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
衡量一篇佳作有诸多标准,取材立意无疑是直接判断作文优劣的重要因素。内容决定技巧,“限制”决定思路。一篇考场作文如果不能明确“限制”,没有好的选材立意,那么再好的语言表达、结构形式也只是镜花水月。所以,贴船下篙、遵守限制,才能寻出一个个适合表现中心的材料;出“新”弃“俗”、发散思维,方能合理取舍,走出一条材新意深的最佳途径。
原文呈现
花至朴处自芬芳
孙杨
彼时,我的心中总是不解:为何海棠色深艳丽却无香,而腊梅却色浅朴素香怡人?此时,我掠过牡丹的雍容华贵,叹过芙蓉的清香淡雅,品过梨花的清幽高洁。终于明白,花至朴处自芬芳,唯有最纯朴的花儿才能始终如一地散发芬芳,也唯有最纯粹的人方能守住内心,奏响人生的华丽乐章。
他,不似贝多芬的高亢激昂,也不似柴可夫斯基的肃穆悲伤,他似一个顽童,欢笑着游戏于音乐舞台的中央,舞起狂放的探戈。
他少年成名,然而生活在盛誉之下的他,并没有如人们期盼的那样成长。他不像其他音乐家那般一本正经,不苟言笑;他喜欢如孩子一般打闹;他贪图热闹,教鸟唱歌;他又爱掉眼泪,儿女情长……这一切的一切,被迂腐的世人视为不合礼仪,有失风范。
饱受诟病又如何?他只是坚守心中的纯粹。“幼稚”又怎样?他用孩童的心感受世界的美好,夜晚的玫瑰散发幽香,于是世人感受到了《幻想曲》的浪漫清丽。他如孩童一般打闹着,于是奇幻跳脱的《魔笛》横空出世。
花至朴处自芬芳。莫扎特,他坚守了心中的纯粹,做一个单纯浪漫的音乐家,世间才有了最独特的天才。
她,不愿入世忍受浮世的喧嚣,不愿露面受人敬仰,她只是用自己的本性和简朴的生活,让世人铭记。
斗转星移,风云变幻。辛亥革命的枪声依稀回响在耳边,文革的风波动荡已成过往云烟,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浮现在眼前。她经历了百年岁月,看遍人生的大起大落。曾几何时,她是名门贵族的大家闺秀,却自甘为丈夫劈柴做饭;曾几何时,至亲之人的离世给了她致命的打击,她却用羸弱的身躯挺了过来,她希望自己“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生命坎坷又如何?她守住了内心的纯粹。她60岁时翻译《堂·吉诃德》,80多岁整理钱钟书的数万页手稿,92岁出版《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花至朴处自芬芳。杨绛,她守住了心中的纯粹,拭去了心中的蒙尘,创造了令人敬仰的崇高思想。
花至朴处自芬芳。守住心中的纯粹,生命便走得更自在,更精彩;花至朴处自芬芳。守住内心,方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点评】
第一段以“彼时”“此时”相对点明中心,但入题缓慢,“掠过”“叹过”等词语运用也不够准确,文字嫌冗赘。
第二段意图亮出分论点,但文字的绚烂湮没了分论点须“鲜明醒目”的特点。
第三、四段为述例而述例,所扣中心不明,所论之理不显,以致造成说理似是而非、油水分离之现象。
第六段引出杨绛的论据,但文字与第二段不太吻合。
第七、八段分析论点,但论述“纯粹”还是“简朴”却不够分明,所以,论证角度的交叉极大地削弱了论证的力度。
第九段以“纯粹”点扣中心,与上文论述混淆。
扣题作结,仍不免简单,不能给人余味无穷之感。
升格建议
从论据运用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突出的问题是论据的使用牵强附会,不能自然圆合中心,论证观点。有关莫扎特、杨绛的素材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如何根据命题限制对其量身定做。思维的狭隘、论据论述角度的偏差,导致文章不能集中有力地论证中心,无疑削弱了论据的力量及思想的深度。
议论文在素材的使用上,应该缜密思考,贴船下篙。唯有把笔墨集中到中心,在细致严密的思考中紧紧抓住具体典型的事例来阐述、分析,才能使思维别致,自然能够发掘“本质”,在中心凸显时将论证深入、透彻,摇曳似锦慧心的美丽。
升格佳作
花至朴处自芬芳
孙杨
彼时,心中总是不解:为何海棠色深艳丽却无香,而腊梅却色浅朴素香怡人?此时,我透过牡丹的雍容华贵,却醉心于芙蓉的清香淡雅,歆羡于梨花的清幽高洁。淡极始知花更艳,花至朴处自芬芳。唯有心怀淡然,方能守住内心;守得纯粹,方能始终如一地散发芬芳。
犹如一朵淡然处世的丹桂,他芳香四溢,绽放于音乐殿堂的中央。
他少年成名,然而生活在盛誉之下的他,并没有如人们期盼的那样成长。他不像其他音乐家那般一本正经、不苟言笑,他爱热闹;他喜欢如孩子一般单纯地打闹,淡若处子;他听泉低吟,喜欢教鸟唱歌;他爱掉眼泪;他儿女情长……这一切的一切,在迂腐的世人眼中是多么不合礼仪,有失风范。
