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广大教师追求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师,下面结合本人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及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核心
1.课堂教学设计要树立宏观意识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中考化学命题也在发生着变化,命题注重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注重时代信息,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初中化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树立宏观意识,对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统揽全局,将知识融会贯通,各种能力得以充分训练,课堂效率也能得以提高。
2.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其大小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发挥来决定,只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探究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致,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是在共鸣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
二、课题引入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率
如何进行课题引入,传统的做法是备课时进行充分的设计,但这样的做法可能与教室中的情景不相宜,也可能被教室中的突发事件打乱,等等。诸多缺陷,引起我们的思考,经过这几年的尝试,我觉得即兴引入法比较成功。例:有一节化学课,课题是《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我走进教室,发现教室内,学生刚热好牛奶,由于时间关系,牛奶还放在桶内,未来得及喝,若等到下课,必然又将冷掉,这时我灵机一动,对学生说:“下面是喝上午茶的时间,每位同学上来取走自己的牛奶,现在就喝掉。”学生不敢相信,我又说:“上啊。”这时学生非常开心,拿了热乎乎的牛奶喝。这时我问:“你们知道牛奶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啊?”学生齐声回答:“混合物。”我说:“大家喝的盐开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啊?”学生异口同声:“混合物。”我说:“它们都是混合物,它们之间有没有区别呢?有什么区别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学生非常响亮地回答:“想。”就这样,学生不知不觉进入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的课堂教学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基于问题解决来提高教学效率
1.学生解题能力偏低的原因
(1)“双基”掌握不牢。“双基”是解题能力的源头,“双基”的缺陷是解题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2)思维定式。学生思考问题时,往往受原有知识和经验定式的影响,对遇到的新问题、新知识“想当然”地进行分析和推导,有时产生错误。
(3)知识与能力整合不力。大多数学生对基础知识是熟悉的,但在解题时不能将这些知识有效地转化为能力,而无法正确解题。
2.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1)夯实“双基”。教学的预设和实施都应将夯实基础,建立有效的基础知识结构作为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任务,在教学时要凸显学科要素,引导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2)让“问题生成”。“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是晋代学者张载的读书名言,它充分说明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固我们应让学生在“问题生成”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不断“营造氛围”“设计问题环境”“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引导学生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渴求和欲望,进而使他们在面临某一化学情境时会自发地产生“为什么”“其中蕴涵着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有没有新问题”等一连串的自我发问,最终使学生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变成一种习惯,一种需要。
四、培养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内部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教学质量才能有根本性的提高。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现在很多学生都是在老师、家长的“高压政策”下“认真”学习,都是被动地学习,缺乏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效果当然是事倍功半的。唯有当学生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使其进入积极的、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中去,一旦学生进入这一主动学习情境中,学习效果就将是事半功倍的。
五、直面意外事件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催化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因此在化学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案之外的随机偶发情况要比其他学科多一些。比如学生在学习探究中冒出的新想法,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意外等等。教师要及时捕捉,有效利用,巧妙转化,使其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吴建南.为学习设计课堂[J].初中教学研究,2007(6):8.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丹徒区石马中学)
一、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核心
1.课堂教学设计要树立宏观意识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中考化学命题也在发生着变化,命题注重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注重时代信息,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初中化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树立宏观意识,对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统揽全局,将知识融会贯通,各种能力得以充分训练,课堂效率也能得以提高。
2.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其大小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发挥来决定,只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探究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致,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是在共鸣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
二、课题引入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率
如何进行课题引入,传统的做法是备课时进行充分的设计,但这样的做法可能与教室中的情景不相宜,也可能被教室中的突发事件打乱,等等。诸多缺陷,引起我们的思考,经过这几年的尝试,我觉得即兴引入法比较成功。例:有一节化学课,课题是《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我走进教室,发现教室内,学生刚热好牛奶,由于时间关系,牛奶还放在桶内,未来得及喝,若等到下课,必然又将冷掉,这时我灵机一动,对学生说:“下面是喝上午茶的时间,每位同学上来取走自己的牛奶,现在就喝掉。”学生不敢相信,我又说:“上啊。”这时学生非常开心,拿了热乎乎的牛奶喝。这时我问:“你们知道牛奶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啊?”学生齐声回答:“混合物。”我说:“大家喝的盐开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啊?”学生异口同声:“混合物。”我说:“它们都是混合物,它们之间有没有区别呢?有什么区别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学生非常响亮地回答:“想。”就这样,学生不知不觉进入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的课堂教学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基于问题解决来提高教学效率
1.学生解题能力偏低的原因
(1)“双基”掌握不牢。“双基”是解题能力的源头,“双基”的缺陷是解题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2)思维定式。学生思考问题时,往往受原有知识和经验定式的影响,对遇到的新问题、新知识“想当然”地进行分析和推导,有时产生错误。
(3)知识与能力整合不力。大多数学生对基础知识是熟悉的,但在解题时不能将这些知识有效地转化为能力,而无法正确解题。
2.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1)夯实“双基”。教学的预设和实施都应将夯实基础,建立有效的基础知识结构作为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任务,在教学时要凸显学科要素,引导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2)让“问题生成”。“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是晋代学者张载的读书名言,它充分说明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固我们应让学生在“问题生成”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不断“营造氛围”“设计问题环境”“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引导学生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渴求和欲望,进而使他们在面临某一化学情境时会自发地产生“为什么”“其中蕴涵着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有没有新问题”等一连串的自我发问,最终使学生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变成一种习惯,一种需要。
四、培养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内部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教学质量才能有根本性的提高。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现在很多学生都是在老师、家长的“高压政策”下“认真”学习,都是被动地学习,缺乏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效果当然是事倍功半的。唯有当学生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使其进入积极的、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中去,一旦学生进入这一主动学习情境中,学习效果就将是事半功倍的。
五、直面意外事件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催化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因此在化学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案之外的随机偶发情况要比其他学科多一些。比如学生在学习探究中冒出的新想法,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意外等等。教师要及时捕捉,有效利用,巧妙转化,使其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吴建南.为学习设计课堂[J].初中教学研究,2007(6):8.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丹徒区石马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