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中旬,冀东沿海某地的苇塘。初夏的黎明来得早,透明的薄露从水面和苇丛中升起来。
在一处茂密的苇丛中,一只大苇莺“太太”坐在巢中孵卵,它的“丈夫”在鸟巢附近警戒着。
大苇莺是雀形科小鸟,身长19厘米。它眉纹淡黄色,背部棕褐色,下体黄白色具少数暗色纵纹,这种棕黄色小鸟是苇塘中大嗓门歌手。
大苇莺是雀形科,身长19厘米。它眉纹淡黄色,背部棕褐色,下体黄白色具少数暗色纵纹。
大苇莺的巢是架在4根苇茎上的,用草根、苇叶编织成的杯状巢,离水面85厘米。在大苇莺“太太”身下5枚蓝绿色的卵,其中一枚个头略大些,孵卵任务由大苇莺“太太”单独完成,它几乎整天坐巢,只有饿极了才匆匆离巢找虫子充饥。晚上,它在巢中夜宿,保证卵不会变冷。
孵化第12天时,雏鸟出壳。雏鸟出生并非易事,5只雏鸟共用了22个小时。雏鸟们是晚成鸟,它们赤裸无羽,全身肉红色,双目紧闭,时而勉强抬头,时而侧卧蹬腿,非常软弱。在5个雏鸟中有一只个头略大些,长着一个大脑壳,背部也宽,它是由个头大的卵中出壳的。
雏鸟出世后的第一天。大苇莺“太太”除上午10点出去20分钟吃食外,整天卧在巢中,用自己的体温给5个没穿“衣服”的孩子取暖,不让小家伙们冻着。
雏鸟出世后的第二天。小家伙们叫着要食吃,大苇莺“太太”离开鸟巢,在鸟巢附近的草丛中捉到一只蚂蚱带回巢中,用嘴把猎物啄碎,分别喂了5个孩子。
雏鸟出世后的第三天。在凉爽的晨风中,大苇莺“夫妇”离巢给孩子们去打食。
这时,那只大脑壳雏鸟骨碌骨碌地行动起来了。它低下大脑壳并抵住巢底,叉开双腿,开始向后退,在它的屁股撞着它的“小兄弟”后,把屁股往这个“小兄弟”身底下塞, 同时用它那光秃秃的弯翅往身后甩,好像使用钳子似的,用两只弯翅膀把这个“小兄弟”夹住了,并把这个“小兄弟”掮在背上,一个劲往后退,一直退到巢的边缘。个头比大脑壳雏鸟小的雏鸟身子软软的,又睁不开眼,在大脑壳雏鸟的宽背上摇晃着。
大脑壳雏鸟用它的大脑袋和两脚撑住巢底把背上的“小兄弟”往上抬,而且越抬越高,一直到和边缘一般齐了。说时迟那时快,大脑壳雏鸟浑身一使劲,屁股猛地一揿,可怜才一点大的光溜溜的大苇莺雏鸟,被扔到鸟巢外去了。大苇莺离水面85厘米,被扔出去的“小兄弟”扑通一声掉进水里淹死了。
睁不开眼的大脑壳雏鸟在往巢外扔“小兄弟”时也差一点从鸟巢里掉出来。大脑壳雏鸟干这可怕的勾当,从开始到结束只用了约3分钟,大脑壳累极了,老老实实在巢里躺着,一动不动休息了一刻钟。
大苇莺“夫妇”分别打食归来,嘴里叼着虫子,大脑壳雏鸟也和另外3个“小兄弟”一样要食吃,它伸长脖子,张开大嘴尖叫着:“喂我吧!”大苇莺“夫妇”给雏鸟分别喂完食,又去打食去了。
休息过后又吃了食物,大脑壳雏鸟浑身又有了力气,开始收拾第二个“小兄弟”。这个“上兄弟”可没有第一个好对付,它拼命地挣扎,总是从大脑壳雏鸟背上滚下来。可大脑壳雏鸟决不让步,它用了8分钟又把这个“小兄弟”扔到巢外淹死了。
第四个和第四个“小兄弟”的命运和前两个雏鸟的命运没什么两样。
雏鸟出壳的第四天。大脑壳雏鸟睁开了双眼,发现只有自己躺在巢里。只有这样,才没有别人和自己争食,保证自己这个大肚汉能长成为幼鸟。大脑壳雏鸟这种损人利已的残酷行为是祖传下来的,无师自通,是卵寄生鸟类家族繁荣的杀手锏。
大苇莺“夫妇”只剩下大脑壳雏鸟一个“子女”,把爱全部倾注在它身上。每天不辞辛苦到各处找虫子,什么尖头蚂蚱、蝼蛄、象鼻虫、蟋蟀、地老虎、芽青虫等,最多的是夜蛾科的幼虫。由一天喂40次到喂60次,这个雏鸟胃口大得很,每小时吃7次肥虫,还叫着要吃的,闹得大苇莺“夫妇”填不饱自己的肚子为这个大肚汉捉虫子。
雏鸟出世后的第十二天。大脑壳长出了羽毛,这时真相大白:大苇莺“夫妇”俩辛辛苦苦抚养的雏鸟原来是大杜鹃的“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儿?