而饱受诟病又如何?他只是坚守心中的纯粹。“幼稚”又怎样?他用孩童的心感受世界的美好,夜晚的丹桂散发着幽香,于是世人感受到《幻想曲》的浪漫清丽,感受到《魔笛》奇幻跳脱纯粹。
花至朴处自芬芳。莫扎特,他坚守了心中的纯粹,做一个单纯浪漫的音乐家,世间才有了最独特的天才。
犹如一朵淡泊名利的菊花,芳香四溢,她凭自己的素净与纯粹,为世人铭记。
辛亥革命的枪声依稀回响在耳边,文革的风波动荡已成过往云烟。斗转星移,风云变幻,历经世纪风云,她看遍人生的大起大落。“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她是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却自甘“厨下奴”为丈夫劈柴做饭;她是绝世的青鸟,却犹如傲然的秋菊,用羸弱的身躯挺过至亲之人的相继离世。回归朴素、追求纯粹的态度,让她芬芳百载,臻于“死者如生,生者无愧”的境界。
生命坎坷又如何?她守住了内心的纯粹。60岁时译成《堂·吉诃德》,80多岁整理出钱钟书先生的数万页手稿,96岁秉持《我们仨》的锐气孑然《走到人生边上》。 花至朴处自芬芳。杨绛,她守住了心中的纯粹,拭去了心中的蒙尘,用一份纯粹、一份潇洒,还有她充满哲理的话语,诠释了她的素净,将那悠长的岁月变成一朵芬芳四溢的花。
梭罗说:“我在天空垂钓,钓一池晶莹剔透的繁星。”梭罗用他淡然的内心,开出一朵芬芳的花。
林徽因说:“真正的宁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俢篱种菊。”林徽因用她纯粹的内心,开出一朵芬芳的花。
或许,你不是特别夺目;或许,你不是特别耀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越是内心纯粹的人,越是拥有生命的闪光点。
用一颗淡然的内心,开出一朵至朴的花,将芳香赠与他人;用一颗纯粹的内心,绽放一朵朴实的花,你会馨香浓郁,醇香怡人!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花至朴处自芬芳,做一朵至朴的花吧,让你的庭院,窗里窗外,溢满香……
【点评】
第一段巧妙点题,以海棠之“淡”与腊梅之“纯”引出中心,入题快捷,干净利落。
第二段巧妙设喻,以桂之“淡然”分论,领起下文。
第三段扣住“淡然”述例分析,细节处渗透“坚守内心纯粹,演绎生命精彩”之要义。
第四段一句反问由因溯果,论证引向深入,点明正是“淡然”让莫扎特的生命之花绽放。
第五段巧妙点题,圆合“坚守纯粹,升华生命”之内涵。
第六段又以“菊”之“素净与纯粹”引出分论点。
第六、七段贴船下篙,紧密围绕“坚守内心纯粹,演绎生命内涵”解读中心,从而层层递进,论证中心:唯有守住内心,守得纯粹,方能始终如一地散发芬芳。
一语“纯粹”,第八段再次点题扣旨,圆合中心。
第九、十段援引梭罗、林徽因之语印证中心,进一步拓展论域,深化中心。
第十一段关联自我,关联生活,点明“花至朴处自芬芳”之现实意义。
引语小结,吁告收束,隽永含蓄而韵味无穷。
技法小结
一、尊重限制,化大为小时巧妙切入,由此及彼,以深刻感悟生活精髓。考场作文不论形式上怎样创新,都必须严格遵守命题限制。明确命题要求,从生活中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你一定能够激活思维,参透命题内涵。
二、贴船下篙,拓“宽”“避”“窄”新思维。“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严格掌控妙选材。考场作文不论是题目的拟定、文体的选择、写作内容的范围限定,还是表现手法的运用等方面,都应该俯视事物,着眼平凡的素材。唯有用当代人的眼光透视事物的各个角度,才能够在不同侧面的不同内涵中创设新的意境,在常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挖掘出新的内涵。
三.“放出眼光”,跃动思维见高度。思想是高考作文的制高点,它决定了文章品位的高低。放大眼光,科学选材,或并列思维,在纵横展开时清醒判断;或渐进思维,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逐层深入;或辩证思维,辩证思考时既加强联系,又一分为二。要想吃准“限制”,掌控选材,必须启动思维的跳跃性,超越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情感,唯有如此,方能“循规守矩”,深入剖析。
