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为 “少教多学”理念在中学语文教学的田地里推广应用提供了充分发展的余地。“少教多学”理念倡导鼓励学生个体主动地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注重以能力为立意,以发展为宗旨,更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少教多学”理念的提出,对于解决中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颇为棘手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促进的作用。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实施少教多学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少教多学 累探究 培养能力
“少教”不是系统讲授的意思,是点拨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达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或纠正其错误的理解。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少教多学”的前提是教师教给学生怎样学会积累,尤其是文言文学习方法。怎样教给学生积累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积累实词:在学习中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具体在教学中方法是两步:第一步,同学们在读具体篇章时注意积累常见实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第二步是将这些零散的义项聚集起来有意识地一个词一个词地比较记忆。可以自己整理,也可以借助工具书。当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除了累积和识记外;还要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推断。只有把知識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阅读能力。下面介绍四种理解、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一)联系教材,调动积累,比照解释
(二)借助语法特点,分析推断词义
(三)根据具体语境确定
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
(四)利用构词特点推断词义
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二、积累虚词:掌握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研读考纲,推敲“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句话,我们不难得出两点:一是“理解”,是指对阅读文本中出现的文言虚词能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其意义和用法;二是“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强调“在文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在备考中经过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办法来学习积累。
首先是“先少后多”。“少”是相对于单个虚词中用法最少、最简洁的那一个,如虚词“而”,使用最少的是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表示对称,可译为“你”或“你的”。
其次,“而”用作语气词的情况也是比较少的。
2.先特殊后一般
特殊用法是与一般用法相对而言的,特殊与“少”又有区别,“少”是相对数量,“特殊”是相对用法和意义。
3.重点记忆有区别、易混淆的用法
高考的考查,喜欢将虚词中常常被混淆、应用中有区别的虚词用法作为例子来考查,引诱学生掉进陷阱。如“因”的介词和连词的用法常常被混淆,要区别其实也不难,我们可以从语法功能上进行区别。如果“因”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再与动词结合,那么这个“因”就是介词。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果“因”与动词或动宾词组结合,那么这个“因”就是连词。如“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4.积累典型例句
理解记忆,这是我们经常向学生灌输的思想,结合到虚词便是要求将18个虚词与实际的例子尤其是必修教材中的文言句子结合来记,效果更明显。这是因为结合教材中的典型例句,学生不会有陌生感,可以集中精力解决文言虚词问题,而且对所学过的知识兼有复习和整理归纳的作用;另外,高考文言虚词很多省份的命题采用一句文本中的一句教材中的,这样也有助于学生答题。
三、备考策略
复习积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考试的过程中也还需要一些策略,才能将平时复习积累的东西用在刀刃上,下面是一些操作性很强的方法。
(一)语法切入法
借助于语法功能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试以“之”为例来说明。
“鹏”是主语,“徙于南冥也”是谓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主+谓”词组化,可不译。“之九万里”为动宾结构,“之”是动词,“九万里”是“之”的处所。所以,“之”是实词而不是虚词。
(二)对文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借此可以从熟悉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再如有些虚词是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发感情、表关联等。
(四)语境联系法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十分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能不联系具体的语境,做到“字不离句”。
(五)词语代替法
答题时可以先判断该虚词所在的两句中你最有把握的那一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一句中,看看替代后的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果通顺、恰当,则两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反之则不同。
总之“少教多学”强调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少教多学”注重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精心诱导学生以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乐于观察,善于分析,灵活运用看、听、说、读、问、析、写等多种方法进行语文学习,发展观察、记忆、想象、联想、表达等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每位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获取新知识。
【关键词】少教多学 累探究 培养能力
“少教”不是系统讲授的意思,是点拨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达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或纠正其错误的理解。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少教多学”的前提是教师教给学生怎样学会积累,尤其是文言文学习方法。怎样教给学生积累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积累实词:在学习中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具体在教学中方法是两步:第一步,同学们在读具体篇章时注意积累常见实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第二步是将这些零散的义项聚集起来有意识地一个词一个词地比较记忆。可以自己整理,也可以借助工具书。当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除了累积和识记外;还要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推断。只有把知識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阅读能力。下面介绍四种理解、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一)联系教材,调动积累,比照解释
(二)借助语法特点,分析推断词义
(三)根据具体语境确定
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
(四)利用构词特点推断词义
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二、积累虚词:掌握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研读考纲,推敲“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句话,我们不难得出两点:一是“理解”,是指对阅读文本中出现的文言虚词能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其意义和用法;二是“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强调“在文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在备考中经过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办法来学习积累。
首先是“先少后多”。“少”是相对于单个虚词中用法最少、最简洁的那一个,如虚词“而”,使用最少的是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表示对称,可译为“你”或“你的”。
其次,“而”用作语气词的情况也是比较少的。
2.先特殊后一般
特殊用法是与一般用法相对而言的,特殊与“少”又有区别,“少”是相对数量,“特殊”是相对用法和意义。
3.重点记忆有区别、易混淆的用法
高考的考查,喜欢将虚词中常常被混淆、应用中有区别的虚词用法作为例子来考查,引诱学生掉进陷阱。如“因”的介词和连词的用法常常被混淆,要区别其实也不难,我们可以从语法功能上进行区别。如果“因”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再与动词结合,那么这个“因”就是介词。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果“因”与动词或动宾词组结合,那么这个“因”就是连词。如“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4.积累典型例句
理解记忆,这是我们经常向学生灌输的思想,结合到虚词便是要求将18个虚词与实际的例子尤其是必修教材中的文言句子结合来记,效果更明显。这是因为结合教材中的典型例句,学生不会有陌生感,可以集中精力解决文言虚词问题,而且对所学过的知识兼有复习和整理归纳的作用;另外,高考文言虚词很多省份的命题采用一句文本中的一句教材中的,这样也有助于学生答题。
三、备考策略
复习积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考试的过程中也还需要一些策略,才能将平时复习积累的东西用在刀刃上,下面是一些操作性很强的方法。
(一)语法切入法
借助于语法功能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试以“之”为例来说明。
“鹏”是主语,“徙于南冥也”是谓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主+谓”词组化,可不译。“之九万里”为动宾结构,“之”是动词,“九万里”是“之”的处所。所以,“之”是实词而不是虚词。
(二)对文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借此可以从熟悉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再如有些虚词是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发感情、表关联等。
(四)语境联系法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十分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能不联系具体的语境,做到“字不离句”。
(五)词语代替法
答题时可以先判断该虚词所在的两句中你最有把握的那一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一句中,看看替代后的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果通顺、恰当,则两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反之则不同。
总之“少教多学”强调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少教多学”注重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精心诱导学生以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乐于观察,善于分析,灵活运用看、听、说、读、问、析、写等多种方法进行语文学习,发展观察、记忆、想象、联想、表达等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每位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获取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