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各种美好的愿望。而作为家长,即使能力有限,也不应该让孩子觉得“Ta不配拥有美好的事物”。
呵护孩子对美好的向往
选房子时,因为孩子比较小,我更愿意选择有儿童游乐区的小区,万一不能带孩子出去玩,小区里也能撒撒欢儿。
所以,每次经纪人带我看完房,我都会在小区里溜达一圈。待的时间最长的就是游乐区,一是可以和小区里的人聊聊天,了解物业、小区安全等情况;二是感受一下小区的整体氛围。
游乐区除了本小区居民,也有其他小区的居民带着孩子过来玩。
有一次在一个小区溜达,遇到一个奶奶带着小孙女玩滑梯。小姑娘看起来三四岁的样子,看到别的小朋友从带门禁的单元门里出来,很向往地说:“奶奶,奶奶,我也想住刷卡、有大花园、能玩沙子、钻洞洞的房子!”
奶奶听到这话,不假思索开启唐僧模式:“哎呀我的祖宗,这房子哪是咱们住得起的?就你爸你妈那点工资,一辈子不吃不喝,也买不起北京的一套房子啊,能供你上幼儿园已经不错了……”
小女孩很失望,已经有自尊心的她看了看四周,眼圈红了,撇撇嘴想哭但没哭出来。她在滑梯上呆了大概几十秒,滑下来后跟奶奶说:“咱们走吧。”
那一瞬间,我很心疼那个小姑娘。天真无邪的她,怀揣美好的梦想,希望自己也成为住在新房子里的小公主,却被奶奶当头棒喝,生生切断了向往。
我多希望奶奶说出口的是:“行,回去跟爸爸妈妈说,让他们努力工作,争取咱们早点住在这样的好房子里。”如此,既呵护了孩子对美好的向往,又在她心里种下了“努力就有可能实现愿望”的种子。
生活中最常听见的、让孩子无比沮丧的话,就是这些吧—
我们哪儿买得起;我们哪儿吃得起;我们怎么能和他们家比呢;你就不应该想要这东西,知道这要花掉你爸妈多少工资吗……
它们似一把把利剑,让孩子不敢提出要求,扼杀了孩子对未来的期待,将他们禁锢于眼前的一粥一饭。
美好不一定与钱相关
有人或许会说,美好是用钱堆起来的,没有钱,谈什么美好?讲真,美好还真不一定和钱相关。
过年前置办年货,超市里的车厘子,最便宜的也要七八十元钱一斤。对于一般的中国家庭来说,这是比较奢侈的水果。
我们一家三口经过车厘子的货架时,一个小男孩儿正站在那里不肯走,他不哭不闹,只是对着旁边的一对夫妻反复念叨:“爸爸妈妈,我还从来没吃过这种水果呢。”
夫妻俩对视一眼,有点为难。但犹豫了片刻,爸爸深呼吸一下说:“没吃过咱就买两斤尝尝,爸爸申请初二值一天班,就能买五六斤了呢!”
转过头,爸爸把一包称好的牛肉放回了货架。妈妈小声嘀咕:“那可是你最喜欢的酱牛肉!”爸爸的回答很是让我触动:“我少吃一口没事儿,也不是没吃过。孩子得多见识见识,他吃过了可能觉得也就是那么回事儿,但咱不能断了他想尝尝的念头是不是?”
这位爸爸口中“想尝尝的念头”,就是孩子对一种事物或者一种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很大程度上是让生活更美好的原动力。
上中学时,姐姐家邻居是一个租户,租户的老公不知道什么原因坐牢了。租户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在县城生活,老大读二年级,老二读学前班,没有老人帮忙,里里外外都是租户一个人在忙。
且不说老公坐牢这件事,单说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每天就累得不行。但租户脸上每天都挂着灿烂的笑容,每周末都带着两个孩子去吃一次馆子。
两个孩子的性格也很好,有人心存恶意逗他们,问为什么爸爸整天不在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爸爸到南方赚钱去了!”