衡量一篇佳作有诸多标准,取材立意无疑是直接判断作文优劣的重要因素。内容决定技巧,“限制”决定思路。一篇考场作文如果不能明确“限制”,没有好的选材立意,那么再好的语言表达、结构形式也只是镜花水月。所以,贴船下篙、遵守限制,才能寻出一个个适合表现中心的材料;出“新”弃“俗”、发散思维,方能合理取舍,走出一条材新意深的最佳途径。
原文呈现
花至朴处自芬芳
孙杨
彼时,我的心中总是不解:为何海棠色深艳丽却无香,而腊梅却色浅朴素香怡人?此时,我掠过牡丹的雍容华贵,叹过芙蓉的清香淡雅,品过梨花的清幽高洁。终于明白,花至朴处自芬芳,唯有最纯朴的花儿才能始终如一地散发芬芳,也唯有最纯粹的人方能守住内心,奏响人生的华丽乐章。
他,不似贝多芬的高亢激昂,也不似柴可夫斯基的肃穆悲伤,他似一个顽童,欢笑着游戏于音乐舞台的中央,舞起狂放的探戈。
他少年成名,然而生活在盛誉之下的他,并没有如人们期盼的那样成长。他不像其他音乐家那般一本正经,不苟言笑;他喜欢如孩子一般打闹;他贪图热闹,教鸟唱歌;他又爱掉眼泪,儿女情长……这一切的一切,被迂腐的世人视为不合礼仪,有失风范。
饱受诟病又如何?他只是坚守心中的纯粹。“幼稚”又怎样?他用孩童的心感受世界的美好,夜晚的玫瑰散发幽香,于是世人感受到了《幻想曲》的浪漫清丽。他如孩童一般打闹着,于是奇幻跳脱的《魔笛》横空出世。
花至朴处自芬芳。莫扎特,他坚守了心中的纯粹,做一个单纯浪漫的音乐家,世间才有了最独特的天才。
她,不愿入世忍受浮世的喧嚣,不愿露面受人敬仰,她只是用自己的本性和简朴的生活,让世人铭记。
斗转星移,风云变幻。辛亥革命的枪声依稀回响在耳边,文革的风波动荡已成过往云烟,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浮现在眼前。她经历了百年岁月,看遍人生的大起大落。曾几何时,她是名门贵族的大家闺秀,却自甘为丈夫劈柴做饭;曾几何时,至亲之人的离世给了她致命的打击,她却用羸弱的身躯挺了过来,她希望自己“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生命坎坷又如何?她守住了内心的纯粹。她60岁时翻译《堂·吉诃德》,80多岁整理钱钟书的数万页手稿,92岁出版《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花至朴处自芬芳。杨绛,她守住了心中的纯粹,拭去了心中的蒙尘,创造了令人敬仰的崇高思想。
花至朴处自芬芳。守住心中的纯粹,生命便走得更自在,更精彩;花至朴处自芬芳。守住内心,方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点评】
第一段以“彼时”“此时”相对点明中心,但入题缓慢,“掠过”“叹过”等词语运用也不够准确,文字嫌冗赘。
第二段意图亮出分论点,但文字的绚烂湮没了分论点须“鲜明醒目”的特点。
第三、四段为述例而述例,所扣中心不明,所论之理不显,以致造成说理似是而非、油水分离之现象。
第六段引出杨绛的论据,但文字与第二段不太吻合。
第七、八段分析论点,但论述“纯粹”还是“简朴”却不够分明,所以,论证角度的交叉极大地削弱了论证的力度。
第九段以“纯粹”点扣中心,与上文论述混淆。
扣题作结,仍不免简单,不能给人余味无穷之感。
升格建议
从论据运用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突出的问题是论据的使用牵强附会,不能自然圆合中心,论证观点。有关莫扎特、杨绛的素材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如何根据命题限制对其量身定做。思维的狭隘、论据论述角度的偏差,导致文章不能集中有力地论证中心,无疑削弱了论据的力量及思想的深度。
议论文在素材的使用上,应该缜密思考,贴船下篙。唯有把笔墨集中到中心,在细致严密的思考中紧紧抓住具体典型的事例来阐述、分析,才能使思维别致,自然能够发掘“本质”,在中心凸显时将论证深入、透彻,摇曳似锦慧心的美丽。
升格佳作
花至朴处自芬芳
孙杨
彼时,心中总是不解:为何海棠色深艳丽却无香,而腊梅却色浅朴素香怡人?此时,我透过牡丹的雍容华贵,却醉心于芙蓉的清香淡雅,歆羡于梨花的清幽高洁。淡极始知花更艳,花至朴处自芬芳。唯有心怀淡然,方能守住内心;守得纯粹,方能始终如一地散发芬芳。
犹如一朵淡然处世的丹桂,他芳香四溢,绽放于音乐殿堂的中央。
他少年成名,然而生活在盛誉之下的他,并没有如人们期盼的那样成长。他不像其他音乐家那般一本正经、不苟言笑,他爱热闹;他喜欢如孩子一般单纯地打闹,淡若处子;他听泉低吟,喜欢教鸟唱歌;他爱掉眼泪;他儿女情长……这一切的一切,在迂腐的世人眼中是多么不合礼仪,有失风范。
