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52-01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要想使数学成为大众数学,让学生人人喜欢数学,人人能学会数学,就必须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潜力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自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一些做法和粗浅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发现:一个学生在数学上很有能力。却少有兴趣,因此数学成绩并不突出。可见,数学兴趣重在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念好“疑、趣、境、实”四字真诀。
1.设疑激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它最容易引发探究反射,积极探究即成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巧妙设疑,促使学生积极探究,从而培养兴趣。如在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渤海盐场4天生产精盐750吨。照这样计算,8天生产精盐多少吨?全班学生很快列出正确算式750÷4×8,计算时,尚未学习小数除法的学生纷纷质疑:“老师这道题出错了,不能计算”。这时,我说:“这道题是能算出结果的,大家动动脑子,找找别的思路”。同学们半信半疑,但很快地投入到积极的思考中。终于有学生利用倍比法解决了问题:750×(8÷4)=1500吨,还有学生提出了把750吨化成750000千克进行计算的巧妙解法。最终,我用耐人寻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小学生享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快乐,岂能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以趣育趣
数学知识本身蕴含着一定的吸引力,这就是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挖掘这些因素,学生就会被有趣的数学知识所吸引,迁移到数学学科的兴趣上。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鼓励学生任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一口就能说出它能否被2(3、5)整除,学生无论举出什么样的数,都没有考倒老师,学生觉得老师太神奇了!这时,我说:“不是老师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老师掌握了有关的数学规律。你想不想学到这一本领?”学生学习的欲望马上被激发起来。
3.以境激趣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在教学一些概念、法则时,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动手操作、表演的形式,让学生直接感知和体验、轻松而深刻地理解、掌握概念。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我让学生先取出一盒橡皮泥,在橡皮泥上放一长方体小木块,用力压下,就从小孔里挤出一些橡皮泥。这时我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把看到的情况总结为小长方体把橡皮泥压出来,占据了橡皮泥的位置,还有一些学生说小长方体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位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这时我不急于总结,继续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只是当学生说得恰到好处时给予表扬,在黑板上写下一些关键词如“占空间”等,再通过教师适当点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一抽象概念。这种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兴趣的做法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而且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联系实际,培养兴趣
华罗庚指出,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就必须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即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安排了“拍打节奏”的场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一起拍打?∣×××∣的节奏,在拍手的过程中,我突然示意“停下”,发出感叹:同学们真聪明,拍打的节奏既整齐又动听!这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展开讨论……讨论后学生一致认为我们按照∣×××∣这样的节奏依次不断重复的拍,所以拍得整齐又动听。然后我说明数学上有一种很美的数,也像打节奏那样,某些数字会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就叫“循环小数”。这样,建立“循环小数”的概念,经过拍打节奏来感知,既培养了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遵循规律,留足参与时间
就像生命离不开水、阳光和空气,学生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试想:教师充当导游的角色,拿着旗子在前面喊,一队学生跟在后面走,学生必须仔细听讲解,而无法停下脚步按自己的要求进行观赏,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学生的学习只是走马观花,没有切身的体验,教学效果往往只停留在记忆和模仿的层面上。学生根本不会提问题,也提不出什么问题,更谈不上想办法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退位减法时,在进入练习作业之前,我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沉默了大约一分钟后,一个同学突然举手说:“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这是大家意想不到的问题,不仅使全班学生都向发问的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而且使老师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怎么办?在经过短暂的沉默之后,我没有急于表态,而是引导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使大家认识到从高位减起的办法也行,但从个位减起比从高位减起要简便,既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和满足,又使学生认识到了学习的收获和意义。
实践证明,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让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作为主线进行教学,学生在参与的同时才能逐步学会求知,并获得全面发展。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要想使数学成为大众数学,让学生人人喜欢数学,人人能学会数学,就必须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潜力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自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一些做法和粗浅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发现:一个学生在数学上很有能力。却少有兴趣,因此数学成绩并不突出。可见,数学兴趣重在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念好“疑、趣、境、实”四字真诀。
1.设疑激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它最容易引发探究反射,积极探究即成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巧妙设疑,促使学生积极探究,从而培养兴趣。如在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渤海盐场4天生产精盐750吨。照这样计算,8天生产精盐多少吨?全班学生很快列出正确算式750÷4×8,计算时,尚未学习小数除法的学生纷纷质疑:“老师这道题出错了,不能计算”。这时,我说:“这道题是能算出结果的,大家动动脑子,找找别的思路”。同学们半信半疑,但很快地投入到积极的思考中。终于有学生利用倍比法解决了问题:750×(8÷4)=1500吨,还有学生提出了把750吨化成750000千克进行计算的巧妙解法。最终,我用耐人寻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小学生享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快乐,岂能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以趣育趣
数学知识本身蕴含着一定的吸引力,这就是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挖掘这些因素,学生就会被有趣的数学知识所吸引,迁移到数学学科的兴趣上。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鼓励学生任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一口就能说出它能否被2(3、5)整除,学生无论举出什么样的数,都没有考倒老师,学生觉得老师太神奇了!这时,我说:“不是老师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老师掌握了有关的数学规律。你想不想学到这一本领?”学生学习的欲望马上被激发起来。
3.以境激趣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在教学一些概念、法则时,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动手操作、表演的形式,让学生直接感知和体验、轻松而深刻地理解、掌握概念。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我让学生先取出一盒橡皮泥,在橡皮泥上放一长方体小木块,用力压下,就从小孔里挤出一些橡皮泥。这时我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把看到的情况总结为小长方体把橡皮泥压出来,占据了橡皮泥的位置,还有一些学生说小长方体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位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这时我不急于总结,继续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只是当学生说得恰到好处时给予表扬,在黑板上写下一些关键词如“占空间”等,再通过教师适当点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一抽象概念。这种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兴趣的做法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而且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联系实际,培养兴趣
华罗庚指出,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就必须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即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安排了“拍打节奏”的场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一起拍打?∣×××∣的节奏,在拍手的过程中,我突然示意“停下”,发出感叹:同学们真聪明,拍打的节奏既整齐又动听!这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展开讨论……讨论后学生一致认为我们按照∣×××∣这样的节奏依次不断重复的拍,所以拍得整齐又动听。然后我说明数学上有一种很美的数,也像打节奏那样,某些数字会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就叫“循环小数”。这样,建立“循环小数”的概念,经过拍打节奏来感知,既培养了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遵循规律,留足参与时间
就像生命离不开水、阳光和空气,学生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试想:教师充当导游的角色,拿着旗子在前面喊,一队学生跟在后面走,学生必须仔细听讲解,而无法停下脚步按自己的要求进行观赏,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学生的学习只是走马观花,没有切身的体验,教学效果往往只停留在记忆和模仿的层面上。学生根本不会提问题,也提不出什么问题,更谈不上想办法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退位减法时,在进入练习作业之前,我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沉默了大约一分钟后,一个同学突然举手说:“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这是大家意想不到的问题,不仅使全班学生都向发问的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而且使老师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怎么办?在经过短暂的沉默之后,我没有急于表态,而是引导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使大家认识到从高位减起的办法也行,但从个位减起比从高位减起要简便,既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和满足,又使学生认识到了学习的收获和意义。
实践证明,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让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作为主线进行教学,学生在参与的同时才能逐步学会求知,并获得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