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哲学基础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ingzh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文明指向一种社会文明新形态,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无论是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还是在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都含有关于“生命共同体”的哲学思想.只有挖掘这些优秀的理论资源,才能准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并为生命共同体的建构提供哲学的“顶层设计”.中国传统道家哲学视天人为一体,主张人与自然界遵循着共同的生命原则;西方近代德国古典哲学中,谢林和黑格尔都强调人与自然遵循着同一个绝对理念,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不过是同一理念实现自身的不同样态;马克思则在实践基础上把人与自然统一起来,认为人对自然的改造就是人本质对象化的过程,人与自然在对象性的关系中完成了本质的相互转换和确证.人身上有自然界的本质,自然界中也有人的本质,两种本质实则为同一种本质.人类历史的任务就是把这种本质充分实现.但资本主义社会使这种本质产生异化,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与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其他文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有其可行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泉源,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筑牢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丰富治国理政经验、建设文化强国方面有其重要价值和独特作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应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坚持守正与创新相融合,坚持挖掘和阐发相衔接,坚持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统一,坚持交流借鉴其他民族文化,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灿烂诗篇.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早已融入党的肌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作出的新定位和新要求.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工作,要解难题,守正创新;谋长远,正本溯源.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用思政课程涵养思想、启智润心、提高境界,汲取真理和智慧,努力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弄懂、弄清思政课一体化内涵的原初语境,探寻内涵式发展,揭示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直面问题、突破问题,从而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指明基本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