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不熟的小说最精彩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xiaomi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 宾:郜元宝、黄德海、李约热、走走
  时 间:2019年7月6日
  地 点:上海·思南公馆
  李约热在分享会上表示他可能是一个经验主义者:“我在生活里面体验到什么东西——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我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沉淀,我不是那种想象力飞起来的作家。比如小说集里的第一篇小说就是根据我被派到乡下扶贫当第一书记的生活经验写的,我可能是一个经验主义者。”
  郜元宝回应说:“李约热说他是一个经验主义者,我觉得大家不要被这个话骗了,当然我不否认他的创作来自他直接的经验,但是他很会讲故事,《情种阿廖沙》讲得很好,这本书同题的《人间消息》讲得也很好。李约热的小说写的是野马镇,但是实际上写的是中国—— 一个作家总是以某个地方作为他的写作根据地,浓缩他的生活经验进行创作,李约热写的野马镇,这里面有野马镇的地方性的知识,虽然原型是乡土小镇,但是它不是纯粹的乡土,它里面有一个全国的视野甚至是世界的视野。”
  郜元宝还提到李约热的小说有个特点,就是角度很多,叙述者身份多变。李约热是要在中国一个叫作“野马镇”的地方,尽可能地开更多的窗口来让读者能够透过这些窗口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不一样的人间世态。如《人间消息》的结构非常精巧,李约热是将人生的经验经过梳理重新改写的。“我们一说到李约热是从广西来的,广西偏僻一隅,跑到上海这个大都市来,他的眼光一定是很狭隘的,野马镇这个地方据说是太平军伤兵的后代,人是很怪的,和我们上海人不太一样,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它好像是很偏僻,但实际上跟我们很多地方是相通的。”
  
  虚构是从“不可能”到“可能”的过程
  黄德海认为《人间消息》这篇作品用虚构的故事讲了人间很多的心情、经历甚至童年的伤害以及我们对伤害的理解。《情种阿廖沙》为人物设置了一个两难的伦理困境。“丈夫面临死刑,夏如春和一个警察谈恋爱,这种情况下好像怎么选择都不对,但是非常神奇的是在这种曲折的过程中,这件事居然办成了,这是个奇迹,而这个奇迹就叫小说的虚构。”
  李约热在小说中设置的这个伦理困境,需要用一定的篇幅来解决问题,而这个过程必须包含了每个人的心情变化以及解决所有的阻碍——包括偶尔有个人表示出理解,不是阿廖沙想要的方式去理解,只是从兄弟的情谊出发的理解,误解、参与理解——所有的东西合起来居然办成了这件事,让我们觉得人间多了一点亮色。这种虚构的过程对黄德海而言是从“不可能”到“可能”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全是一点点理起来的,包括人的善意、坏心思,人类的情感认知与伦理规范在这个过程中纠缠不休,但人物最终走出一条路来。“看起来他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生活,而这个生活是作者给的,并不是人物自己有的。”
