有了这么一个“科学院”,而且主动上门送入选通知,对于有院士情结的高人来说,不啻雪中送炭,锦上添花。况且,高人都比较自负,入选通知上开列的入选理由,所谓成就云云,大都不算离谱。马屁拍得恰如其分,入选者自然也惬意万分,断然想不到居然连“中国管理科学院”这样的大机构,都有人敢于造假。于是,吞了诱饵,变成姜太公鱼篓里的大鱼。
骗子哪里都有,什么时候都有,敢于顶着大头衔大骗的,其实骗术,往往是民工水平。此番院士骗局如斯,其他的诸如汉芯事件、华南虎事件也如斯。一个无非买来国外的芯片,磨掉上面的字,再打上自己家门;一个弄个低级的数码相机,找张年画,拍几张再粗糙不堪的假照就算大功告成。把它们公布在网上,大家一议论,立马现形。可是,只要在底下运行,就能骗到人,而且能骗到高人。
不用说,这样的骗局,受骗者不仅眼盲,而且心盲。心盲的缘故,在于有漏洞可钻。我们有过于看重虚名而不务实的文化,更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只要拿到7虚名,有大的头衔,无论有无其实在的内容,实在的本事,社会乃至各种机构都会把好处、乃至国家的公器便宜地送上去。不是循实授名,而是循名送实,有这样的利益,才会有这样的骗局。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