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心理正经历着从青少年的不成熟向成年人的成熟心理过度,在这段期间,多种压力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研究 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2-067-02
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给大学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据统计,在校大学生中心理不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约占20%-30%,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约占10%,有严重的心理异常者约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上升趋势。
1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大学生承载着社会、家庭的期望,其自身又有很强的成才欲望,但由于其他们心里发展还不成熟,适应能力较差,种种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来讲,集中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学习方面
一是无法承受学习压力,由中学到大学,课程增加了几十门,学习环境、学习内容、课程难易度与中学相比存在很大差异,造成了部分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而产生焦虑。二是对学习失去兴趣。有些学生因为没有考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或心仪专业,对学校和所学专业有着强烈的排斥心理:还有的学生把考上大学当作目标,一旦目标实现了,学习的动力也消失了,从而形成了失落的心理,导致厌学情绪。三是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中学不周,大学学习强调自主学习,而不再是填鸭式的强制学习,一些学习能力差、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模式,学习上常感到束手无策,焦虑不安,甚至出现烦躁、紧张等问题。
1.2 人际关系方面
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心智发展的不成熟,使得他们常常在人际交往上受挫,或者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有些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害怕与人沟通;有些学生因为性格内向不合群,行事独来独往,不被同学理解而遭排斥;有些同学受家庭环境和自身经历的影响,缺乏对他人的信任,容易引发猜疑、嫉妒等等。
1.3 自我认知方面
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学生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评价和认识。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尖子,自我评价脱离现实,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但学生中卧虎藏龙者众多,这些学生自身的优势凸显不出来,加之缺少经验,屡遭挫折,产生自我怀疑,从而否定自我。自我认知上的偏差造成了一些学生在自卑与自负两极振荡,形成懒散、退缩、恐惧、失败等不良心理。
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主观因素
人格特征。人格即个性,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独特的行为模式。个性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决定了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特别大。有些大学生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多疑、冷漠、自卑、脆弱等,都是人格发展过程中存在缺陷而引发的心理疾病。
情绪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直接的作用。大学生的情绪处在最动荡和最复杂的时期,情感丰富强烈、情绪多变,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比较弱,心境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在激情的状态下,往往缺乏冷静的思考容易走向极端;他们有强烈的交往需求,但缺乏交往的主动性,总希望他人先主动与自己接近,处于“守株待兔”的状态,从而导致内心闭锁,这些矛盾和冲突持续过长,强度过大,必然会破坏心理平衡而引发各种心理障碍。
2.2 客观因素
社会环境。当前我国处在社会文化的转型时期,这种转型会给人们带来现代社会新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而一些格调低下、观念错误的书籍、报刊充斥于市场、网络,这些都对求知欲强,但辨别力弱,崇尚科学,但欠缺辩证思维的大学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学校因素。教育者的观念落后,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他们常用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
家庭因素。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家庭教育不当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诱因之一。家长的过度溺爱,使他们形成了狂妄自大、缺少合作精神、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自理能力差对家庭依赖性强等特征。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关注是提供经济上的支持,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关注不够。因此,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遇到小小的挫折时,便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
教育体制。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盲目扩招,大学生的培养模式由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学生数量增加了,而质量却有所下降,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一个学生辛辛苦苦读了十几年书,自以为天之骄子地从大学毕业了,结果满世界都找不着好工作,个人期望和现实带来的内心动荡和不甘心必然造成心理矛盾和困惑,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强烈失落感。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发现与预防倾向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从源头抓起。一年级是新生适应新环境的特殊时期,也是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因此,学生进校3个月时,应及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为每名学生建立规范的心理健康档案,以后每年进行一次调查,及时发现、掌握大学生中间的倾向性心理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疏导中的特殊作用,学校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及时通报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心理问题,使家长主动地配合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2 建立心理咨询室。及时疏导心理问题
严重的心理问题是一种特殊的疾病,许多时候非专业的老师进行心理疏导解决不了问题。依托院卫生室设立温馨、舒适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针对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容易出现危险倾向的学生,开展日常心理咨询活动。
3.3 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学校应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年度计划,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通过讲座等形式普及心理学知识,在教学中将知识的趣味性、参与性为一体,使大学生系统接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增加实践教育环节,通过情景体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提高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3.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潜在而重要的教育价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影响这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而且直接关系到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报刊、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站等多种载体宣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拼搏进取得优良校风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提高学生得心理保健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文玉,新时期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经济师,2003,2
[2]曲建武,熊晓梅,张伯威,高校辅导员工作[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教社政厅2号[2003]
[4]郏华萍,姜丽萍,孙媛媛,郭鹏,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理论导刊,2008(4):105-106
[5]郑翔,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对策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6]章立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对策职教研究[J],2009,12,
[7]许同海,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
