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始花开花谢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inwang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3年,我出生在台湾南部乡下非常偏远的农村———旗山镇。
  我的父母都是种田的农民,但在这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他们。
  我父亲是一个豪放、潇洒、幽默的人。我的母亲细腻温柔,对美的事物有极好的感受力,我印象中从未听到她对别人大声讲话。
  父母亲的一生告诉我,一个人的身份无论怎样卑微,只要维持灵魂中的细腻和温柔,就保有了伟大的生命。
  我从来都认为爸爸妈妈的爱情是伟大而完美的,他们只受过很少的教育,却能相敬如宾直至晚年。我忍不住内心的好奇,想探究原因,可每次总是话到嘴边难以启齿。后来有一天,我们一家人都围坐着看电视,我便偷偷地询问妈妈那个理由。手里打着毛衣的妈妈脸上忽然浮现少女的羞涩,老花镜也遮盖不住她双颊的桃红。
  “去问你爸爸。”妈妈说。
  我走到爸爸身边,为他斟一杯茶,问出同样的问题。没想到一向很威严的爸爸也会有一丝不自在,他嘴角闪过一抹神秘的微笑,说:“问你妈妈去。”
  我迷惑了。
  后來的岁月,我终于想通“不能言传”是中国人生活的最高境界,爱情又何尝不是?
  我还记得我家附近有一个老婆婆,她的头发已似纷纷飘落的雪。她常常以一种极为悠然坦荡的神态,躺靠在廊前的摇椅里摇来摇去。她的手中总握着一根黑得发亮的烟管,她也不抽,只是爱抚着。我急于探究那一根烟管的故事,但她既聋又哑。
  于是我跑去问爸爸,才知道,那烟管是十年前他当医生的丈夫健在时抽的。十年中,它总是握在她缩皱的手中。当时我对这件事感触极深,往后的日子里经常一次次地站在她旁边,看她捏弄那根烟管。
  我记得爸爸对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眼里有一种异样的东西在闪烁。其实爸爸是深懂得爱的真谛的,只是他和妈妈一样,总是把它们埋在心底。
  母亲爱沉默,不像一般乡下妇人般遇事喋喋不休。
  这与她受的教育和个性都有关系。
  在我们家方圆几里内,母亲算是个知识丰富的人,而且她写得一手娟秀的好字,这一点是我小时候常常引以为豪的。
  我出生的时候不大会哭,初知文墨的父亲就随意按“清”字辈为我取名叫“怪”,报户籍的时候又改为“奇”。当时那个登记名册的人对我爸爸笑着说:“最近读武侠小说,清玄道人功夫了得,不如起名清玄吧。”
  我的名字就由此而来。
  早期的农村社会,一般孩子的教育都落在了父母亲身上。因为孩子多,父亲光是养家就已经够累了,哪还有余力教育孩子。对我们这一大帮孩子来说,最幸运的是有这样一个明智的、有知识的母亲。
  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把《三字经》写在日历纸上让我背诵,并且教我习字。
  母亲常常告诉我:“别人从你的字里可以看出你的为人和性格。”
  我们家田园广大,食指浩繁,是当地少数几个大家族之一。父亲兄弟四人在日据时代都被征到南洋打仗,仅我的父亲生还。父母亲和三个寡妇必须养活林家十八个小孩,负担惊人。我是整个大家的第十二个孩子。
  我妈妈是典型的农家妇女。那时的农家妇女几乎是不休息的,她们除了带养孩子,还要耕田劳作。为了增加收入,她们要养猪、种菜、做副业;为了减少开支,她们夜里还要亲自为孩子缝制衣裳。
  只要家里有孩子生病,母亲就会到庙里烧香拜佛。我每看到她长跪在菩萨面前,双目紧闭,口中喃喃祈求,就觉得妈妈的脸真美,美得不可比拟,与神案上的菩萨一样美———不,比菩萨还要美,因为妈妈有着真实的血肉。妈妈就是菩萨,母心就是佛心呀!
