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爵士和芭蕾的探戈女郎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long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1日、2日,作为第十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特邀参演节目,由阿根廷探戈国际化、舞台化的代表人物——被称为阿根廷探戈舞王的莫拉·戈多伊,率领其创建的有“阿根廷国宝”之誉的阿根廷探戈舞蹈团,在上海商城剧院上演了性感热烈、特色鲜明的舞蹈表演《激情探戈》,受到了观众的追捧和盛赞。
  这支阿根廷享誉全球的金牌探戈舞蹈团目前足迹已经遍及全球,创建人莫拉·戈多伊把阿根廷探戈由单纯的街头舞蹈变成了具有高超艺术性的表演,为此她曾经亲自奔赴俄罗斯学习优秀的俄罗斯芭蕾舞艺术,并把芭
   蕾舞的技术和艺术融入探戈舞之中,把阿根廷探戈的艺术技巧性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级别和层次,而由她亲自担纲制作的大型探戈音乐剧“探戈女郎”更是红遍了全球。莫拉曾亲自担任世界情歌王子胡里奥的演唱会特邀嘉宾,以及著名美国流行歌星珍尼佛·洛佩斯的演唱会及专辑中的舞蹈嘉宾,并在著名好莱坞电影《探戈女郎》中担任女主角。
  这一次,我们特别采访了莫拉,原以为这位舞台上绚丽性感的“探戈女郎”,生活中也是浪漫而随意的,没想到台下的莫拉却是一位认真热爱着事业、执著追求着理想的严肃的艺术家。
  
  记者:莫拉你好,是第一次来上海吗?
  莫拉:不是,2003年的上海艺术节,是我第一次来上海,为闭幕式表演《探戈女郎》。
  记者:相隔了5年再来,觉得上海有变化吗?
  莫拉:变化相当大,我觉得非常吃惊。上海现在城市非常干净,艺术节的活动组织也非常好,并且治安很好,很安全。今年我也去了俄罗斯和东欧,我觉得在这些方面,上海做得比他们都好。
  记者:那么,觉得对于你们的表演,观众的反响是不是你想的那样呢?——因为毕竟在中国,探戈不算是非常普及的艺术。
  莫拉:哦,观众的反响非常强烈,完全出乎我的预料。我们谢幕谢了3次!其实我们表演的探戈还是带一些先锋派的风格的,因为我比较喜欢这种时兴的元素,我想这可能也是比较容易被中国观众接受的因素之一。
  记者:所以,相比五年前的表演,现在的元素更时尚了吧。为此自己也要时刻更新、变化的吧?
  莫拉:是的,在这五年里,我自己的成长也很快。本身作为演员,我得了很多的奖项,也到世界各地去做了巡演,并且还成为了阿根廷探戈艺术学院的院士,这对于我这样一个36岁的、年轻的舞蹈演员来说,是很少有的荣誉。
  记者:我们知道莫拉从小是学芭蕾的,之后改学爵士,最后却在探戈领域大放异彩。从古典到现代,这是一段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莫拉:我从5岁开始就觉得,我这一生就是要献给舞蹈事业的。很少有孩子会在这么小就知道自己的未来是怎样的,但是我就坚信我的未来一定是舞蹈演员。最早我在科隆剧院学芭蕾,芭蕾的演员一般20年退休,而正式要进入科隆剧院成为专业舞者,需要按资历排队,大约有2000多名吧,都在等待,我觉得芭蕾很难很快发展;于是我转到爵士,但之后很快我遇到了探戈。我马上就知道,这是我可以取得很大发展的领域,我马上就爱上了探戈。到现在,我除了做一个探戈演员,还办了探戈学校,至今已经十年了,还组建了探戈剧团,到现在也有十年了,除此之外还有专门针对商业的演出业务。所以,在探戈领域,我现在既是演员,又是编舞,又是导演,又是制片,又是老师,有很多不同的角色,而我现在只有36岁。哦,还有一个新角色,母亲。
  
  记者:看来选对正确的人生方向真的很重要。那么,在这么多人生角色里面,你最享受哪个?
  莫拉:哦,我全都喜欢!
  记者:如此享受探戈人生啊,这样喜欢探戈,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和探戈这个艺术有很多契合吗?
  莫拉:当然!我是阿根廷人啊!探戈就是我们的根。
  记者:我们作为观众,看到探戈表演的直接感觉是:热情,性感,火热,诱惑这样的情绪,那在生活中,你是这样一个性感、火热的人吗?
  莫拉:我想也是性感的吧。(笑)我在阿根廷是第一个以女性身份,来组织探戈剧团的,并且使探戈有了变化和创新,我想这和我的热情是分不开的。
  记者:说到这个,我们知道一般在探戈这个舞蹈里面,男性是占主导地位的,无论是动作上还是精神表达上,都是引导者。而在你的探戈里面,第一次出现女性作为主导,是不是想表达对女权主义的支持、对男权的反抗?
  莫拉:你提的这点很重要。我不是特意为反抗什么去做的,是为了我的追求一步一步辛苦努力达到今天的成就,正是因为这样,我觉得我做的这些才尤其有意义。
  记者:那么,2003年的时候你在北京也做了表演。你觉得上海和北京这两个城市,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吗?
  莫拉:这两个城市完全不一样。我去北京时参观的是紫禁城,感觉那是个帝王的城市,很古典;上海很先锋。
  记者:那么,和你的“先锋的探戈”正好吻合。有没有想过要在上海开探戈学校?