  在这个层面上小说才回到虚构意义上,人物并不是生活中真的有,作家是将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梳理与改写:“这个经验只是人和人之间的理解意义上的经验,而不是虛构意义上的经验,虚构意义上的经验是作者创造的人物。”这种经验经过作者的改写,带给读者一丝温暖的底色。“《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阿廖沙纯洁、善良,带有圣徒的光芒,其实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阿廖沙对人间不太了解,但好像他不了解的人世是生活在他的光芒里的,而《情种阿廖沙》有一种我们叫微温的人间底色,是由阿廖沙这样的人给我们带来的。这种‘人间底色’并不是实际生活中有,是小说给我们的,或者是想象给我们的。这个人你和他相处习惯了,他也可能身上携带着无数摧毁性的东西,也会让你觉得沉闷、无聊甚至专断的东西,但是在小说创造出的一瞬间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供我们借鉴、让我们觉得人生还有点意思的东西,我觉得这是小说中最好的东西之一。”黄德海说。
  
  没有绝对的“对”或“错”
  走走谈到,李约热曾讲述过扶贫中所看到的四种眼神:求助、感谢、抱怨与茫然。李约热劝归辍学儿童反遭到敲诈;寻求帮助的老人若没能得到满足,李约热就会遭到怨恨……但是在李约热的小说中,他没有揭露人性的黑暗和深重的苦难,人的所有罪行都回归到温情中。
  走走非常好奇李约热的对错观,似乎没有一个两元对立的观念。对此,李约热回应说:“我不认为有绝对的对或者绝对的错,包括我在非虚构的作品里也讲有些人他过得很难受或者是生活很困难,他就需要用一些小小的伎俩,从对方的难受中得到一点安慰。”
  “我在乡下扶贫,有一个老人给我打电话说他们家没有米吃了,你赶紧过来,我就赶紧去超市买了袋米去他家。村干部马上和我讲他们家种水稻的,肯定会有米吃,不可能没有米吃,我说我也知道,但是他既然开得了口我就要相信他,我去他家,他把家里的米都藏起来,对我说真的没有米吃了。这个人其实很苦,因为他女儿前两年死了,两个外孙在他那里住,他和他女婿的关系非常紧张,靠女儿调和,现在女儿走了,女婿一年到头在外打工,也不管两个孩子,很苦的老人,你说他没有米吃吗?他可能通过这种方法和我交流,他从中获得安慰,获得跟人交流的快乐。”
  
  从人生的裂缝里寻找光
  对于道德两难的问题黄德海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这种两难是我们认知局限决定的。“一个写小说的人如果他清醒的话应该知道,所谓的超越两难只是超越你的概念。你超越的概念越多,你越会看到人世一点真相,否则你一直在概念里。你知道你所有的判断都有可能是戴着有色眼镜的,莱辛说过一句话特别好,说人在人世不可能没有龃龉,他说这种龃龉有可能是上帝有意的安排,你不要把龃龉全部消除,你能带着龃龉来看世界吗?这个参照是一直存在的,而这个存在有可能是上帝有意留的一道让你观察的缝隙,而在这时候你用强力的对立观点把龃龉去掉或者让它变成一样,你就失去了往里走的可能性。”
  黄德海认为小说应该是探讨出口的:“一个人为什么把自己的心灵的痛苦挂在嘴上?因为他需要。一个小说家应该学着去理解为什么一个人会这样做。我们看到很多人会把一套很陈词滥调的话语挂在嘴边,好像要说服我们,他从来都是为了说服自己——像一个人信仰一个东西,他来拉你信的时候,恰好等于他的不自信,而不是他的自信。因为如果自信的话不用劝人加入团体,说明他不自信,才想拉个人来壮大自己的声势,他用这个方式转达自己的心虚,如果你认不出来你以为他自信爆棚,其实他是不自信。在这样的反复辨认的过程中,这些所谓的二元对立会逐渐地消失。而在这时候你会发现人所有的情感和思维里都会露出一些裂口,而这个裂口里边有时候会透出深渊般的黑暗,你不想见到;有的时候会透出一丝非常纯洁的光亮,你会觉得这真的是人间值得过一过的光亮。一直是这样的过程。而你要知道在这个人生的裂缝里出现的黑暗和光明仍然可能只是你往里走的非常非常小的一步。”   黄德海喜欢《龟龄老人邱一声》,这个小说就是在看起来很黑的地方跳出一点光来,这个光就属于往洞里穿的过程中消除了对和错这些简单的对立,但是这里边仍然有对错,这种对错仍然可能是写作者和阅读者的局限。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
