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珊迪》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s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启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1. 教师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讲述《三次逃票》的故事。
  在德国,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毕业以后,他去德国的大公司寻找工作。第一家公司拒绝了他,第二家公司拒绝了他,第三家公司还是拒绝了他。他一连找了20多家大公司,结果没有一家肯接收他。他想:凭自己的博士文凭和优异成绩,找一家公司应该没什么问题吧。但是,谁也没想到,他找的一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他。
  2. 让学生猜想,为什么德国那么多家公司都会拒绝这位中国留学生。
  3. 教师继续讲述《三次逃票》的故事。
  这位中国留学生愤怒了!他对那家小公司的老板说:“请您告诉我,你们为什么要拒绝我?”那位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找到了一份关于您的记录。记录显示,您在德国留学期间乘坐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中国留学生吃惊地说:“逃三次票算得了什么?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吗?”德国老板郑重地说:“是的!先生。我们知道您不缺文凭、不缺知识、不缺能力,但我们认为您缺了一样东西!正是您缺的这样东西,让我们德国人不敢聘用您。”
  4. 让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有些什么想法。
  
  二、通读,潜心会文动真情
  
  1. 教师:同学们,我们这位中国留学生缺文凭吗?缺知识吗?缺能力吗?那他到底缺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小珊迪》这里去寻找答案。
  2. 学生自由读全文。
  3. 指名分段读课文。
  4. 渲染氛围。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善良的、诚实的、守信的孩子死了!(全体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三、参读,一字一句总关情
  
  1. 教师充满悲痛、充满崇敬、充满怀念地诉说:小珊迪死了。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他死了!除了他的弟弟小利比,除了故事中那个买火柴的我,谁也不知道小珊迪死了,谁也不知道小珊迪是因为什么死的。但是,故事中的那个我,却被小珊迪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他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诚恳的面容,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双充满乞求、充满善良、充满感激的眼睛。他想为小珊迪画一张像。他想把小珊迪的这张像永远放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天天看到他,天天想起他。他会画一张怎样的像呢?
  2.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完成课堂练笔一。
  请用课文中描写小珊迪外貌的词句,写一段关于小珊迪外貌的话。
  3. 当堂交流学生的小练笔,教师作随机点评。
  4. 教师深情地诉说:看来,小珊迪的外貌已经深深地印入了我们每个同学的脑海。听着大家的发言,我们仿佛又一次看到了小珊迪那诚恳的面容,又一次看到了小珊迪那使人信任的神情。
  
  四、研读,设身处地悟深情
  
  1. 教师充满深情又若有所思地诉说:为了找还那四个便士,找还那部分不该属于他自己的钱,小珊迪被马车轧断双腿,不幸死去了。我在心里默默地想,如果小珊迪不急着把四个便士还给人家,他就不会被马车撞倒,他就不会死去。我又想,小珊迪难道真的不需要钱吗?
  2. 学生默读思考,画出有关语句仔细体会。
  3. 组织全班交流。
  4. 教师动情地、肯定地诉说:是啊!正像大家刚才分析的一样,其实小珊迪非常需要钱。他需要钱去购买衣服御寒,需要钱去购买面包充饥,需要钱去医治自己的双腿,需要钱去照顾自己的弟弟。他还需要钱去上学,需要钱去游玩,需要钱去过一种幸福的生活。他真的太需要钱了!这样一个需要钱的孩子,当他被马车撞断双腿,当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找不到了、有七个便士也找不到了的时候,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学生完成课堂练笔二。
  一辆马车把小珊迪撞倒,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小珊迪心里想:
  5. 组织全班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
  
  五、精读
  
  1. 教师充满敬意地诉说: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可敬的孩子!即便是在自己遭遇车祸、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他首先想到的是要尽快把钱还给人家、是自己弟弟今后的生活。难怪故事中这位买火柴的先生做出这样的判断。
  投影呈现: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①指名诵读此句。
  ②把“诚恳”的意思、“信任”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③把“断定”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④把“他”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⑤把“不是那种人”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⑥你想突出哪种意思,你就怎么读。全班齐读。
  2. 教师设疑:他不是那种人!请问,他不是哪种人?
  投影呈现: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____________人。
  3. 指名回答,指名上台板书答案。
  (预想的答案如下:坑蒙拐骗、人穷志短、惟利是图、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贪图钱财、不讲信用……)
  4. 教师以一种坚定的、一气呵成的语气诉说:说得多好啊!他很穷,他非常需要钱。但他绝不是那种坑蒙拐骗的人!绝不是那种人穷志短的人!绝不是那种惟利是图的人!绝不是那种见钱眼开的人!绝不是那种见利忘义的人!绝不是那种贪图钱财的人!绝不是那种不讲信用的人!这样的孩子可爱吗?这样的孩子可敬吗?这样的孩子我们会把他遗忘吗?不会!永远不会!(教师一边诉说,一边用粉笔在学生所写的答案上逐个打叉。)
  5. 学生全体起立,怀着敬意再次动情地诵读此句。
  
