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分析“劳动创造美”的实践美学命题着手,探寻高等美术教育践行劳动教育的基本路径。美术院校推动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在准确理解劳动和美术人才培养的内在关系,同时聚焦对学生精神品质、审美价值观的培养,要做到主体意识培养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审美价值培养与新时代相结合、艺术理想与历史使命感相结合,实现对新时代美术人才的全面塑造。
[关键词]劳动教育 美术教育 审美价值 时代新人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的伟大意义,曾多次围绕劳动、劳动者进行深刻阐述。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于同年7月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全面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的推进。要理解与认识新时代高等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结合美术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需求来发挥劳动在美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劳动教育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构建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加全面的新时代美术教育体系。
深刻理解“劳动创造美”的丰富内涵
“劳动创造美”是以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追求的实践美学命题,通过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揭示了美之所以成为美的根源就在于人自身。从审美价值内涵来看,其内在含义有两层:第一,人是在劳动中成为主体。劳动是人类实践的基础,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乎是人通过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通过劳动实践把人的本质体现在客体中,使客体成为劳动实践的产物,也就是说“劳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人的本质”。第二,劳动创造了审美主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以劳动作为中介,使主客体相互作用,并在统一契合中产生了美。美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在创造美的过程中获得感受美的主体能力,美的根源就在于人自身,审美作为对象化活动,一方面是人的审美意识和精神力量对象化到客观对象上面,另一方面是人的本质力量又成为被审视的对象。劳动创造美既表现为创建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化产物,也表现为对具有审美能力主体的实践塑造。
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高等美术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重要论述,“时代新人”是在新时代下对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对于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最美丽”的价值维度。作为美学范畴,从审美主体上凸显了“时代新人”是实现审美价值追求的内在动力。
整体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美术教育首先是美的教育,在其过程中,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确立和深化符合新时代审美价值追求的方向,推动高校美术人才培养观念和实践的转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高等美术院校作为出人才、出作品的平台,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但同时也要看到,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专业美术教育历来重视传授专业知识与技法训练的专业技能教学,这便使得学生的精神品质和审美层次境界这些关乎于人的心灵与人格品质的核心素养被忽略,学生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一般“技术人”的层面,造成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欠缺、成才率低。美术教育不能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脱节、不能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相矛盾,重视实践教学,可以强调专业技能是美术人才培养的特点,但不能完全等同于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而是要通过深层次的劳动体验和劳动锻炼来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抵制多种庸俗化社会思潮,从而促进和塑造学生精神品质、审美价值观的成长和形成,以满足培育时代新人的需要。
劳动教育的开展无疑是构建新时代美术教育体系的一项必要措施。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要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特点,把劳动教育清单丰富起来,把教育目标和内容衔接起来。美术院校要在遵循美术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把劳动教育切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转变、创新劳动教育学科渗透的方式,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劳动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要做到主体意识培养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审美价值培养与新时代相结合、艺术理想与历史使命感相结合,在美术教育中整体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发挥出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功能,从而不断贴近新时代要求。
新时代美术院校劳动教育的路径选择
发展劳动教育不仅是青年美术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多層次、多方面建构新时代文艺创作观的需要。青年美术人才的成长直接关系着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与希望,通过劳动教育提升精神品质和审美水平,发挥立德树人作用,美术院校必须积极探索符合美术教育规律的培养路径,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共同作用,促进学生对劳动的完整理解。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更加丰富的社会资源,构建课内和课外优势互补、专业实践和劳动实践有机衔接的一体化协同育人体系。
1.劳动教育进入思政课堂
促进劳动教育内化为精神追求,让学生在哲学层面充分认识到劳动和美的关系。劳动创造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劳动创造美,就要求把对美的思考和社会现实变革问题联系在一起。同时要将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2.建设劳动实践公共课程
结合院系设置加强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围绕创新创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组织集体劳动,按照“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要求,组织学生到企业、社区、部队、乡村等校外场所,开展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
3.专业课堂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
结合美术专业特色和学生发展需求,在专业技能训练中将劳动教育的内容进行渗透,实现强化动手实践能力、强化劳动价值观念、弘扬劳动精神的目标,比如绘画专业可聘请劳模作为模特,视觉传达专业可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进行海报设计,深化学生对于劳动内涵的理解。艺术源于生活,下乡写生与文化考察课程是美术院校传统的特色课程,要继承延安鲁艺传统,强调艺术家与人民共命运,在搜集素材、发现题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鼓励师生深入群众生活,深入生产建设一线,增加阅历,关注普通劳动者,丰富对社会生活和文化认知的经验。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利用实验课程资源与企业开展实习实训、项目型课程开发,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创新思维与审美水平。
4.加强创作课指导,重视当代劳动题材美术作品创作
