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美丑观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qingshui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绘画艺术诞生那一刻起,人类对于画中美的追求便从来没有停止过,绘画作为造型艺术之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同时,它作为人类特殊的精神产品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不同民族对于美与丑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章结合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画论和画家,探讨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美丑观。
  关键词:美丑观;古代绘画;文人画;化丑为美
  一、汉字中的“美”与“丑”
  文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脉,中国的汉字历经千年而不衰。汉字是象形文字,其中包含着许多图像信息,这也使得中国的书、画从开始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造字之初对于美丑的认识。生活中,美的事物总是令我们向往和憧憬,那究竟什么是美呢?关于“美”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有过这样的解释:“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美与善同意。”许慎还解释道:“甘,美也。从口含一。”那时人们认为“羊大则美”,把味觉上的享受视为美的享受。后来也有人认为“美”是“羊人为美”。从字形可以看出,先人把类似于羊角的装饰物带在头上来进行巫术活动,这样的装饰具有一种神秘感,能够显示其威严和权威。随着汉字不断演变以及社会历史的不断变化,“美”被赋予了更为广泛的含义,既可以指事物外形上的美,也可以指各种美好事物给人带来的精神愉悦。人有五感,眼、耳、鼻、舌、身都可感知美,美的感受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能使人的身心得到积极的休息,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美的对立面便是“丑”。关于“丑”,古代汉语中“丑”也写作“醜”,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醜,可恶也。从鬼酉声。”从字形可看出“醜”由“鬼”和“酉”组成。商周时期,人们会戴上恐怖吓人的面具来代表鬼,“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人们也常把鬼视为人死后的一种形态,并且认为鬼会伤害到他人。“酉”的本义是指酒坛,后人也指酒,人在醉酒之后,往往精神和行为不受控制,其形态也丑。与美相比,丑的含义更多是贬义,一般指事物外表的丑陋、奇怪,也指令人憎恶、厌恶的事情。这是文字之中人们对于美丑的认识。
  二、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美与丑
  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绘画逐渐独立成科。中国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史前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在新石器时代,社会的物质生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陶器,并在彩陶上绘制一些装饰纹样。这些图案形象大多都比較抽象,有植物纹、几何纹、动物纹等。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图中人物头戴尖状物,口衔两鱼,具有着浓郁的神秘意味。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岩画——江苏连云港的将军崖岩画中也绘有人面、农作物等各种图案。人们绘制的这些图案大多都与巫术祭祀、氏族部落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多数出于对于未知事物的敬畏和崇拜。
  先秦时期,中国步入了青铜时代,出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同时这一时期帛画也开始兴起。目前我国出土的最早的帛画便是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帛画》,这些帛画最初作为随葬用的铭旌,寄托人们引魂升天的愿望。画中的人物形象多以侧面呈现,居于画面中心,整体线条勾勒流畅挺拔,部分地方施以平涂,还有略加渲染的痕迹。这说明当时人们不仅开始注意到画面的布局安排,还极力想把人物刻画得更为生动精细,可见在当时人们已经具有了审美的意识。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绘画中人们对于美与丑的认识包含着对伦理学中善与恶的认识。秦汉时期,中国结束了五百余年的混战局面,实现了大一统,该时期社会稳定,经济也有所发展。由于汉代统治阶级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绘画艺术不仅表现了现实生活、神仙灵异的题材,还受当时政治的影响,表现了孝子、烈女等符合儒家思想观念的历史人物故事,十分重视人的道德品格。该时期的绘画大多都为政教服务,承担着教化的作用,加之受先秦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往往把绘画与美和善的伦理道德联系起来,将具有忠节孝义品德的人视为“美”。西晋陆机在《文赋》中提到:“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他认为绘画应该与《诗经》中的雅、颂一样,宣扬伦理道德。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曾提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他也强调绘画的教化作用。艺术中的“美”包含着真和善,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人们更加注重内在心灵的善和美好。
