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吾尔族刺绣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传承主体是本民族妇女,她们从美化服饰、家居,到如今拓展刺绣市场,在哈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形成了“政府+企业+高校”发展模式,使之成为农牧民多元增收的亮点和新疆特色文化产品的亮点。
哈密是连通新疆与内地的咽喉,也是连接全国和亚欧大陆的重要枢纽,更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汇处。自古以来,丰富多元的中华文化与新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交流、交融,既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发展。哈密传统手工艺品就有鲜明的中原文化脉络,也有本地少数民族的浓郁风格。
就以哈密的维吾尔族刺绣来讲,它有中原文化的影子又别于内地刺绣。它的艺术特点、纹饰、图案、刺绣技法都有它延续传承的光芒,表现了哈密维吾尔族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绣品中所体现出浓郁的中原文化特点与维吾尔族风情,是新疆地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哈密推行的“政府+企业+高校”的模式,提高了哈密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水平,打开了刺绣传承人群通向外界的大门。
模式形成
2008年6月,“维吾尔族刺绣”被国家文化部录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新疆哈密市文化馆被确定为该项目的保护单位。自2008年以来,哈密市文化馆在哈密周边县乡共开办维吾尔族刺绣培训班60余期,参加培训的人数有千余人次。此外,哈密市文化馆举办的刺绣展览共计31场,研习活动42次,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群众参与度高,学习热情高,参加培训的人员刺绣技艺得到显著的提高,对哈密市维吾尔族刺绣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振兴传统工艺”的要求,支持企业和高校与地方开展合作,在实践中探索振兴传统工艺的有效措施,2016年3月11日,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同志在新疆哈密市主持召开传统工艺工作站现场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田文,自治区文化厅、文化部非遗司、雅昌文化集团代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哈密市民俗研究院等相关部门领导以及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在文化部、自治区领导及哈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成立了雅昌文化集团、清华大学美術学院驻新疆哈密市传统工艺工作站,确立了“地方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联动保护、传承和发展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文化产业的模式。哈密市传统工艺工作站与哈密市文化馆两块牌子一班人马通力工作,提升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传统技艺水平,提高刺绣妇女的收入水平,加快“密作品牌”推广,以“密作品牌”为基础,带动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文化产业整体提升。
特色亮点
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紧紧抓住国家在哈密设立全国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的重大机遇,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振兴维吾尔族传统刺绣工艺,初步探索形成了政策与理论、组织与管理、培训与传承、工艺与质量、产业与品牌“五大体系”,传统刺绣日益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政策与理论体系
工作站成立以来,受到了中央、自治区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文化部领导先后三次赴哈密现场指导,专门组织了全国知名的传统工艺设计和营销专家组赴哈密开展巡回讲习。整理汇编文化部领导讲话、非遗保护法律法规和工作标准,制定出台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传统工艺工作站管理办法,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哈密市民俗研究院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进行“维吾尔族刺绣花纹图案”课题研究,2017年9月25日-10月5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邀请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参加“密图-新疆哈密维吾尔族传统刺绣团研究与设计汇报展”,此次展览将集中展示文化部非遗司“新疆哈密维吾尔族传统刺绣图案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开展适应现代社会审美与使用功能的系列化创新设计研究。部分理论研究为文化部制定《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供了探索和有效借鉴。
