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内功”,大家恐怕都会想起武侠小说中那些玄妙的秘笈,通过修炼它们,人物可以获得各种出神入化的能力。书中的那些“内功”自然是假的,那么在现实中,“内功”到底存不存在,它又是什么样的东西?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说一说现实中武术界的一个著名公案——内外家之争。
内外之说,无理之论。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三百余年前,一代文宗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写下了这句话,这是武术中“内家”与“外家”的说法第一次被人以文字记载。
七年后,王征南的弟子、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在《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中,对这个说法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论述。“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煌煌千言,记录了他的老师王征南所修习的“内家拳”拳法内容。后人将这部分内容单独摘录成书,名为《内家拳法》。
黄百家本人是否精于武术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确实在历史上展现了自己的破坏力,出于他手的这寥寥数十字,直接引发了武林中绵延至今的内外家之争。而这争斗,在民国时的官方和民间同时达到了高峰。
1927年,国民政府为强健民族体魄,开办“中央国术馆”,设“武当”和“少林”两门,分授内外家拳法。按说学生入馆学习之前并不通晓历史,内外家之争不该出现在他们身上,但就如同现代学生间最常见的文理科之争一样,国术馆里学业内容不同的两门学生之间自发地产生了互相的攀比竞争。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学习的深入,了解了双方争斗史的他们矛盾愈演愈烈。课余之时,常常大打出手,甚至国术馆的老师们也夹杂其中,最后连少林门门长王子平和武当门门长高振东也被民意裹挟,不得不进行了一场比武。
这场争斗,最终以王子平和高振东在比武之后双双辞职,国术馆改组,取消了两门的设置,改为三处——教务处、编审处、总务处为结果,强行落下了帷幕。但在民间,内外家之争,却丝毫没有停息的意思。
或许是运气比较好,武林中所谓的“内三家”在民国时出现了井喷式的人才发展,豪杰辈出,外家拳的影响被一压再压,但好景不长,这个情况,又被一个文人给打破了。
1932年,有一个叫李寿民的文人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一个词汇,这个词令其后百年间的内家拳传人们咬牙切齿,叫苦不迭。
——这个词就是“内功”。
——这个人的那本著作叫《青城十九侠》。
——这个人还有一部更加出名的著作叫《蜀山剑侠传》。
——这个人是个小说家,他在写小说时有个笔名,叫还珠楼主。
在当时,以小说为载体的“内功”二字,迅速地传遍了大江南北,并且随着还珠楼主在他后续著作中的进一步描写,以及之后其他武侠作家们的想象力完善,如同仙术魔法的“内功”武学迅速被大众所接受。现在的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分辨出小说中所描绘的“内功”是虚构,但在当时,辨别能力不强的大众将内功与内家拳视为了一体,一时间内家拳的习练者暴增。
那些为了学习小说中的武功而练拳的人很快就发现,内家拳所修习的东西与小说中的截然不同,对小说内容深信不疑的他们想当然地以为传授他们拳法的师长们是骗子,于是纷纷退学,并且在退学后还不忘继续诋毁。这一下无需外家拳的习练者们多做抨击,内家拳的名声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地掉进了尘埃。
我们现在回过头看,中国武术在传承了千百年后,被一个文人用几十个字分成了内外家,争斗不休;之后内家的武人们用了百多年好不容易将外家给压制住,又是一个文人,将外家和内家的江湖地位拉到了一个水平线,不是通过让外家获得更好发展的方法,他只是毁掉了内家拳。
于是乎,内家坏,外家弱,千年道行一朝丧,中华国术名誉土崩瓦解,习练者们元气大伤。
笑指不平千万万,骑龙拂剑九重关。
那么,现實中真的有“内功”吗?
当然有。
那么“内功”到底是什么呢?