  由于我深记着这一幕母亲的形象,使我不管遭遇多大的逆境,都能奋发向上,且长存感恩的心。
  这也使得我从幼年起,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忤逆母亲的话。
  我的大弟因患小儿麻痹而死时,我们都忍不住大声哭泣,唯有母亲以双手掩面悲号。我完全看不见她的表情,只见到她的两道眉毛一直在那里抽动。
  依照习俗,死了孩子的父母在孩子出殡那天,要用拐杖击打棺木,以责备孩子的不孝,但是母亲坚持不用拐杖,她只是扶着弟弟的棺木,默默流泪。母亲那时的样子,如今在我心中还鲜明如昔。
  年幼的时候,我是最令母亲操心的一个。我不只身体差,由于淘气,还常常发生意外。三岁的时候,我偷喝汽水,没想到汽水瓶里装的是“番仔油”(夜里点灯用的臭油),喝了一口后两眼翻白,口吐白沫,昏死过去。母亲立即抱起我冲到镇上去找医生。那天是大年初二,医生几乎全休假了,母亲急得满眼是泪,却毫无办法。
  “好不容易在最后一家医馆找到了医生,他打了两个生鸡蛋给你吞下去,你又有了呼吸,眼睛也睁开了。看到你睁开眼睛,我也在医院昏过去了。”后来,母亲每次提到我喝番仔油,都还心有余悸,好像捡回了一个儿子。听说那一天她抱着我看医生,跑了将近十公里的路。
  我四岁那一年,一次从桌子上跳下时跌倒,头撞到缝纫机的铁脚,后脑壳整个撞裂了。母亲正在厨房做饭,我挣扎着站起来叫喊母亲,母亲从厨房跑出来。“那时,你从头到脚全是血。我看到的第一眼,心中浮起一个念头:这个囡仔没救了。幸好你爸爸在家,他骑着脚踏车送我们去医院。我抱着你坐在后座上,用一只手按住你脖子上的血管,到医院时我也全身是血。从手术室被推出来时,你叫了一声‘妈妈……我那时才流下泪来。”母亲说起这一段时,总是把我的头发撩起,看我的耳朵后面。那里有一道二十厘米长的疤痕,像蜈蚣一样盘踞着。
  由于我体弱,母亲只要听到有什么补药或草药吃了可以使孩子的身体变好,就会不远千里去求药方。可能是因为母亲的悉心照顾,我的身体竟奇迹般地渐渐好起来,变得非常健康,常常两三年都不生病,功课也变得十分好,很少得第二名。我母亲常说:“你小时候,只要考了第二名就跑到香蕉园躲起来哭,要哭到天黑才回家。真是死脑筋,第二名不是很好吗?”
  选自《读者》
其他文献
灰条,常叫“灰灰菜”,它在我心里留有深深的印迹。灰灰菜命旺,村院前后,田间荒野,见地就长,且一缕春风吹来,迎春花还在梦中,它就顶寒破土而出了。绿的芽儿却披着灰纱,在冷清的春雪里,哥拉着弟,姐陪着妹,遍地为家,很快长成灰绿的草,翠嫩的叶能碰出泪来。每年冬走春来,正当青黄不接时,盼春草的牛羊就往灰灰菜上扑。人哪舍得让牛羊抢先吃了,便与牛羊抢采抢吃,很快抢到了最鲜嫩的灰灰菜。灰灰菜是春的恩赐,一篮灰灰菜
在昆明闹市一隅难得的幽静里饮茶。一只弹叩有金石之声的紫陶杯,浅斟着名为“月光白”的普洱,汤色碧绿中透着柔黄,明澈清透,仿佛山林投向闹市的一瞥凝睇;它口感温润,回甘萦绕,香气初时飘飘渺渺似蜜香,继之则像清远的果香或是淡雅之花香……香气随着冲泡次数发生微妙的变化,似月轮光华的强柔随日子更迭而渐变。为我们泡茶的是一位美国人,三十多岁年纪。头发微卷,瘦长白皙的脸上和谐布局着深目高鼻红唇,颇为帅气。他泡茶,
說到书房,最值得一写的便是我的案头了。它只是乱,如果不乱也就不是我的案头了。每个月请阿姨来收拾家,我总是要告诉她一声,我的案头不许动,我的这个不许动,我的那个不许动,我自己会收拾的。那个阿姨就会笑,但除了案头别的地方她还是会细细擦拭。如果说,可以工作的地方都叫案头的话,那我的一个案头在书房,那个案子可真大,两个钢木结构的大案子拼起来,上边可以并排睡四个人,但如果认真作起大画它还是小。还有一个案头在