“回望新中国美术70年,中国美术的现代性演进,有益借鉴了欧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但中国美术的现代性价值更多的是和中华民族崛起的精神结合在一起,是在现实性的审美关怀中通过呈现中华民族崛起而拼搏奋进的人民形象,来展现中国社会这种现代人文精神的变迁。表现社会的人民的形象,这是中国现代性美术最核心的内容。”审美价值取向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要把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传授给学生,树立学生正确的美学观,正确处理审美价值观念与手段、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创作中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5.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
与“第一课堂”相呼应,结合美术教育特色和学生特点,在组织社会服务工作中引导学生发挥专业优势,提升劳动实践的质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视觉审美的形式,营造劳动风尚。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双创项目孵化”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公益劳动和勤工助学等方式,不断贴近新时代要求。
6.发挥劳动评价的育人功能
在美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劳动教育是提升精神品质、培养审美价值观的必要手段,重在抓思想、抓认识。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促进其主体性意识的觉醒。科学设计劳动项目和教学内容,采取多层次、多元化的形式,激发学生内在的需求和动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评价机制上要有可操作性,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表现,注重从行为表现中分析把握劳动观念形成的情况,将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把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意识、劳动态度作为学生综合素养考核的重要内容。积极构建劳动荣誉体系,挖掘劳动先进典型事例、劳动主题创作典型案例,在学生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不断营造“劳动最光荣”的良好氛围。
结 语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构建人的整体世界,对象性的劳动与美术有着内在的关系,劳动既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突显了世界的物质性,又表征了世界的文化性与艺术性,具有美的经验性与超越性。正是社会现实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决定了美术形态的发展与变化。因此,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时代,新时代美术人才的培育是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有生力量。
劳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在劳动教育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主动参与到劳动中,身体力行,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全方位的培育过程,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这件事容易松懈下来,关键要长期持续地抓下去。学校要建设劳动教育长效机制,通过制度化推动劳动教育融合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切实推动劳动教育落地见效。同时,要不断提升教师思想认识,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研究,要充分认识到劳动和美术人才培养的内在关系,聚焦对学生精神品质、审美价值观的培养,实现对新时代美术人才的全面塑造,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术教育体系。
參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4+519-520.
[2]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4-29.
[3]乘势而上 狠抓落实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21-1-7).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2102/t20210203_512420.html.
[4]尚辉.新中国美术的现代性特征与内涵[J].西北美术,2019(3):17-18.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
[关键词]劳动教育 美术教育 审美价值 时代新人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的伟大意义,曾多次围绕劳动、劳动者进行深刻阐述。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于同年7月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全面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的推进。要理解与认识新时代高等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结合美术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需求来发挥劳动在美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劳动教育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构建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加全面的新时代美术教育体系。
深刻理解“劳动创造美”的丰富内涵
“劳动创造美”是以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追求的实践美学命题,通过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揭示了美之所以成为美的根源就在于人自身。从审美价值内涵来看,其内在含义有两层:第一,人是在劳动中成为主体。劳动是人类实践的基础,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乎是人通过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通过劳动实践把人的本质体现在客体中,使客体成为劳动实践的产物,也就是说“劳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人的本质”。第二,劳动创造了审美主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以劳动作为中介,使主客体相互作用,并在统一契合中产生了美。美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在创造美的过程中获得感受美的主体能力,美的根源就在于人自身,审美作为对象化活动,一方面是人的审美意识和精神力量对象化到客观对象上面,另一方面是人的本质力量又成为被审视的对象。劳动创造美既表现为创建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化产物,也表现为对具有审美能力主体的实践塑造。
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高等美术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重要论述,“时代新人”是在新时代下对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对于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最美丽”的价值维度。作为美学范畴,从审美主体上凸显了“时代新人”是实现审美价值追求的内在动力。
整体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美术教育首先是美的教育,在其过程中,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确立和深化符合新时代审美价值追求的方向,推动高校美术人才培养观念和实践的转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高等美术院校作为出人才、出作品的平台,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但同时也要看到,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专业美术教育历来重视传授专业知识与技法训练的专业技能教学,这便使得学生的精神品质和审美层次境界这些关乎于人的心灵与人格品质的核心素养被忽略,学生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一般“技术人”的层面,造成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欠缺、成才率低。美术教育不能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脱节、不能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相矛盾,重视实践教学,可以强调专业技能是美术人才培养的特点,但不能完全等同于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而是要通过深层次的劳动体验和劳动锻炼来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抵制多种庸俗化社会思潮,从而促进和塑造学生精神品质、审美价值观的成长和形成,以满足培育时代新人的需要。