此外,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与哈密市博物馆合作,加强对清代维吾尔族刺绣服饰的收集及研究工作。2016年3月份,哈密市博物馆组织专业人员对张昕中个人收藏的100件清代维吾尔族服饰和104块清代补子进行拍照、断代,完成了清代服饰的征集工作。根据所征集服饰的保存状况,博物馆组织人员进行了病害调查工作,同时邀请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的纺织品修复专家,对这批清代服饰进行了清洗、修复、平整、加固等工作。为进一步做好服饰的保存工作,哈密市博物馆还专门定做了10组纺织品储存柜并购置了无酸包装纸等材料。在哈密市博物馆的协助下,传统工艺工作站还组织了一批哈密本地民俗学、历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哈密区域内的各民族刺绣图案进行了抢救性整理与研究,编辑出版了《哈密之珎——哈密刺绣》。
(二)组织与管理体系
积极推进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传统工艺工作站的机构建设及管理机制,实现刺绣传统工艺全面化保护、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全程化服务、特色化发展。
工作站负责刺绣非遗传承人群培养、实训、研发、成果孵化、展示、品牌导入、市场推广等牵头协调和组织落实工作。为全力支持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发展,哈密市政府组织成立了“哈密传统刺绣协会”,负责组织协调产品研发设计、产品质量把关、产品销售市场拓展和人员培训工作。同时,传统工艺工作站还组织在每个乡镇成立了刺绣合作社(大乡镇设若干合作社),在有基础的村设立刺绣合作组,由合作组管理绣娘进行产品生产,形成了“传统工艺工作站+协会+合作社+合作组+绣娘”的链条模式。截至2018年3月份,哈密市共有刺绣企业及合作社231家,其中,伊州区72家(公司8家、合作社39家、刺绣店25家);巴里坤县155家(合作社18家、个体刺绣店137家);伊吾县4家(公司1家、个体3家)。
传统工艺工作站在工作中始终遵循“服务绣娘、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牢固树立扶持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绣娘和传承人的观念,紧紧抓住扶持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的关键环节,引导合作社加强民主管理、利益分配、社务公开等制度建设,增强合作社向心力、凝聚力,促进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十三五”期间,传统工艺工作站通过示范引领,使更多绣娘加入合作社,提升了绣娘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全市的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全程化服务、民主化管理。据不完全统计,合作社社员收入比当地同类型非社员绣娘收入高出10%以上。 按照哈密市委工作安排,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自2017年1月起在陶家宫镇、五堡镇、天山乡设立手绣工坊。手绣工坊作为传承、发扬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基地,主要负责承担绣娘集中培训、刺绣产品展览展示、刺绣比赛举办、传承人技艺交流平台搭建、制作订单及新产品推介等职能。同时,手绣工坊通过建立、完善当地绣娘档案,促进企业与绣娘联系,协助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建立绣娘数据库。接下来,工作站计划在巴里坤、伊吾等地设立手绣工坊,提高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在山区、农牧区的普及度,促进农牧民妇女就业。
(三)培训与传承体系
以传统工艺工作站为平台,建立了“四级培训网”,系统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一是依托各乡镇的刺绣合作社、手绣工坊对学员进行刺绣基础技能培训,使其能够熟识刺绣的工艺流程并掌握基本的刺绣技法,自2016年起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在哈密回城乡、五堡镇、陶家宫镇等18个乡镇展开刺绣技能培训,邀请自治区级工艺美术大师古丽达斯·托乎逊、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市级传承人卡德尔·热合曼等人作为培训教师下基层进行刺绣技能培训。二是依托传统工艺工作站和刺绣协会,以新技术培训为主,提升绣娘的刺绣技术熟练度,在基础培训的基础上就企业下发的订单进行培训,通过新技术培训使绣娘熟练掌握刺绣工艺进行订单生产。三是与雅昌文化集团合作,通过引入设计师,对绣娘进行针对性培训,提升其独立设计能力,2018年1月9日上海秦旭设计团队邀请6名哈密绣娘,赴上海参与MOODBOX新一季产品中刺绣板块绣样的研发,同时进行产品设计培训。四是借助文化部、教育部提供的研培平台,对刺绣企业、合作社负责人以及绣娘骨干进行重点培训,每年3-4批次,每批25-50人,力争培养出一批富有创新力与领导力的刺绣传承人及管理人员,以此带动协会、合作社、合作组、手绣工坊的发展。自工作站成立以来,共组织举办本地初级培训班46期,参加高校研习培训七期,培训和参与工作站绣娘人数共达5508人次,培训内容涉及刺绣技能、图案设计及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其中,哈密市、县(区)文化馆(传承中心)、刺绣企业(合作社)对5503人次绣娘进行了培訓;传统工艺工作站的三个设计团队对663名绣娘进行了培训。共参加文化部,教育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七期,参加培训人数共计310人次。
作为文化部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的高校,广州大学共承办了4期为期一个月的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培训班和提高班,培训人员200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承办了1期为期一个月的雕刻培训班,培训人员30人,帮助传承人强化对当地传统工艺文化的把握,拓展眼界和知识面,提高学习和传承能力。北京服装学院承办了1期为期42天的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培训班,培训绣娘30人;新疆师范大学承办了1期为期30天的维吾尔族刺绣传承人研习班,共培训绣娘50人。
