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于漪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语言负载民族文化,是根之根。”“汉语言文字负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没有生命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及其各种表现形态(口头语、书面语等),学习利用语言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继承民族精神和人类遗产,提高文化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塑造高尚的灵魂。
人文性意味着我们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知识,培养能力,充分发挥它的工具性,还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培养和尊重。
一、重视语文教学的文学性
文学性,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挖掘语文教学的文学性,渗透人文主义思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朗读美文感受美
语文课本上所选的美文,都有很强的可读性。如《春》一课,以优美的文笔、流畅鲜活的语言,呈现给我们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春天。通过配乐朗读,学生脑海便会不断更迭一幅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这些图景都是可感可触可闻的。学生流连其中,很自然地感受到作品中的自然美,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又如《皇帝的新装》,可以分角色朗读,以夸张、讽刺的语调表现皇帝、大臣的虚伪、愚昧。至于诗歌,因其句式整齐、音律和谐、讲求押韵、想象丰富等,更是具有无穷魅力,朗读中能感受音乐的美,想象驰骋,带来无穷的乐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不但能感受“美”,也能感悟“美”,可谓一举两得。
2.人物性格辨别美
语文课本收录的大多是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那动人的画面、鲜明的感情、精辟的言辞、个性化的人物等,使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艺术价值。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分析人物性格,体会其内心情感,辨别真正的美。
如《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作为文章事件中的线索人物,他的思想感情变化贯穿全文,从厌学逃学怕老师到爱学爱老师爱法语爱祖国,是一种理性认识的深入,是感情的升华,他是一个不太懂事但心地善良的小学生,因此,他是可爱的。而韩麦尔先生,是文中的主人公,深怀爱国情感却承受着国土沦陷的煎熬。文章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爱国者的形象,这形象是高大的、美好的,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学生在分析人物过程中,很自然感受到爱国的美好情感,从而会自觉地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
3.品味语言体会美
优秀的作品都是以精妙的语言见长的,语言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要引导学生在语言中体会美。
老舍被誉为语言大师,他的名篇《济南的冬天》,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活脱脱地呈现给我们一个温暖、和煦的冬天。他的语言鲜活,切入角度巧妙,读来令人兴味盎然。例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里使用拟人修辞,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蒙眬春意。教者就是要善于抓住这些美文美句引导学生品味、欣赏,长期坚持,必然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有了美的种子,还需要担心没有美的果实吗?
二、重视个性化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个性的东西是共性的东西的存在形式。因此,就会压制个性,从而也就压制了学生的精神力量,阻碍了学生发展可能性的发现与形成,也就阻碍了学生的一般发展。”现存的班级授课制形式,过分强调共性,而严重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存在,这是极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尊重学生的个性是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体现。
时代的步伐逐渐加快,社会变革日新月异,人们的观念随之不断更新。许多过去我们认定是正确的东西,在今天的学生眼里出现了偏差,产生了质疑。于是,我们就多多少少地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尴尬事情,比如有学生批评朱自清的《背影》一文里,父亲爬过铁道过去买橘子是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是错误的;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有学生公然赞赏两个骗子是高明的心理专家,他们是为了惩罚昏庸无能的皇帝才冒着生命危险去行骗的,等等。
凡此种种,说明当今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的看法是更加贴近当今社会形态的。面对这些与我们过去的认识大为相悖的理论,不要一刀切,生硬地要求他们绝对服从,而应该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教育的对象,以多元的思维去理解、包容学生的见解,给予他们多一点人文关怀,以导为主,使他们的思想、言论、行为更加适合现今社会的需要与发展。
以人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给予学生更丰富的人文主义关怀,挖掘语文课本里的人文主义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期望教育改革能历经风雨见彩虹,教育改革真正迎来百花绽放的春天。
人文性意味着我们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知识,培养能力,充分发挥它的工具性,还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培养和尊重。
一、重视语文教学的文学性
文学性,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挖掘语文教学的文学性,渗透人文主义思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朗读美文感受美
语文课本上所选的美文,都有很强的可读性。如《春》一课,以优美的文笔、流畅鲜活的语言,呈现给我们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春天。通过配乐朗读,学生脑海便会不断更迭一幅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这些图景都是可感可触可闻的。学生流连其中,很自然地感受到作品中的自然美,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又如《皇帝的新装》,可以分角色朗读,以夸张、讽刺的语调表现皇帝、大臣的虚伪、愚昧。至于诗歌,因其句式整齐、音律和谐、讲求押韵、想象丰富等,更是具有无穷魅力,朗读中能感受音乐的美,想象驰骋,带来无穷的乐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不但能感受“美”,也能感悟“美”,可谓一举两得。
2.人物性格辨别美
语文课本收录的大多是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那动人的画面、鲜明的感情、精辟的言辞、个性化的人物等,使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艺术价值。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分析人物性格,体会其内心情感,辨别真正的美。
如《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作为文章事件中的线索人物,他的思想感情变化贯穿全文,从厌学逃学怕老师到爱学爱老师爱法语爱祖国,是一种理性认识的深入,是感情的升华,他是一个不太懂事但心地善良的小学生,因此,他是可爱的。而韩麦尔先生,是文中的主人公,深怀爱国情感却承受着国土沦陷的煎熬。文章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爱国者的形象,这形象是高大的、美好的,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学生在分析人物过程中,很自然感受到爱国的美好情感,从而会自觉地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
3.品味语言体会美
优秀的作品都是以精妙的语言见长的,语言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要引导学生在语言中体会美。
老舍被誉为语言大师,他的名篇《济南的冬天》,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活脱脱地呈现给我们一个温暖、和煦的冬天。他的语言鲜活,切入角度巧妙,读来令人兴味盎然。例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里使用拟人修辞,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蒙眬春意。教者就是要善于抓住这些美文美句引导学生品味、欣赏,长期坚持,必然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有了美的种子,还需要担心没有美的果实吗?
二、重视个性化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个性的东西是共性的东西的存在形式。因此,就会压制个性,从而也就压制了学生的精神力量,阻碍了学生发展可能性的发现与形成,也就阻碍了学生的一般发展。”现存的班级授课制形式,过分强调共性,而严重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存在,这是极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尊重学生的个性是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体现。
时代的步伐逐渐加快,社会变革日新月异,人们的观念随之不断更新。许多过去我们认定是正确的东西,在今天的学生眼里出现了偏差,产生了质疑。于是,我们就多多少少地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尴尬事情,比如有学生批评朱自清的《背影》一文里,父亲爬过铁道过去买橘子是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是错误的;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有学生公然赞赏两个骗子是高明的心理专家,他们是为了惩罚昏庸无能的皇帝才冒着生命危险去行骗的,等等。
凡此种种,说明当今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的看法是更加贴近当今社会形态的。面对这些与我们过去的认识大为相悖的理论,不要一刀切,生硬地要求他们绝对服从,而应该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教育的对象,以多元的思维去理解、包容学生的见解,给予他们多一点人文关怀,以导为主,使他们的思想、言论、行为更加适合现今社会的需要与发展。
以人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给予学生更丰富的人文主义关怀,挖掘语文课本里的人文主义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期望教育改革能历经风雨见彩虹,教育改革真正迎来百花绽放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