而饱受诟病又如何?他只是坚守心中的纯粹。“幼稚”又怎样?他用孩童的心感受世界的美好,夜晚的丹桂散发着幽香,于是世人感受到《幻想曲》的浪漫清丽,感受到《魔笛》奇幻跳脱纯粹。
花至朴处自芬芳。莫扎特,他坚守了心中的纯粹,做一个单纯浪漫的音乐家,世间才有了最独特的天才。
犹如一朵淡泊名利的菊花,芳香四溢,她凭自己的素净与纯粹,为世人铭记。
辛亥革命的枪声依稀回响在耳边,文革的风波动荡已成过往云烟。斗转星移,风云变幻,历经世纪风云,她看遍人生的大起大落。“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她是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却自甘“厨下奴”为丈夫劈柴做饭;她是绝世的青鸟,却犹如傲然的秋菊,用羸弱的身躯挺过至亲之人的相继离世。回归朴素、追求纯粹的态度,让她芬芳百载,臻于“死者如生,生者无愧”的境界。
生命坎坷又如何?她守住了内心的纯粹。60岁时译成《堂·吉诃德》,80多岁整理出钱钟书先生的数万页手稿,96岁秉持《我们仨》的锐气孑然《走到人生边上》。 花至朴处自芬芳。杨绛,她守住了心中的纯粹,拭去了心中的蒙尘,用一份纯粹、一份潇洒,还有她充满哲理的话语,诠释了她的素净,将那悠长的岁月变成一朵芬芳四溢的花。
梭罗说:“我在天空垂钓,钓一池晶莹剔透的繁星。”梭罗用他淡然的内心,开出一朵芬芳的花。
林徽因说:“真正的宁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俢篱种菊。”林徽因用她纯粹的内心,开出一朵芬芳的花。
或许,你不是特别夺目;或许,你不是特别耀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越是内心纯粹的人,越是拥有生命的闪光点。
用一颗淡然的内心,开出一朵至朴的花,将芳香赠与他人;用一颗纯粹的内心,绽放一朵朴实的花,你会馨香浓郁,醇香怡人!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花至朴处自芬芳,做一朵至朴的花吧,让你的庭院,窗里窗外,溢满香……
【点评】
第一段巧妙点题,以海棠之“淡”与腊梅之“纯”引出中心,入题快捷,干净利落。
第二段巧妙设喻,以桂之“淡然”分论,领起下文。
第三段扣住“淡然”述例分析,细节处渗透“坚守内心纯粹,演绎生命精彩”之要义。
第四段一句反问由因溯果,论证引向深入,点明正是“淡然”让莫扎特的生命之花绽放。
第五段巧妙点题,圆合“坚守纯粹,升华生命”之内涵。
第六段又以“菊”之“素净与纯粹”引出分论点。
第六、七段贴船下篙,紧密围绕“坚守内心纯粹,演绎生命内涵”解读中心,从而层层递进,论证中心:唯有守住内心,守得纯粹,方能始终如一地散发芬芳。
一语“纯粹”,第八段再次点题扣旨,圆合中心。
第九、十段援引梭罗、林徽因之语印证中心,进一步拓展论域,深化中心。
第十一段关联自我,关联生活,点明“花至朴处自芬芳”之现实意义。
引语小结,吁告收束,隽永含蓄而韵味无穷。
技法小结
一、尊重限制,化大为小时巧妙切入,由此及彼,以深刻感悟生活精髓。考场作文不论形式上怎样创新,都必须严格遵守命题限制。明确命题要求,从生活中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你一定能够激活思维,参透命题内涵。
二、贴船下篙,拓“宽”“避”“窄”新思维。“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严格掌控妙选材。考场作文不论是题目的拟定、文体的选择、写作内容的范围限定,还是表现手法的运用等方面,都应该俯视事物,着眼平凡的素材。唯有用当代人的眼光透视事物的各个角度,才能够在不同侧面的不同内涵中创设新的意境,在常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挖掘出新的内涵。
三.“放出眼光”,跃动思维见高度。思想是高考作文的制高点,它决定了文章品位的高低。放大眼光,科学选材,或并列思维,在纵横展开时清醒判断;或渐进思维,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逐层深入;或辩证思维,辩证思考时既加强联系,又一分为二。要想吃准“限制”,掌控选材,必须启动思维的跳跃性,超越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情感,唯有如此,方能“循规守矩”,深入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