2016年8月10日哈密市教育局、哈密市科协将哈密市回城乡沙枣井三队阿加汗特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哈密市陶家宫乡伊洲之花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哈密市五堡镇阿依热娜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等3个优秀民族刺绣企业授牌为民族刺绣基地,邀请6名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传承人为“小小绣想家”刺绣导师,为孩子们教授刺绣技艺。30名民族刺绣社团的老师分别为哈密市的8所学校三年级到八年级学生讲授刺绣知识并对兴趣大、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正式授予“小小绣想家”称号,使刺绣技艺走进学校,走进教育。
(四)工艺与质量体系
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结合现代生活需求,改进设计,改良制作,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一是对传统刺绣纹样与技法进行挖掘、整理,恢复传统刺绣工艺,并将这些传统工艺运用到刺绣产品的设计、生产之中。二是邀请文化部领导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雅昌文化集团、杭州密扇、上海MOODBOX、山西灌木等设计团队和专家,进驻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驻点培训,对刺绣项目导入、创作引领、工艺选材、精工针法等制作过程详细指导,形成了一套“消费需求-设计定位-设计创意-工艺选材-精工制作-品牌导入-市场开拓”研发体系。三是引入现代生产管理制度,对全市区域内的绣娘及合作社进行星级评定,并授星挂牌。评选出了星级合作社8家、“密作”师10位、刺绣工艺师10位、星级绣娘26名。在全国遴选了4个优秀设计团队,参与到刺绣产品的设计和研发环节中,将哈密维吾尔族传统刺绣文化融入现代设计,研发了涵盖靠垫、抱枕、帆布包、收纳包、杯垫、杯套、花帽等798款刺绣新产品。在与国内优秀设计团队合作的同时,也加大力度培育本地文创设计企业,鼓励本地企业参与设计和开发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文化创意产品。哈密市西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制作的哈密风情团扇等产品被外交部选做礼品,他们设计的产品受到上海、武汉等地客商的青睐,并多次邀请赴上海进行展销,在哈密本地已形成产业化发展。
(五)产业与品牌体系
一是适应传统刺绣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需求,在陶家宫镇、五堡镇、天山乡设立手绣工坊,联系偏远山区和农牧区绣娘开展绣娘集中培训、刺绣产品展览销售、传承人技艺交流及新产品推介,形成特色文化旅游点,实现精准扶贫促进农牧民多元增收。二是积极培育具有品质优势、区域优势和民族特色的“密作”品牌。结合供给侧改革,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培育和打造维吾尔族刺绣自主品牌——“密作”,引起了较好的市场反响,提升了消费者对哈密维吾尔刺绣文化价值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促进了哈密刺绣产业的良性发展。在此基础上,对全市精工制作、精耕细作,体现“工匠精神”的其他特色产品进行“密作”品牌整体包装,扩大了市场知名度及美誉度。三是多形式、多渠道,加大产品宣传推介力度,先后组织维吾尔族刺绣产品赴成都、济南、深圳等地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并在北京恭王府举办“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阶段性成果展”,在上海举办“MOODBOX 2017年春夏高级定制新品发布会”,在河南举办“新疆哈密‘指尖上的牡丹’绽放洛阳推介活动”,不仅推广了哈密“密作”文化品牌,同时也提升了哈密文化的影响力。四是通过举办刺绣年度大赛,引导哈密刺绣主题产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设计研发。五是大力推进电商销售,组织刺绣营销人才利用电商销售平台,开展网上销售。 实施效果
哈密维吾尔族传统刺绣特色文化产业经过一年多来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一)保护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
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尊重地域文化特点、尊重民族传统、尊重传统技艺,组织开展了传统刺绣调查、实物征集、传承人研习培训等,初步建立了保护传承体系,使刺绣传统技艺得到有效保护,传统工艺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价值得到维护和弘扬。
(二)助推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发挥传统工艺覆盖面广、兼顾农工、适合居家生产的优势,通过刺绣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和转化、发展,找到了一条边疆地区促进农牧民特别是广大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的新路子。5000多名绣娘通过自己的手工技艺,取得了较为稳定、可观的收入,实现了多年脱贫致富的梦想。
(三)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
哈密拥有丰厚的特色文化资源,但长期以来,挖掘、保护、开发、利用不足,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通过扶持传统刺绣特色产业发展,探索出了一套可持续、可借鉴、可推广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新机制,带动了地方特色文化和经济产业的发展。
(四)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哈密维吾尔族传统刺绣以“绣”为媒,先后走进上海国际时装周、成都国际非遗节、深圳文博会、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等重大节会,展示了多姿多彩的哈密文化,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特别是广大绣娘在赴外地接受技能培训、展示手工技艺的同时,因“绣”结缘,千里结亲,书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民族团结故事。