原来是6月中旬大苇莺”太太“产完第三枚卵后去打食时,雌大杜鹃来到大苇莺的鸟巢前,将自己的一枚卵放在巢中,叼走了一枚大苇莺的卵并扔掉。大杜鹃的卵形状、颜色、斑点和大苇莺的卵大同小异,足能以假乱真,只是个头略大点。大苇莺“夫妇”认不出这颗“定时炸弹”。
大杜鹃是鹃形目杜鹃科中型鸟类,它体长33厘米,雄鸟上体灰色,长尾黑色,腹部白色有横斑;雌鸟棕色,全身布满横斑。它因“布谷”、“布谷”的叫声和爱吃有毒的松虫而闻名于世。
大苇莺“夫妇”没有抛弃大杜鹃雏鸟,接着喂这个比自己个头大得多的雏鸟。衔虫喂食时,大苇莺整个脑袋伸进大杜鹃雏鸟的血盆大口中,才能把食物塞进这个贪得无厌的大喉咙里去。
吃得多长得也快,大杜鹃雏鸟出生时体重2.9克,17龄体重62克,23龄羽翼丰满,站在鸟巢上不时地扇动翅膀。
雏鸟出生后的第二十五天。早晨,大苇莺“夫妇”又打食去了。站在巢上的杜鹃幼鸟飞上了蓝天,在苇塘上空转了一圈飞向北面的树林,它再也没回来看过养“父母”。
……
大杜鹃是鹃形目杜鹃科中型鸟类,它因“布谷”、“布谷”的叫声和爱吃有毒的松虫而闻名于世。
在一个秋意浓浓的夜晚,这只大苇莺喂养的大杜鹃离开冀东沿海,到新几内亚越冬去了。
又一个凉凉的夜晚,大苇莺“夫妇”告别苇塘到东南亚越冬去了。
旅游观鸟人如果在湿地观鸟,有幸可能看到大杜鹃和在苇莺这种“卵寄生”现象,这是十分细致又艰苦还费时间的活动,又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这种发生在鸟类身上的现象能帮助人更深地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
在一处茂密的苇丛中,一只大苇莺“太太”坐在巢中孵卵,它的“丈夫”在鸟巢附近警戒着。
大苇莺是雀形科小鸟,身长19厘米。它眉纹淡黄色,背部棕褐色,下体黄白色具少数暗色纵纹,这种棕黄色小鸟是苇塘中大嗓门歌手。
大苇莺是雀形科,身长19厘米。它眉纹淡黄色,背部棕褐色,下体黄白色具少数暗色纵纹。
大苇莺的巢是架在4根苇茎上的,用草根、苇叶编织成的杯状巢,离水面85厘米。在大苇莺“太太”身下5枚蓝绿色的卵,其中一枚个头略大些,孵卵任务由大苇莺“太太”单独完成,它几乎整天坐巢,只有饿极了才匆匆离巢找虫子充饥。晚上,它在巢中夜宿,保证卵不会变冷。
孵化第12天时,雏鸟出壳。雏鸟出生并非易事,5只雏鸟共用了22个小时。雏鸟们是晚成鸟,它们赤裸无羽,全身肉红色,双目紧闭,时而勉强抬头,时而侧卧蹬腿,非常软弱。在5个雏鸟中有一只个头略大些,长着一个大脑壳,背部也宽,它是由个头大的卵中出壳的。
雏鸟出世后的第一天。大苇莺“太太”除上午10点出去20分钟吃食外,整天卧在巢中,用自己的体温给5个没穿“衣服”的孩子取暖,不让小家伙们冻着。
雏鸟出世后的第二天。小家伙们叫着要食吃,大苇莺“太太”离开鸟巢,在鸟巢附近的草丛中捉到一只蚂蚱带回巢中,用嘴把猎物啄碎,分别喂了5个孩子。
雏鸟出世后的第三天。在凉爽的晨风中,大苇莺“夫妇”离巢给孩子们去打食。
这时,那只大脑壳雏鸟骨碌骨碌地行动起来了。它低下大脑壳并抵住巢底,叉开双腿,开始向后退,在它的屁股撞着它的“小兄弟”后,把屁股往这个“小兄弟”身底下塞, 同时用它那光秃秃的弯翅往身后甩,好像使用钳子似的,用两只弯翅膀把这个“小兄弟”夹住了,并把这个“小兄弟”掮在背上,一个劲往后退,一直退到巢的边缘。个头比大脑壳雏鸟小的雏鸟身子软软的,又睁不开眼,在大脑壳雏鸟的宽背上摇晃着。