两年后租户的老公回家,全家一起搬往南方的家。临走前给姐姐道别,一是谢谢这几年姐姐对她的照顾,二是问问姐姐需不需要她家的一些家具。
姐姐问她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她笑笑说:“孩子还小,不能让他们太早因为大人的事受欺负。我家老大一直说长大要当警察,万一谁说点啥不好听的,孩子心里多难受。”
虽然后来一直没和这个邻居联系,但有这样一位能把一手烂牌打出花来的好妈妈,他们的日子准不会差。
没有谁不配拥有美好的事物
小时候,对于美好的东西,我生活的那个小村庄是排斥的,起码表面上是排斥的。
谁家女儿烫了头发、穿了高跟鞋,就会被人指指点点,说“洋性”。这是个贬义词,意思是臭美。过分点的还会道德绑架,嘀咕人家的爸妈还在穿打补丁的衣服呢,小辈倒先作起来。
从小到大,我接受的都是“女孩子爱美,一定影响学习”的思想,所以大学毕业后,我才开始留长发。受影响的不止这一点,最可怕的是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自己“不应该、不配拥有美好的事物”:衣服只看打折的,长时间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风格;吃的只要能果腹就行,餐厅的环境好坏无关紧要;家里的东西只追求有用,用坏了才扔……
这种“不配拥有美好”的心态,在接触了几位讲究生活质量的朋友后,才慢慢转变。后来有了孩子,就更想把力所能及的美好事物都给他。
一位朋友工作十几年,基本上都在不断折腾,问她为什么很少停下脚步,她的回答是这样的:“我们都是普通家庭走出来的普通人,成为奋斗的一代是我们的宿命。经历了物质贫乏的我们,至少要努力给孩子一个相对平和的生存环境,让他们的吃穿满足之后,有能力看到更多美好的事物。”
见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格局,经历越多,孩子就会越淡定、豁达。
因為孩子每天的经历,都将组合成为他们的人生;而身为父母,我们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经历。
所以,当孩子对从未体验过的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致,即使我们此时此刻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也一定要小心呵护他们向往的心灵。因为正是那些或小或大的愿望,无意间拓宽了孩子的生命宽度。
不然,会像著名主持人董卿一样,说起爸爸“不准她照镜子、不能穿新衣服”的童年,内心会充满遗憾—即使她最终收到了爸爸的道歉。
呵护孩子对美好的向往
选房子时,因为孩子比较小,我更愿意选择有儿童游乐区的小区,万一不能带孩子出去玩,小区里也能撒撒欢儿。
所以,每次经纪人带我看完房,我都会在小区里溜达一圈。待的时间最长的就是游乐区,一是可以和小区里的人聊聊天,了解物业、小区安全等情况;二是感受一下小区的整体氛围。
游乐区除了本小区居民,也有其他小区的居民带着孩子过来玩。
有一次在一个小区溜达,遇到一个奶奶带着小孙女玩滑梯。小姑娘看起来三四岁的样子,看到别的小朋友从带门禁的单元门里出来,很向往地说:“奶奶,奶奶,我也想住刷卡、有大花园、能玩沙子、钻洞洞的房子!”
奶奶听到这话,不假思索开启唐僧模式:“哎呀我的祖宗,这房子哪是咱们住得起的?就你爸你妈那点工资,一辈子不吃不喝,也买不起北京的一套房子啊,能供你上幼儿园已经不错了……”
小女孩很失望,已经有自尊心的她看了看四周,眼圈红了,撇撇嘴想哭但没哭出来。她在滑梯上呆了大概几十秒,滑下来后跟奶奶说:“咱们走吧。”
那一瞬间,我很心疼那个小姑娘。天真无邪的她,怀揣美好的梦想,希望自己也成为住在新房子里的小公主,却被奶奶当头棒喝,生生切断了向往。
我多希望奶奶说出口的是:“行,回去跟爸爸妈妈说,让他们努力工作,争取咱们早点住在这样的好房子里。”如此,既呵护了孩子对美好的向往,又在她心里种下了“努力就有可能实现愿望”的种子。
生活中最常听见的、让孩子无比沮丧的话,就是这些吧—
我们哪儿买得起;我们哪儿吃得起;我们怎么能和他们家比呢;你就不应该想要这东西,知道这要花掉你爸妈多少工资吗……
它们似一把把利剑,让孩子不敢提出要求,扼杀了孩子对未来的期待,将他们禁锢于眼前的一粥一饭。
美好不一定与钱相关
有人或许会说,美好是用钱堆起来的,没有钱,谈什么美好?讲真,美好还真不一定和钱相关。
过年前置办年货,超市里的车厘子,最便宜的也要七八十元钱一斤。对于一般的中国家庭来说,这是比较奢侈的水果。
我们一家三口经过车厘子的货架时,一个小男孩儿正站在那里不肯走,他不哭不闹,只是对着旁边的一对夫妻反复念叨:“爸爸妈妈,我还从来没吃过这种水果呢。”
夫妻俩对视一眼,有点为难。但犹豫了片刻,爸爸深呼吸一下说:“没吃过咱就买两斤尝尝,爸爸申请初二值一天班,就能买五六斤了呢!”