[8]臧运营,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9):188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研究 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2-067-02
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给大学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据统计,在校大学生中心理不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约占20%-30%,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约占10%,有严重的心理异常者约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上升趋势。
1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大学生承载着社会、家庭的期望,其自身又有很强的成才欲望,但由于其他们心里发展还不成熟,适应能力较差,种种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来讲,集中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学习方面
一是无法承受学习压力,由中学到大学,课程增加了几十门,学习环境、学习内容、课程难易度与中学相比存在很大差异,造成了部分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而产生焦虑。二是对学习失去兴趣。有些学生因为没有考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或心仪专业,对学校和所学专业有着强烈的排斥心理:还有的学生把考上大学当作目标,一旦目标实现了,学习的动力也消失了,从而形成了失落的心理,导致厌学情绪。三是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中学不周,大学学习强调自主学习,而不再是填鸭式的强制学习,一些学习能力差、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模式,学习上常感到束手无策,焦虑不安,甚至出现烦躁、紧张等问题。
1.2 人际关系方面
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心智发展的不成熟,使得他们常常在人际交往上受挫,或者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有些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害怕与人沟通;有些学生因为性格内向不合群,行事独来独往,不被同学理解而遭排斥;有些同学受家庭环境和自身经历的影响,缺乏对他人的信任,容易引发猜疑、嫉妒等等。
1.3 自我认知方面
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学生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评价和认识。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尖子,自我评价脱离现实,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但学生中卧虎藏龙者众多,这些学生自身的优势凸显不出来,加之缺少经验,屡遭挫折,产生自我怀疑,从而否定自我。自我认知上的偏差造成了一些学生在自卑与自负两极振荡,形成懒散、退缩、恐惧、失败等不良心理。
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主观因素
人格特征。人格即个性,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独特的行为模式。个性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决定了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特别大。有些大学生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多疑、冷漠、自卑、脆弱等,都是人格发展过程中存在缺陷而引发的心理疾病。
情绪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直接的作用。大学生的情绪处在最动荡和最复杂的时期,情感丰富强烈、情绪多变,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比较弱,心境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在激情的状态下,往往缺乏冷静的思考容易走向极端;他们有强烈的交往需求,但缺乏交往的主动性,总希望他人先主动与自己接近,处于“守株待兔”的状态,从而导致内心闭锁,这些矛盾和冲突持续过长,强度过大,必然会破坏心理平衡而引发各种心理障碍。
2.2 客观因素
社会环境。当前我国处在社会文化的转型时期,这种转型会给人们带来现代社会新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而一些格调低下、观念错误的书籍、报刊充斥于市场、网络,这些都对求知欲强,但辨别力弱,崇尚科学,但欠缺辩证思维的大学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学校因素。教育者的观念落后,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他们常用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
家庭因素。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家庭教育不当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诱因之一。家长的过度溺爱,使他们形成了狂妄自大、缺少合作精神、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自理能力差对家庭依赖性强等特征。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关注是提供经济上的支持,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关注不够。因此,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遇到小小的挫折时,便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
教育体制。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盲目扩招,大学生的培养模式由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学生数量增加了,而质量却有所下降,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一个学生辛辛苦苦读了十几年书,自以为天之骄子地从大学毕业了,结果满世界都找不着好工作,个人期望和现实带来的内心动荡和不甘心必然造成心理矛盾和困惑,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强烈失落感。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发现与预防倾向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从源头抓起。一年级是新生适应新环境的特殊时期,也是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因此,学生进校3个月时,应及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为每名学生建立规范的心理健康档案,以后每年进行一次调查,及时发现、掌握大学生中间的倾向性心理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疏导中的特殊作用,学校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及时通报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心理问题,使家长主动地配合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2 建立心理咨询室。及时疏导心理问题
严重的心理问题是一种特殊的疾病,许多时候非专业的老师进行心理疏导解决不了问题。依托院卫生室设立温馨、舒适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针对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容易出现危险倾向的学生,开展日常心理咨询活动。
3.3 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学校应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年度计划,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通过讲座等形式普及心理学知识,在教学中将知识的趣味性、参与性为一体,使大学生系统接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增加实践教育环节,通过情景体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提高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3.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潜在而重要的教育价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影响这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而且直接关系到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报刊、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站等多种载体宣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拼搏进取得优良校风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提高学生得心理保健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文玉,新时期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经济师,2003,2
[2]曲建武,熊晓梅,张伯威,高校辅导员工作[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教社政厅2号[2003]
[4]郏华萍,姜丽萍,孙媛媛,郭鹏,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理论导刊,2008(4):105-106
[5]郑翔,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对策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6]章立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对策职教研究[J],2009,12,
[7]许同海,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
[8]臧运营,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