大脑壳雏鸟用它的大脑袋和两脚撑住巢底把背上的“小兄弟”往上抬,而且越抬越高,一直到和边缘一般齐了。说时迟那时快,大脑壳雏鸟浑身一使劲,屁股猛地一揿,可怜才一点大的光溜溜的大苇莺雏鸟,被扔到鸟巢外去了。大苇莺离水面85厘米,被扔出去的“小兄弟”扑通一声掉进水里淹死了。
睁不开眼的大脑壳雏鸟在往巢外扔“小兄弟”时也差一点从鸟巢里掉出来。大脑壳雏鸟干这可怕的勾当,从开始到结束只用了约3分钟,大脑壳累极了,老老实实在巢里躺着,一动不动休息了一刻钟。
大苇莺“夫妇”分别打食归来,嘴里叼着虫子,大脑壳雏鸟也和另外3个“小兄弟”一样要食吃,它伸长脖子,张开大嘴尖叫着:“喂我吧!”大苇莺“夫妇”给雏鸟分别喂完食,又去打食去了。
休息过后又吃了食物,大脑壳雏鸟浑身又有了力气,开始收拾第二个“小兄弟”。这个“上兄弟”可没有第一个好对付,它拼命地挣扎,总是从大脑壳雏鸟背上滚下来。可大脑壳雏鸟决不让步,它用了8分钟又把这个“小兄弟”扔到巢外淹死了。
第四个和第四个“小兄弟”的命运和前两个雏鸟的命运没什么两样。
雏鸟出壳的第四天。大脑壳雏鸟睁开了双眼,发现只有自己躺在巢里。只有这样,才没有别人和自己争食,保证自己这个大肚汉能长成为幼鸟。大脑壳雏鸟这种损人利已的残酷行为是祖传下来的,无师自通,是卵寄生鸟类家族繁荣的杀手锏。
大苇莺“夫妇”只剩下大脑壳雏鸟一个“子女”,把爱全部倾注在它身上。每天不辞辛苦到各处找虫子,什么尖头蚂蚱、蝼蛄、象鼻虫、蟋蟀、地老虎、芽青虫等,最多的是夜蛾科的幼虫。由一天喂40次到喂60次,这个雏鸟胃口大得很,每小时吃7次肥虫,还叫着要吃的,闹得大苇莺“夫妇”填不饱自己的肚子为这个大肚汉捉虫子。
雏鸟出世后的第十二天。大脑壳长出了羽毛,这时真相大白:大苇莺“夫妇”俩辛辛苦苦抚养的雏鸟原来是大杜鹃的“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儿?
原来是6月中旬大苇莺”太太“产完第三枚卵后去打食时,雌大杜鹃来到大苇莺的鸟巢前,将自己的一枚卵放在巢中,叼走了一枚大苇莺的卵并扔掉。大杜鹃的卵形状、颜色、斑点和大苇莺的卵大同小异,足能以假乱真,只是个头略大点。大苇莺“夫妇”认不出这颗“定时炸弹”。
大杜鹃是鹃形目杜鹃科中型鸟类,它体长33厘米,雄鸟上体灰色,长尾黑色,腹部白色有横斑;雌鸟棕色,全身布满横斑。它因“布谷”、“布谷”的叫声和爱吃有毒的松虫而闻名于世。
大苇莺“夫妇”没有抛弃大杜鹃雏鸟,接着喂这个比自己个头大得多的雏鸟。衔虫喂食时,大苇莺整个脑袋伸进大杜鹃雏鸟的血盆大口中,才能把食物塞进这个贪得无厌的大喉咙里去。
吃得多长得也快,大杜鹃雏鸟出生时体重2.9克,17龄体重62克,23龄羽翼丰满,站在鸟巢上不时地扇动翅膀。
雏鸟出生后的第二十五天。早晨,大苇莺“夫妇”又打食去了。站在巢上的杜鹃幼鸟飞上了蓝天,在苇塘上空转了一圈飞向北面的树林,它再也没回来看过养“父母”。
……
大杜鹃是鹃形目杜鹃科中型鸟类,它因“布谷”、“布谷”的叫声和爱吃有毒的松虫而闻名于世。
在一个秋意浓浓的夜晚,这只大苇莺喂养的大杜鹃离开冀东沿海,到新几内亚越冬去了。
又一个凉凉的夜晚,大苇莺“夫妇”告别苇塘到东南亚越冬去了。
旅游观鸟人如果在湿地观鸟,有幸可能看到大杜鹃和在苇莺这种“卵寄生”现象,这是十分细致又艰苦还费时间的活动,又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这种发生在鸟类身上的现象能帮助人更深地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