劳动教育的开展无疑是构建新时代美术教育体系的一项必要措施。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要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特点,把劳动教育清单丰富起来,把教育目标和内容衔接起来。美术院校要在遵循美术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把劳动教育切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转变、创新劳动教育学科渗透的方式,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劳动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要做到主体意识培养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审美价值培养与新时代相结合、艺术理想与历史使命感相结合,在美术教育中整体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发挥出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功能,从而不断贴近新时代要求。
新时代美术院校劳动教育的路径选择
发展劳动教育不仅是青年美术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多層次、多方面建构新时代文艺创作观的需要。青年美术人才的成长直接关系着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与希望,通过劳动教育提升精神品质和审美水平,发挥立德树人作用,美术院校必须积极探索符合美术教育规律的培养路径,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共同作用,促进学生对劳动的完整理解。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更加丰富的社会资源,构建课内和课外优势互补、专业实践和劳动实践有机衔接的一体化协同育人体系。
1.劳动教育进入思政课堂
促进劳动教育内化为精神追求,让学生在哲学层面充分认识到劳动和美的关系。劳动创造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劳动创造美,就要求把对美的思考和社会现实变革问题联系在一起。同时要将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2.建设劳动实践公共课程
结合院系设置加强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围绕创新创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组织集体劳动,按照“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要求,组织学生到企业、社区、部队、乡村等校外场所,开展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
3.专业课堂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
结合美术专业特色和学生发展需求,在专业技能训练中将劳动教育的内容进行渗透,实现强化动手实践能力、强化劳动价值观念、弘扬劳动精神的目标,比如绘画专业可聘请劳模作为模特,视觉传达专业可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进行海报设计,深化学生对于劳动内涵的理解。艺术源于生活,下乡写生与文化考察课程是美术院校传统的特色课程,要继承延安鲁艺传统,强调艺术家与人民共命运,在搜集素材、发现题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鼓励师生深入群众生活,深入生产建设一线,增加阅历,关注普通劳动者,丰富对社会生活和文化认知的经验。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利用实验课程资源与企业开展实习实训、项目型课程开发,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创新思维与审美水平。
4.加强创作课指导,重视当代劳动题材美术作品创作
“回望新中国美术70年,中国美术的现代性演进,有益借鉴了欧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但中国美术的现代性价值更多的是和中华民族崛起的精神结合在一起,是在现实性的审美关怀中通过呈现中华民族崛起而拼搏奋进的人民形象,来展现中国社会这种现代人文精神的变迁。表现社会的人民的形象,这是中国现代性美术最核心的内容。”审美价值取向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要把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传授给学生,树立学生正确的美学观,正确处理审美价值观念与手段、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创作中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5.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
与“第一课堂”相呼应,结合美术教育特色和学生特点,在组织社会服务工作中引导学生发挥专业优势,提升劳动实践的质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视觉审美的形式,营造劳动风尚。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双创项目孵化”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公益劳动和勤工助学等方式,不断贴近新时代要求。
6.发挥劳动评价的育人功能
在美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劳动教育是提升精神品质、培养审美价值观的必要手段,重在抓思想、抓认识。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促进其主体性意识的觉醒。科学设计劳动项目和教学内容,采取多层次、多元化的形式,激发学生内在的需求和动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评价机制上要有可操作性,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表现,注重从行为表现中分析把握劳动观念形成的情况,将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把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意识、劳动态度作为学生综合素养考核的重要内容。积极构建劳动荣誉体系,挖掘劳动先进典型事例、劳动主题创作典型案例,在学生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不断营造“劳动最光荣”的良好氛围。
结 语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构建人的整体世界,对象性的劳动与美术有着内在的关系,劳动既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突显了世界的物质性,又表征了世界的文化性与艺术性,具有美的经验性与超越性。正是社会现实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决定了美术形态的发展与变化。因此,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时代,新时代美术人才的培育是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有生力量。
劳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在劳动教育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主动参与到劳动中,身体力行,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全方位的培育过程,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这件事容易松懈下来,关键要长期持续地抓下去。学校要建设劳动教育长效机制,通过制度化推动劳动教育融合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切实推动劳动教育落地见效。同时,要不断提升教师思想认识,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研究,要充分认识到劳动和美术人才培养的内在关系,聚焦对学生精神品质、审美价值观的培养,实现对新时代美术人才的全面塑造,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术教育体系。
參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4+519-520.
[2]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4-29.
[3]乘势而上 狠抓落实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21-1-7).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2102/t20210203_512420.html.
[4]尚辉.新中国美术的现代性特征与内涵[J].西北美术,2019(3):17-18.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