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应用广泛,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以及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新媒体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重视生命伦理教育,营造生命伦理教育的氛围,探寻生命伦理教育的有效路径,提高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实效。
一、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内涵
生命伦理在我国早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底,如“道家贵己重生、儒家以人为贵、佛教普渡众生”等思想渊源,但没有形成为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西方思想渊源中也有很多关于生命价值和尊严的论述,但是直到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生命教育思想,生命伦理才开始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生命伦理教育被称为人类教育观念上的一次革命。
生命伦理是指人作为宇宙中的生命主体在面对环境、自身和其他生命体的生命价值、尊严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体系。生命伦理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和整合人类自身的精神力量,打造和谐、完整与能应付危机的人格结构。科学的生命伦理观要求把生命的尊严和神圣与生命价值和生命的质量结合起来,形成对生命伦理秩序和功能的高度概括和理性认识。其核心理念是平等、 关爱、 公正、 尊严、 宽容、 生命自主等理念。
生命伦理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对生命的本质、 价值和意义有着清晰与正确的认识, 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育良好的生命价值观,从而使其尊重和关爱生命,并内化为其自觉的行为意识和规范。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内容:一是进行关爱生命、关爱健康的教育;二是树立正确的功利观,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社会、国家、人民的期盼结合起来,确立建立在伟大理想基础上的功利观;三是教导学生学会宽容与倾诉,及时地调整个体面临的问题,理解与人交往、交流中的冲突与矛盾,学会换位思考以调节自身的情绪,积极地解决交往中遇到的问题。[1]
生命伦理教育是生命教育永恒的主题,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树立科学的生命伦理观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基本共识。对大学生普及有关人生意义、 生命价值与尊严、 生命德育、 生命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地树立价值观、 人生观、 世界观,理解生命的意义,保障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维护校园乃至社会的和谐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是区别于传统媒体如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以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为依托,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其以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以及网络等形式表现。由于新媒体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快捷性、强交互性、跨时空性、虚拟化、个性化、信息存储量大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方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同时,也为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能够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因此,在新媒体的普遍应用的形势下,趋利避害地利用新媒体,进而发挥其对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积极影响是很有价值的。
然而,新媒体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国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独立,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惯常的依赖感和自身经济的依附又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一时难以完全独立。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输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也越来越复杂,伴随着信息荒漠与信息过剩现象的出现,大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取舍并不具备完全的能力,这就致使有些学生对新媒体信息在价值判断上存在偏差。一方面,虚拟世界与现实的反差会刺激大学生,造成部分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使原有的社会认知不断模糊,甚至产生猜疑,以至于会弱化既有社会体系的向心力,导致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健全道德人格的形成受到抑制,整体道德水平下降,生命情感麻木,生命价值模糊,生命理想丧失等等。另一方面,虚拟开放的新媒体环境容易使得部分大学生过度依赖,出现了“网络成瘾”,“短信成瘾”的现象,沉溺于虚拟世界中,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从而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对人际关系的畏惧,从而常常采取逃避现实的方法,沉湎于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怨忿情绪之中,甚至把自我内心世界封闭起来。
因此,面对熟悉新媒体、对新媒体认同程度高的当代大学生,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应对新媒体环境的教育引导,选择生命伦理教育的有效路径,提高生命伦理教育的实效性。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开设独立的生命伦理教育课是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基本途径
对生命伦理知识的认知是进行生命伦理教育的首要任务,知识的传授往往需要一系列的课程做依托。高校应该为生命伦理教育设置专门的科目和课时,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伦理相关知识的普及,这样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系统和丰富。生命伦理教育的内容包括生命伦理价值观教育、人的生死教育、生物平等观念和尊重生命意识的教育、生命法学教育等。知识的系统普及能够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生命的本质、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认识生命,进而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这样更容易从思想上扭转之前对生命理解的一些错误观念,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和教育功能,从而在源头上预防生命伦理意识缺失的现象发生。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重要阵地
从生命伦理教育的内容来看,目前高校设置的课程中与之最有结合点的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言,其与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在教育起因、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有相当高的一致性和相似性,既有平行又有交叉,可谓职能互补,内容互渗。所以将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生命伦理教育为主线,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系统地串联起来,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意义非凡。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生命主体的作用,调动生命主体的积极性,而且要兼顾道德性要求,营造彼此关爱,珍爱生命的教育教学氛围。通过开展高质量的心理与生命教育活动,如团体辅导、心理情景剧、素质拓展、讲座沙龙、舞台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人生的喜怒哀乐,感受社会和交际中道德行为准则,获得生命价值思辨,领悟生命的真谛,学会珍爱生命。 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而言,其教学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治观。而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治观的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生命成长上,必须让学生有科学的生命伦理观。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目标在本课程的达成表现在:一是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教育帮助大学生适应人生新阶段。依托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教育,帮助大学生从容面对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更好地生存下去。二是生命价值教育与理想教育结合,提升人生价值。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时候,要让他们人生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他的存在和需要是否得到社会、他人的承认和满足,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为社会、为他人尽了什么责任,做出了什么贡献。三是加强生命伦理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大学生不仅要了解生命历程,更是要用心去感悟、体验中华文化要义,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每个个体都应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把个体的生命融入民族的命运、国家的事业中,才能使个体的价值生命得以彰显。四是将生命伦理教育融入和谐教育。倡导和谐理念,教导大学生以和谐的思想认识人生环境,以和谐的态度对待人生实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建立健全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新媒体平台
