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工商大学
摘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直到改革开放的初期才被提及出来,它是根据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发展的基本现状提及出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把社会主义的经济论、分配论等进行整合后进一步发展。笔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介绍,进一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质上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发展,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更好地适应了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很好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立了社會主义本质理论
在马克思和毛泽东的先关著作中,并没有做过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相关阐述,甚至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也没有把这一概念做出具体的限定,而民众对社会主义的了解,主要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生产方式的分配、和一些社会主义的特征方面,这样的理解方式,使得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的内容,而很多的民众都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受到长期的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很多民众并不理解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内容,把计划经济就等同于社会主义,这样的想法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提出后,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又进行进一步的丰富,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提出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要建筑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更好地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这样一来,让民众充分体会到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惠民政策,使人们对这项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得其理论体系逐渐完善,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式,改变原有的分配方式,以按劳分配为基本原则,使得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提高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因此,生活水平也就得到了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每一个不同的时期,社会主义理论都有着不同的发展内容,不管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其目的都是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改革开放政策推出以后,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就是怎样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在刚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时,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面向市场时,国家很担心对其进行控制的问题,所以处理好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就成了关键性的因素,斯大林在发展苏联经济时,就提倡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重视市场的导向作用,受到苏联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在发展初期也面临着这一弊端,虽然推出了社会主义,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没有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还没有完全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内容,直到改革开放的政策提出后,我国才真正意识到市场的重要作用,开始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是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本质上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计划经济不等同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不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这一观点,打破了理论的禁锢,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三、突破了马恩的单一所有制设想,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要求,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广大的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权,逐步夺取资产阶级所占有的全部资料,把生产工具都集中在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无产阶级手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指出:“无产阶级将最终取得国家政权,并且会首先将生产资料变为国有财产。”
在社会主义的长期建设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一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公有制的基础地位得以确立,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生产资料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长足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四、突破了马恩的单一分配方式,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劳动人民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果实归劳动人民共同所有,劳动者消费品的分配须以实行按劳分配为原则。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后,与实行的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分配形式上也采取了单一的分配方式。但长期以来,实践中按劳分配原则在某些方面实际上是被歪曲了,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公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建立,人们间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分配方式与所有制结构形成必须相适应,于是就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局面,进而突破了单一的分配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一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是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三是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五、总结
从上文分析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继承和发展,通过把马克思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总结得出中国特色经济理论,这一经济成果是在马克思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源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17.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摘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直到改革开放的初期才被提及出来,它是根据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发展的基本现状提及出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把社会主义的经济论、分配论等进行整合后进一步发展。笔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介绍,进一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质上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发展,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更好地适应了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很好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立了社會主义本质理论
在马克思和毛泽东的先关著作中,并没有做过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相关阐述,甚至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也没有把这一概念做出具体的限定,而民众对社会主义的了解,主要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生产方式的分配、和一些社会主义的特征方面,这样的理解方式,使得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的内容,而很多的民众都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受到长期的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很多民众并不理解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内容,把计划经济就等同于社会主义,这样的想法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提出后,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又进行进一步的丰富,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提出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要建筑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更好地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这样一来,让民众充分体会到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惠民政策,使人们对这项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得其理论体系逐渐完善,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式,改变原有的分配方式,以按劳分配为基本原则,使得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提高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因此,生活水平也就得到了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每一个不同的时期,社会主义理论都有着不同的发展内容,不管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其目的都是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改革开放政策推出以后,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就是怎样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在刚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时,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面向市场时,国家很担心对其进行控制的问题,所以处理好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就成了关键性的因素,斯大林在发展苏联经济时,就提倡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重视市场的导向作用,受到苏联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在发展初期也面临着这一弊端,虽然推出了社会主义,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没有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还没有完全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内容,直到改革开放的政策提出后,我国才真正意识到市场的重要作用,开始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是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本质上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计划经济不等同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不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这一观点,打破了理论的禁锢,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三、突破了马恩的单一所有制设想,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要求,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广大的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权,逐步夺取资产阶级所占有的全部资料,把生产工具都集中在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无产阶级手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指出:“无产阶级将最终取得国家政权,并且会首先将生产资料变为国有财产。”
在社会主义的长期建设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一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公有制的基础地位得以确立,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生产资料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长足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四、突破了马恩的单一分配方式,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劳动人民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果实归劳动人民共同所有,劳动者消费品的分配须以实行按劳分配为原则。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后,与实行的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分配形式上也采取了单一的分配方式。但长期以来,实践中按劳分配原则在某些方面实际上是被歪曲了,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公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建立,人们间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分配方式与所有制结构形成必须相适应,于是就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局面,进而突破了单一的分配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一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是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三是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五、总结
从上文分析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继承和发展,通过把马克思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总结得出中国特色经济理论,这一经济成果是在马克思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源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17.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