  中国古代绘画还十分注重对内在气质、精神品格的表达,并以此作为美的标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批有记载的画家,绘画理论著作也开始出现。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强调通过外在形象的肖似,体现其内在的精神品格。他十分注重对人物眼睛的描绘,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肯定了眼神对于传达人物内在精神气质的重要性。相比于外在形态的美丑,顾恺之更注重内在气质的表达。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六法”,并以此为基准将曹不兴以来的27位画家分品第高下,他将“气韵生动”作为绘画的首要原则,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后来,人们把气韵生动的范畴扩大到山水、花鸟题材的绘画中,这种审美观念至今对于中国绘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人画在宋元时期兴起,占据画坛重要地位,中国古代绘画对于美丑的评判也深受其影响。文人画家崇尚“古意”和“士气”,注重笔墨的运用,讲究画面要做到诗书画印相结合。他们认为作画应是“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不随从社会的审美爱好,十分强调画家要抒发内心的主观情感,根据自己的心境作画。后来,元明清乃至近现代绘画的审美观念和创作观念都受其影响,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画之美丑。元代赵孟頫曾指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古意既亏,百病横生”,这里的“古意”是指绘画中的笔墨趣味和艺术风格,追求一种朴素清雅的画风。许多画家也受赵孟頫的影响,以古为美,崇尚质朴单纯的美。文人画家还普遍比较注重用笔与用墨,他们以书法用笔入画,甚至开始有意识地强调画中笔墨之美。在绘画题材上,文人画多以山水和花鸟为主,用以托物言志,寄物抒情,许多文人画家喜画山水竹石来表达心中的主观意趣,寄托自己的高雅情怀和精神品格。这些文人画家也十分注重个人的内在修养,陈衡恪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说明画家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能够准确表达出画面之意,还要具有极高的个人综合素养。文人画家在中国画坛中影响极大,他们对于艺术的追求代代传承,也成为后世衡量绘画美感的一个重要准则。   中国古代绘画十分注重营造画面的意境美,这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理想——追求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象外有象的意境,以此作为美的最高境界。这种意境的营造往往需要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结合。中国古代绘画中,人们喜欢在画中留有空白,但空不代表无。南宋画家马远和夏圭突破山水画的全景程式而画边角之景。马远的《踏歌图》中,下段畫巨石于左角,加以溪流、石桥,还有踏歌而行的老农;中段留有大量空白,以云气相隔;上段画有松林掩映楼阁。整个画面笔墨简练概括,虚实相生,给人以灵动轻盈之感。画中石桥上还画有六个相互呼应的人物,他们手舞足蹈,洋溢着农民庆祝丰收的欢快之情。整个画面营造出一种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可以从中看出画家对于自然、生活情感的表达。中间部分的空白,给人以朦胧之感,把人们的视野引向旷远的空间,勾起人们无限遐思。画家把自己对于社会、人生的认识通过有限的意象表达出来,通过对画中物象的精心构思、安排,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将无限寓于有限之中,使人观后韵味无穷,达到了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意境。
  此外,中国古代绘画并不是都将美的事物形象作为艺术创作的题材,也会将丑的事物形象作为画家创作的依据,使其经过画家的审美意识化丑为美,把原本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如南宋画家梁楷,为人性情豪放,所作之画也是不拘泥于传统,他的《泼墨仙人图》中,人物秃顶敞怀,五官挤在一起只占整个头部的四分之一,这样的描绘看似怪诞丑陋,却别有一番艺术趣味。画家采用夸张的手法,寥寥几笔把人物垂眉撇嘴的醉后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他一生历经波折,从皇室贵胄沦为明朝遗民,在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所作花鸟画中的鱼、鸟大多都是白眼向人,这样的形象虽然怪诞,却将画家倔强不屈之性、愤世嫉俗之情、国亡家破之痛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明代周臣的《流民图》,画中描绘了许多身体残疾、骨瘦如柴的乞丐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这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警示和警醒,是画家通过艺术手法将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
  三、结语
  人们关于美与丑的观念,即审美观念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审美主体的影响。由于审美主体的个人修养、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人们关于美与丑的观念也是有差异的。同时,由于这种审美观念还受时代、民族和思想文化的影响,我们应该将其放置于原来的时代环境中去体会。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多包含着善的含义,在绘画中注重传神、重笔墨意趣和画面意境的营造,以及内在精神品格的表达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审美观念,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了中国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华夏美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周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审丑现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3]丁薇薇.中国画论中的美丑观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5.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周易》美学研究”(15BZX118)研究成果之一。   张乾元,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瑞典卡拉斯考咖人民大学世界语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學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访问教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11年被中国文联
