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 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 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早读或课堂上朗读,这是很好的语文教学方法,这对从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都十分有益,同时对学生理解课文也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就朗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朗读训练的必要性
.朗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利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包括听说读写,其中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素养,影响着日后和人们的交往。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做到出口成章是很有很大的帮助的。因为有些东西并不是只靠听就可以获得的,要从自己的朗读中找出灵感,按照抑扬顿挫等,体会作业的心境,进而产生对文学的兴趣,牢牢地记住所讲的内容,这既提高的教学的效率,同时也促进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疑是一举两得。因此要在朗读中由简入难,逐步提升朗读的水平和理解的能力。
二、把朗读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语言教学要以读为本。有人指出,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就是好读。这有一定道理。“正确、流利地读”的基本功是严格训练出来的。我在上《夕阳真美》第二课时,课堂指导朗读达五次之多。这样教学生多读既使学生通过读,意会了课文内容,又使朗读基本功的训练落到实处。通常情况下,我的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做到“三读”。①初读。读通全文,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②细读。即边读边议,边读边思。细读要抓住关键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之中,以指导朗读进行分析,辅以试读指点。③精读。即品评语感,欣赏课文精华。《桂林山水》词好句佳,我就让学生反复吟咏、体味,悟出课文中传神的字字句句,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真正感受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学生在评品、欣赏中,情感得以升华。
三、重视和加强具体的朗读指导
阅读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 ,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前,只是说:“我们要带着喜悦的感情朗读”,并认为这就是朗读 指导。其实,严格说来,这不是朗读指导,而是朗读要求。学生之所以读不出感情,常常不是因为不知道应该 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而是不了解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的基础上,在朗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例如,《繁星》第三段写作者在海上看星天,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深蓝色的天空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朗读这句话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在“深蓝色的天空”后稍作停顿, 表现出星空的广阔无垠。“悬着”要读得轻一些,并稍作停顿,使人感到“悬”字所体现的那种四面无依无靠 的形态。“无数”要重读,以突出夜空星星数量之多。“半明半昧”要读得慢一些,语调轻柔一些,“半明” 之后稍作停顿,体现星光闪烁的情态。
四、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直观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直观性的方法,能够克服语文学习中的名词术语脱离阅读实际、抽象的东西离开具体形象、理解和感知分离的矛盾。能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巩固,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语言直观是直观性教学的手段之一,朗读属于语言直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可以为教师定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的放在感官的前面”。意思是说,学习知识要尽量的直观。要尽量的让更多的感官去感受体验知识。他的要求可以通过朗读来实现,将书面语言转化成了出声的口头语言。它确实可以把作品的结构和内容、特色和风格等诸多东西,放在学生们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的面前,可以帮助学生把语文学好。
五、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 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 “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 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 “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 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 ,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总之,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不但要重量、重质,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学生“食”之无味、“言”之无语;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这样,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黄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汪菊花;语感核心与诵读教学[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3]周红星;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教师角色的重新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王娅玲;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叙事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早读或课堂上朗读,这是很好的语文教学方法,这对从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都十分有益,同时对学生理解课文也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就朗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朗读训练的必要性
.朗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利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包括听说读写,其中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素养,影响着日后和人们的交往。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做到出口成章是很有很大的帮助的。因为有些东西并不是只靠听就可以获得的,要从自己的朗读中找出灵感,按照抑扬顿挫等,体会作业的心境,进而产生对文学的兴趣,牢牢地记住所讲的内容,这既提高的教学的效率,同时也促进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疑是一举两得。因此要在朗读中由简入难,逐步提升朗读的水平和理解的能力。
二、把朗读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语言教学要以读为本。有人指出,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就是好读。这有一定道理。“正确、流利地读”的基本功是严格训练出来的。我在上《夕阳真美》第二课时,课堂指导朗读达五次之多。这样教学生多读既使学生通过读,意会了课文内容,又使朗读基本功的训练落到实处。通常情况下,我的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做到“三读”。①初读。读通全文,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②细读。即边读边议,边读边思。细读要抓住关键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之中,以指导朗读进行分析,辅以试读指点。③精读。即品评语感,欣赏课文精华。《桂林山水》词好句佳,我就让学生反复吟咏、体味,悟出课文中传神的字字句句,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真正感受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学生在评品、欣赏中,情感得以升华。
三、重视和加强具体的朗读指导
阅读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 ,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前,只是说:“我们要带着喜悦的感情朗读”,并认为这就是朗读 指导。其实,严格说来,这不是朗读指导,而是朗读要求。学生之所以读不出感情,常常不是因为不知道应该 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而是不了解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的基础上,在朗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例如,《繁星》第三段写作者在海上看星天,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深蓝色的天空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朗读这句话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在“深蓝色的天空”后稍作停顿, 表现出星空的广阔无垠。“悬着”要读得轻一些,并稍作停顿,使人感到“悬”字所体现的那种四面无依无靠 的形态。“无数”要重读,以突出夜空星星数量之多。“半明半昧”要读得慢一些,语调轻柔一些,“半明” 之后稍作停顿,体现星光闪烁的情态。
四、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直观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直观性的方法,能够克服语文学习中的名词术语脱离阅读实际、抽象的东西离开具体形象、理解和感知分离的矛盾。能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巩固,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语言直观是直观性教学的手段之一,朗读属于语言直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可以为教师定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的放在感官的前面”。意思是说,学习知识要尽量的直观。要尽量的让更多的感官去感受体验知识。他的要求可以通过朗读来实现,将书面语言转化成了出声的口头语言。它确实可以把作品的结构和内容、特色和风格等诸多东西,放在学生们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的面前,可以帮助学生把语文学好。
五、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 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 “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 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 “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 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 ,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总之,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不但要重量、重质,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学生“食”之无味、“言”之无语;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这样,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黄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汪菊花;语感核心与诵读教学[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3]周红星;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教师角色的重新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王娅玲;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叙事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