(五)提升了文化自信
通过将现代理念植入传统刺绣,不仅为刺绣特色文化产品打开了国内国际市场,而且通过传统与现代对接,促进了各族群众在精神和情趣上向先进文化靠近,增强了文化认同,促进了文化自信;同时,依托各类刺绣传习机构积极开展面向公众的传统工艺展演、体验、传习、讲座、培训等各类活动,使其成为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经验总结
(一)形成了振兴传统工艺的经验
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是振兴中国传统工艺探索和实践的标志。“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联合是振兴传统工艺的有效运作模式,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探索出了可持续、可推广、可拓展的经验。具体是:政府支持倡导,工作站与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工作有机结合,刺绣传承人、合作社与企业、设计师密切合作。在此框架下,企业到项目所在地,设计师到村到户,民间手艺人参与设计,订单落到合作社和农户,高校跟进培训,大师进村辅导,产品研发与品牌推广同步。综合施策,形成培训、研发、收入增加的良性循环。在此过程中,培养当地手工艺人的领军人才,带动扩大就业,实现传统工艺在生活中的传承,在就业增收中的传承,在创造中的传承。
(二)恢复和弘扬了当地传统工艺
“政府+企业+高校”的模式提高了哈密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水平,打开了刺绣传承人通向外界的大门,使偏远山区的刺绣传承人认识到了传统工艺创造性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个性化制作的价值,以及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激发了传承人潜能,坚定了传统手工刺绣的信心,增强了文化自信。
(三)提高了传统工艺从业者收入
设计团队与哈密维吾尔族绣娘合作设计的首批产品已经进入市场,第一批10087件手绣订单已经下发,订单主要由哈密山区刺绣技艺比较熟练的贫困绣娘完成。当地传承人在不脱离原来生存环境,不改变原来生产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在家中完成刺绣作品,提高了农牧民收入,扩大了就业容量。传承人在订单生产中平均增收1500元,技术娴熟的达到4000元。切实提高了传统工艺从业者的收入水平。
(四) 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文化产业经过科学合理的转型升级,可以发展成为特色主导产业。我们要以长远的眼光、民生的视角、维护稳定的大局看待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力促文化产业高端化。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和目标是:通过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提高技术水平,使文化产业成为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最终实现由小市场走向大市场,由钻市场空隙走向竞争强势。我们将继续引进有能力的设计团队,提高产品设计品质,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哈密刺繡“密作”品牌,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结合现代生活需求,改进设计,改善材料,改良制作,并引入现代管理制度,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与刺绣传承人开展订单式合作,设计生产服饰、家居生活用品和办公用品等,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联合企业拓宽销路,未来将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向东打开国内市场,向西打开国际市场。
有关建议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振兴传统工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部署,用好国家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这个平台,进一步促进“密作”刺绣品牌做大做强,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大对“传统工艺工作站”的支持力度,布局在哈密建设“新疆传统刺绣传习所”,将其打造成为集刺绣研究、保护、传承、展示、培训及特色文化产品销售的重要平台。
二是支持“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特色产业带”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将其建成为集刺绣生产、销售、展览、观光、休闲于一体的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文化产业)基地。
三是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特色文化产业,纳入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重点扶持项目,助推哈密传统刺绣特色文化产品拓展疆内外市场。在各级政府及高校、企业等多方密切协作下,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将建设成为全国“振兴传统工艺”的示范性基地,为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探索更多可持续、可推广、可拓展的经验,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出新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作者简介