转过头,爸爸把一包称好的牛肉放回了货架。妈妈小声嘀咕:“那可是你最喜欢的酱牛肉!”爸爸的回答很是让我触动:“我少吃一口没事儿,也不是没吃过。孩子得多见识见识,他吃过了可能觉得也就是那么回事儿,但咱不能断了他想尝尝的念头是不是?”
这位爸爸口中“想尝尝的念头”,就是孩子对一种事物或者一种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很大程度上是让生活更美好的原动力。
上中学时,姐姐家邻居是一个租户,租户的老公不知道什么原因坐牢了。租户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在县城生活,老大读二年级,老二读学前班,没有老人帮忙,里里外外都是租户一个人在忙。
且不说老公坐牢这件事,单说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每天就累得不行。但租户脸上每天都挂着灿烂的笑容,每周末都带着两个孩子去吃一次馆子。
两个孩子的性格也很好,有人心存恶意逗他们,问为什么爸爸整天不在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爸爸到南方赚钱去了!”
两年后租户的老公回家,全家一起搬往南方的家。临走前给姐姐道别,一是谢谢这几年姐姐对她的照顾,二是问问姐姐需不需要她家的一些家具。
姐姐问她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她笑笑说:“孩子还小,不能让他们太早因为大人的事受欺负。我家老大一直说长大要当警察,万一谁说点啥不好听的,孩子心里多难受。”
虽然后来一直没和这个邻居联系,但有这样一位能把一手烂牌打出花来的好妈妈,他们的日子准不会差。
没有谁不配拥有美好的事物
小时候,对于美好的东西,我生活的那个小村庄是排斥的,起码表面上是排斥的。
谁家女儿烫了头发、穿了高跟鞋,就会被人指指点点,说“洋性”。这是个贬义词,意思是臭美。过分点的还会道德绑架,嘀咕人家的爸妈还在穿打补丁的衣服呢,小辈倒先作起来。
从小到大,我接受的都是“女孩子爱美,一定影响学习”的思想,所以大学毕业后,我才开始留长发。受影响的不止这一点,最可怕的是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自己“不应该、不配拥有美好的事物”:衣服只看打折的,长时间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风格;吃的只要能果腹就行,餐厅的环境好坏无关紧要;家里的东西只追求有用,用坏了才扔……
这种“不配拥有美好”的心态,在接触了几位讲究生活质量的朋友后,才慢慢转变。后来有了孩子,就更想把力所能及的美好事物都给他。
一位朋友工作十几年,基本上都在不断折腾,问她为什么很少停下脚步,她的回答是这样的:“我们都是普通家庭走出来的普通人,成为奋斗的一代是我们的宿命。经历了物质贫乏的我们,至少要努力给孩子一个相对平和的生存环境,让他们的吃穿满足之后,有能力看到更多美好的事物。”
见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格局,经历越多,孩子就会越淡定、豁达。
因為孩子每天的经历,都将组合成为他们的人生;而身为父母,我们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经历。
所以,当孩子对从未体验过的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致,即使我们此时此刻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也一定要小心呵护他们向往的心灵。因为正是那些或小或大的愿望,无意间拓宽了孩子的生命宽度。
不然,会像著名主持人董卿一样,说起爸爸“不准她照镜子、不能穿新衣服”的童年,内心会充满遗憾—即使她最终收到了爸爸的道歉。