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吟与诵,让古诗教学更有韵味
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需要熟背十三经及其注释,再加上文史、艺用的知识,秀才以上的文人大概需要背诵几百万字以上的古诗文,然而现在中小学语文课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字数的总和却连一万字都不到。记得歌曲《水调歌头》流行时,很多人都能把整首歌唱下来,这首歌在KTV的点播量也很高。可是,很多学生却花了很长时间也背不下来《水调歌头》这首词。究其原因,不是他们笨,而是因为他们背诵《水调歌头》时觉得古文枯燥乏味。
音乐可以有效帮助记忆,吟与诵,并不是我们浅显地认为的读五言诗就必须“上二下三”,读七言诗就要“上四下三”。这样的读法容易导致学生昏昏欲睡,且毫无优美可言。我们经常可以在影视剧作品中看到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其实,古人的这种读书方式就是我们认为的吟诵,吟诵是古诗文的传统读法。
笔者在教学古诗时,要求学生能读出旋律,大多数情况下同学们都能完成得很好。当然,吟诵也有一定的读法,即读哪个字时语调要拉长,读哪个字时语调要短,哪个字的读音要高,哪个字的读音要低,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不可乱读。那种接近一个声调的平读,被笔者笑称为“催眠曲”。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试着判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调子的高低起伏,节奏快慢与否,需要我们根据句意调节。学生吟诵的同时,也就是在理解、体会,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先生所写的《文心》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的通与不通,往往不必去看他所作的文字,只需听他读文字的腔调就可知道。”这里的腔调就是指吟诵,就是一种摇头晃脑,怡然自得的忘我,就是一种自娱自乐,修身养性的情怀。
四、诗配画,让古诗教学更有情味
流传下来的中国名画上,常有许多文人雅士在上面题的诗。诚如东坡居士所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谓诗情画意,就是诗与画的巧妙结合,历来为古人追捧。那么,我们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何不也诗情画意一番,让古诗教学更有情味?
1.看图背诗
《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标都提出了背诵诗词方面的要求,并要求学生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背诵的作用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能采用诗与画相结合的方法,就能让学生轻松地记忆美文佳句,养成背诵的习惯。
笔者在教学二年级古诗《山行》时,先帮助学生理解了诗词大意,接着指导他们试着背诵古诗。笔者出示了这首诗的插图,和同学们做了一个小游戏:看图背诗,即笔者指图中某一事物,同学们说出诗人是怎么形容的。
(红红的枫叶)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顶处隐隐约约的小房子)生:“白云深处有人家。”
(马车和坐着的诗人)生:“停车坐爱枫林晚。”
(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生:“远上寒山石径斜。”
形象生动的图片和诗句相对应,学生没有了背诵上的障碍,兴致很浓,不会因为背不出整首诗而战战兢兢。几个轮回下来,同学们已经对诗句有了深刻的印象,点到图中的某样景物,他们便能很轻松地吟诵诗句,把诗与意象巧妙地结合起来。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不一会儿工夫,同学们就把整首诗储存在他们的大脑里,提高了记忆的能力,促进了语言的积累。
2.见诗作画
见诗作画,是全新的创造活动。现代教学论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水平上进行创造性的活动,重视培养其进行具有创造性活动的倾向。让学生为课文配画插图,用以辅助学生学好古诗,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活动的再现。
笔者在教学古诗《咏鹅》时,班里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熟练地背诵,所以教学的重点已经不是古诗的背诵,而是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笔者事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白鹅的轮廓图(只有线条勾勒的,缺了脖子的大白鹅)。先教导学生理解“曲项”,当他们理解“曲”就是“弯曲”,“项”就是“脖子”时,就让学生给白鹅添上“弯曲的脖子”。通过让学生给图片配上美丽的颜色,理解诗歌中的“白毛”“红掌”“绿水”等元素。接着,笔者教导学生理解“浮”“拨”两个字的意思:“浮”即“浮游”,指白鹅浮游在水面上,请学生自己画水线;“拨”即“拨弄”(演示一下),鹅掌在水中拨弄,水面会漾起波纹,请学生画出水的动态。
师生边解读诗意,边作画,在说说画画中,同学们没有了学习的束缚,纷纷高高兴兴地作着《咏鹅》图,轻轻松松地明白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道理,快快乐乐地实践着语文与美术跨学科的整合。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多种认知能力同时得到发展,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而且也激发了他们阅读古诗的兴趣,加深了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培养了同学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重拓展,让古诗教学更有诗味