王智翔 哈密市民俗研究院执行院长、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哈密民俗研究院《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图案研究》项目成员,密作之珎编委会成员
哈密是连通新疆与内地的咽喉,也是连接全国和亚欧大陆的重要枢纽,更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汇处。自古以来,丰富多元的中华文化与新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交流、交融,既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发展。哈密传统手工艺品就有鲜明的中原文化脉络,也有本地少数民族的浓郁风格。
就以哈密的维吾尔族刺绣来讲,它有中原文化的影子又别于内地刺绣。它的艺术特点、纹饰、图案、刺绣技法都有它延续传承的光芒,表现了哈密维吾尔族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绣品中所体现出浓郁的中原文化特点与维吾尔族风情,是新疆地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哈密推行的“政府+企业+高校”的模式,提高了哈密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水平,打开了刺绣传承人群通向外界的大门。
模式形成
2008年6月,“维吾尔族刺绣”被国家文化部录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新疆哈密市文化馆被确定为该项目的保护单位。自2008年以来,哈密市文化馆在哈密周边县乡共开办维吾尔族刺绣培训班60余期,参加培训的人数有千余人次。此外,哈密市文化馆举办的刺绣展览共计31场,研习活动42次,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群众参与度高,学习热情高,参加培训的人员刺绣技艺得到显著的提高,对哈密市维吾尔族刺绣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振兴传统工艺”的要求,支持企业和高校与地方开展合作,在实践中探索振兴传统工艺的有效措施,2016年3月11日,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同志在新疆哈密市主持召开传统工艺工作站现场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田文,自治区文化厅、文化部非遗司、雅昌文化集团代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哈密市民俗研究院等相关部门领导以及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在文化部、自治区领导及哈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成立了雅昌文化集团、清华大学美術学院驻新疆哈密市传统工艺工作站,确立了“地方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联动保护、传承和发展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文化产业的模式。哈密市传统工艺工作站与哈密市文化馆两块牌子一班人马通力工作,提升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传统技艺水平,提高刺绣妇女的收入水平,加快“密作品牌”推广,以“密作品牌”为基础,带动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文化产业整体提升。
特色亮点
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紧紧抓住国家在哈密设立全国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的重大机遇,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振兴维吾尔族传统刺绣工艺,初步探索形成了政策与理论、组织与管理、培训与传承、工艺与质量、产业与品牌“五大体系”,传统刺绣日益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政策与理论体系
工作站成立以来,受到了中央、自治区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文化部领导先后三次赴哈密现场指导,专门组织了全国知名的传统工艺设计和营销专家组赴哈密开展巡回讲习。整理汇编文化部领导讲话、非遗保护法律法规和工作标准,制定出台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传统工艺工作站管理办法,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哈密市民俗研究院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进行“维吾尔族刺绣花纹图案”课题研究,2017年9月25日-10月5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邀请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参加“密图-新疆哈密维吾尔族传统刺绣团研究与设计汇报展”,此次展览将集中展示文化部非遗司“新疆哈密维吾尔族传统刺绣图案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开展适应现代社会审美与使用功能的系列化创新设计研究。部分理论研究为文化部制定《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供了探索和有效借鉴。
此外,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与哈密市博物馆合作,加强对清代维吾尔族刺绣服饰的收集及研究工作。2016年3月份,哈密市博物馆组织专业人员对张昕中个人收藏的100件清代维吾尔族服饰和104块清代补子进行拍照、断代,完成了清代服饰的征集工作。根据所征集服饰的保存状况,博物馆组织人员进行了病害调查工作,同时邀请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的纺织品修复专家,对这批清代服饰进行了清洗、修复、平整、加固等工作。为进一步做好服饰的保存工作,哈密市博物馆还专门定做了10组纺织品储存柜并购置了无酸包装纸等材料。在哈密市博物馆的协助下,传统工艺工作站还组织了一批哈密本地民俗学、历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哈密区域内的各民族刺绣图案进行了抢救性整理与研究,编辑出版了《哈密之珎——哈密刺绣》。