天寒地冻,看见麻雀在光溜溜的树枝上叽叽喳喳,跳上跳下,忍不住心生恻隐。喜欢它们在寒风中顽强的生命力,可是多少也为它们的生存环境担心。我喜欢叫麻雀“小不点”。麻雀这种小生灵,入詩多,入画也不少,深得文人墨客之喜爱。宋人崔白有一幅《寒雀图》,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这幅《寒雀图》画面古朴,设色淡雅,画上有一棵古树,一群麻雀在冬天的秃树上争斗打闹,老树虬枝,古朴苍劲,那群麻雀在这株老树上跳上跃下,形态各异,
落雨的夜是最适合静坐的。真正的静坐,可以让心灵无以丝毫的承受,极度的慵懒,极致的松软,甚至于躯体分离。这样的坐,比任何花样的运动都有益健康。可是,我已好久不曾静坐。也许暑热来袭猛烈,也许琐事纷扰,致使不能庄重的静坐。前几日,与一位心理专家聊天,他说,灵魂得不到妥帖的安放,甚至近乎静止的放松,身心的大厦就会倾斜,甚至坍塌。无论时光怎样的匆匆,放慢脚步仍然是一件不可漠视的大事。无论烧烤还是蒸煮模式,固
黄昏时分,祖母身披落日的余晖从山上归来。绚丽的云霞在天边慢慢飘荡,暮春的燥热已渐渐褪去。篮子里的忍冬花被倒进簸箕里。我从院子里飞奔过去,将忍冬花的身体摊平,不让它们因为相互挤压而发热。我顺手捞起一朵已经盛开的忍冬,轻轻地抽出细洁柔嫩的花蕊。花蕊上坠下的那滴晶莹剔透的花露,便在我的唇齿间游走。天快黑了,院子里晾晒的忍冬花进了袋子里。那是祖母昨天才从山上采下的。晚饭后,我和祖母坐在院子里的槐树下,灯光
雨夜,在灯火阑珊处降临。淅淅沥沥的小雨轻落于皮肤上,仿佛是上天怜悯众生而滴落的温柔的泪。坐在车里,不去理会堵塞的路况,将书包扔在前座,双脚横搭在后座上,悠哉悠哉地倚着后门。透过窗户,看依附在窗上的水珠,或乖乖地像颗琉璃珠一样地爬在上面,或从高处坠落形成匀称的流线形。我的手指触碰上了窗户的内壁,没有水的湿润感,但心思随着指尖渡到了窗外,感受这一份雨夜中的独特的静谧。来往汽车的灯光映在了窗户上,由远及
人到中年,最注意什么?开始我以为忧虑白发,到处都在染发啊;又觉得在乎皱纹,好多人都戴帽子、眼镜遮挡。后来发现,最注意的还是后背。看,大家时不时往后瞥,不是怕穿反毛衣后背凉飕飕,而是怕驼背。那无法掩饰,叫人自惭形秽。这是中年时候的清醒。但是一些人跟年轻时一样,很是在乎颜面发型和胸前的打扮,什么时候都马虎不得。去年夏天,我遇到一桩跟胸脯有关的事,曾跟胸脯的主人深究了一番,互相没说出一个结果,但影响没有
深冬,剪一片静暖时光,轻启岁月的门扉;每一年的明信片上,都写满爱的寄语,必然,用心收藏。那些熬得过岁月的美丽相伴,自己也懂得珍惜。  白雪沁凉的深冬时节,好在,自己是个表面凉薄内心从不缺少阳光与温度的人;拥有着一些不曾被伤害的情意,愿与之抱暖相偎。想来,足够过这个严冬了。你若冷,就来我的小屋坐坐吧!给你生一炉火,煮一壶暖茶,我们一起聊着闲花心事,数九,过冬。  时间,一寸寸在指尖滑落,绾成一朵温婉
太阳很足的晌午,我步入美术馆。美术馆的大厅凉风习习,空旷中有一丝寂寥。许是游人们都被很足的太阳晒蔫儿了,竟没有闲心来这里觅些雅趣,这使我突如其来的参观有了几分悠闲和静谧。只有我一人的脚步踏响在光洁如镜的大厅,脚下的皮凉鞋“咯咯吱吱”凑趣,这声响平添了空寂的意蕴。我来寻找一种感觉,一种久违了的艺术感觉。几年来,我为杂事困扰,已远远疏离了我钟爱的儿童文学,我的诗心与爱心沉溺于琐屑的杂感里,被忽而愤激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