拓展是指将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中,是在原有知识、技能、活动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东西,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发挥着巨大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学完一篇诗文后,教师应依据诗文特点,指导学生完成有趣的拓展积累。很多学生不能把学过的知识化为自己的东西,更不会举一反三,这就是我们认为的不能有效地拓展,是教育的悲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有把所学知识为我所用,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的放矢,才能称得上真正掌握了所学知识。
这个春节,央视最火的节目是《中华诗词大会》第二季,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在争夺攻擂资格的“飞花令”环节,她与博士姐姐以“月”字吟诗,被提醒所说诗句重复后,立即脱口而出《诗经·七月》中的句子:“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其反应之迅速、心理之稳定,诗词储备之丰富,瞬间圈粉无数。武亦姝无疑是优秀的,我们虽然不要求学生个个成为小武亦姝,我们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传承者,起码要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能在见到天边的一抹晚霞和群鸟时,信口拈来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只会说:“哎呀妈呀,都是鸟”!
笔者在教学《咏柳》时,引导学生“二月春风”像一把小巧玲珑的剪刀,除了裁出柳叶之外,还裁出了什么。接着,笔者借助已经学过的诗句拓展,先举例春风还裁出了梨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同学们很快说出春风还裁出了红红的杏花(一枝红杏出墙来),裁出了绿绿的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裁出了鲜艳的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
如此拓展,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古诗的意境以及古诗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也就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总之,面对枯燥的古诗教学,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充分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从而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全面充分地打造快樂高效的低段古诗教学课堂。
(完)
【作者单位:浙江平湖市林埭中心小学】
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需要熟背十三经及其注释,再加上文史、艺用的知识,秀才以上的文人大概需要背诵几百万字以上的古诗文,然而现在中小学语文课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字数的总和却连一万字都不到。记得歌曲《水调歌头》流行时,很多人都能把整首歌唱下来,这首歌在KTV的点播量也很高。可是,很多学生却花了很长时间也背不下来《水调歌头》这首词。究其原因,不是他们笨,而是因为他们背诵《水调歌头》时觉得古文枯燥乏味。
音乐可以有效帮助记忆,吟与诵,并不是我们浅显地认为的读五言诗就必须“上二下三”,读七言诗就要“上四下三”。这样的读法容易导致学生昏昏欲睡,且毫无优美可言。我们经常可以在影视剧作品中看到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其实,古人的这种读书方式就是我们认为的吟诵,吟诵是古诗文的传统读法。
笔者在教学古诗时,要求学生能读出旋律,大多数情况下同学们都能完成得很好。当然,吟诵也有一定的读法,即读哪个字时语调要拉长,读哪个字时语调要短,哪个字的读音要高,哪个字的读音要低,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不可乱读。那种接近一个声调的平读,被笔者笑称为“催眠曲”。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试着判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调子的高低起伏,节奏快慢与否,需要我们根据句意调节。学生吟诵的同时,也就是在理解、体会,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先生所写的《文心》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的通与不通,往往不必去看他所作的文字,只需听他读文字的腔调就可知道。”这里的腔调就是指吟诵,就是一种摇头晃脑,怡然自得的忘我,就是一种自娱自乐,修身养性的情怀。
四、诗配画,让古诗教学更有情味
流传下来的中国名画上,常有许多文人雅士在上面题的诗。诚如东坡居士所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谓诗情画意,就是诗与画的巧妙结合,历来为古人追捧。那么,我们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何不也诗情画意一番,让古诗教学更有情味?