  郜元宝声称每次看李约热的小说都觉得很特别:“他不是那种老成的一下子成熟的作家,他也不是始终不能成熟的作家,他就是一种半生不熟的状态,但是这个半生不熟绝对不是带着贬义,因为我们人实际上一辈子都是半生不熟的,我们的生命会走向衰老,但是我们的思想有的时候留在全盛期的中年,觉得自己真的已经尽其所能看到、理解的最多,认为自己比较成熟了,但是过了中年以后又不成熟了,到了老年以后他就又有了别的想法,又不平衡。”
  郜元宝认为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它是跟时间搏斗的。“如果我们短时间看一件事情,这件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时间稍微再往前倒回过去,再往前走,又改变了,你所看到的你所熟悉的东西又不熟悉了。好比我们在街上看到人家的窗子有个布帘,风一吹让你看到里边有点东西,有点家具,有人在走动,可是风没有的时候布帘沉下来了,我觉得李约热的小说总是有这样的临界点。”
  李约热的每篇小说似乎都在解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是有点错位的问题。比如《情种阿廖沙》如果换一种叙述顺序,可能故事又重新洗牌重新改写了。生活就是这样不断地停顿,显示出一种熟悉、真实,但是稍微一变化,又让我们感到既有变化又陌生,又有传奇。“其实传奇也就是生活最不传奇的东西,只不过是配方组合不一样。”《人间消息》从结构上讲写得非常精致,把很多的问题都绑在一起。
  “李約热的特点就是半生不熟,这种半生不熟不是他作为作家不成熟,而是他给我们的生活的场景是半生不熟的,一半是陌生的,一半是熟悉的,稍微换了一下那半是生的,这半又变成是熟悉的了,就始终这样在变化。所以我觉得他的作品像一个万花筒,是我们中国生活的万花筒。……他没有把陌生写成永远陌生,他也没有把熟悉写成永远熟悉。小说是和时间赛跑,和时间搏斗,实际上也跟空间搏斗。因为在不同的空间,也有时间上的差异。比如上海的空间、广西的空间,发展的不平衡是空间造成的,最后的结果在时间上体现出来了。时空的差异让我们保持对生活的好奇。”
  黄德海以经典话剧《哥本哈根》为例,“有些善意以辱骂的形式出现,有些恶意以帮助的形式展现。文学中的无限变形是人与人能够互相理解也是无法理解的微妙之处,作品就是通过辨认这些内在变形来探究人性的幽微之处。”
  “岁月静好是小说的忌讳,故事只有在稍微的悄然变化中给你一个新的发现。”郜元宝说,“终止生活的人就是小说的敌人,但是小说的敌人也可以被写成小说的角色。”
其他文献
嘉 宾:谢有顺、田瑛、李约热  时 间:2019年7月28日  地 点:广州·扶光书店  中短篇小说非常检验作家的艺术功力  分享会上,谢有顺表示,李约热的作品特别有风格,也特别有力度。虽然李约热是广西的少数民族,但他似乎并没有特别强调这种民族身份,小说很有现代感。谢有顺还谈到现在是一个长篇小说盛行的时代,但是真正做文学研究、读文学作品的人会非常看重一个作家中短篇小说的写作能力,他认为中短篇小说是
期刊
清洁工廖叔,刚过知天命之年,中等个儿,身板硬朗,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他从桂西北一个山村来到深市老街村打工五年了,跟他打招呼的人,无论老的小的,都称他为廖叔。他小学没有毕业,所以只有做清洁工的份。他现负责打扫的是一栋九层综合楼。该楼是老街村的公房,由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承管。其实,城中村如今已多是繁华的街道和林立的高楼,该综合楼算是较矮的了。综合楼南北临街,东西长八十米,南北宽三十五米,一层是菜市,
期刊
→ 周红景 本名周凤玲。南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曾获《红豆》全国原创征文大赛优秀奖。作品散见于《河池学院报》龙水副刊、《河池日报》红水河副刊、《河池文学》、当代广西网等媒体刊物。  1  感谢李明住院。这个想法冒出来的时候,方言吓了一跳。只要李明一天不出院,自己就有理由出入医院,就有机会见到王子健,想到这里方言脸都红了,这李明还生着病呢。  方言到八号病房的时候,李明不在,她放下果篮走出去,到护士站问