(二)组织与管理体系
积极推进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传统工艺工作站的机构建设及管理机制,实现刺绣传统工艺全面化保护、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全程化服务、特色化发展。
工作站负责刺绣非遗传承人群培养、实训、研发、成果孵化、展示、品牌导入、市场推广等牵头协调和组织落实工作。为全力支持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发展,哈密市政府组织成立了“哈密传统刺绣协会”,负责组织协调产品研发设计、产品质量把关、产品销售市场拓展和人员培训工作。同时,传统工艺工作站还组织在每个乡镇成立了刺绣合作社(大乡镇设若干合作社),在有基础的村设立刺绣合作组,由合作组管理绣娘进行产品生产,形成了“传统工艺工作站+协会+合作社+合作组+绣娘”的链条模式。截至2018年3月份,哈密市共有刺绣企业及合作社231家,其中,伊州区72家(公司8家、合作社39家、刺绣店25家);巴里坤县155家(合作社18家、个体刺绣店137家);伊吾县4家(公司1家、个体3家)。
传统工艺工作站在工作中始终遵循“服务绣娘、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牢固树立扶持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绣娘和传承人的观念,紧紧抓住扶持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的关键环节,引导合作社加强民主管理、利益分配、社务公开等制度建设,增强合作社向心力、凝聚力,促进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十三五”期间,传统工艺工作站通过示范引领,使更多绣娘加入合作社,提升了绣娘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全市的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全程化服务、民主化管理。据不完全统计,合作社社员收入比当地同类型非社员绣娘收入高出10%以上。 按照哈密市委工作安排,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自2017年1月起在陶家宫镇、五堡镇、天山乡设立手绣工坊。手绣工坊作为传承、发扬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基地,主要负责承担绣娘集中培训、刺绣产品展览展示、刺绣比赛举办、传承人技艺交流平台搭建、制作订单及新产品推介等职能。同时,手绣工坊通过建立、完善当地绣娘档案,促进企业与绣娘联系,协助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建立绣娘数据库。接下来,工作站计划在巴里坤、伊吾等地设立手绣工坊,提高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在山区、农牧区的普及度,促进农牧民妇女就业。
(三)培训与传承体系
以传统工艺工作站为平台,建立了“四级培训网”,系统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一是依托各乡镇的刺绣合作社、手绣工坊对学员进行刺绣基础技能培训,使其能够熟识刺绣的工艺流程并掌握基本的刺绣技法,自2016年起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在哈密回城乡、五堡镇、陶家宫镇等18个乡镇展开刺绣技能培训,邀请自治区级工艺美术大师古丽达斯·托乎逊、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市级传承人卡德尔·热合曼等人作为培训教师下基层进行刺绣技能培训。二是依托传统工艺工作站和刺绣协会,以新技术培训为主,提升绣娘的刺绣技术熟练度,在基础培训的基础上就企业下发的订单进行培训,通过新技术培训使绣娘熟练掌握刺绣工艺进行订单生产。三是与雅昌文化集团合作,通过引入设计师,对绣娘进行针对性培训,提升其独立设计能力,2018年1月9日上海秦旭设计团队邀请6名哈密绣娘,赴上海参与MOODBOX新一季产品中刺绣板块绣样的研发,同时进行产品设计培训。四是借助文化部、教育部提供的研培平台,对刺绣企业、合作社负责人以及绣娘骨干进行重点培训,每年3-4批次,每批25-50人,力争培养出一批富有创新力与领导力的刺绣传承人及管理人员,以此带动协会、合作社、合作组、手绣工坊的发展。自工作站成立以来,共组织举办本地初级培训班46期,参加高校研习培训七期,培训和参与工作站绣娘人数共达5508人次,培训内容涉及刺绣技能、图案设计及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其中,哈密市、县(区)文化馆(传承中心)、刺绣企业(合作社)对5503人次绣娘进行了培訓;传统工艺工作站的三个设计团队对663名绣娘进行了培训。共参加文化部,教育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七期,参加培训人数共计310人次。
作为文化部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的高校,广州大学共承办了4期为期一个月的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培训班和提高班,培训人员200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承办了1期为期一个月的雕刻培训班,培训人员30人,帮助传承人强化对当地传统工艺文化的把握,拓展眼界和知识面,提高学习和传承能力。北京服装学院承办了1期为期42天的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培训班,培训绣娘30人;新疆师范大学承办了1期为期30天的维吾尔族刺绣传承人研习班,共培训绣娘50人。
2016年8月10日哈密市教育局、哈密市科协将哈密市回城乡沙枣井三队阿加汗特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哈密市陶家宫乡伊洲之花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哈密市五堡镇阿依热娜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等3个优秀民族刺绣企业授牌为民族刺绣基地,邀请6名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传承人为“小小绣想家”刺绣导师,为孩子们教授刺绣技艺。30名民族刺绣社团的老师分别为哈密市的8所学校三年级到八年级学生讲授刺绣知识并对兴趣大、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正式授予“小小绣想家”称号,使刺绣技艺走进学校,走进教育。