很简单,和民国时人们的理解一样,内家拳练习的功夫,就是内功。只不过,这个内功,与小说中的不同罢了。
我们说了半天武术界的内外家之争,但却始终没说内外家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这是因为笔者并不太认同在武术界中通用的说法。在武术界,人们只把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自然门、通臂拳、四明拳这几种拳法称为内家拳,而此外的其他拳种都称为外家拳。 这种说法在我看来荒谬至极。要区分内外家,应该找到它们真正的不同点,而不是强行规定某种拳法是内家或是外家。
这个不同点,应该就是内功。
笔者曾经试图根据内外家拳法的不同,来推断内功的面貌。我自幼所习练的是形意拳,是内家拳中的代表性拳法,以它为参考项进行了对比研究后发现,内家的形意拳与外家的八极拳、少林拳的相似性,丝毫不低于与同属“内三家”的八卦掌、太极拳之间的相似性。
这个结果在我意料之中,我在早期跟练习八极拳的小伙伴的交流中就已经发现八极不应该算作单纯的外家拳,它的拳法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内功范畴的。所以这除了能证明简单粗暴的内外家划分法是错误的以外,并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内功。所以,我换了一个思路,从拳法的拳理上来寻找差异。
终于,这一次让我找到了一些东西。
在任何一门技艺当中,最重要的东西都是两个,一个是练习方式,一个是使用方法,前者在拳法中被称为功法,后者则被称为打法。在研究过大量不同种类的拳法之后,在这两个法门之中,我终于找到了不同点。
第一个不同点出现在功法中,准确地说是桩功。
桩功在武术中是基础中的基础,同时也是重中之重,而在浩如烟海的国术中,有两种桩功,泾渭分明,截然不同。
第一种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马步,它的原型是骑马步,就是人骑在马上时双腿的姿势。《三国演义》中刘备曾经哭着说自己好久没骑马,大腿肉都松了,再骑马的时候双腿恐怕夹不住马腹了。刘备这句话说出了骑马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夹紧马腹。但是马是很贵的东西,不是人人都可以经常骑的,所以武人们就把骑马步挪到平地上,用这个姿势来练习双腿间的夹剪之力。不过这个夹剪之力的练习方式在传承过程中逐渐跑偏,现在的拳师们在扎马步的时候双腿压得越来越低,甚至出现了要求把大腿与小腿蹲成直角的姿势,还美其名曰四平大马。
我是工科出身,做设计的时候会做受力分析,我曾经把四平大马的姿势也分析了一下,如果真的扎出四平大马,蹲平之后,身体重心在后头,人会向后倒,所以需要一个前方的力来平衡,前方什么地方的力呢?膝盖。于是马步一蹲,膝盖就成了受力最大的部位,不少拳师上了年纪后膝盖受损,都是拜这个姿势所赐。
当然,这是马步传承跑偏之后的姿势,正统的马步是高马,微微一蹲,双腿夹剪,四面出力,纹丝不动。
马步的桩功多见于武林中所谓的外家拳中,所以我们先暂时把马步桩当成外家桩功,然后再来看内家拳的桩功。
内家拳最出名的是“内三家”,这三家有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桩功种类繁多。而在基础姿势上,太极拳同样采用了马步,而且为了防止传承跑偏,他们的动作要求“如坐高凳”;形意拳则舍马步而就鸡步,不用双腿分开的马步,而是采用双腿一前一后夹剪的鸡形步;至于八卦,几乎不站静桩,趟泥步走转不停,专修动桩。
但不论是形意拳与格斗式相结合的鸡形步,还是八卦掌移动中的趟泥步,它们都有一个要求,叫做双腿夹剪,这与马步的追求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动作上产生了一个形变。
所以内外家在桩功上虽然有所区别,但本质区别并不在此。
那么它们的真正区别是什么呢?打法,或者说,劲法。
在中国的传统武术中,发力方式被称作劲,劲在武术中的追求,叫做整,整体如一,桩功追求的就是静态中的整,而能够在动态中达到整体发力这种高级状态的,只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叫力从地起,以出拳为例,动力链大概是“脚蹬地——腿屈伸——转腰胯——送肩膀——出拳头”,把脚蹬地的反作用力通过身体来传递到手上,这种发力方式,因为它是向地借力,启动力量来自外部,所以我们暂时把它看作外家发力方式。