期刊
李约热是文坛近年来颇受关注的一位实力派作家。从中篇小说《戈达尔活在我们中间》被《小说选刊》头条转载开始,到之后创作的《涂满油漆的村庄》《青牛》《一团金子》等获得国内一系列奖项,李约热的写作越来越得到评论家和读者的赞赏。出生于广西农村的李约热,其作品无疑带有农村世界的痕迹,他的很多乡土题材小说都以“野马镇”为背景,并以独特的叙述风格呈现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北京大学知名学者陈晓明如此评价:“李约热利用诡
期刊
→ 黄 坚 壮族,东兰籍,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第五届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学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出版诗集《南方抒情诗》(合著)、散文集《作家眼里的东兰》、报告文学集《为了总理的嘱托》、长篇小说《抗倭土司韦虎臣传奇》、大唐集团《走近红水河》画册文案。主编《红土春潮》《东兰革命将领风范》《东兰革命先烈丰碑》《铜鼓传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等数十万字。  说起
期刊
向孤寂的生活致敬  朋友越来越少了,像棋盘上的棋子  最后只剩下老帅自己  疲于奔命,终将被擒  步入死局之后,一片孤寂  没有谁能逃避落日的选择——  我们共同曾经挚爱的恋人,她也会老去  也会凋零,芳华不再  那样一个下午,在最后的酒宴上  举杯共饮,然后各自走散  我因对生活充满敌意,而故意疏远  那些兴高采烈的朋友们  他们因过度的欢乐,缺氧  只有悲剧,只能有无止境的绝望  才能让我们一
期刊
→ 武庆丽 80后,山东沂南人。先后在《山东文学》《齐鲁晚报》等文学刊物及网络平台发表小说、诗歌百余篇。曾获沂蒙精神文学奖、沂河文学优秀奖等文学奖项。  他们都给我数着日子,说我失踪已经超过半个月,第十六天了。  我是谁?我叫李长年。现在,可以说在我生活的这个小小的沂河县城内,在这十六天里,不管是认识我的,还是不认识的,只要谈论起我李长年,都知道失踪了。他们说我的失踪很蹊跷。不然,在小小的沂河县城
期刊
“用这粗俗、混乱、寒冷的文字制作一个肌肉丰满的形体”,可以说中国诗歌自五四转型以来,诗人们一直在尝试如何驾驭新的语言。尤其是在今天,我想人们会更容易懂得,能够熟练地掌握一种语言,也包括母语在内,这不只是一种才能,更是一种福分。  “潮湿的空气里有新鲜的土腥味”“羊角拥有酥软的刹那”,这些精致、紧致的句子充分显示出,赵琳已然具备自如地调配词语的能力,这些句子富于细节,而且充满张力。不仅如此,尤其让人
期刊
晨 田 80后,护士,自行车诗社成员。现居南宁。作品见于《广西文学》《红豆》《汉诗》《南方文学》《诗歌月刊》《中国诗歌》《金田》等,入选《中国新诗年鉴2009—2010》。  1  地委大院紧挨着医院。我租房那时并不在意,房东带我走狭窄昏暗的楼梯往四楼去看房子,她矮矮胖胖,半天才挪得动一步,我每走一阶梯都得在后面等她艰难的庞大的身影努力往上抬,我担心她一口气喘不上,会随便地坐在楼梯间休息,我下午可
期刊
灰凤凰  生活一圈一圈  套下来  形成紧箍咒般的年轮  我伸长脖子  像光秃秃的树枝  支在外面喘气  两只灰羽毛凤凰  踩在枝头咕咕叫唤  它们调情说爱  无视我的疼痛和绝望  噗的飞离噗的飞来  树枝在它们光彩夺目的爱情下  惊颤,哀伤,悲凉  那一轮一轮的圆圈  灰暗得哭起来  像黑夜一样幽暗地哭  被灰凤凰幸福的爪子抓痛  红彤彤的未来  你摘下一颗星星,捧给我  我每夜仰望的星星  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