高校应重视对新媒体的运用,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发挥其独特性,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全方位地改进和创新工作方式。一是建立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网站,内含丰富的生命伦理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宣传。网络上,知识的呈现方式不仅仅是声音和文字,还有图像、 视频等,形象逼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命伦理教育的兴趣。同时,通过网络、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等来构建多维度一体化的生命伦理传播阵地,使新媒体成为开展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有效载体。二是设立网络辅导员。网络辅导员通过网络媒体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沟通、引导,从而达到生命伦理教育的目的。网络辅导员不仅要懂得新媒体技术、技巧,熟悉大学生的网络习惯和网络语言,还要懂得新媒体条件下生命伦理教育的新特征、新规律,妥善利用新媒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引导。三是健全校园网络监督机制和管理机制。建立一支网络管理督察队伍,通过他们对所有学生运用网络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针对学生信息浏览、价值辨识等进行剖析,使学生明白不健康的媒体信息带来的各类伤害,使新媒体的弊端与学生相脱离。四是开通网上心理咨询热线,引导大学生提高道德水平,帮助其解决学习、生活、感情中遇到的困惑,提高大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四)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对生命基本信念和生命关怀相应的情感和能力。这种情感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通过学习实践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的。生命伦理教育强调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实践的过程既是大学生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发展自我、改造自我、实现理想、塑造健康人格的过程。高校可以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组织各种活动,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体验式活动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心态,培育学生的生存感受能力和生命情感。学校也可以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和成因,有针对性地组织有人格偏差的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觉接受和吸纳外界信息来调整适合自身的心理状态,以此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人格素养。大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也减少了对新媒体的心理依赖。
总之,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高校应从新媒体环境的特点出发,树立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理念,充分重视、挖掘和利用学校的生命伦理教育资源,丰富生命伦理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创新生命伦理教育的手段,提高生命伦理教育质量,真正将大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作者单位为浙江传媒学院)
一、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内涵
生命伦理在我国早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底,如“道家贵己重生、儒家以人为贵、佛教普渡众生”等思想渊源,但没有形成为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西方思想渊源中也有很多关于生命价值和尊严的论述,但是直到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生命教育思想,生命伦理才开始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生命伦理教育被称为人类教育观念上的一次革命。
生命伦理是指人作为宇宙中的生命主体在面对环境、自身和其他生命体的生命价值、尊严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体系。生命伦理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和整合人类自身的精神力量,打造和谐、完整与能应付危机的人格结构。科学的生命伦理观要求把生命的尊严和神圣与生命价值和生命的质量结合起来,形成对生命伦理秩序和功能的高度概括和理性认识。其核心理念是平等、 关爱、 公正、 尊严、 宽容、 生命自主等理念。
生命伦理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对生命的本质、 价值和意义有着清晰与正确的认识, 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育良好的生命价值观,从而使其尊重和关爱生命,并内化为其自觉的行为意识和规范。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内容:一是进行关爱生命、关爱健康的教育;二是树立正确的功利观,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社会、国家、人民的期盼结合起来,确立建立在伟大理想基础上的功利观;三是教导学生学会宽容与倾诉,及时地调整个体面临的问题,理解与人交往、交流中的冲突与矛盾,学会换位思考以调节自身的情绪,积极地解决交往中遇到的问题。[1]
生命伦理教育是生命教育永恒的主题,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树立科学的生命伦理观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基本共识。对大学生普及有关人生意义、 生命价值与尊严、 生命德育、 生命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地树立价值观、 人生观、 世界观,理解生命的意义,保障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维护校园乃至社会的和谐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是区别于传统媒体如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以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为依托,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其以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以及网络等形式表现。由于新媒体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快捷性、强交互性、跨时空性、虚拟化、个性化、信息存储量大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方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同时,也为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能够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因此,在新媒体的普遍应用的形势下,趋利避害地利用新媒体,进而发挥其对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积极影响是很有价值的。