1.看图背诗
《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标都提出了背诵诗词方面的要求,并要求学生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背诵的作用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能采用诗与画相结合的方法,就能让学生轻松地记忆美文佳句,养成背诵的习惯。
笔者在教学二年级古诗《山行》时,先帮助学生理解了诗词大意,接着指导他们试着背诵古诗。笔者出示了这首诗的插图,和同学们做了一个小游戏:看图背诗,即笔者指图中某一事物,同学们说出诗人是怎么形容的。
(红红的枫叶)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顶处隐隐约约的小房子)生:“白云深处有人家。”
(马车和坐着的诗人)生:“停车坐爱枫林晚。”
(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生:“远上寒山石径斜。”
形象生动的图片和诗句相对应,学生没有了背诵上的障碍,兴致很浓,不会因为背不出整首诗而战战兢兢。几个轮回下来,同学们已经对诗句有了深刻的印象,点到图中的某样景物,他们便能很轻松地吟诵诗句,把诗与意象巧妙地结合起来。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不一会儿工夫,同学们就把整首诗储存在他们的大脑里,提高了记忆的能力,促进了语言的积累。
2.见诗作画
见诗作画,是全新的创造活动。现代教学论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水平上进行创造性的活动,重视培养其进行具有创造性活动的倾向。让学生为课文配画插图,用以辅助学生学好古诗,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活动的再现。
笔者在教学古诗《咏鹅》时,班里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熟练地背诵,所以教学的重点已经不是古诗的背诵,而是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笔者事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白鹅的轮廓图(只有线条勾勒的,缺了脖子的大白鹅)。先教导学生理解“曲项”,当他们理解“曲”就是“弯曲”,“项”就是“脖子”时,就让学生给白鹅添上“弯曲的脖子”。通过让学生给图片配上美丽的颜色,理解诗歌中的“白毛”“红掌”“绿水”等元素。接着,笔者教导学生理解“浮”“拨”两个字的意思:“浮”即“浮游”,指白鹅浮游在水面上,请学生自己画水线;“拨”即“拨弄”(演示一下),鹅掌在水中拨弄,水面会漾起波纹,请学生画出水的动态。
师生边解读诗意,边作画,在说说画画中,同学们没有了学习的束缚,纷纷高高兴兴地作着《咏鹅》图,轻轻松松地明白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道理,快快乐乐地实践着语文与美术跨学科的整合。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多种认知能力同时得到发展,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而且也激发了他们阅读古诗的兴趣,加深了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培养了同学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重拓展,让古诗教学更有诗味
拓展是指将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中,是在原有知识、技能、活动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东西,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发挥着巨大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学完一篇诗文后,教师应依据诗文特点,指导学生完成有趣的拓展积累。很多学生不能把学过的知识化为自己的东西,更不会举一反三,这就是我们认为的不能有效地拓展,是教育的悲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有把所学知识为我所用,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的放矢,才能称得上真正掌握了所学知识。
这个春节,央视最火的节目是《中华诗词大会》第二季,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在争夺攻擂资格的“飞花令”环节,她与博士姐姐以“月”字吟诗,被提醒所说诗句重复后,立即脱口而出《诗经·七月》中的句子:“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其反应之迅速、心理之稳定,诗词储备之丰富,瞬间圈粉无数。武亦姝无疑是优秀的,我们虽然不要求学生个个成为小武亦姝,我们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传承者,起码要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能在见到天边的一抹晚霞和群鸟时,信口拈来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只会说:“哎呀妈呀,都是鸟”!
笔者在教学《咏柳》时,引导学生“二月春风”像一把小巧玲珑的剪刀,除了裁出柳叶之外,还裁出了什么。接着,笔者借助已经学过的诗句拓展,先举例春风还裁出了梨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同学们很快说出春风还裁出了红红的杏花(一枝红杏出墙来),裁出了绿绿的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裁出了鲜艳的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
如此拓展,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古诗的意境以及古诗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也就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总之,面对枯燥的古诗教学,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充分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从而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全面充分地打造快樂高效的低段古诗教学课堂。
(完)
【作者单位:浙江平湖市林埭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