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调控 课堂生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A-0061-01
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中早就提出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她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师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它必须是真实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作为教师,应该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及精彩瞬间,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共同创造奇迹的舞台。
【教学片段】
师:小明坐摩天轮在空中旋转了一圈,这一圈刚好画成了一个圆,你能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师: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生1:可不可以计算呢?
生2:C=πd。
师:请坐。(教师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刚才我们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它们有什么关系呢?课前每个小组都已经准备了几个大小不同的圆,请同学们分组量一量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再算一算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是多少?
学生分组活动后交流实验结果。教师根据实验结果板书。
生3:我测量的圆直径是4厘米,周长是12.5厘米,周长除以直径,商约是3.12。
生4:我测量的圆直径是3厘米,周长是10厘米,周长除以直径,商约是3.33。
生5:我测量的圆直径是7厘米,周长是20厘米,周长除以直径,商约是2.85。
生2:我测量的圆直径是8厘米,周长是25.12厘米,周长除以直径,商约是3.14。
教师把各题的数据板书到表格里。
师: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
【案例分析】
这是笔者最近听的研讨课“圆的周长”的教学片段。教学时,教师首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再动手测量圆的周长。通过交流,让学生掌握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开始,这节课一直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教学。当教师出示摩天轮以后,教师本来是想让学生体会测量有缺陷、需要学习计算的方法,进而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当学生提前把答案说出来时,教师采取了回避的办法,继续按着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探究和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教学流程看似很顺利,可那个发言学生的积极性却被打消了,他失去了探究的欲望,他在后面的发言中说他测量的直径是8厘米,周长是25.12厘米。试问:用一把三角尺怎么可能测量出25.12厘米?由此可见,他根本没有测量,而是用3.14乘直径得到的。在后面的这个教学环节中,他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另外,学生交流实验结果的时候,一个学生的误差较大,教师也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案例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小小的意外,当这些意外出现时,教师应该怎样处理?是视而不见,按照自己原来设计的教案继续往下讲?还是顺水推舟,调整自己的的思路?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准确把握课堂生成,及时调控课堂教学了。
课堂教学的调控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调整教学的目标
随着课堂的推进,教师原来预设的目标出现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教师要合理调整教学目标,让教学有更为明确的指向。案例中,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但是学生提前说出了C=πd,不妨借此让他介绍有关圆周率的知识,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及时调整教学的思路
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他们感到困惑的问题,理解的偏差,有创意的观点,并找出问题的价值,利用有价值的“意外”调整教学设计,让课堂更为精彩。案例中,当学生提出C=πd时,教师可以先表扬他的想法,同时问其他同学是否知道原因。随即让发言学生介绍π是什么,怎样理解这个公式。这样既不会打击发言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其他学生从他的发言中也会受到启发,在测量计算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三、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予学生探究和合作的机会。案例中,学生提前说出答案后,教师可以放弃预设的4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探究的氛围,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的伙伴或自己独立完成,想办法验证公式是否正确,学生会在充满激情的探究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的方法。
总之,在当前的课堂里,我们常遇到“意外生成”,这种意外生成会造成两极的效果——尴尬或精彩。无论是何种效果,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既不能因尴尬而刻意回避,也不能为求精彩而一味迎合,应立足发展,放眼全体,或“放大”或“缩小”,或“搁置”或“延迟”,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生成”应对“生成”。
(责编 韦建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A-0061-01
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中早就提出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她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师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它必须是真实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作为教师,应该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及精彩瞬间,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共同创造奇迹的舞台。
【教学片段】
师:小明坐摩天轮在空中旋转了一圈,这一圈刚好画成了一个圆,你能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师: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生1:可不可以计算呢?
生2:C=πd。
师:请坐。(教师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刚才我们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它们有什么关系呢?课前每个小组都已经准备了几个大小不同的圆,请同学们分组量一量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再算一算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是多少?
学生分组活动后交流实验结果。教师根据实验结果板书。
生3:我测量的圆直径是4厘米,周长是12.5厘米,周长除以直径,商约是3.12。
生4:我测量的圆直径是3厘米,周长是10厘米,周长除以直径,商约是3.33。
生5:我测量的圆直径是7厘米,周长是20厘米,周长除以直径,商约是2.85。
生2:我测量的圆直径是8厘米,周长是25.12厘米,周长除以直径,商约是3.14。
教师把各题的数据板书到表格里。
师: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
【案例分析】
这是笔者最近听的研讨课“圆的周长”的教学片段。教学时,教师首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再动手测量圆的周长。通过交流,让学生掌握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开始,这节课一直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教学。当教师出示摩天轮以后,教师本来是想让学生体会测量有缺陷、需要学习计算的方法,进而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当学生提前把答案说出来时,教师采取了回避的办法,继续按着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探究和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教学流程看似很顺利,可那个发言学生的积极性却被打消了,他失去了探究的欲望,他在后面的发言中说他测量的直径是8厘米,周长是25.12厘米。试问:用一把三角尺怎么可能测量出25.12厘米?由此可见,他根本没有测量,而是用3.14乘直径得到的。在后面的这个教学环节中,他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另外,学生交流实验结果的时候,一个学生的误差较大,教师也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案例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小小的意外,当这些意外出现时,教师应该怎样处理?是视而不见,按照自己原来设计的教案继续往下讲?还是顺水推舟,调整自己的的思路?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准确把握课堂生成,及时调控课堂教学了。
课堂教学的调控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调整教学的目标
随着课堂的推进,教师原来预设的目标出现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教师要合理调整教学目标,让教学有更为明确的指向。案例中,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但是学生提前说出了C=πd,不妨借此让他介绍有关圆周率的知识,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及时调整教学的思路
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他们感到困惑的问题,理解的偏差,有创意的观点,并找出问题的价值,利用有价值的“意外”调整教学设计,让课堂更为精彩。案例中,当学生提出C=πd时,教师可以先表扬他的想法,同时问其他同学是否知道原因。随即让发言学生介绍π是什么,怎样理解这个公式。这样既不会打击发言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其他学生从他的发言中也会受到启发,在测量计算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三、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予学生探究和合作的机会。案例中,学生提前说出答案后,教师可以放弃预设的4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探究的氛围,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的伙伴或自己独立完成,想办法验证公式是否正确,学生会在充满激情的探究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的方法。
总之,在当前的课堂里,我们常遇到“意外生成”,这种意外生成会造成两极的效果——尴尬或精彩。无论是何种效果,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既不能因尴尬而刻意回避,也不能为求精彩而一味迎合,应立足发展,放眼全体,或“放大”或“缩小”,或“搁置”或“延迟”,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生成”应对“生成”。
(责编 韦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