然而,新媒体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国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独立,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惯常的依赖感和自身经济的依附又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一时难以完全独立。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输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也越来越复杂,伴随着信息荒漠与信息过剩现象的出现,大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取舍并不具备完全的能力,这就致使有些学生对新媒体信息在价值判断上存在偏差。一方面,虚拟世界与现实的反差会刺激大学生,造成部分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使原有的社会认知不断模糊,甚至产生猜疑,以至于会弱化既有社会体系的向心力,导致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健全道德人格的形成受到抑制,整体道德水平下降,生命情感麻木,生命价值模糊,生命理想丧失等等。另一方面,虚拟开放的新媒体环境容易使得部分大学生过度依赖,出现了“网络成瘾”,“短信成瘾”的现象,沉溺于虚拟世界中,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从而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对人际关系的畏惧,从而常常采取逃避现实的方法,沉湎于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怨忿情绪之中,甚至把自我内心世界封闭起来。
因此,面对熟悉新媒体、对新媒体认同程度高的当代大学生,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应对新媒体环境的教育引导,选择生命伦理教育的有效路径,提高生命伦理教育的实效性。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开设独立的生命伦理教育课是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基本途径
对生命伦理知识的认知是进行生命伦理教育的首要任务,知识的传授往往需要一系列的课程做依托。高校应该为生命伦理教育设置专门的科目和课时,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伦理相关知识的普及,这样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系统和丰富。生命伦理教育的内容包括生命伦理价值观教育、人的生死教育、生物平等观念和尊重生命意识的教育、生命法学教育等。知识的系统普及能够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生命的本质、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认识生命,进而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这样更容易从思想上扭转之前对生命理解的一些错误观念,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和教育功能,从而在源头上预防生命伦理意识缺失的现象发生。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重要阵地
从生命伦理教育的内容来看,目前高校设置的课程中与之最有结合点的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言,其与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在教育起因、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有相当高的一致性和相似性,既有平行又有交叉,可谓职能互补,内容互渗。所以将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生命伦理教育为主线,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系统地串联起来,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意义非凡。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生命主体的作用,调动生命主体的积极性,而且要兼顾道德性要求,营造彼此关爱,珍爱生命的教育教学氛围。通过开展高质量的心理与生命教育活动,如团体辅导、心理情景剧、素质拓展、讲座沙龙、舞台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人生的喜怒哀乐,感受社会和交际中道德行为准则,获得生命价值思辨,领悟生命的真谛,学会珍爱生命。 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而言,其教学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治观。而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治观的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生命成长上,必须让学生有科学的生命伦理观。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目标在本课程的达成表现在:一是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教育帮助大学生适应人生新阶段。依托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教育,帮助大学生从容面对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更好地生存下去。二是生命价值教育与理想教育结合,提升人生价值。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时候,要让他们人生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他的存在和需要是否得到社会、他人的承认和满足,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为社会、为他人尽了什么责任,做出了什么贡献。三是加强生命伦理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大学生不仅要了解生命历程,更是要用心去感悟、体验中华文化要义,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每个个体都应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把个体的生命融入民族的命运、国家的事业中,才能使个体的价值生命得以彰显。四是将生命伦理教育融入和谐教育。倡导和谐理念,教导大学生以和谐的思想认识人生环境,以和谐的态度对待人生实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建立健全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新媒体平台
高校应重视对新媒体的运用,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发挥其独特性,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全方位地改进和创新工作方式。一是建立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网站,内含丰富的生命伦理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宣传。网络上,知识的呈现方式不仅仅是声音和文字,还有图像、 视频等,形象逼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命伦理教育的兴趣。同时,通过网络、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等来构建多维度一体化的生命伦理传播阵地,使新媒体成为开展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有效载体。二是设立网络辅导员。网络辅导员通过网络媒体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沟通、引导,从而达到生命伦理教育的目的。网络辅导员不仅要懂得新媒体技术、技巧,熟悉大学生的网络习惯和网络语言,还要懂得新媒体条件下生命伦理教育的新特征、新规律,妥善利用新媒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引导。三是健全校园网络监督机制和管理机制。建立一支网络管理督察队伍,通过他们对所有学生运用网络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针对学生信息浏览、价值辨识等进行剖析,使学生明白不健康的媒体信息带来的各类伤害,使新媒体的弊端与学生相脱离。四是开通网上心理咨询热线,引导大学生提高道德水平,帮助其解决学习、生活、感情中遇到的困惑,提高大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四)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对生命基本信念和生命关怀相应的情感和能力。这种情感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通过学习实践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的。生命伦理教育强调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实践的过程既是大学生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发展自我、改造自我、实现理想、塑造健康人格的过程。高校可以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组织各种活动,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体验式活动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心态,培育学生的生存感受能力和生命情感。学校也可以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和成因,有针对性地组织有人格偏差的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觉接受和吸纳外界信息来调整适合自身的心理状态,以此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人格素养。大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也减少了对新媒体的心理依赖。
总之,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高校应从新媒体环境的特点出发,树立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理念,充分重视、挖掘和利用学校的生命伦理教育资源,丰富生命伦理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创新生命伦理教育的手段,提高生命伦理教育质量,真正将大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作者单位为浙江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