  莫拉:很有可能!我现在正在着手筹备这个,我觉得在中国,上海这个城市应该有更多的人喜欢探戈。
  记者:如此说来,先锋的上海和你真的很有缘分,欢迎你带着你的探戈来上海,找到更多热爱它的人。
  莫拉:谢谢,会的。
其他文献
在历经了两年的酝酿之后,设计产业界的盛会——第四届上海设计双年展于2008年9月18日拉开帷幕。主办方上海对外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在此次双年展中突出自主创新设计的理念,国内外的自主创新榜样企业和机构在各自的展区发出强劲的声音,向世人展示极具震撼力的创意设计和产品。    笔者进入展厅,总体感觉就是新奇,整个6000平方米的展厅被一种新锐的氛围所笼罩。不管是上海世博科技促进中心演绎的“水科技”、“中国鼎
期刊
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十月开幕    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于2008年10月18日至11月18日举行。今年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十届庆典,以“艺术,城市的礼赞,生活的盛典”为主题,分舞台演出、群文活动、节中节、演出交易会、论坛、展览博览6大板块活动。本届艺术节初步选择了52台剧目,其中国外26台,国内26台。由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和北京大都阳光艺术团合作创演的舞剧《牡丹亭》,将作为开幕式
期刊
这是一套用圆融、开放的佛法讲述人生修炼的现代智慧书,已出的四种分别是《星云大师谈读书》、《星云大师谈处世》、《星云大师谈智慧》、《星云大师谈幸福》。星云大师是台湾地区佛教界德风远播的教育家、慈善家和佛学大师,著作等身,广为传阅,他对惯常的人、事、物、理念的看法常常有出人意外的睿智角度,加上浅近的文字和流畅的文笔,使这套书具有不可思议的魅力。星云大师的著述里,实际上并没有一本专门谈读书的书,他所著《
期刊
在纽约,亚裔中产阶级的家居和白人中产阶级的家居一个最大的区别在空间感。白人中产阶级的家居一般都没有累赘的物件,除了相片,装饰画,就是少得不能再少的家具,这样屋子的空间就显得非常大。而亚裔不管是华人,韩国人,还是印度人,甚至一些来自太平洋岛国的移民房间都被各种家具物件塞满,即使本来宽敞的空间也变得逼仄了。  这种空间感的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消费层次,亚裔虽然是美国所有族裔中平均收入最高的族裔,但是消费还
期刊
冬天到了,全球经济的冬天也来了!   全球金融危机是否影响到了你的生活?答案是肯定的。上海近日一项调查显示,九成参与调查的人表示其生活因金融风暴受到影响,其中感触最深的是“心理受影响,担忧前景”。有超过七成人表示其生活方式被此次金融危机改变了,人们更加意识到节俭持家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似乎已无人可以置身于全球大环境之外,越来越多人感受到了发生在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机给自己的生活带来
期刊
中国是一个讲究“单位”的国家,“家庭”、“工作单位”历来是陌生人见面首问的问题,而现在随着交通的便捷,“城市”也成为了我们烙刻在身的细胞印记。“你出生于哪儿?”“你现在住在哪个城市?”这些讯息成为揣度陌生人性格、习惯的首要依据,同时也验证或反驳着人们对某座城市约定俗成的特征记忆。在越来越畅通的今天,“人”与“城”越来越息息相关,它们自由或不自由地相互排列组合,变幻出无数不同的“人”与迥异的“城”。
期刊
漕宝路,不长不短,呈东西走向,一年四季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漕宝路因连接漕河泾与七宝得名,经年发展,当下已成为上海西南的一条极重要的交通干道和生活区域。  漕宝路全长3600米,过去一共有八座桥,分别连接着现隶属徐汇、闵行与松江的区域。外环高架横穿过漕宝路,处在拦腰位置。每次经过南北上下口,只听见各种集卡轰轰烈烈浩浩荡荡鸣响着各式喇叭,一片铿锵强音在前后上空中,雄壮地此起彼落。  好不容易挣脱出被前
期刊
裤腰带是勒紧还是松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使富翁受到的冲击严重。而没有任何投资、远离股市的小老百姓们,倒是很有可能免受其害。  说起来,“次贷”总共不过几千亿,而美国政府的救市资金早已达到了万亿以上,可这“海啸巨浪”似乎还是连天涌来,看不到任何消退的迹象。实际上,在美国金融危机的背后,是62万亿的“信用违约掉期(CDS)合同”,假设其中有10%的违约,那么就会有6万亿的坏账“C
期刊
金秋时节,受韩国首尔市市长吴世勋邀请,包括本刊在内的14家国内主流媒体参加了“2008第五届中国记者首尔行”活动。    短短6天的行程,虽不能说是深刻体会,却也触到了首尔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均匀、有力。通过安排的各项活动,我发现这座城市如同一株正在蓬勃生长的绿色植物,其中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是它的土壤,充满交融、创意的“设计”因子是它的空气,而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成为了它不可或缺的养料。    
期刊
2008,多事之秋,不是个跳槽的好年景。  如今的职场,已没有所谓的纯卧槽者。不过,“跳”时代的崛起却很难给我们一个想要的交代。上海热线曾在2007年展开“如果你已跳槽,面对新的工作环境,你满意么?”的网上调查。结果发现,只有约三分之一的人在跳槽后面露喜色。   有人说:“频繁跳槽者是想不劳而获。”也有人说:“盲目跳槽无意于职场自杀。”更有人风趣地直接将跳槽者与买股票的人相提并论,理由是他们皆为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