与曲线柔软、优美、富有弹性的特性不同,折线具有简洁的特点,具有现代感又极具韵律.对于作品来说,折线的恰当运用会产生现代、立体、丰富的感觉,因此折线在景观设计中应用广
摘 要:黑龙江花鸟画在中国花鸟画史上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和地域性表现。在这片广袤无垠的黑龙江土地上,壮阔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物质资源和多样的生命形态都为北大荒花鸟画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文章从图像叙事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北大荒花鸟画独特的叙事方式,分析了北大荒花鸟画所蕴含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色。  关键词:北大荒;花鸟画;图像叙事  当下,人们对图像叙事的关注大多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视觉文化的兴起,使“图像
摘 要:当代城市发展迅猛,随着城市文化建设以及广场建设的推进,城市雕塑成为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重要载体。而相对于传统雕塑而言,动态雕塑这种新型的艺术形式,打破了传统雕塑静止的状态,引入了“运动”,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趣味性。同时动态雕塑的表现方式和艺术创作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与实践相结合并逐渐完善。文章从动态雕塑的概念出发,明确了动态雕塑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创新的必要性,指明了它对视
摘 要:目前,生态美学的发展逐渐受到广泛的重视,生态美学在湿地公园景观的建设与保护中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体现出人们对湿地公园景观审美功能的重视度提高,为未来湿地公园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为此,文章从生态美学与景观设计的关系出发,探讨生态美学思想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要素和表达原则,以便为生态美学思想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提供参考,营造自然、生态、野趣的整体景观风貌。  关键词:
摘 要: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之前,往往被瞬间的情绪所感染,进而迸发强烈的创作冲动用以宣泄、记录这一知觉。可以说情绪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本心,是绘画艺术创作活动的最重要因素。文章通过一些案例分析艺术创作活动中情绪表达的作用及重要性。  关键词:审美情绪;创作情绪;艺术创作;艺术欣赏  在现实生活之中,每个人面对相同事物、事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宣泄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而画家则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露情
摘 要:荔枝是国画常见题材,因红火喜庆、吉祥多利的寓意而为人们喜爱。荔枝题材绘画作品风格在千百年的演化中经历了由宫廷富丽画风到文人写意意趣的转变。荔枝绘画是荔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历代荔枝题材绘画发展的梳理及对主要作品的分析,在其漫长的风格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窥见荔枝画创作背景的变革及创作主体的变化,可以感知荔枝画背后社会文化内涵的叠加,助力荔枝文化的整合,有利于荔枝题材绘画的继承与创新。 
文章探索地域文化与城市品牌形象之间关联的纽带,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品牌形象建设的方方面面,促进城市品牌形象提升与发展,为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与地域文化融合提供新的思
中央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了“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新医改方案中也明确提出:“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
摘 要:文章以湖南省衡阳市的沙井湾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从其现有问题出发,提出原真性保护、功能性补充、活态性传承三点适应性保护原则,并从民居建筑风貌、院落景观空间和周边景观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沙井湾传统民居的保护性改造设计研究,进行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  关键词:乡村振兴;沙井湾传统民居;保护性改造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生态文化视野下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空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