  六、活读,妙笔且抒个中情
  
  1. 教师:我们忘不了这位可爱又可敬的小珊迪,我们也忘不了那位可怜又可悲的中国留学生。同学们,听了小珊迪的故事,你一定有话想对那位中国留学生说,是吧?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 学生完成练笔三。
  请给那位中国留学生写几句话,说说你的感受和想法。
  3. 组织全班交流。
  4. 结课:同学们,让我们像小珊迪一样,多一份诚实的面容,多一点守信的品质吧。老师相信,拥有诚信,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美丽;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充满欢笑。
其他文献
为使作文教学走出“学生厌写,教师厌教,耗时耗力,效率不高”的怪圈,我校语文课题组开展了“让有效指导成为学生自由习作”的作文教学研究,不断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打破种种禁锢,还学生以题材选择、思想表达、语言运用等诸多方面的自由,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充分拓展教学时空,实施有效指导,让习作成为学生心灵的港湾,成为他们倾诉表达的自由乐园,使自由习作越“走”越好。    一、引进活水,为自由习作拓展时空   
期刊
教材内容在变,考试制度也在改革。所以既要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又要提高教学质量,难度就很大。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全面提高,教者就必须端正教学理念,从实际出发,跳出传统教学的模式,大胆改革,不断创新。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力求做到“面向全体,分层教学”    其意就是一切从所教班级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好中差生的具体情况,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工作,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对不
期刊
中考是学生面临的第一次大考,在学生整个学习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考成绩与复习备考的方法、策略、效果有直接的关联,只有科学、有效地进行复习,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益,从而提高中考成绩。    一、明确任务,制定复习计划    中考复习备考有三项任务:一是梳理知识,查缺补漏,构建知识体系,对知识基本达到了如指掌,烂熟于心的程度;二是通过专题复习与训练,具备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灵活运
期刊
我们依据经典文本所告知的路径,在守望本土艺术复兴的焦灼中,将阅读投入视觉观念产生的西方源头,但误读从不因此而减少。正如休谟所言,一切深奥的推理都伴有一种不变,它可以使论敌哑口无言,而不能使他信服。当我们离开小房间,置身日常事务时,我们推理所得出的结论似乎就烟消云散,正如夜间的幽灵在曙光到来时就消失一样。  在古希腊文化的谱系中,欧洲思想的整个历史,欧洲语言中思想一词(ideon、eidos、ide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改变固有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教学观念,切实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  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呢?     一、创造环境,突出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充分体现学
期刊
语文立体化教学的实践探索是《课程标准》关于语文教学实现三维目标的必然要求。在立体化教学的探索当中,笔者曾尝试了课内外的延伸和嫁接、学科间的延伸和渗透、校园和社会接轨关联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所有的方法都力求使自己的教学活动由单纯走向多元,由平面化向多层次的模式转变。但是,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关于三维目标设置的意义及立体化教学的基本理念的实施目的之后,笔者认为,“教师”、“学生”和“学习方式”应当是语
期刊
一、直接入题,读词语    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屡屡幽香袅袅弥漫 诗意  T:我们看一下两组词语,谁来读?  T:声音响亮,如果体会一下词语的意思,你能读得更好。谁来读?  T:读得非常好,很有诗意,谁再来读?  T:读的时候,要把词语的意思留在我们的心间。经常运用词语,就会化做自己的语言。一起来读。(方法的指导在不经意间,是无声的渗透)  (每读一个,都有要求,S的回答略)  T:在你的心目中,
期刊
一、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 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 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全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 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①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③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④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
期刊
一、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
期刊
一、教学设想    正归一应用题是浙教版第七册四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在本课时前,教材原本还安排了一课时进行“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以及“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概念与相互关系的教学。由于本次教学是借三年级的学生上四年级的内容,因此我把相关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着重从购物经历入手,利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来帮助教学,同时有意回避了专门术语的出现,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与体会正归一应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