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心灵的除草剂

来源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tong0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世间有太多的恩恩怨怨。对于恩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处理方式。有人记住别人的恩,有人记住的是怨。因此生活中,我们常常可见到一些能记住别人好的人,也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只能记住别人不好的人。我以为,记得别人的好是一种善,或说是一种善的开始;而记得别人的不好,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恶,或者说是恶的开始。
  《除草剂》写的就是一个记得别人好的人,她一出生就被遗弃,大点了,被养父遗弃,然后又被收养她的戏班子遗弃,被她的几任男人遗弃,老来又被自己收养的孩子遗弃。一个女人十分珍视的贞洁、容颜等等也在一次一次被遗弃的过程中被剥夺。在旁人看来,她的命运十分悲苦,世界对她太不公平,可是她却从不埋怨命运,她的记忆中也没有那些不幸,只有美好。那些美好,照亮了她黯淡的生活。我让她自己讲述她的一生。在讲述中,她神情是对美好过去的回忆,是甜蜜的,是感激的。这和文学长河中的那琳琅满目的弃妇形象迥然有别,我想让读者看到一种对苦难生活的超然和旷达。
  与此形成对比的还有一个人,也是一个弃妇,但是另一类型。她记住了自己对他人的好,记住了他人的不好(背叛、恩将仇报),从而开始复仇,哪怕是玉石俱焚也在所不辞,因而身陷其中而不得自拔。
  我让这样两个人走到了一起,让她们向读者讲述了自己的境遇,让爱与仇碰撞。碰撞中,爱終将恨稀释,人性得到升华。
  现实生活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遇到不如意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很超然,会微笑着面对生活强加给自己的不幸,从而找到化解的方式;也有一些人会沉湎其中,埋怨人心险恶,世道不公,感到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倒霉的人,也往往把原因归结为他人的算计,而其结果是不能自拔,甚至命运也因此而改变。我觉得这就是人心灵中的杂草,而爱可以除掉人心灵的杂草。
  我们为什么要斤斤计较命运的不公,为什么要眦睚必报,而让别人不愉快也让自己不轻松呢?
  感谢《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向读者推荐这部小说。
  
  韩永明,男,湖北秭归人。著有长篇小说《大河风尘》《特务》,
  中篇小说集《重婚》,散文集《日暮乡关》等;
  中短篇小说60余种。多部作品被《小说月报》
  《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中华文学选刊》等刊物转载。曾获《当代》文学拉力赛“最佳”奖、
  汉语女评委“最佳抒情奖”、湖北文学奖等。
  本刊曾选载其中篇小说《滑坡》。
其他文献
首都师范大学教材建设工作突出重点,展现特色,扶持开发出一批体系新、内容新、方法新、手段新的高水平教材。逐渐完成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化。在管理过程中,学校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保证教材质量。     领导亲自参加教材建设工作    为加强学校教材建设工作,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多年来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工作,多位学校领导参加了教材建设委员的工作并承担了教育部精品教材建设和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
时至这个“五四”,父亲离开我们就算整三年了。他與癌症缠斗了两年多,最终还是败下阵来。生老病死,自然规律,然而落到具体每一个人的头上,却是结结实实的爱与痛,相聚与离别,喜悦与悲伤。不得不说,他从生病到死亡,对我影响深远。过去我意气风发,恨不得主宰世界,后来才知道,这种想法极其愚蠢和幼稚,我们不但主宰不了世界,连自己的命运都主宰不了。在那之后,宿命论在我的人生观里逐渐占据了主导。我按点作息,坚持锻炼,
第五次代表大会    共产国际“五大”于1924年6月17日至7月8日在莫斯科召开。关于哪些中国人出席了共产国际“五大”,有下列几种说法:  其一,李大钊、王荷波、彭述之、刘清扬(女);其二,陈独秀、李大钊、罗章龙、刘齐佳、彭述之;其三,李大钊、王荷波、姚佐唐、刘清扬、彭述之;其四,李大钊、彭泽湘、卜士奇、刘清扬。也许还有其他的说法。    一、关于陈独秀是否出席共产国际“五大”的问题。在共产国际
作为写作者,面对白花花的稿纸或电脑屏幕,总希望还能发现一些新鲜点,总希望自己日益枯竭的想象力,还能有一点点放飞。无论对于写什么还是怎么写,写作者都是贪新厌旧的。写多了土地上的人,我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遭遇围绕在海南岛周围的那片蔚蓝海水——此前,我并非想不到要去写,而是积累不够,没有一个核心的意象把关于大海的一切统筹到一起。直到我知道了一个东西叫《更路经》。  所谓《更路经》,用简单点的话来讲,就
近年来,国际形势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成为引发全球动荡和不确定性的重要诱因。早在2015年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便在演讲中阐明了相似的观点,即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需要认真对待的新威胁新挑战。习近平主席强调,要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包括发生在欧洲的难民危机,
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近10年来北京大学在各个方面全力推进本科教育改革。其中,自2004年起连续6年举办的“北京大学暑期学校”,通过聘请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优秀学者、教师到学校任课,派学生参与国际暑期学校,使得本科生的学术背景更加宽厚,成为北京大学本科教育具有崭新内涵、不断提升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本着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宗旨,北京大学暑期学校向社会人士和其他大学、
所有与刘建军教授有过交往的人,都会从心底里发出一声感慨:刘老师是个好人。对于“好人”的涵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但在刘老师这里似乎是同一的:在为人方面,他踏实认真,是一位在交往中能够给人以很大的安全感和很高的诚信度的好人;在为学方面,他是一位学术与信仰的统一论者,也是这一理论的身体力行者,更是一位敢于在荒芜中开拓的好学者;在为师方面,他是一位富于人格魅力、深受学生拥戴的好老师。古人说得好:“经
范鸿达先生新著的标题颇为前卫大胆——上帝也会哭泣,全知全能的造物主面对中东这块他曾经青睐有加但如今却满目疮痍的土地时,也会忍不住泪眼婆娑,这其中蕴藏着多少悲悯与无奈?的确,这个标题甚为符合国内学界和媒体长期以来塑造的中东形象,那里不是烽火连天,就是争吵不休。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中东仍然是一个神秘且充满危险的地方,即使是某些中东问题专家,也对自己研究的这个区域心存畏惧。”  这部充满作者个人辛酸
一个治学严谨、勇于探索的学者;一名重德崇才、诲人不倦的教师;一位志存高远、求实创新的院士。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金属材料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陈国良。  窗外,瑞雪飘飞。在暖意融融的陈国良院士的工作室里,记者采访了这位和蔼、睿智、刚毅自信、精力充沛的老师。    领异标新二月花    陈国良,1934年3月出生,1951年起先后就读于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钢铁学院,1955年毕业留校。
“PLC编程与应用技术”作为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中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已成为职业院校机电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以往教学中,通常采用“理论 实验 实训”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传统模式下,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导致学生在步入工作后仍需要重新进行相关业务培训,以适应工作环境、熟悉岗位职能。针对以上问题,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排、实训中心建设、教学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在“PLC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