(四)工艺与质量体系
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结合现代生活需求,改进设计,改良制作,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一是对传统刺绣纹样与技法进行挖掘、整理,恢复传统刺绣工艺,并将这些传统工艺运用到刺绣产品的设计、生产之中。二是邀请文化部领导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雅昌文化集团、杭州密扇、上海MOODBOX、山西灌木等设计团队和专家,进驻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驻点培训,对刺绣项目导入、创作引领、工艺选材、精工针法等制作过程详细指导,形成了一套“消费需求-设计定位-设计创意-工艺选材-精工制作-品牌导入-市场开拓”研发体系。三是引入现代生产管理制度,对全市区域内的绣娘及合作社进行星级评定,并授星挂牌。评选出了星级合作社8家、“密作”师10位、刺绣工艺师10位、星级绣娘26名。在全国遴选了4个优秀设计团队,参与到刺绣产品的设计和研发环节中,将哈密维吾尔族传统刺绣文化融入现代设计,研发了涵盖靠垫、抱枕、帆布包、收纳包、杯垫、杯套、花帽等798款刺绣新产品。在与国内优秀设计团队合作的同时,也加大力度培育本地文创设计企业,鼓励本地企业参与设计和开发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文化创意产品。哈密市西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制作的哈密风情团扇等产品被外交部选做礼品,他们设计的产品受到上海、武汉等地客商的青睐,并多次邀请赴上海进行展销,在哈密本地已形成产业化发展。
(五)产业与品牌体系
一是适应传统刺绣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需求,在陶家宫镇、五堡镇、天山乡设立手绣工坊,联系偏远山区和农牧区绣娘开展绣娘集中培训、刺绣产品展览销售、传承人技艺交流及新产品推介,形成特色文化旅游点,实现精准扶贫促进农牧民多元增收。二是积极培育具有品质优势、区域优势和民族特色的“密作”品牌。结合供给侧改革,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培育和打造维吾尔族刺绣自主品牌——“密作”,引起了较好的市场反响,提升了消费者对哈密维吾尔刺绣文化价值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促进了哈密刺绣产业的良性发展。在此基础上,对全市精工制作、精耕细作,体现“工匠精神”的其他特色产品进行“密作”品牌整体包装,扩大了市场知名度及美誉度。三是多形式、多渠道,加大产品宣传推介力度,先后组织维吾尔族刺绣产品赴成都、济南、深圳等地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并在北京恭王府举办“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阶段性成果展”,在上海举办“MOODBOX 2017年春夏高级定制新品发布会”,在河南举办“新疆哈密‘指尖上的牡丹’绽放洛阳推介活动”,不仅推广了哈密“密作”文化品牌,同时也提升了哈密文化的影响力。四是通过举办刺绣年度大赛,引导哈密刺绣主题产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设计研发。五是大力推进电商销售,组织刺绣营销人才利用电商销售平台,开展网上销售。 实施效果
哈密维吾尔族传统刺绣特色文化产业经过一年多来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一)保护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
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尊重地域文化特点、尊重民族传统、尊重传统技艺,组织开展了传统刺绣调查、实物征集、传承人研习培训等,初步建立了保护传承体系,使刺绣传统技艺得到有效保护,传统工艺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价值得到维护和弘扬。
(二)助推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发挥传统工艺覆盖面广、兼顾农工、适合居家生产的优势,通过刺绣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和转化、发展,找到了一条边疆地区促进农牧民特别是广大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的新路子。5000多名绣娘通过自己的手工技艺,取得了较为稳定、可观的收入,实现了多年脱贫致富的梦想。
(三)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
哈密拥有丰厚的特色文化资源,但长期以来,挖掘、保护、开发、利用不足,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通过扶持传统刺绣特色产业发展,探索出了一套可持续、可借鉴、可推广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新机制,带动了地方特色文化和经济产业的发展。
(四)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哈密维吾尔族传统刺绣以“绣”为媒,先后走进上海国际时装周、成都国际非遗节、深圳文博会、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等重大节会,展示了多姿多彩的哈密文化,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特别是广大绣娘在赴外地接受技能培训、展示手工技艺的同时,因“绣”结缘,千里结亲,书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民族团结故事。
(五)提升了文化自信