而第二种叫丹田束展,它的力不从地起,从丹田起,或者说,从腰胯起,它的动力链是“丹田收缩(近似理解为腰腹弯曲)——丹田鼓荡(近似理解为腰腹伸展)——力达四梢(即同时从身体中段把力量传递到四肢)”,这种发力方式不是像外家一样,先从脚起,蹬地借力,然后一步一步传递到手上,而是利用自己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的形变来产生力量,由身体中段同时向四肢发力。由于它的启动力量是来自于自身,所以我们暂时把它看做内家发力方式。
这个劲法上的区别,就是通过对比研究后发现的内外家最大的区别,那么内家丹田束展的发力方式就是内功吗?最初的武侠小说中的内功应该是从现实中借鉴过去然后逐渐演化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我一直认为,关于武学,前人已经将路走尽,我们不过是循着前人的路径,以自己的方式,来达到前人曾经到过的地方罢了,所以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前人著作中对于内功的表述吧。 關于内功最早的记载,应该是在《上古天真论》中:“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而在《内功经》中则说:“内功之传,脉络甚真,前任后督,行气滚滚,井池双穴,了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龟尾升气,丹田练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在这两部经典中提到的天地阴阳、任督二脉、经络穴道……与小说中对于内功的描述极为贴近,但是与丹田束展却似乎毫无关联,难道这两部经典中所描述的内功与拳法中的内功并不相同,而是另一个领域的内容,然后被小说家所借鉴了吗?我们还是看一下这两部经典分别说的是什么吧。
《上古天真论》是《黄帝内经》中对于养生的论述,所谓的“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似乎是在教导我们“寿敝天地”的方法,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描述对应到人体上,顶天立地地站着,把握身体的平衡,调顺我们的呼吸,达到整体如一的状态,这不是桩功的内容吗?
而与之类似的还有《庄子》里面曾经提到的“真人之息以踵。”我至今记得,当年我爷爷还在世的时候,某一年过年的那天,我们祖孙俩坐在老家的土炕上,我爷爷突然跟我说 “形意拳的呼吸法就是一句话——一口气要吸到脚后跟”,当时的我还不明白,后来武学精进,逐渐对这句话有了体悟,它所讲的其实就是武术中很重要的四个字——吞吐浮沉。
而《内功经》则是内家拳经典《内功四经》中的第一篇,几乎是每个武人必读的著作,它论述的是纯粹的武术功法,而其中提到的“前任后督,行气滚滚”,在丹田束展中便有迹可循。
在形意拳的发力中,有一句至关重要的口诀叫做“翻裆过背舞大龙”,在这句话中,“大龙”指的是脊柱,结合我们前面说到的内家发力从丹田起,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句话中所形容的是一种什么状态。
翻裆,就是腰腹弯曲蓄力之后伸展,使得力量从丹田发出,经过会阴到达身后尾椎的命门;过背,就是把到达了命门的力量通过后背传递到脊柱;舞大龙,就是力量传递到脊柱上后,通过不同方向的拧转,带动肩膀,最后把力发出。而在发力之时,形意拳的要求是要沉气,然后顺势再次把腰腹弯曲收缩丹田,以便开始下一轮的发力。
所以这整个过程就是力量从身前开始,传递到身后,然后再发挥到身前,如此往复,构成一个绵绵不绝的循环。这种发力,不就是任督二脉贯通,“行气滚滚”吗?
所以我们就知道了,武侠小说中的内功,来源于前人典籍中对于武术内功文学性的描述,而现实中的内功,与武侠小说中所描述的内功也可以进行对应。
只不过这种内功的修炼方法,不是秘笈,不是打坐,不是高人灌顶,而是无数次千锤百炼。
在《逝去的武林》中,李仲轩老人有一句话,他说“什么是内功,形意拳就是内功。”现在想来,真的是微言大义。
一门拳法,是由它的练法与用法结合而来的,内家拳束展发力,外家拳力从地起,但内家拳也会用蹬地的力与丹田发出的力结合以求造成更大的破坏,外家拳也会通过腰胯与四肢的弯折来提高自己的速度。说穿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高级的拳法,都是内外兼修。所有的功夫,都要百炼方能自得。
内家之精妙,惟痴于技者强!外家之宏大,造极亦擅胜场!
什么是内功,拳法就是内功!
十二经络图
十二经络,指十二经及其脉络。《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也称为“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