通过将现代理念植入传统刺绣,不仅为刺绣特色文化产品打开了国内国际市场,而且通过传统与现代对接,促进了各族群众在精神和情趣上向先进文化靠近,增强了文化认同,促进了文化自信;同时,依托各类刺绣传习机构积极开展面向公众的传统工艺展演、体验、传习、讲座、培训等各类活动,使其成为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经验总结
(一)形成了振兴传统工艺的经验
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是振兴中国传统工艺探索和实践的标志。“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联合是振兴传统工艺的有效运作模式,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探索出了可持续、可推广、可拓展的经验。具体是:政府支持倡导,工作站与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工作有机结合,刺绣传承人、合作社与企业、设计师密切合作。在此框架下,企业到项目所在地,设计师到村到户,民间手艺人参与设计,订单落到合作社和农户,高校跟进培训,大师进村辅导,产品研发与品牌推广同步。综合施策,形成培训、研发、收入增加的良性循环。在此过程中,培养当地手工艺人的领军人才,带动扩大就业,实现传统工艺在生活中的传承,在就业增收中的传承,在创造中的传承。
(二)恢复和弘扬了当地传统工艺
“政府+企业+高校”的模式提高了哈密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水平,打开了刺绣传承人通向外界的大门,使偏远山区的刺绣传承人认识到了传统工艺创造性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个性化制作的价值,以及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激发了传承人潜能,坚定了传统手工刺绣的信心,增强了文化自信。
(三)提高了传统工艺从业者收入
设计团队与哈密维吾尔族绣娘合作设计的首批产品已经进入市场,第一批10087件手绣订单已经下发,订单主要由哈密山区刺绣技艺比较熟练的贫困绣娘完成。当地传承人在不脱离原来生存环境,不改变原来生产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在家中完成刺绣作品,提高了农牧民收入,扩大了就业容量。传承人在订单生产中平均增收1500元,技术娴熟的达到4000元。切实提高了传统工艺从业者的收入水平。
(四) 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文化产业经过科学合理的转型升级,可以发展成为特色主导产业。我们要以长远的眼光、民生的视角、维护稳定的大局看待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力促文化产业高端化。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和目标是:通过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提高技术水平,使文化产业成为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最终实现由小市场走向大市场,由钻市场空隙走向竞争强势。我们将继续引进有能力的设计团队,提高产品设计品质,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哈密刺繡“密作”品牌,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结合现代生活需求,改进设计,改善材料,改良制作,并引入现代管理制度,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与刺绣传承人开展订单式合作,设计生产服饰、家居生活用品和办公用品等,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联合企业拓宽销路,未来将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向东打开国内市场,向西打开国际市场。
有关建议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振兴传统工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部署,用好国家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这个平台,进一步促进“密作”刺绣品牌做大做强,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大对“传统工艺工作站”的支持力度,布局在哈密建设“新疆传统刺绣传习所”,将其打造成为集刺绣研究、保护、传承、展示、培训及特色文化产品销售的重要平台。
二是支持“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特色产业带”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将其建成为集刺绣生产、销售、展览、观光、休闲于一体的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文化产业)基地。
三是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特色文化产业,纳入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重点扶持项目,助推哈密传统刺绣特色文化产品拓展疆内外市场。在各级政府及高校、企业等多方密切协作下,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将建设成为全国“振兴传统工艺”的示范性基地,为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探索更多可持续、可推广、可拓展的经验,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出新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作者简介
王智翔 哈密市民俗研究院执行院长、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哈密民俗研究院《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图案研究》项目成员,密作之珎编委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